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卫星图像中不同水体类型识别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特性的图像上,城市中大型建筑物、道路、河流、湖泊和其他人工地物形状特征和纹理特征清晰可辨。针对高分辨率卫星图像的特点,文章以水体类型识别为例,从卫星数字图像目标地物波谱特征抽取入手,通过图像分类,将水体从背景中分离并予以识别,同时实现像素重组。在区域分割与边界跟踪基础上,对卫星图像进行水体形状特征的抽取与描述,实现不同水体类型的识别。  相似文献   

2.
卫星遥感资料在云南大雾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大雾具有及时、宏观的明显优势。图像纹理信息反映了图像的灰度性质及其空间关系。通过对雾的成因、辐射特性、雾遥感基本原理的阐述,结合中国FY-1D/美国NOAA系列极轨卫星资料通道特点,分析了雾的图像纹理信息,并依据雾在可见光波段和中红外波段与云类不同的光谱特性,选用光谱通道1、通道3、通道4组合进行大雾监测。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这种监测方法能较好地分离无云地表、中高云和低层云雾,从而实现白天雾的监测。  相似文献   

3.
高光谱遥感数据具有波段数目多、波段宽度窄、数据量庞大、波段间相关性高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为图像的进一步处理和信息提取带来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分析已有降维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地物诊断性波谱吸收特征的高光谱遥感图像降维方法,将地物的诊断性吸收波谱特征区间作为一个独立的子空间进行处理,尽可能保留地物独有的吸收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子空间的特征提取和特征选择.为验证该方法的优越性,将其与传统的基于波谱区间的子空间划分方法进行分类对比,研究表明:基于该文方法降维后的图像分类精度更高,丰富了现有降维方法理论,具有一定的实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选择甘肃省民勤县绿洲作为典型荒漠化区域,根据荒漠化土地分类体系确定决策树的结构及各类地物在树形中的位置。基于各类地物的光谱反射特性和图象数据反映的综合特征,采取相应的识别和提取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遥感数据源。对于非荒漠化土地分类,利用土壤调节植被指数、阈值数字信号统计可以分离成一类树枝;而重点讨论的3种荒漠化土地类型的分层分类,则相继采用光谱特征提取、几何特征提取、纹理特征提取、监督分类以及植被指数等复合识别指标进行分枝。结果表明:利用决策树分层提取法可以有效地排除和避免提取地物时所有多余信息的干扰及影响,目标明确。同时,为提高分类的精度,开展野外遥感调查和特征分析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针对仅使用无人机遥感RGB影像进行目标检测时精度不高、高程信息利用不足等问题,该文采用通道叠加和类IHS变换两种多通道数据融合方法对RGB影像与高程数据进行融合,使用DeepLabv3+卷积神经网络语义分割模型提取两种融合影像地物目标,并与RGB影像提取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上述两种融合影像的地物目标识别精度高于仅使用RGB影像的识别精度,其中通道叠加影像的整体像素精度、平均像素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提高了3.52%、1.42% 和14.99%.由于不同地物目标与周围地物的高程差不同,致使各融合方法对不同地物目标识别精度的提升效果不同,道路、建筑和地面识别精度的提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利用卫星图像结构信息提高城市地物模式识别精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针对城市地物分布特征及其光谱特点,对卫星遥感数据的空间结构信息应用于城市分类进行了研究。分类结果与传统的统计模式识别方法(Bayes法)相比较简洁、快速,精度提高近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7.
遥感专题制图背景参数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该文重点论述了图像识别中背景参数的应用,包括图像信息的地学、生态特性与其制图对象、尺度的分析拟定;地物识别分类最佳时相图像的物候历的研究;专题制图图像波段优化组合分析以及地物识别的目标背景因素的辅助应用.该类背景参数与区域参数的应用研究一样,对空间图像数字专题制图的精度的根本改进与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北京一号”卫星是拥有多方面技术优势的一颗对地观测小卫星。本文在运用“北京一号”、SPOT5、QuickBird遥感图像对官厅水库库滨带植被覆盖度进行综合监测的基础上,对三种不同分辨率的遥感图像进行基于统计的尺度转换,并应用尺度转换的结果修正了“北京一号”图像提取的植被覆盖度。经检验,运用SPOT5和QuickBird图像对“北京一号”图像进行像元分解,将统计结果与“北京一号”图像的提取信息建立统计模型,应用该统计模型可以有效地提高“北京一号”图像提取植被覆盖度的精度。对湿生植被进行样方调查,结果证明运用像元分解和统计模型的方法使“北京一号”提取植被覆盖度的精度较运用植被指数转换模型的计算精度提高了22.7%。应用该方法可以更有效地运用“北京一号”遥感数据进行连续、大面积的植被监测。  相似文献   

9.
基于树结构的数字遥感图像存储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数字遥感图像一般是采用栅格结构来存储。图像中地物的结构特征是隐含其中的。该文从图像识别角度,重点研究了基于树结构的数字遥感图像存储方法。这种方法与遥感中常用的四又树等存储方法不同,它注重图像中地物本身的结构特征。通过树结构使像元按地物目标形成一个个的组合体。该文以机场跑道识别为例,介绍了基于树结构的数字遥感图像存储方法的应用以及将图像变为树的算法。  相似文献   

10.
地物电磁波谱反射特性的测试和研究,是遥感技术的基础工作。多波段遥感仪器设计,选择波段,需要以地物波谱测定数据作为依据。遥感图象处理自动识别与自动分类指标的研究,也是在了解地物波谱特性的基础上进行的。测定、收集、处理各类沙漠、戈壁、沙生植物的反射光谱特征数据,解释不同沙漠地物波谱分异性、离散性的本质,进一步探求波谱特性在不同波段对遥感图象的影响,寻求数字相关关系,建立判读标志与识别模式,是沙漠遥感应用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这些工作,都是以野外地物波谱测试数据的可靠性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城市变化监测研究——以郑州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遥感技术以其具有宏观、快速、准确、及时等特点为城市变化趋势分析提供了快速便捷的途径。选取郑州市1988年TM、2001年ETM+和2007年CBERS遥感数据,经过一系列数据预处理后,采用决策树分类算法,进行基于知识遥感分类及专题图的制作。对分类结果利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动态变化率、转移矩阵等指标进行变化分析,分析结果揭示了不同时期城市扩张与植被、水体和农村居民点的变化关系,对于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参考作用。研究数据表明,20年来郑州市城市用地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植被减少25%,水体减少30%。  相似文献   

12.
 HJ-1A、1B卫星具有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适合小流域尺度的积雪动态监测研究。本文基于HJ-1B数据,选取军塘湖流域,针对同时具有HJ-1B/CCD、IRS数据和只有HJ-1B/CCD数据两种情况展开雪盖提取方法研究。对于第一种情况,因研究区南端有大面积森林覆盖,会影响雪像元识别,选用[WTBX]NDSI[WTBZ]和[WTBX][STBX]S3[WTBZ][STBZ]两种雪盖指数,并利用[WTBX]NDVI[WTBZ]或TM影像反演的林区辅助判识积雪。结果表明:当有植被信息辅助分类时,两种雪盖指数均能较好提取出森林覆盖区的积雪,且提取结果基本一致,精度较高。对于第二种情况,因无法计算雪盖指数,采用光谱与纹理信息结合的SVM法提取雪盖,提取的面积和精度与上述方法相比略低,但很接近,说明在缺少[WTBX]IRS[WTBZ]数据的情况下,仅利用CCD仍可提取出较为准确的雪盖,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13.
试从现有的大量遥感影像中提取不同环境下地物的反射率,以目前常用的ETM+影像数据和荔枝波谱数据提取为例,先对影像进行系统校正得到星上反射率,然后采用6S大气校正模型对图像进行订正,反演地物的真实反射率,并采用与野外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星上反射率、6S反演的反射率与实测值之间的误差,结果证明6S校正法是一种较高精度的地物波谱反演方法,可以方便、快捷、准确地从现有的大量遥感影像上直接获取荔枝的反射率.为下一步的自动高效从影像反演地物反射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遥感大数据云平台,以若尔盖县的弯曲河流为研究对象,以空间分辨率为10 m的Sentinel-2多光谱卫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选用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NDWI)、改进型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MNDWI)和自动水体提取指数(AWEI)相组合的方式,建立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弯曲河流信息的提取;利用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改进型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和自动水体提取指数,提取出弯曲河流信息,并与支持向量机模型提取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提取的弯曲河流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最优;利用改进型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提取的地势复杂区域细小河流的精度较高;利用支持向量机模型提取的弯曲河流更为准确,并消除了山体和植物阴影对弯曲河流提取的影响;与利用3种指数提取的结果相比,支持向量机模型提取的弯曲河流的总体精度和用户精度都相对最高。  相似文献   

15.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studies of snow cover in high-latitude boreal forests require ground-truth verification based on ground observation networks. In this study, we used time-lapse digital images to precisely detect the extent of snow cover at nine locations in the boreal forests of Alaska, and to demonstrate the relationship of these ground-truth measurements to satellite indices of snow cover. Our results show that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ices (NDVIs) and 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ices (NDWIs) show significant variations at the end and beginning periods of continuous snow cover: the NDVIs on the last days of continuous snow cover ranged from 0.12 to 0.37, and those on the first days of continuous snow cover ranged from 0.16 to 0.38.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snow indices (NDSIs) were also positive during periods of continuous snow cover and negative during periods of no snow cover. The NDWIs varied significantly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of periods of continuous snow cover. This study confirms that continuous snow cover is important for accurate phenological studies using NDVIs in the region of the trans-Alaska camera network. Simple cameras can be effectively utilized in ground-based networks, functioning not only as a ground-truth verification tools for calibrating satellite indices, but also as a source of data to fill data gaps in satellite records.  相似文献   

16.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为研究区,应用中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数据(HJ-1A CCD)及美国陆地卫星数据(Landsat ETM+),在充分考虑区域土壤和植被类型等背景基础上,先后使用了MNF、二维散点制图以及PPI方法,得到具有时空针对性的纯净像元;以此为基础,运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得到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数据;最后,结合研究区其它权威土地覆被和土地利用(LUCC)数据,对比分析了本研究所得的植被覆盖度数据精度,评价了2000~2009年间区域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过程,指出本区在实施有关生态工程后植被覆盖度恶化趋势得到遏制。研究结果证明,在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地区应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植被覆盖度的方法是简洁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王万同  王卷乐  杜佳 《地理研究》2013,32(5):817-827
MODIS数据时间分辨率较高,在对地能量和水分变化监测应用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其空间分辨率较低,混合象元效应显著,尤其在地表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和空间异质性较大时,会带来较大的误差。而ETM+数据具备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但其单一的热红外波段导致反演的地表温度精度不高,且时间分辨率低,因而限制了在地表蒸散监测中的应用。本文探讨了将TM/ETM+与MODIS数据相融合估算区域地表蒸散的一种多尺度遥感方法,利用TM/ETM+计算得到的植被指数,基于空间增强方法将MODIS反演的地表温度尺度提高到30 m,并结合SEBS模型对伊洛河流域的地表蒸散进行了估算。验证与分析的结果表明,估算精度得到提高,研究区当日蒸散量在0~5.32 mm/d之间,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区域分布不均衡。  相似文献   

18.
以新疆作为主要实验区,概述了利用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遥感数据进行草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荒漠化监测评价的主要研究方法.通过系统研究,探索了利用CBERS遥感数据开展国土资源环境监测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立CBERS遥感数据全国电子沙盘的基础上,创建了等边直角网构网压缩技术,提高了卫星数据检索分析的能力.研究表明,CBERS遥感数据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资源调查与监测评价等诸多方面,具有良好的实用性能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利用近40 a的Landsat系列卫星的MSS、TM和ETM+遥感数据,计算了南四湖湿地植被平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并以此为湿地植被活动的指标,结合南四湖流域内气象站点的逐年、逐月及逐日气温数据,揭示昼夜温度变化对湿地植被活动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1)近40 a来研究区日最高温(Tmax)、夜间最低温(Tmin)和日均温(Tave)都存在显著的上升趋势;其中Tmax与Tmin增温具有不对称性,R2值分别为0.13和0.26,平均每10 a分别增温0.174℃和0.235℃,Tmin的增温趋势更明显。2)在人为活动影响较弱的时段(1973―1999年),偏相关分析显示,去除Tmin影响,Tmax与NDVI呈现极显著的偏相关关系(R=0.412,P=0.008);去除Tmax的影响,Tmin与NDVI的偏相关关系在任何时期内均不显著。这可能与湿地充足的水份条件以及昼夜增温对湿地植被的生态效应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20.
 在遥感与GIS技术支持下,以2006、2007、2009、2010年Landsat-5/TM影像与2008年的CBERS/CCD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获得5 a的植被/非植被类型图。在此基础上,提取并归纳5 a间的植被变化轨迹:恒定植被、恒定非植被、转变为植被、转变为非植被、非稳定变化。利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 3.3计算了变化轨迹景观格局的3种景观指标。结果表明,2006—2010年植被面积减小,主要因为生态输水量减小、输水间隔较大,导致草本植被、乔灌木幼苗死亡;恒定非植被的比重最大,表明非植被类型是研究区的基质,其次是转变为非植被的比重,说明5 a间植被的衰退程度要强于恢复程度;转变为植被与非稳定变化两种类型属于过渡性植被变化类型,受生态输水量、分布的制约严重;各种变化轨迹类型的形状规则较为稳定,其中以恒定非植被类型最稳定而非稳定变化类型最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