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通过野外考察、室内测试分析及区域对比,对王莽岭地区风化壳的特征与夷平面的形成环境进行探讨。从地貌学、古岩溶、风化壳等方面验证了王莽岭地区存在一级夷平面(1 400~1600 m)和一级古宽谷—山麓面(800~1100m)。通过对风化壳的地球化学测试分析,认为夷平面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其上风化壳脱硅富铝化作用明显,但仍属于中等发育程度;古宽谷—山麓面形成于暖湿的气候环境,其上风化壳脱硅富铝化作用不强,发育程度为中等偏弱。最后,通过区域综合对比,初步推断夷平面是形成于渐新世的太行期夷平面,古宽谷—山麓面是形成于上新世的唐县期古宽谷—山麓面。  相似文献   

2.
高海拔山地碳酸盐岩风化壳的发育特征及其地貌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究区位于云南东川拱王山山顶的落雪,海拔高度在3600m左右。山顶面为一缓丘及丘间溶蚀洼地构成的第三纪残留夷平面。在夷平面上发育了碳酸盐岩的黄色风化壳。本文基于风化壳的地球化学、物理化学及矿物学等特征,重点研究了风化环境对风化壳发育特征的影响,以及风化壳与第三纪残留夷平面的关系。所研究的风化壳剖面发育于低温、降水充沛和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分析测试结果表明,风化壳仍处于CaO、MgO淋失, SiO2富积阶段,是一种弱度风化的富SiO2风化壳。风化壳的特征表明其形成于第三纪夷平面解体之后,而不能代表第三纪夷平面的原有相关堆积。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峡地区夷平面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年代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通过野外路线考察,典型地区填图,地质、地形图判读,航片、卫片验证、核对及前人资料分析和年代学方法,对长江三峡地区的地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现代河谷之上存在两级夷平面和一级剥夷面。高夷平面分布高度为海拔1700~ 2000m,完成于老第三纪末;低夷平面分布高度为海拔1200~ 1500m,完成于上新世末;剥夷面分布高度海拔为800~ 1200m ,形成年代为3. 4~ 1. 8Ma B. P. 。高夷平面在地貌上表现为宽浅的坳谷洼地与低矮的缓丘相结合,呈现一派波状起伏的老年期地貌景观; 低夷平面多表现为高大的岩溶丘陵与大型洼地相组合的岩溶台面,洼地两侧多有水平溶洞发育;剥夷面可以岩溶盆地、山间盆地、岩溶台面、河谷盆地、岩溶洼地及河流宽谷等多种地貌形式存在,没有大范围可比性。   相似文献   

4.
岩溶夷平面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文章以作者在青藏高原南部及东邻地区获得的资料为基础,就青藏高原地区夷平面的识别、整体坡降、时代以及夷平面对构造隆升的响应等问题进行讨论。区域对比与成因分析显示青藏高原石林等形态形成于土下环境,属覆盖型岩溶,而与其共存的红色风化壳(石灰土)具有脱硅富铝作用弱而粘化作用强的特征,与湿热气候条件下的夷平面环境是一致的。根据野外观察资料和岩溶作用对水动力条件的敏感性,岩溶区厚层连续的风化壳只能发育在接近地貌侵蚀基准的夷平面上。因此,厚层连续的风化壳及其壳下的覆盖型岩溶均可指示地貌发育的晚期阶段和夷平面的存在,这为利用覆盖型岩溶及共存的风化壳识别夷平面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青藏高原东邻地区岩溶地貌发育的演化特征,作者认为在同等条件下,岩溶夷平可以在更短的时间里达到更低的夷平高度(相对常态夷平),初步估计岩溶夷平面整体坡降小于0.5‰。构造隆升使青藏高原进入不利于岩溶作用的寒冻圈,岩溶夷平面经刻蚀作用演变为刻蚀平原,而云贵高原刻蚀作用较弱,但受到“土壤丢失”等岩溶过程的破坏。这种差别主要是构造隆升幅度的不同造成的。为了解决夷平面的年代问题,作者对滇西表生锰氧化物40Ar39Ar测年适宜性作了研究,结果显示鹤庆等地表生锰矿具有较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古岩溶的存在及其与东邻地区岩溶的对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青藏高原古岩溶属形成于土下环境,经刻蚀作用剥露地表后,以石林、岩墙等形式广泛存在于山顶夷平面的外围,并不同程度地叠置气下改造特征。根据青藏高原及东邻岩溶区覆盖型岩溶和红色风化壳的剥露情况及改造特征对比,作者认为上述地区覆盖型岩溶从东到西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是岩溶双层夷平面的组成部分,其现阶段的不同表现是不同程度刻蚀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夷平面是一种与长期稳定的构造环境相关联的大尺度地貌景观,将夷平面与风化壳作为整体来研究是现代夷平面研究的主流。为了探讨辽东半岛夷平面的性质、形成环境等发育特征,对该地区的红色风化壳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和粒度测试。辽东半岛红色风化壳主要出露于半岛东西两侧,厚度多在4 m左右,化学蚀变指数CIA平均值为82.70,ba值((Na2O+K2O+CaO+MgO)/Al2O3)平均为0.39,S/A值(SiO2/Al2O3)平均为4.86,黏粒含量平均为8.31%。从分析数据可以看出,辽东半岛红色风化壳是下伏基岩原地风化的产物,推测其形成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与南方岩溶区红色风化壳相比具有盐基淋溶率低、富铝化程度低和黏化作用弱的发育特征。结合区域地貌特征,认为研究区红色风化壳的发育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 (1)岩溶作用在古侵蚀基准面之上的整个岩体内进行,地貌起伏逐渐增大;(2)地貌起伏达到最大,覆盖型岩溶、灰色风化壳开始发育;(3)岩溶双层夷平面基本形成;(4)灰色风化壳的发育近乎停止,原本位于古侵蚀基准面之下的灰色风化壳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全部抬升于现代侵蚀基准面之上形成红色风化壳。因此,研究区的夷平面为古夷平面,发育阶段为红土化阶段。该研究成果可为辽东半岛新近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及海平面变化研究提供初步依据。  相似文献   

7.
夷平面是一种与长期稳定的构造环境相关联的大尺度地貌景观,将夷平面与风化壳作为整体来研究是现代夷平面研究的主流。为了探讨辽东半岛夷平面的性质、形成环境等发育特征,对该地区的红色风化壳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和粒度测试。辽东半岛红色风化壳主要出露于半岛东西两侧,厚度多在4 m左右,化学蚀变指数CIA平均值为82. 70,ba值((Na_2O+K_2O+CaO+MgO)/Al_2O_3)平均为0. 39,S/A值(SiO_2/Al_2O_3)平均为4. 86,黏粒含量平均为8. 31%。从分析数据可以看出,辽东半岛红色风化壳是下伏基岩原地风化的产物,推测其形成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与南方岩溶区红色风化壳相比具有盐基淋溶率低、富铝化程度低和黏化作用弱的发育特征。结合区域地貌特征,认为研究区红色风化壳的发育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1)岩溶作用在古侵蚀基准面之上的整个岩体内进行,地貌起伏逐渐增大;(2)地貌起伏达到最大,覆盖型岩溶、灰色风化壳开始发育;(3)岩溶双层夷平面基本形成;(4)灰色风化壳的发育近乎停止,原本位于古侵蚀基准面之下的灰色风化壳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全部抬升于现代侵蚀基准面之上形成红色风化壳。因此,研究区的夷平面为古夷平面,发育阶段为红土化阶段。该研究成果可为辽东半岛新近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及海平面变化研究提供初步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SRTM3 DEM数据,运用ArcGIS技术,采用空间分析、三维地表形态分析和剖面形态分析方法,结合野外调查,对克拉玛依盆地以西、塔城盆地以东的西准噶尔山地的地貌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划分出4级夷平面,讨论了各级夷平面的特征,依据地表特征分析对研究区内的构造地貌区进行了划分。4级夷平面海拔高度分别是2 734~1 760 m、1 520~1 200 m、1 000~300 m和800~660 m。参考地表面三维统计得到的拐点(1 320 m/1 270 m),将1 270 m以上地貌面分为 2 级夷平面:1 760 m以上夷平面(Ⅰ)和1 520~1 200 m夷平面(Ⅱ),地形起伏度均在500~200 m以内。Ⅱ级夷平面可能发育于白垩纪至新近纪,山地剥蚀的后期与新近系昌吉河群相对比。1 000 m以下分为两级剥蚀面,其中之一,剥蚀面高度1 000~660 m,并一直延伸至300 m高度,为一变形的山麓及山前剥夷面(Ⅲ)。该剥蚀面具有埋藏剥蚀面性质,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另一级山间剥蚀面出现在860~660 m高度上(Ⅳ),发育于晚更新世后期至全新世。4级夷平面代表了山地的4次稳定时期与其间的4次快速抬升,第Ⅲ级剥蚀面的变形记录了青藏高原晚第四纪隆升的远程效应。不同分区之间的构造地貌差异为区域构造分析提供了有价值的分区信息,构成区域构造分区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区域研究表明,西准噶尔山地的总体构造线方向呈NE向展布,其与东部的准噶尔盆地和西部塔城盆地及以西地区的NW向构造线方向明显不同,受控于数条NE向断裂的南部扎伊尔山地与北部吾尔喀什尔山地的盆山间列的构造地貌组合构成了区域南、北之间的对比。依据DEM所做的地表特征分析,把研究区分为北部中山与盆地间列区(Ⅰ1)、南部中低山区(Ⅰ2)和东南部山缘及山前平原区(Ⅱ)3个构造地貌区。西准噶尔山地(Ⅰ区)属于天山-准噶尔-萨彦-贝加尔构造强变形带和地震活动带的一部分,这里虽未发生过强烈地震,但具备了发震的基本条件,且临近克拉玛依油气资源开发重地,建议进行必要的地震观测和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9.
吾斯顶红土层分布于乡城县城区及其以南硕曲河V级及以上阶地阶面和两级带状剥夷面之上,为紫红砖红色弱网纹红土或块状红土,属残积岩相类型,根据ESR、14C测年资料,确定其形成时代为150×103~185×103a,属中更新世末期。吾期顶红土层主体形成于湿热气候条件下的河流宽谷环境。硕曲河谷在中更新世末期以来一直处于快速隆升状态,伴随快速隆升,乡城地区硕曲河谷受湿热气流影响减弱,导致气候与环境向着日趋恶化的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10.
天山夷平面上的晚新生代沉积及其环境变化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树基 《第四纪研究》1998,18(2):186-186
天山山系于晚古生代晚期强烈格皱隆起成为高大山地。中生代和第三纪期间,地壳活动整体上平稳,处于长期剥蚀夷平阶段,普遍发育了夷平面。上新世和第四纪早更新世,天山山系发生剧烈断块隆升,奠定了现代天山独特的层状地貌景观。当前,天山地区夷平面仍多有分布,粗略量算其面积约为105m2,约占我国天山山系总面积的1/5。天山山地夷平面主要有3级,它们的海拔分别为4000m以上,3200~2800m、2500~1800m,各级之间还有次级夷平面。这些夷平面早在三叠纪开始孕育,但从现今夷平面上的覆盖层及相关沉积判断,它们形成时代的上限仍有差别,最低一级夷平面为早第三纪(主要是始新世)所形成,高的两级在晚第三纪(  相似文献   

11.
Planation surface is one that is associated with long-term stable tectonic environment of large scale landscape. The planation surface with the weathering crust as a whole to study is the main stream of modern planation surface research. The red weathering crust mainly is outcropped in the east and west of Liaodong Peninsula,and its thickness is around 4 m.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roperties,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lanation surface in Liaodong Peninsula,chemical elements and particle size characteristics of red weathering crust in this area were studied. The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value of CIA of the red weathering crust in the study area is 82.70,the average value of ba((Na2O+K2O+CaO+MgO)/Al2O3)is 0.39,the average value of S/A(SiO2/Al2O3)is 4.86,and the average value of clay content is 8.31%. Compared with the red weathering crust of the karst area in the south of China,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 leaching rate of salt base,low aluminization degree and weak viscosif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geomorphologic features,the development of red weathering crust in the study area mainly went through four stages: (1)karst process was carried out in the whole rock mass above the base level of ancient erosion,and the geomorphologic fluctuation gradually increased;(2)geomorphologic fluctuation reached the maximum,and covered karst and gray weathering crust began to develop;(3)karst double-layer planation surface basically formed;(4)the development of gray weathering crust nearly stopped. With the tectonic movement,the gray weathering crust,which was originally located below the base level of ancient erosion,was all elevated above the base level of modern erosion to form red weathering crust. Therefore,the planation surface in the study area is ancient planation surface,and the development stage is lateralization stage. The results can provide a preliminary basis for revealing the neotectonic movement and sea level change in the Liaodong Peninsula from the Neogene to present.  相似文献   

12.
贵州西部玄武岩风化壳中稀土矿成矿机理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峨眉山玄武岩在四川、云南、贵州分布区形成广泛而稳定的玄武岩风化壳.研究发现在贵州西部的玄武岩风化壳中普遍存在稀土矿(化)点,结合野外踏勘和地球化学找矿等方法,发现玄武岩风化壳中稀土元素富集受到内生条件和外生条件的双重控制.因此,在玄武岩风化壳中寻找稀土矿,要从地形地貌着手,重点在玄武岩出露地表的第四纪夷平面所形成的山岗...  相似文献   

13.
岩体化学风化的非连续性及其科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岩体化学风化在空间上具有高度的非连续性,这种非连续性广泛存在于从宏观、细观到微观的所有尺度。宏观结构面是化学风化最主要的发生场所;风化岩体内,新鲜岩块被沿结构面内法线方向发育的腐蚀带包围,呈斑点状分散于腐岩中。微缝等细观损伤普遍存在于各类岩石中;化学风化从岩块内不同空间位置的水力有效空隙向三维空间扩展,决定了细观尺度上化学风化的非连续性。矿物溶解是在晶体中具有过剩表面能的缺陷位置优先发生的,因而具有显著的微观非连续性。由于非连续特性,化学风化可增大水岩界面,提升矿物溶解反应的规模及速率。通过对既有损伤的扩展及在损伤空间堆积残余物,化学风化具有分离—裂化岩体、岩块及造岩矿物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可使以新鲜岩石为主的岩体大规模脱离母岩,而堆积于坡脚的岩石块体在化学风化的继续作用下,可裂解为更小的岩屑或矿物碎屑,为向水体搬运创造条件,从而极大地促进斜坡夷平及地貌重塑进程。  相似文献   

14.
碳酸盐岩的化学风化是岩溶关键带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风化壳中蕴含重要气候环境和物质循环信息。通过对广西桂林会仙峰丛谷地石灰土的化学风化强度及元素迁移特征的研究,并与滇黔湘和青藏高原的岩溶风化壳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会仙石灰土化学蚀变指数(CIA)均值为92.14,与贵州兴义岩溶风化壳相当,反映炎热潮湿气候下的强烈化学风化;白云岩风化壳CIA与灰岩风化壳相当,CIA值主要受“不溶物”含量的影响;地形上,从上坡到下坡,从坡地到谷地,垂向剖面从浅部到深部,碳酸盐岩风化壳的CIA值呈减小趋势;(2)包括会仙石灰土在内的中国南方碳酸盐岩风化壳的CIA值与纬度成负相关,青藏高原地区和北方地区碳酸盐岩风化壳的CIA值与纬度不存在相关性,可能受晚第三纪以来印度板块俯冲推挤,青藏高原地区构造抬升和夷平面变形的影响;(3)与硅酸盐风化壳、黄土剖面不同,碳酸盐岩风化壳CIA和Na/K(摩尔比值)不存在相关性,但CIA和K/Al(摩尔比值)则存在显著负相关,可采用K/Al来表征碳酸盐岩剖面的风化程度,其主要是受可溶成分的快速淋失影响;会仙石灰土、贵州兴义风化壳较其他风化壳更接近Al端,化学风化程度更高;(4)会仙石灰土的化学成分与中国其他地区碳酸盐岩风化壳基本一致,剖面上分布均匀;与上陆壳相比,Na、K、Ca、Mg表现为亏损,其他元素为富集;和下伏碳酸盐岩的稳定元素Ti相比,除了Cr、Fe、P、Al富集或不变外,其他元素都发生明显的迁移淋失;会仙风化壳元素的迁移性由强到弱为:Ca ? Mg ? B ? Na ? N ? Cd ? Zn ? As ? K ? Pb ? Si ? Mn ? Al ? Cr ? Fe ? P,高含量Ca、Mg的快速溶失对其他元素的迁移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云南富宁定皇钛铁砂矿矿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坤  付义琴 《云南地质》2014,33(3):375-379
受区域性深大断裂(里达断裂)所控制的海西期—印支期辉长辉绿岩体,是定皇风化壳型钛铁砂矿的含矿母岩.含矿母岩经地表风化、水解作用,再次堆积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钛铁砂矿体.  相似文献   

16.
RED WEATHERING CRUST ON LIMESTONE AND PLANATION SURFACE OF TIBET AND ITS EASTERN DISTRICTthedevelopmentprojectofNationalKeyBasicFoundation (G19980 4 0 80 0 ) ;theprojectofTibetPlateaure searchofChineseAcademy (K2 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