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月,是桂东北初夏季节(5—6月)降水高峰月,也是全年降水最多的月份。降水的特点:主要表现500毫巴高空图上,在87—110°E、2 7—41°N有冷槽东移,700毫巴高空图上,在80—95°E、30—40°N有312线的高压脊或高压中心;地面图上,在南岑北部到长江一带形成准静止锋或锋生;本区上空为强盛的暖湿气流,当北方冷空气加强时,锋面就南移到本区,加上地形抬升作用,对流更强烈,造成降水范围广、强度大,有时甚至出现连续数日的大雨、暴雨或大暴雨成灾,给国民经济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损失。  相似文献   

2.
《气象》1977,3(6):10-11
关于梅雨结束期的预报,过去曾有不少人做过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预报线索。本文仅根据1954—1973年500毫巴、1956—1973年300和200毫巴、1969—1973年100毫巴资料,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与本省梅雨结束日的关系进行分析,试图为预报梅雨结束日提供依据。 我们把500毫巴110—130°E副高脊线跃过27°N,维持时间3天以上的初日作为梅雨结束日的标准。按  相似文献   

3.
和政县处于大陆腹地、高原东北侧边坡的临夏州的东南方,平均海拔在2千米左右。7、8两月大一暴雨历年平均约三次。从1970—1981年三十次降水大于25毫米的资料分析,其环流特征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一、副高边缘的暴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北跃到30°N附近,588廓线通过33—38°N、105—110°E这一区域。副高西侧高空槽位于35°N、90—100°E,40°N、95—105°E 时,和政县  相似文献   

4.
1979年夏季40—50天周期振荡的空间结构及其位相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FGGE Level Ⅲb资料详细分析了1979年夏季大范围内(30°S—30°N,30°E—150°W)40—50天周期振荡的空间分布及其传播特点。结果证实了早先关于“这些低频振荡主要表现为纬向风振荡”的究研结果,且它们向东向北传播。而季风区域850毫巴经向风的振荡周期却小于10天,这或许反映了这一地区季风扰动的活跃。在赤道,40—50天周期的纬向风的扰动系统地向东(600公里/天)和向上(0.7公里/天)传播。纬向风、位势高度和大尺度的“视热源”场之间的位相关系表明这些扰动确实不象大气中的开尔文波。与赤道地区不同,沿着15°N的纬向风的位相虽然也向东传播但不很系统。在这一纬度,纬向风的振荡在季风地区是低层显著,而西太平洋地区是在高层显著。这两个系统的相互作用导致西风或东风在阿拉伯海地区向下传播。西风(东凤)向下的位相对应着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季风活跃(中断)的开始。  相似文献   

5.
李小泉 《气象学报》1963,33(1):1-14
本文参考計算环流指数的方法,計算了亚洲地区(60—150°E)500毫巴多年月平均图上的緯向和經向环流指数,研究了它們随緯度变化的性貭和季节变化的特征,并与全北半球的环流指数相比較.在詳細地計算了亚洲中高緯度地区(60—150°E,45—65°N)逐候(或自然天气周期)的环流指数的基础上,討論了月平均环流指数的性貭、分布情况和季节变化的特征,統計分析了它們的某些天气气候規律。最后,分析了亚洲环流指数的多年变化及与我国天气的关系,指出它們具有长周期的振动,并与太阳活动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This paper describes results of the fluxes of momentum , sensible heat and latent heat for the West Pacific Tropical Ocean Area ( 127 ° E - 150 ° E , 5 ° N -3 ° S ).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by the small tethered balloon sounding system over this ocean area including 6 continuous stations (140 ° E. 0 ° ; 145 ° E, 0 ° ; 150 ° E, 0 ° ; 140° E, 5 ° N; 145 ° E, 5° N and 150 ° E, 5 ° N) from 11 October to 15 December, 1986 . These fluxes were calculated by the semiempirical flux-profile relationships of Monin-Obukhov similarity theory using these observed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for this tropical ocean area the drag coefficient CD is equal to (1.53 ± 0.25) × 10 3 and the daily mean latent flux Hl is greater than its daily mean sensible flux HV by a factor of about 9.  相似文献   

7.
进一步从资料分析和大气环流模式的敏感性试验, 对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与亚太中高纬度地区冬季海平面气压异常经向偶极模的关系及影响进行了研究。资料分析表明, 对应冬季亚太地区海平面气压的经向(ME)型偶极模, 西北太平洋中高纬度海温异常的影响存在两个重要关键区。尤其是(40°N~55°N, 150°E~160°W)海区的海温异常与冬季东亚经向型气压偶极模指数IME有明显正相关, (20°N~35°N, 125°E~170°W)海区的海温异常与指数IME有明显负相关。而上述两个关键海区的SSTA对经向型振荡模的影响, 主要是通过热通量异常的作用。敏感性模拟试验清楚表明, 西北太平洋关键区的海温异常对亚洲—太平洋地区冬季海平面气压场的经向偶极模有一定影响。区域1(42°N~62°N, 145°E~165°W)的负异常相对于其自身的正异常来说, 对亚太地区海平面气压场的负经向偶极模贡献更大, 而区域2 [(22°N~42°N, 135°E~175°E)和(26°N~42°N, 175°E~170°W)]的正异常相对区域1的负异常来说对负经向偶极模的贡献更大一些。但是, 单独区域1的负异常海温和单独区域2的正异常海温影响下的海平面气压场响应的负经向偶极模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位置偏移。当存在区域1的负异常海温和区域2的正异常海温相互匹配的情况下, 亚洲—太平洋地区冬季海平面气压场的负经向偶极模特征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春季江淮气旋波的某些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信轩 《气象学报》1980,38(1):92-96
我国江淮气旋波有它独有的特点,预报它的新生,有时也有难处。因此,它是日常天气预报工作中比较注意的一个问题。本文着重分析它的新生与发展问题。 普查1961—1963年,1968—1971年3到5月的资料。当地面图上(凡是40°N以南130°E以西的我国东部地区范围内)有一条闭合等压线的锋面气旋波出现时,就算有一次气旋新生,都在统计之列。总共有92个气旋波,锋面气旋波形成时,最低闭合等压线的气压,一般都在1000—1015毫巴之间,尤以1005—1010毫巴为最多。在锋面气旋波形成之前,等压线的形状一般成倒V形,通常称为倒槽。这点与古典锋面气旋波的初始阶段不相同。  相似文献   

9.
越赤道气流通道上的经向垂直环流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1981年夏季月份,各标准等压面上格点风资料,分析了东半球低纬地区(40°—180°E、30°N—30°S),越赤道气流通道上各种物理量场分布和经向垂直环流。从而揭示了越亦道气流和季风环流及哈德莱环流相互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利用NOAA-9垂直探测资料反演地面气温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凤英 《气象》1987,13(11):23-27
本文主要介绍利用多重线性回归技术,由垂直探测资料(TOVS)反演地面气温的方法,给出了利用1986年8月22—24日的NOAA—9 TOVS资料的试验结果,并与常规观测的百叶箱温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对60—20°N、75—150°E范围,总平均绝对偏差为2.8℃。  相似文献   

11.
长江流域中下游梅雨时期500毫巴环流形势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对1954—1962年5—7月500毫巴流型作了分析,确定了长江中下游各年的梅雨期,划分了梅雨期500毫巴环流型。分析指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东亚上空西风气流的变化,是决定入梅和出梅的重要因素,其中东经110°到125°之间的副热带高压脊线的变化更重要。当这个脊线从低纬度向北移动,越过北纬20°时,梅雨开始,再次北移越过北纬25°时,梅雨结束。500毫巴西风气流的变化是另一个指标。90°E上南支强西风消失,东风突然向北推进,是季节转换的标志,这以后,当115°—125°E上南支强西风北撤到北纬30°以北时,梅雨开始,再次北撤越过北纬35°时,梅雨就结束。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混合多项式方法展开1957年7月—1967年6月北半球40°—85°N纬带臭氧总量场.通过对展开系数的分析,揭示了各月多年平均臭氧场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这些特征随季节的变化;用同样方法完成了相应时期20°—65°N纬带10、30、50:100、300、500毫巴等压面高度场的信息化处理:在此基础上,应用天气统计学方法研究了臭氧总量分布的李节变化及其与平流层-对流层环流季节变化的时、空联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83年3—4月欧洲中心发布的72、96、120小时500毫巴预报图中20—50°N、70—140°E范围内5°×5°共105个网格点上的高度、24小时变高和实况资料。样本数:72小时预报图(简称07图)57张,96小时预报图(简称09图)59张,120小时预报图(简称12图)56张。高度场经显著性t检验,误差小于或等于4、6、12位势什米的百分率(EPj)n分析,平均绝对误差(AE)j统计及变高场的符号检验。依据上述检验结果分别制作出在区域上施行  相似文献   

14.
曲绍厚 《气象学报》1988,46(4):452-460
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1986年10月至12月在菲律宾以东60多万平方公里辽阔的西太平洋热带海域6个连续测站上(146°E,0°;145°E,0°;150°E,0°;140°E,5°N;145°E,5°N;150°E,5°N),使用我国自行研制的小型系留气艇探测系统观测到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和风等廓线资料,利用相似理论的通量-廓线关系,给出这一海域的动量通量(特别是曳力系数C_D)、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结果表明,这一海域上的曳力系数值C_D=(1.53±0.25)×10~(-3);该海域总是将其贮存的热量以感热形式特别是以潜热形式输送到大气中(其中感热输送仅占10%,其余主要为水汽潜热输送),使该海域成为地球上不可多见的热源。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中科院1987年西太平洋考察资料和中央气象局出版的太平洋、大西洋资料反演出了一套利用温度和高度求算湿度的方法。通过该方法并利用美国国家气象中心的KWBC(5°N×5°S网格点资料)的温度和高度资料,计算了1987年厄尔尼诺期间9—11月西太平洋海域(0—30°N,120—170°E)大气静力能量的变化及其与周围的交换。结果表明,在这个时期,该区域上空大气是强的能源区,区域向周围输出能量。  相似文献   

16.
1991年江苏梅雨期内水汽输送特征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沈金妹 《气象科学》1993,13(2):174-181
本文采用60°E—160°E,60°N—5°S范国内,1000hpa至300hPa各标准等压面上经纬格距均为2.5°φ的格点场资料,计算了:(1)1991年两段梅雨期内(5月21日—6月19日、6月28日—7月15日)水汽总输送量,水汽涡动输送量,平均经向、纬向水汽输送量等;(2)固定区域(117.5°E—122.5°E、30°N—35°N)内务标准层上三段(加入梅雨中断期6月20日—6月27日)内东、西、南和北各剖面上水汽输送量及水汽收支;(3)固定区域内各剖面上整层的水汽输送和水汽收支的时间分布后,得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陕西地处高原东部,高原天气系统经常东移影响我省,是预报业务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研究高原天气的一项基本工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开始从基础上做点调查工作。本文对盛夏7—8月青藏高原低槽的天气气候和高原槽东移影响与减弱的预报指标作一些初步的统计分析。一、统计的若干规定和资料 1.在500mb图上75—100°E、30—40°N范围内出现低槽(如没有指明则包括低涡、切变,下同),其维持时间在12小时以上者参加统计。 2.依系统连续演变或变高判断,该系统在75°E以西、40°N以北进入规定区域内者  相似文献   

18.
刘匡南  邬鸿勋 《气象学报》1956,27(3):219-242
本文根据1951—1955年五年高空和地面的资料,对夏季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到下面几点结果: 1.在东亚地区的四个主要经度带上以65°,120°和140°经度带的500毫巴强西风中心的位置和强度变化,对东亚自然天气季节的划分是最良好的指标。东经65°经度带上南边低纬度强西风的消失是梅雨期开始前的征兆。东经140°经度带上强西风在北纬40°以南消失时是夏季开始的征兆。和它相关联的过程是东亚高空大槽的消失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北移至30°—40°纬度带间,这个期间平均是在7月13日左右,也是江南梅雨结束的时候。故梅雨是夏季以前的盛行过程,它和500毫巴强西风区或锋区是有密切的联系的。 2.东经140°经度带上500毫巴强西风在北纬30°—40°重现时,是夏季结束秋季开始的征兆,和它相关连的天气过程是在该经度带上高空大槽重新建立,地面大陆冷高压从新地岛东部向东南下达华北地区。这个时间平均是在9月5日左右。故东亚夏季的长度平均仅55日。 3.从500毫巴强西风在各经度带上出现的情况来看,一般是西部比东部消失得早,出现得迟,不如冬季那样先在上游首先建立,在春夏之交这种相反的演变,似非地形的分支可以解释的。 4.在夏季自然天气季节所出现的盛行天气过程主要是表现在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随上游气压场的不同,及其和  相似文献   

19.
邓兆林 《气象》1979,5(8):34-35
从1978年6月起,我们用我国自己生产的接收样机和原118传真机开展了试收日本同步卫星云图(低分辨率)的新业务,现将试收工作中的经验体会介绍如下。 日本地球同步气象卫星为葵花1号(GMS—1)。卫星相对地球静止在140°E赤道上空,离星下点约35800km,每隔3小时播发一幅云图以配合每日8次绘图、辅助绘图天气分析。云图覆盖地球约四分之一面积,即60°S—60°N,70°E—150°W。一幅云图由7张边缘彼此交叠的区域图镶拼而成,各站可以根据需要任意选收几张。 卫星搜集到原始资料后,先发给日本地面资料处理系统,经补偿图象畸变,校准象素亮度,进行资料  相似文献   

20.
8908西太平洋热带气旋从18—19°N穿过120°E向西北移动,于1989年7月18—19日影响玉林地区,出现地区性暴雨。这是玉林地区1989年最大的一场降水。 根据资料分析,七月份从17—19.9°N穿过120°E的西太平洋热带气旋影响玉林地区,不会出现同一天≥3站的暴雨,历史机率为11/11=100%。而8908热带气旋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