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前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 0 3年 1 2月 ,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张培震研究员为实验室主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马瑾研究员为学术委员会主任。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以原构造物理开放实验室、新构造年代学开放实验室等为基础组建的。实验室以构造物理实验和模拟技术、活动构造与年代学技术、空间对地观测技术、流动地震台阵技术等为依托 ,以地震动力学 (地震机理、动力学过程等 )与强震预测为主题 ,以现今构造变形图像与强震危险性、岩石圈三维精细结构与孕震环境、活动构造习性与强震发生规律、构造变形机制与强震发生机理为主要研究方向。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设有构造物理实验室、新构造年代学实验室、现代地壳运动研究中心、流动台阵地震学研究中心等 4个研究单元。现有工作人员 35人 ,其中研究员 1 4人 (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 2人 ) ,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 1 1人。实验室通过依托单位接受地质学博士后研究人员 ,招收固体地球物理学和构造地质学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现有在站博士后、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30余人。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构造物理学方面拥有构造变  相似文献   

2.
《地震地质》2000,22(12):62-62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年代学实验室成立于1984年。多年来,为我国地震地质、灾害地质、地貌和构造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中国地震局和地质所历届领导的大力支持及老一辈科学家们的努力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包括^14C、U系、K—Ar、TL、ESR、FT等测年实验室及孢粉分析室,  相似文献   

3.
潘华  鄢家全 《地震地质》1993,15(4):347-352
阐述了核电厂选址工作中,确定设计基准地震动的“地震构造法”的构成及其基本原则,就其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颁布的新旧两版“核安全导则”(1979年版、1991年版)中的异同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探讨了“地震构造法”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它的改进  相似文献   

4.
南天山地区巴楚-伽师地震(MS6.8)发震构造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生代期间强烈而持久的再生造山作用,在天山地区形成了大量近EW向逆断裂-褶皱带,引起地壳强烈缩短,穿插有NW向“类转换断层”,显示出天山地区近NS向不均匀的构造挤压作用;区域上地震构造主要为近EW向逆断裂-褶皱带或盲逆断层,其次为NW向“类转换断层”。巴楚-伽师地震区位于南天山柯坪塔格推覆构造系以南,NE向跨越极震区、长约50km的深地震反射探测表明,1997年伽师强震群的发震构造推测为NW向隐伏“类转换断层”,2003年巴楚-伽师地震(MS6·8)的发震构造为柯坪塔格推覆构造系南缘尚未出露地表的近EW向盲逆断层系  相似文献   

5.
~(14)C测年数据在确定晚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重大地质事件时,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古地震研究的深入,对~(14)C测年数据的兴趣也日见浓厚。事实上,~(14)C年代学在地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范围很广,除古地震研究外,大量的基础工作,包括新地层断代,活断层研究,地壳近期升降幅度和速率的估算,对历史地震的校核,工程地震中的有关问题,震害预测。潜在震源的判别等。都不同程度地依赖于~(14)C年代的测定。  相似文献   

6.
山东泰安地区断层的最新活动与“泰山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卫星图像解译的基础上,对泰安地区5条主要断裂进行了野外地质地貌考察和年代学研究,发现泰山山前断裂为晚更新世晚期活动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距今(1.42±0.12)×104a。然后,讨论了发生在公元前1831年的“泰山震”的发震构造,认为“泰山震”可能与泰山山前断裂活动有关,可能是一次没有地表破裂、震级小于6.5级的中等强度地震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为中国地震局直属研究所,前身为1951年创建的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是国内唯一的以研究新构造运动、活动构造和现今地球动力作用为主,集构造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空间大地测量、工程地震和地震灾害等多种学科为一体的基础性和社会公益性的国家级科研机构。2000年科技体制改革以来,成功组建了包括新构造年代学实验室、构造物理实验室和地壳形变与动力学实验室等研究单元的“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国家地震活断层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级、部级科学研究中心,科技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实力都得到明显增强。在不…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深部构造的地震转换波探测结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深部构造的地震转换波探测结果邵学钟,张家茹(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根据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需要,我们于1992-1993年在塔里木盆地开展了地震转换波测深工作.目的是探明地壳和上地幔深部构造...  相似文献   

9.
中国强烈地震等震线图的编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 引言中国是一个地震较多的国家,历史上从很早以来就有关于地震的记载。据吕氏春秋制乐篇记“周文王立国八年(公元前1189年)岁六月,文王寝疾五日,而地动东西南北,不出国郊”。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一次的地震记载。根据“中国地震资料年表”所  相似文献   

10.
1920年12月16日的海原大地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言 1920年12月16日的海原大地震是我国近代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震级达8.5级。地震时波及范围特别大,据有关资料记载:北京“电灯摇动,令人头晕目眩”,上海“时钟停摆,悬灯晃动”,广州“掉灰泥片”,汕头“客轮荡动”,香港“大多数人感觉地震”,甚至越南海防附近的观象台上也“时钟停摆”等。其极震区在现宁夏自治区海原一带,当地山崩  相似文献   

11.
本报告发表~(14)C测定地质年代数据56个,系本实验室1983年底以前所测。方法基本同前(原思训等,1980),只是在用CO_2、Ca合成CaC_2时不再掺入镁粉,其它步骤不变。测定时采用经1981年9月全国第一次~(14)C学术会议推荐的我国统一的现代碳标准物质——中国糖碳标准。该标准物质经考古研究所~(14)C实验室、本实验室和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14)C实验室标定,其放射性比度为国际现代碳标准的1.362±0.003倍,δ~(13)C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震震源深度与强震活动状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中国绝大部分地区 1970年以来有仪器测定震源深度的地震资料进行详细分析 ,提出了“地震地热说”的假说并对分析结果作出解释 ,得出了一个关于中国强震活动大形势的全新观念 ,认为中国强震活动受到地壳深部 4个“热点”(吉林、新疆兴都库什、台湾和西藏日喀则等中深源震区 ) 70年代强震活动的牵引 ,完成了一个由地震活动高潮期 ( 1970 ?~ 1982 )、调整期 ( 1983~ 1992 )和消减期 ( 1993~ 1999?)所组成的地震链全过程。目前消减期尚未结束 ,但从 1999年 4月 8日吉林7 0级深震开始 ,新的一轮地震链过程可能已在酝酿之中  相似文献   

13.
采用热释光(TL)、光释光(IRSL)、碳十四(^14C)和孢粉分析等测年方法对延怀盆地及毗邻地区几条主要河流的低阶地进行了年代学综合研究,测定了低阶地沉积物的堆积年龄,估计了低阶地地貌面的形成时代,初步探讨了低阶地地貌面的成因。结果表明,用这些方法测定的河流低阶地年龄,可以用作研究最新构造事件的年代学标尺。  相似文献   

14.
苏联哈萨克加盟共和国科技代表团访问中国新疆期间,于1989年7月29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委副主任张白知陪同,参观了自治区地震局属地震地下水研究室的水质、气体、水氡实验室、地震地质研究队的~(14)C、激光光弹构造模拟实验室及其它实验室。代表对实验室的仪器比较感兴趣。  相似文献   

15.
唐山地震前后地下水位动态图象及其形成演化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耿杰 《地震地质》1998,20(3):64-260
对唐山地震前后地下水位动态图象的生成方法、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形成演化模式的研究表明,唐山地震前后地下水位动态图象正负区和异常特征区的时空演化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和阶段性。负值区的演化具有“收缩—扩展—急速扩展—发震”的特征;异常特征区的演化显示“迁移—扩展—稳定—发震—消失”的特征;滑动变差值显示“增大—减小—发震—急速减小”的变化过程。探讨了地下水位动态图象演化与构造变形、断层运动和上地幔物质上涌的关系,提出了唐山地震地下水位动态图象“场—区—源”的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地震地质》2021,43(4)
带的北延部分,因此加强其活动性研究对深入认识滇西北地区地震地质背景和川滇块体边界构造变形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文中依据1︰5万活动断裂填图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马头水、石岩、玉狮场等探槽揭示出的断裂最新活动时代和沿线古地震事件,结果表明,玉狮场—平坡段为全新世活动段并存在多次古地震事件。马头水探槽揭示出的3条断层断错晚更新世—全新世洪积扇堆积,断错的最新地层的年代为(638±40) a BP和(1 335±23) a BP。石岩探槽西段揭露的3条断层断错的最新地层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4 383±60) a BP、(4 337±52) a BP和(4 274±70) a BP;探槽东段同样揭示发育了3条断层,主断层下盘断错的最新地层的~(14)C年代为(9 049±30) a BP,上盘断错的2套断塞塘堆积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1 473±41) a BP和(133±79) a BP。玉狮场探槽揭示出发育了5条活动断层,其中F_1与F_2断错灰白色含砾黏土和黑色泥炭质土,前者的~(14)C测年结果为(1 490±30) a BP,后者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1 390±30) a BP和(1 190±30) a BP; F_3与F_4断错灰白色含砾黏土、黑色泥炭质土及上部褐黄色含砂黏土,褐黄色含砂黏土的OSL年龄为(0.6±0.2) ka; F_5断层断错的黏土层的~(14)C年龄为(1 490±30) a。盖场探槽揭示出地震楔、软沉积构造变形和砂脉等古地震现象,垂直错距35cm,估计此次地震事件的时间约为28 000a BP,震级达7级。玉狮场探槽揭示了2次地震事件,第1次事件的时间为(1 490±30)~(1 390±30) a BP;第2次事件的时间约为距今600a,推测震级达7级。马头水探槽揭示出垂直错距约1m的地震事件,发生时间约为600a BP,据地震破裂带的长度、宽度、陡坎高度、位错量并结合宜良M≥7地震和缅甸东吁7.3级地震的经验,认为此次地震的震级≥7级。  相似文献   

17.
川青藏地区的地震活动及震源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原  马林 《地震地质》1998,20(4):126-422
在分析区域地震活动和构造环境及利用GDSN的宽频带波形资料分析震源破裂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余震资料,讨论了1988~1990年发生在四川和青海的9次强震的震源破裂和余震分布特征,分析了四川、青海、西藏相邻区域内的地震能量迁移,并用单键群分析方法对197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总体图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地震的震源性质与构造应力环境相符,但青海地震的震源都具有较大的逆掩分量,与过去的走滑震源性质不同,而四川地震的震源P轴不接近水平方向与当地的“Y”字形复杂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18.
云南中东部的地震活动与表面断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绪言远在地震学成为一门精确的科学以前,地质学家就已注意到地震活动和地质构造间的关系了,穆什凯托夫在研究维尔年地震时,就曾注意到大构造断裂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并试图据以推测各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古宾把地震和一定的地质构造联系起来,企图把这种“地震成因”的构造断裂作为强烈地震发生地点的探查标志.  相似文献   

19.
孙文斌  和跃时 《地震地质》2004,26(1):122-132
分析中国东北地区深震 (mb≥ 6 .0 )及浅震 (MS≥ 5 .0 )的成组性活动特征 ,研究了深震“强震组”与浅震“强震组”的时、空相关性。着重探讨了西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的地震分布特征及其与西太平洋俯冲带形态的关系 ,并着重分析了西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地震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 :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倾角小的地区 ,板块碰撞带地震活动强烈 ,板块俯冲对欧亚大陆的影响也较强 ,俯冲带处于较强的挤压应力状态 ;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倾角大的地区 ,板块碰撞带地震活动较弱 ,板块俯冲对欧亚大陆的影响也较弱 ,深部俯冲带引张应力增强。分析认为 ,未来 10年中国东北地区将进入浅震“强震组”活动时段 ,期间可能发生MS≥ 5 .0地震 6次左右 ,应加强东北地区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20.
镜泊湖全新世火山空降碎屑剖面和喷发历史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镜泊湖全新世火山群 10余座火山分成 5个小的喷发中心位居西南和东北两区 ,每个喷发中心由 2~ 4个火山组成。西南区包括“火山口森林”、“大干泡”、“五道沟”和“迷魂阵”等 4个喷发中心 ,东北区仅“蛤蟆塘”1个喷发中心。火山喷发的产物主要包括熔岩流、溅落堆积和空降堆积 ,火口的锥体主要由溅落堆积的火山渣、火山弹、熔岩饼和薄层熔岩流组成。在“大干泡”和“蛤蟆塘”两处的空降碎屑堆积可达数米厚。镜泊湖全新世火山岩分布面积近 5 0 0km2 ,岩浆主要源自“火山口森林”的1号和 4号火口。文中通过“火山口森林”4号火口空降碎屑实测剖面及其碳化木14 C定年 ,纠正了以往的14 C定年资料 ,认为镜泊湖全新世火山的喷发活动主要在距今 5 2 0 0~ 5 5 0 0a,相继由多次喷发形成 10余座火山。研究认为 ,镜泊湖地区全新世期间不存在以千年计的 3期火山喷发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