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以SPSS统计分析软件和GIS技术为基础,以县域为研究单位,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时间特征、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绝对差异扩大,相对差异起伏发展.两极分化显现;(2)在空间上经济发展水平形成了以西北部为中心,向东南递减的核心圈层结构;(3)经济发展现状水平与经济发展初始水平和发展速度呈明显的相关性,现状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经济发展初始水平和发展速度一般都较高。对县域经济差异的成因,从区域发展战略、资源条件、区位、投资政策和市场化程度等方面进行了揭示,最后提出了对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主要通过福建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面临的背景和产业结构的现状研究,提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目标和原则。面对经济转型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出四点对策:(1)掌握产业演变规律,明确调整优化方向;(2)精选细化支柱产业;(3)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4)发挥市场与政府双重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抚顺煤田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形态及结构演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李国平  张洋 《地理科学》2001,6(6):511-518
通过研究抚顺煤田区域由煤炭资源开发而导致的工业化和城市形态形成过程,首先讨论资源型城市形成的自然基础及经济活动的作用,进而揭示了煤炭城市形态形成的阶段性规律;其次,分析了资源型城市内部的资源开发区域与工商业区域的分化及其独特的形态与内部结构;第三,发现抚顺市存在着明显的二元城市形态与内部结构,采煤区域的多级直线型结构与工商业区域的多核心组合式结构共存;第四,提出了抚顺煤田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形态及结构演化的基本模式,并评价了经典的弗雷德曼(Friedmann.J)区域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通过中国科学院在承德,赤峰“八五”期间开展的科技扶贫工作,选择以发展球茎花卉和蔬菜基地建设的典型成功案例进行剖析,展示了利用当地有利的资源条件发展高效农业促成地方连户产业的形成,带动贫困农户尽快脱贫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5.
作者认为,旱地分带集约经营是改善旱地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以金华市为例,重点分析了旱地分带集约经营的功能:(1)能充分利用当地温、光、水、土等自然资源;(2)充分发挥边际效应;(3)提高总生物量产出能和经济量产出能;(4)有效地提高旱粮产量;(5)加速红壤旱地的培肥;(6)解决了养地与用地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新疆经济区划与天山南北坡经济带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山北坡经济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中心区域,天山南坡经济带则是新疆经济发展中仅次于天山北坡经济带的一个具有发展优势和潜力的经济区域。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以来其经济区划的演变和区域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是两大经济带形成的主要因素;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新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区与行政区界限关系的协调、经济中心的有效辐射距离、支柱产业的聚集优势、城市辐射效应,以及两地带水同源的生态依据等是天山南北坡经济带区域范围形成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经济地域差异分析与类型划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数理统计方法,选择20项指标,对贵州省各地(州、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进行了综合评价和聚类划分。结果表明:贵州省各地(州、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其影响因素可概括为工业发展及综合经济实力因素、农业发展因素、农业劳动力转移因素3个层面,累积贡献率达97.453%。在进行区域聚类后可划分为综合经济发达区、中等发达区、欠发达区3种地域经济类型。在此基础上,依托铁路交通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实施“点-轴”开发,建立以贵阳、遵义、都匀为核心的经济三角,带动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温长生 《热带地理》2005,25(1):63-67
回顾广西城市体系形成与发展,分析广西城市行政等级体系、规模—位序关系、首位度以及城市区域间空间关系,提出进一步完善广西城市体系的战略设想:将南宁定位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枢纽”;抓住一年一度的南宁·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契机,大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采取积极的城市化政策,鼓励大城市、特大城市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其质量,完善其功能;极化城市功能,打破行政区界限,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实力,以城市经济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等。  相似文献   

9.
烟台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势评价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评价了烟台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势条件,将其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分为多种经营起步、以农副产品加工为核心的产业化雏形形成、合作组织的出现与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3个阶段。在分析了目前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围绕协调农业产业化与发展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因地制宜优化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等5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新时期国土(区域)规划及其理论基础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国土(区域)规划是经济地理重要的实践领域。本文从国土(区域)规划所发挥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入手,解剖了作为其理论基础的经济地理学目前的主要缺陷;并针对我国市场体制建设、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买方市场的初步形成、世界经济动荡的影响等大背景的变化,提出了一系列国土(区域)规划性质与内容调整的关键问题。笔者认为,区域经济布局问题仍然是近期国土(区域)规划的核心内容,而非均衡区域增长、城镇体系与农村经济发展、企业发展的区域战略影响着区域经济布局的基本态势,因此,应当针对这些内容重点完善国土(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推动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天津滨海新区区域发展过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贾艳杰 《地理科学》2002,22(4):408-412
以天津经济新区-滨海新区为例,以1993-2000年相关统计资料为基础,通过其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分析,探讨区域发展特点,滨海新区的研究表明,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小区域发展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政府在滨海新区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扮演重要角色,中央政府通过经济政策创造宏观发展环境,影响区域发展,地方政府是地方发展战略的决策者,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引导区域发展方向,形成区域特色,地方开发条件是影响区域发展的基本因素,其在开发的初期阶段尤为重要,它是政府发展战略形成和外商投资选择的基础,环渤海城市间的竞争与联合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亦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生态用水的概念界定及其在西北干旱区实施的策略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通过对生态用水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结合西北干旱区的实际提出了以下几点实施生态用水的策略:(1)把生态用水放在西北干旱区经济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优先考虑;(2)对天然植被,特别是在干草原和干旱的荒漠草原区域,通过人工降水补充其用水;(3)对人工植被,以引水灌溉为主;(4)对于绿洲,结合生产用水进行合理再分配;(5)充分发挥西北干旱区的廓道效应优势;(6)改变传统的灌溉方式,大力开展节水灌溉;(7)协调好生态用水和生产用水、生活用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从经济地理学、城市和区域经济学出发,本文以诸城市为实验样板,对即将在我国全面开展的中小城市市域规划提出了三方面的理论要点。第一,如何运用地理区位论来分析区域条件和划分经济腹地;第二,对城镇体系布局和空间经济组织从理论上予以探讨,提出方向;第三,对区域经济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并用城乡再生产模式预测了九十年代城市和区域的合理产业结构与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4.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如何全面认识旅游业对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经济的影响,成为旅游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对石林县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综合分析以及实地调研,证实了旅游业对促进石林县国民经济总量扩大、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同时,针对当前石林旅游内部结构和发展质量中存在的旅游产品单一、景区发展失衡和社区受益不足等主要问题,提出了以推动区域经济总体发展和带动农村居民脱贫作为旅游发展的两大基本任务和实现旅游产业增长模式从数量型向内涵型增长转变的基本思路,以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正迈向“以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城市群肩负着内循环增长极、辐射源和双循环战略支点的双重使命。现有研究对核心城市群高科技产业带动内循环的空间格局及其政策启示的关注尚显薄弱。论文以改革开放以来深度融入外循环的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刻画并对比其战略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汽车、家电)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科技、智能机器人、新材料)在区域内部和外部(带动粤东西北、泛珠三角、全国)的多尺度空间联系,总结推进以内循环为主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策启示。研究发现:① 粤港澳大湾区高科技产业多尺度空间联系以经济发达地区之间为主,区域内形成以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为主轴向周边辐射,国内形成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和成渝4大国家级城市群为菱形结构顶点、中西部省会城市为重要节点的空间格局;② 战略性支柱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更加稳固的菱形结构顶点支撑和城市区域化溢出及区域间联动进程,辐射带动的地理范围更广,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外的产业功能分工也更加完善;③ 建议以菱形结构作为内循环的基础空间架构,构建城市、区域、国家多尺度空间相互联动、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优势互补的多尺度嵌套和梯度循环并存的内循环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6.
以文献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利用网络资源检索出相关专业论文,选取了其中的150多篇为研究基础,并参考了部分专著,在回顾以长江三峡为特定区域的地理研究的历史进程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评述。认为三峡区域地理研究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古代、近代、现代,每个阶段各具特色。然后以1990年以来的相关文献为重点,概括了该阶段地理研究的主要成果,总结了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这一时段的主要研究特点:(1)研究视角的空间宏观性;(2)研究目标的应用性;(3)研究方法的综合性;(4)研究领域的多元性;(5)研究成果分布的脉冲性;(6)研究主体的地方性。并在此基础上就长江三峡区域地理研究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综合研究方面的未来趋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对贫困山区的认识问题,即我国贫困山区究竟是经济建设中的包袱,还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生产基地?二是发展战略问题,即先抓单项开发以尽快脱贫然后再解决致富,还是一开始就有计划地进行综合开发和建设,把发展生产与建设环境结合起来,把脱贫致富与建设商品生产基地,持久地提供商品和财富结合起来?全文对这两个问题都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并给出了明确的回答。  相似文献   

18.
皖南山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在分析皖南山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经济问题基础上。提出了适合皖南山区的5种生态经济发展模式;(1)生态农业发展模式;(2)旅-农-工-贸联动发展模式;(3)生态恢复与重建模式;(4)山区综合开发模式;(5)庭院生态经济模式。文章最后对皖南山区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区域多维贫困测量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李寻欢  周扬  陈玉福 《地理学报》2020,75(4):753-768
贫困包括区域贫困和个体贫困,两者均具有多维属性。区域多维贫困是贫困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深度贫困地区是区域多维贫困的集中表现,是当前和未来脱贫攻坚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本文以空间贫困理论为基础,界定了贫困地域系统和区域多维贫困的概念,并探究了区域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据此,以中国334个深度贫困县为研究对象,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和ESDA技术刻画了中国深度贫困地区的多维贫困空间格局。结果表明:① 区域多维贫困是贫困地域系统发展演化过程中“人”“地”“业”三个核心要素耦合失调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是特定地域在生态环境劣势、经济劣势、社会福利劣势上的综合表现,包括生态贫困、经济贫困和福利贫困3个维度。② 深度贫困地区最“深”的地方在青藏高原,最“深”的短板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从单一维度的贫困指数来看,深度贫困地区的福利贫困指数(WPI)>经济贫困指数(EPI)>生态贫困指数(NPI),三者平均值分别为2.77、2.66、1.89,贫困人口社会福利供给不足和公共服务短缺是深度贫困地区最突出的问题;从多维贫困指数来看,青藏高原是区域多维贫困指数(RMP)的高集聚区或热点区,生态贫困、经济贫困和福利贫困程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③ 区域多维贫困指数能较好地揭示特定区域的贫困状况。在地理位置偏远、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区域劣势突出的地区,区域贫困和个体贫困在空间上高度重叠。  相似文献   

20.
欠发达的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大都因为发展极势态不强,或没有形成多层次的发展极,以此来带动内陆地区的经济全面增长。因此,在内陆地区培育经济发展极是引导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决策者组织生产、发展经济的一项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