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煤变质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起 《现代地质》1992,6(4):437-443
本文从4个方面扼要地讨论了煤变质作用的近期进展。在煤级参数方面对镜质体反射率及其缺点和弥补的方法做了介绍,简述了近来提出的新的煤级参数。在煤化作用机理与特点方面概述了涉及煤化作用的煤结构研究新进展及其在煤化过程的演变中与镜质体反射率、挥发份的内在联系;煤化作用跃变与沥青化作用;“惰性组的煤化径迹”——煤化作用的一个新的方面。新的煤变质作用类型探讨。煤变质因素和煤化作用平衡,煤变质作用研究应用于其它地质学科。最后提出了应进一步研究的煤变质问题。  相似文献   

2.
腐泥煤的煤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腐泥煤的煤化作用特征目前了解甚少.对我国产出的不同时代、不同煤化程度腐泥煤,结合热模拟试验,并通过与腐殖煤的对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在煤化作用过程中,腐泥煤的宏观和微观岩石学特征、元素组成和化学结构的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腐泥煤的煤化作用机理,研究了其煤化程度指标,提出了其煤级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3.
煤变质古地温恢复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煤和其它有机质一样,其变质作用主要取决于所遭受的最高温度及其持续的时间,压力不是主导因素。在煤化作用过程中压力仅能使煤的物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对中变质阶段的煤化作用却起延滞作用,温度的升高能大大加速煤化作用进程,故煤的煤化作用可以说是一种热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腾冲盆地中更新世褐煤形成于距今约60万年,晚更新世泥炭形成于距今7500—10000年之间,其中部分己转变成为软褐煤.该地褐煤的成煤时代之新和煤化速度之快是罕见的,实属异常煤化作用现象.为此,作者从煤岩学和有机地球化学角度研究了这一典型实例.研究表明.在该盆地从泥炭向褐煤转化的早期煤化过程之中,样品的显微光学性质、化学成分和化学结构的演化极富规律性.根据这些演化特征,作者将腾冲盆地从泥炭到软褐煤的早期煤化过程划分国三个阶段:即软泥炭、硬泥炭和软褐煤阶段.该地异常煤化现象是由异常的煤化作用因素引起的,除了由地史中剧烈火山活动带来的异常地热流之外.强烈频繁的地震构造运动也是该地煤化作用异常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作者提出了“异常煤化作用”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秦勇  金奎励 《沉积学报》1989,7(3):73-81
腾冲盆地中更新世褐煤形成于距今约60万年,晚更新世泥炭形成于距今7500-10000年之间,其中部分己转变成为软褐煤.该地褐煤的成煤时代之新和煤化速度之快是罕见的,实属异常煤化作用现象.为此,作者从煤岩学和有机地球化学角度研究了这一典型实例.研究表明.在该盆地从泥炭向褐煤转化的早期煤化过程之中,样品的显微光学性质、化学成分和化学结构的演化极富规律性.根据这些演化特征,作者将腾冲盆地从泥炭到软褐煤的早期煤化过程划分国三个阶段:即软泥炭、硬泥炭和软褐煤阶段.该地异常煤化现象是由异常的煤化作用因素引起的,除了由地史中剧烈火山活动带来的异常地热流之外.强烈频繁的地震构造运动也是该地煤化作用异常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作者提出了“异常煤化作用”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结合对煤化作用因素的研究,利用 TTI、LOM、Z 值等方法,对豫西北地区山西组煤层煤化作用历史作了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组二_1煤层烃类的生成及其保存历史。  相似文献   

7.
矿井瓦斯涌出量是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参数.地质构造、煤化作用、煤层厚度变化以及煤体结构均影响着瓦斯的涌出.矿井地质构造是控制瓦斯涌出的主导地质因素.其主要类型、规模、性质、疏密程度、排列组合以及构造部位等差异,对瓦斯涌出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煤化作用过程中,瓦斯小断产生,而煤层瓦斯的伴生量直接依赖于煤化变质程度,故变质程度越高,产生的瓦斯量就越多.  相似文献   

8.
煤炭区处于近东西向短轴向斜东部扬起端,位于区域上两个深断裂之间,该向斜较为开阔、平缓。影响煤化程度的重要因素是温度、压力和时间,其中温度则是煤化作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利用绥滨勘查区早白垩世鸡西群城子河组煤质测试资料,从地球化学研究分析角度,对研究区煤中有机元素含量、有机元素原子比分布特征及与挥发分产率、埋藏深度、煤化作用程度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区内煤中有机元素含量高度离散,除受泥炭沼泽环境条件影响外,还受叠加变质作用影响;煤化程度增高,深成变质煤O/C原子比与H/C原子比趋于降低,且前者明显;在煤化作用过程中煤中有机氮难以脱除而有机硫易于逸出。  相似文献   

10.
煤是一种对温度、压力等地质环境因素特别敏感的有机岩。煤化作用实质上是煤与外界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的一个开放系统。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的各种构造 热事件必然导致煤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结构和构造变化,煤中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迁移、分异和改造,从而影响煤层现今赋存状况、煤化程度和煤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沉积盆地动力学过程的地质信息。文中介绍了国内外在煤化作用与构造 热事件的耦合效应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点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1.
早期煤化作用机制与有机质早期成烃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未熟和低熟油气田的发现、生物气藏的勘探和开发,极大地促进了对有机质早期转变的研究;而有机质早期转变机制的正确认识对于煤和干酪根中显微组分的成因、后期热演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早期煤化作用机制和有机质早期成烃作用的研究现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再论煤中大分子基本结构单元演化的拼叠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勇 《地学前缘》1999,6(Z1):29-34
芳构化作用和环缩合作用的传统煤化作用理论具有一定局限性,煤中基本结构单元拼叠作用是高煤级煤演化的特有机理。拼叠作用显著发生的起点位于镜质组最大反射率Ro,max为6.0%附近,大分子化学键的均裂提供了拼叠作用得以实现的微化学环境条件,其实质是一种“动力化学”过程,与氧接芳碳等有关的大量“均裂”是在短暂的煤化阶段中突然出现的,导致“拼叠作用”的显著发生具有“阶跃式”特征,是造成高煤级煤中期到后期阶段大分子基本结构单元急剧增大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地球化学机理。  相似文献   

13.
基质镜质体的煤化作用微环境及其差异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同一样品中,处于硫化铁颗粒外围和硫化铁结核内部的基质镜质体(以下简称基镜体)具不同反射率及地化特征,表明煤层内部煤化作用微环境条件有别导致同类显微组分差异演化,这可能与微应力场和无机元素催化作用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4.
通过系统测试,查明了镜质体油浸最大反射率在2.0%~10.0%之间的样品中粒粒体反射率的演化轨迹,发现其最大反射率的演化具有“转折”特征。粗粒体化学结构的“非石墨化碳”性质、物理结构的“富微孔性”及构造应力的作用是控制反射率演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次火山热变质煤中Ge、Ga、As、S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五牧场区是内蒙东部伊敏褐煤盆地中一个因次火山侵入作用形成的局部的烟煤区。在煤变质过程中,锗、硫从高变质煤中逸出,并在上部低变质煤中富集。锗、硫、砷与煤中有机质呈正相关,镓与煤中灰分呈正相关,随变质程度增加相关性下降。   相似文献   

16.
煤层割理的形成机理及在煤层气勘探开发评价中的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系统研究鄂尔多斯东缘晚古生代煤层割理的基础上,结合煤化作用和油气生成研究新成果,对煤层割理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割理是煤化作用过程中,煤因生成水、烃及其它气体而产生收缩内应力和高孔隙流体压力,当其超过煤的力学强度时,致使煤发生张性破裂而形成。割理的原始走向受割理形成时期的古地应力场控制。进而指出中变质光亮煤和半亮煤中割理最发育,因此这些煤层分布区是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优选靶区。  相似文献   

17.
煤层气储层的显微孔裂隙成因分类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煤岩学方法研究煤储层特性,可直接观察孔裂隙的分布、形态、数量、充填状态等特征,有利于查明显微孔裂隙成因、影响因素及演化规律。将显微孔隙分为生物成因孔和非生物成因孔;显微裂隙划分出内生裂隙、继承性裂隙、层面裂隙和构造裂隙;分别研究了各类显微孔裂隙在煤储层中的分布、随煤化作用的演化规律及其与渗透率的关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A new classification of coal microcomponents based on microscopic features observable in reflected light is suggested. Primary basis of classification is nature of the original matter, namely its botanical nature and degree of coalification; and secondly on the degree of primary oxidation.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coalification (“gelification” of the writer) distinguishes non-gelified partly gelified, and gelified substanc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ir botanic nature - woody, parenchyma and cortex tissues (also lipoids and algae) and,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primary oxidation, four stages are indicated. In contrast to some existing classifications the writer does not recognize groups of gelified [anthraxylon?] and fusain microcompolents opposite to each other because he thinks that gelified components may later become fusained as well (as a result of oxidation). The writer underlin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microcomponents under consideration for practical purposes. — M. Russe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