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因冰雪灾害造成森林资源损失较为严重的福建省长汀县为例,选取受灾乔木林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踏查和典型抽样统计数据,评估森林乔木层C贮量损失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冰雪灾害造成长汀县乔木林地受损面积达40 178.87 hm2,占灾前面积的19.1%;损失蓄积95.69×104 m3,占灾前蓄积的38.6%,折合成森林乔木层C贮量损失34.55×104 t,占灾前C贮量的41.4%,受损最为严重的四都、红山、古城等6个乡(镇、场)都靠近武夷山脉南麓;同一区域相同的立地条件下,针叶树种比阔叶树种受灾严重,松组和杉组C贮量相对损失比均超过阔叶树组的3倍,其中松组C贮量损失23.02×104 t,占总C贮量损失的66.6%,占灾前松组C贮量的65.0%;中龄林C贮量损失12.84×104 t,占灾前中龄林C贮量的56.6%,相对损失比最大,近成过熟林次之,幼龄林最小;海拔越高,C贮量损失比例越大,海拔450 m以上区域C贮量损失达30.15×104 t,占总C贮量损失的87.3%;迎风坡面和山脊西北侧的乔木林受灾相对严重,朝西、西北、北3个方向的C贮量损失20.11×104 t,占总C贮量损失的58.2%;位于中上部坡位的乔木林受灾相对严重,且坡位越高,C贮量损失越大.  相似文献   

2.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C贮量及其分配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已有生物量模型(乔木层、木质藤本)和收获法(灌木层、草本层)获得群落生物量,结合土壤、植物样品C含量的实测值。对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1hm^2样地的C贮量及其分配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系统的总C贮量为220.492t/hm^2,其中植物活体部分为128.099t/hm^2、土壤为81.85t/hm^2、粗死木质残体为5.708t/hm^2、凋落物为4.835t/hm^2。(2)群落植物活体C贮量的层次分配以乔木层占绝对优势(97.23%),其他层次所占的比例很小,层次分配的大小顺序为:乔木层〉灌木层〉木质藤本〉草本层。(3)乔木层的C贮量随径级而变化,并在30cm〈DBH≤40cm、70cm〈DBH≤80cm及DBH〉100cm范围内形成三个C贮量高峰。(4)乔木的总C贮量集中分布于少数优势树种中。其中绒毛番龙眼(Pometia tomentosa)的C贮量占乔木层的24.70%。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植被C贮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3.
对木荚红豆人工林C贮量及其分配的研究表明,木荚红豆人工林C贮量为227.9t/hm2,其中生物量C库和死有机质C库分别为117.1t/hm2和110.8t/hm2,分别占C库总量的51.4%和48.6%;乔木层C库和土壤有机质C库分别占林分总C库的49.4%和47.1%;林下植被层、枯枝落叶层、粗木质残体C库总共仅占生态系统C库的3.5%,对生态系统C吸存的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4.
木荚红豆人工林C库及其分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旭 《福建地理》2005,20(4):14-16,21
对木荚红豆人工林C贮量及其分配的研究表明,木荚红豆人工林C贮量为227.9t/hm^2,其中生物量C库和死有机质C库分别为117.1t/hm^2和110.8t/hm^2,分别占C库总量的51.4%和48.6%;乔木层C库和土壤有机质C库分别占林分总C库的49.4%和47.1%;林下植被层、枯枝落叶层、粗木质残体C库总共仅占生态系统C库的3.5%,对生态系统C吸存的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5.
百喜草治理对退化红壤生态系统碳库及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蚀退化红壤植被恢复后生态系统碳库变化的研究对全面认识生态恢复的作用以及碳汇经营具有重要意义.试验地位于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本文以采用种植百喜草治理侵蚀退化地上典型“小老头”马尾松林(百喜草治理地)为对象,以相邻的未治理地为对照,研究生态系统及其各个分室碳库的变化.结果表明:侵蚀地种植百喜草治理后生态系统、乔木层及土壤层碳库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地,分别是对照的2.32倍、5.23倍和1.81倍.乔木层各器官碳贮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地(P〈0.05),其中树干碳贮量增量最大.与对照地土壤相比,表层0—20em土壤碳贮量增量高达5.84t·hm^-2,同时土壤深层(20~100cm)碳库增量(6.04t·hm^-2)与其相当.对照地的土壤碳库占生态系统碳库的比例为70.88%,而百喜草治理地的土壤碳库所占比例下降至55.28%,表明侵蚀地种植百喜草治理后生态系统碳库分配趋于合理.因此,从森林碳汇与可持续经营角度出发,种植百喜革治理侵蚀退化红壤是一项可行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西藏湿地资源价值损失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藏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特有的、世界独—无二的高原湿地资源。应用环境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计算了西藏湿地的全部生态环境价值为4023.8068×10^8元/a,以5%的贴现率计算,湿地价值的现值为44261.8748×108元,相当于73.72×10^4元/hm^2。从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构成来看,直接使用价值(提供产品和文化功能)约占总价值的24.40%,而间接价值(调蓄洪水、疏通河道、水资源蓄积、土壤持留、净化环境、固定碳和支持功能)则占75.6%,西藏高原湿地退化面积为60.4272×10^4hm^2,相当于年退化面积2.0143×10^4hm^2。已退化湿地损失价值4454.69×10^8元,年损失价值148.49×10^8元。  相似文献   

7.
以杉木人工林为对照,分析三明陈大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形成的米槠次生林乔木层碳贮量及其随树种、径阶、高阶的分配特点.结果表明:米槠次生林乔木层物种丰富度高于杉木林,人促天然更新有利于保持乔木层的树种多样性.米槠次生林乔木层碳贮量为178.67t·hm^-2,高于杉木人工林(111.24t·hm^-2).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均以单优树种碳贮量占绝对优势,但米槠次生林中大个体林木(大径阶、大高阶)的碳贮量远大于杉木人工林.与杉木人工林相比,米槠次生林呈现出异龄的林分结构,这可能是其能够保持高碳吸存和高树种丰富度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长汀河田严重侵蚀地采取植灌促林生态恢复措施后生态系统的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进行了研究,并以未采取生态恢复措施的严重侵蚀退化形成的光板地与村旁受保护的风水林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生态恢复措施以后,土壤有机碳含、贮量分别达到49.03g/kg和54.14t/hm^2,分别是光板地的10.43和4.06倍;土壤DOC含、贮量分别达到1.40g/kg和0.67t/hm^2,分别是光板地的10.00倍和6.50倍;土壤MBC含、贮量分别达到2.60g/kg和1.27t/hm^2,分别是光板地的6.34倍和4.23倍。  相似文献   

9.
沙漠沟谷暴雨洪水侵蚀产沙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半干旱区的季节性沙漠沟谷,暴雨引发的洪水过程侵蚀产沙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对区域及下游河道生态造成严重威胁。以毛布拉孔兑的支沟苏达尔沟为研究对象,以苏达尔沟2011—2015年6次暴雨洪水事件的观测数据为基础,分析洪水流量、泥沙浓度及地表沉积物粒度特征,给出暴雨洪水侵蚀产沙输沙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暴雨洪水侵蚀产沙量平均每次约37.69×10~4t,产沙模数为0.57×10~4t·km-2;其中最大的洪水事件130721号暴雨洪水过程侵蚀产沙量高达90.47×10~4t,产沙模数达1.36×10~4t·km-2。流域总侵蚀产沙以0.25~0.063 mm泥沙为主,约占总侵蚀量74%。洪水总侵蚀产沙量随暴雨产流强度增强而增加,同时下游沙漠沙地段产沙贡献比重也随之增加,风沙贡献也相应增大。坡面侵蚀约占暴雨洪水总侵蚀的4.37%,且主要集中在上游砒砂岩坡面。  相似文献   

10.
对福建省南平市安曹下87年生的杉木人工林碳库及其分配进行研究.采用分层切割法和相对生长方程计算乔木层生物量,样方收获法测定林下植被生物量、枯枝落叶层和粗木质残体现存量,CN元素分析仪测定碳含量,研究结果表明:老龄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为287.89t·hm^-2,其中乔木层碳库占生态系统碳库的68.18%,矿质土壤层碳库占26.39%,而林下植被层、枯枝落叶层和粗木质残体碳库所占比例之和不超过6%。老龄杉木林的干材(干+皮)碳库占乔木层碳库的79.61%。87年生与40年生杉木人工林碳库很接近,前者比后者仅高出7.15%,主要是因为两者占生态系统主体的乔木层碳库和土壤层碳库很接近,前者分别仅高出后者的4.51%和10.39%,前者林下植被层和粗木质残体碳库较大,分别是后者的2.05倍和2.80倍,而枯枝落叶层碳库则低于后者。因此,老龄阶段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增幅不大,但在碳库分配上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1.
河川径流还现计算是准确反映区域水资源状况的基础,同时也是水资源规划和决策的重要依据.选取甘肃省洮河流域李家村、红旗2个代表水文站长系列径流资料作为基础数据,在还原计算的础上,对洮河流域径流进行还现计算,同时对径流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1956—2016年洮河流域李家村、红旗多年平均实测径流量分别为39.52×1...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重庆市巴南区地热资源为研究对象,先对区内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进行简述,并分别用开采率法及开采试验法对其可开采资源量进行计算,得出区内年可开采量分别为3,427.5×104m3、3,523.75×104m3,其中开采试验法有理论依据可循,本文将开采试验法所计算的结果3,523.7×104m3作为区内地热资源年可开采量。而年开发利用量仅占可开采资源量的13.91%,说明了区内地热资源开发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3.
南京城市系统碳循环与碳平衡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城市是人类能源活动和碳排放的集中地,开展城市系统碳循环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城市在区域碳循环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集成了城市碳储量和碳通量的核算方法,并以南京市为例开展了城市系统碳循环与碳平衡的实证研究。结论如下:① 南京市城市碳储量呈缓慢上升趋势,2009 年为6937 万t,其中自然碳储量占88%,且总量基本保持稳定;人为碳储量(特别是城市绿地和建筑物碳库) 呈大幅增长趋势;② 垂直碳输入通量以植物光合作用和水域碳吸收为主,历年来基本稳定;水平碳输入通量大幅增长,2009 年为3043 万t,其中能源和木材碳输入呈增长趋势,而食物碳输入则呈下降趋势;③ 垂直碳输出通量呈增长趋势,2009年为3295 万t,其中化石能源碳排放占近80%,自然过程仅占6%;水平碳输出通量以能源制品、水产品和含碳废弃物为主,其总量呈明显下降趋势;④ 南京市历年城市碳输出均高于碳输入,且两者的差额呈现扩大趋势。总体而言,“隐流碳和加工需求碳”的比重有所下降,说明碳的利用率有所提升;⑤ 南京市碳补偿率明显下降,这表明自然生态系统的碳吸收能力不足以补偿人为活动的碳排放,城市碳循环压力在不断加大。  相似文献   

14.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影响其碳源、碳汇效应,但以往结合时空尺度探讨流域未来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的研究尚不多见。以太行山淇河流域为例,分析2005-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采用Markov-CLUE-S复合模型预测2025年自然增长、耕地保护及生态保护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并基于土地利用数据,运用InVEST模型的碳储量模块评估2005-2015年及未来不同情景下的生态系统碳储量。结果表明:① 2015年淇河流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和平均碳密度分别为3.16×107 t和141.9 t/hm2,自2005年以来分别下降0.07×107 t和2.89 t/hm2。② 2005-2015年碳密度在低海拔区域以减少为主,在高海拔区域增加区与减少区比例相当,淇河中下游地区建设用地的大肆扩张以及上游林地的退化是导致碳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③ 2015-2025年自然增长情景下碳储量和碳密度下降仍较明显,主要是低海拔区域固碳能力的减弱;耕地保护情景减缓了碳储量和碳密度的下降幅度,主要是由于低海拔区固碳能力的增强;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和碳密度显著增加,分别达到3.19×107 t和143.26 t/hm2,主要发生在海拔高于1100 m的区域。生态保护情景能够增强固碳能力,但不能有效控制耕地面积的减小。因此,研究区土地利用规划可统筹考虑生态保护和耕地保护情景,既能增加碳汇,又能保障耕地质量和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5.
巴南区地热资源丰富,热储总存量为3.105×1015KJ,热流体储存总量为6.855×108m3。经30多年的开发利用,已初步形成了以东温泉、南温泉、桥口坝温泉为核心的温泉旅游开发格局,主要用于温泉房地产开发、风景区、温泉旅游、康乐疗养休闲、商务会展等。为提升开发利用水平,巴南区地热水资源开发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突出重点、打造精品、强化特色、完善配套,建设特色温泉产业。  相似文献   

16.
为明析退耕还林(草)背景下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及碳储量变化,基于该区2000、2010、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动态度、土地转移矩阵,景观指数等指标从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速率以及空间格局特征加以分析,同时基于In VEST模型定量估算了该区近20年来的碳储量变化.结果表明:(1)北方农牧交错带土...  相似文献   

17.
对福建省南平市安曹下35a生楠木林碳库及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楠木林碳库为172.138t·hm^-2,其中乔木层碳库占楠木林碳库的40.14%,矿质土壤层碳库占55.99%,而林下植被层、枯枝落叶层、粗木质残体3个分室碳库所占比例之和不超过5%.楠木林的干材(干+皮)碳库占乔木层碳库的71.14%,楠木林根系碳库占乔木层碳库21.93%,楠木林枝和叶碳库所占比例总和不超过5%.因此,楠木林碳库主要分配在乔木层和土壤层.  相似文献   

18.
The authors developed a model to estimate annual tree growth based on tree-ring data (Abbr. TGTRing model) derived from the trunk at 0.5, 1.3 and 2.5 m height. This model was applied to estimate the annual biomass and carbon accumulation of a plantation in Qianyanzhou Red-Soil Hil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CAS in Taihe County, Jiangxi Province (Abbr. Qianyanzhou).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flexion points of the biomass and carbon accumulation curves occur at 17 and 18 years of age, respectively, in masson pine, whilst both inflexion points occurred at 15 years in slash pine and Chinese fir. The biomass and carbon accumulation in Chinese fir proved to be greater in the last 20 years than in the other species, with 171.697 t/hm2 and 92.29 tc/hm2, respectively. masson pine, with a biomass of 133.84 t/hm2 and a carbon accumulation of 73.92 tc/hm2 was the lowest whilst slash pine was intermediate with a biomass of 147.639 t/hm2 (unturpentined) and 135.743 t/hm2 (turpentined), and a carbon accumulation of 80.18 tc/hm2 (unturpentined) and 73.72 tc/hm2 (turpentined). In 2006, the total biomass and carbon storage of the tree stratum of masson pine in Qianyanzhou was 3324.43 t and 14,156.64 tc, respectively, whilst the values for Chinese fir were 1326.97 t and 713.27 tc. For slash pine the total biomass was 14,156.64 t (unturpentined) and 13,015.97 t (turpentined), and the total carbon storage was 7 688.21 tc (unturpentined) and 7068.78 tc (turpentined). Following the shaving of slash pine for resin, the total biomass was reduced by 1140.67 t and the total carbon storage fell by 619.43 t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