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丹巴县城后山为一大型古滑坡。由于县城建设对古滑坡坡脚的开挖而逐渐复活。2005年2月,滑坡出现加速变形。为了解滑坡体的深部变形状况,掌握抢险加固处理的效果,为滑坡综合治理提供设计、施工、工程处理依据,在应急治理工程的中后期对滑坡体开展了深部位移监测,现对该监测成果进行分析,对滑坡的变形机理及实施抢险加固后的滑坡体稳定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以上三高速公路天台K130+600滑坡体治理工程为实例,介绍滑坡治理中各种水平降排水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了云南省大理至保山高速公路K376+140~460段公路路槽开挖,诱发古滑坡体复活的牵引式碎石土滑坡的防治设计与施工情况。在认真分析工程地质的基础上,作出治理设计方案并施工,最终通过现场实验监测及雨季的考验,工程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4.
K129滑坡位于陕西镇安县青铜镇梅花铺以东古滑坡体上,高速公路的修建迫使102省道向山侧改线,挖除古滑坡前缘近6×104m3土体,未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2009年10月,古滑坡出现复活,变形迅速发展,造成高速公路路面隆起、挡墙开裂,呈现整体下滑趋势。滑坡一旦失稳,不仅中断西康高速公路和102省道,而且可能堵塞乾佑河,形成滑坡坝和堰塞湖,对上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针对该滑坡,以地质分析为基础,深入研究了滑坡的失稳破坏模式。分析发现,粉质黏土混碎块石与千枚岩组成的脆弱地质结构和水岩作用是形成滑坡的控制因素,集中降雨是滑坡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工程开挖削弱滑坡的锁固段,加速了滑坡的变形。同时,利用多种监测成果和施工反馈信息,反映出滑坡的变形速率特征和空间变形特征,即以后部推移为主,前部牵引为辅的基岩接触面滑坡,并及时采取应急抢险工程,调整设计和施工方案,做到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确保了滑坡治理工程安全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5.
李忠  赵燕来 《探矿工程》2008,35(7):22-27
国道318线二康路K2794滑坡监测历时25年,经历了滑坡治理施工前、治理施工中和治理施工后监测3个阶段,为滑坡的治理设计和施工提供了较好的辅助数据,保证了施工设计方案的科学和施工的安全。介绍了其监测设计、监测方法、监测仪器的选择以及监测布置方案等内容,该项目的实施为其他类似滑坡监测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6.
通过监测陕南四处典型滑坡的深层位移、表层裂缝变形、地下水动态、水温和气温,掌握滑坡体发生和发展。分析其变形量、地下水动态变化和地表水入渗情况,评价陕南滑坡在汶川地震后的稳定性,以验证治理工程效果,预测陕南滑坡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滑坡的监测主要是基于滑坡体的空间几何形态的变化特征,由于滑坡的变形不均匀、运动周期长、应变量小等特征,导致滑坡的监测难度大、监测周期长。为此,基于姿态传感器的小体积、高速数据传输、低功耗、稳定启动时间、全角度无盲区等监测特征,本文选取姿态传感器为滑坡形变监测仪器,姿态传感器通过位移和角度的转换得到滑坡体姿态变化值,通过白什乡典型滑坡的全站仪监测和姿态传感器监测结果对比可知,姿态传感器能更准确及时的反应了滑坡体内部的变形结果,为有效地监测滑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探索研发为滑坡地质灾害预警监测所需用的一种具有测量扭转方位的滑坡深部位移监测仪器,采用具有测量扭转方位、深部位移的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对滑坡体滑动全过程进行跟踪监测,研究滑坡体在突发性滑动前后扭转方位、深部位移的变化过程和规律。研究自动监测和无线上网技术,实现对滑坡体滑动扭转方位、深部位移变化情况的全程实时监测,解决以往不能对滑坡体滑动扭转方位、深部位移全程实时监测的问题,推动滑坡地质灾害监测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国内外滑坡灾害、滑坡灾害的危害及现有滑坡监测方法等方面,论述了滑坡灾害带来的危害性,从而验证了滑坡监测的重要性。但目前现行的滑坡监测手段各有不足之处。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新的测量方法改进其不足之处。位相测量剖面术的测量原理是将LCD投影仪安装于滑坡体上,在滑坡体外稳定地带放置监测系统,CCD光束中心垂直于滑坡体位移方向,监测系统由望远镜头和CCD组成,CCD输出的视频信号进入计算机。通过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绘制出滑坡整体的三维面貌,并计算出滑动的距离,从而有效的观测滑坡体的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对滑坡体进行实时监测和提高滑坡应急处置能力,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无线传输技术,将数字视频实时监控技术引入重大滑坡监测预警,开发滑坡远程监测预警系统.系统对吴家岩滑坡的监测表明,该系统能及时、准确和完整地反映滑坡体的变形及危险,出现异常立即自动报警.  相似文献   

11.
清江水库茅坪滑坡监测与发展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坪滑坡位于清江隔河岩水库上游北岸、距水库坝址66km处。是隔河岩水库库区中最大的基岩古滑坡体,其体积约2.35×107m3。自1993年4月10日水库下闸蓄水以来,该滑坡一直产生缓慢变形。滑坡发生整体失稳,则会截断清江,形成“库中坝”,并造成灾难性的恶果。为此,全面掌握该滑坡的变化发展趋势对今后进行防治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掌握滑坡发展变化的关键就是对该滑坡进行现场监测。课题组多次现场踏勘,在原有8个地表监测点的基础上增设了29个监测点,使其布置更科学、合理;并对该滑坡进行了1个水文年的监测工作,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认为该滑坡正处于位移加速阶段。通过现场监测,不仅对滑坡体的现状有了新的认识。同时,预测了茅坪滑坡的变化发展趋势,可以为制定该滑坡的防治预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硕  郑畅 《城市地质》2015,(Z2):113-117
西久公路是青海省南部的一条重要省道公路,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通往省会西宁的唯一通道。本文针对西久公路K359处军功镇山体滑坡原治理方案采用渗水隧道方式处理地下水遇到的施工风险大、进度缓慢等问题,从安全、进度、经济等各方面比选渗水隧道与辐射井两种不同方式控制滑坡体内地下水的效果,并通过实践检验了辐射井结合水平井技术治理地质灾害的效果。应用辐射井技术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确保了滑坡体安全、节省了工程投资并减少了公路隐患,具有现实的工程指导意义,为公路边坡治理工程提供了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南地区滑坡灾害严重,滑坡勘察中判断滑坡体类型、规模等非常重要。文中总结了滑坡体的不同分类方法及电性特征,通过对20多个滑坡体的高密度电阻率法勘察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明确了不同类型滑坡体的电阻率特征差异明显;重点介绍了土质滑坡、岩石滑坡和破碎岩石滑坡等3个高密度电法探测实例的异常特征。实践证明,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法能从电阻率异常特征来推断滑坡体的类型、物质组成,其结果对滑坡体勘察及后期治理、钻探施工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钻孔注浆+预应力锚索"工艺被应用在了迪庆变电站滑坡山体的工程治理中.本文在分析滑坡体地层结构、岩性和地形特征的基础上,介绍工程设计、工艺和施工方案.工程效果表明,在破碎岩土区,"钻孔注浆+预应力锚索"工艺治理滑坡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基于GSM数据传输方式,此研究集成现代无线通讯技术、现代传感技术和软件工程技术,对无线自动监测进行总体设计和功能实现.并将其应用于达渝高速K5+160~K5+830右侧的徐家坝滑坡处治工程监测.监测结果与传统人工监测数据对比,证实该应用技术可靠.  相似文献   

16.
三峡水库区何家湾滑坡监测及防治措施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研究了三峡水库区何家湾滑坡体空间形态、自然地理及地层岩性的基础上,从气象、水文、库区蓄水及水位变动因素入手,分析了滑坡形成的原因。根据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设计,结合何家湾滑坡的结构和变形特征,确定具体监测方法。对该滑坡进行了大地形变监测、地下水位监测、滑体深部位移监测及宏观监测。其中,大地形变监测数据分析表明:何家湾滑坡的最大变形量已超过2cm,且一直呈现增大趋势;地下水位、滑体深部位移均未发现明显异常,宏观监测亦未发现明显的新的变形迹象。通过分析监测资料并考虑到未来三峡水库蓄水,认为何家湾滑坡目前处于潜在不稳定状态。滑坡体在饱水及水库蓄水后,将处于临界蠕滑或失稳状态。结合滑坡体实际情况对滑坡防治进行初步研究,提出了采用回填压脚支档为主、辅以排水的综合治理措施;并建议加强数据远程传输的研究与实践,以解决目前监测效率不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边坡临滑预警一直是地灾研究的难点与热点问题。本文采用一种力学监测方法(牛顿力监测)对雅安宝兴县某傍山公路边坡进行监测,该边坡位于唐包滑坡老滑坡体下缘边界处。经过4个月的连续监测,获取了大量监测数据,并成功预报了两次局部滑坡。本文首先整合牛顿力监测数据和降雨量监测数据,再将监测曲线与滑坡演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揭示滑坡过程中的力学演化规律,对降雨条件下诱发滑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然后对牛顿力监测预警成功的案例其临滑预警时长与滑坡体量间的关系进行拟合,发现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最后讨论了牛顿力监测方法与斋藤模型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优劣势,并根据各自的特点提出了由面到点的监测预警思路。通过分析,牛顿力监测曲线与滑坡演化过程能较好对应,并可将土质滑坡分为3阶段:(1)牛顿力上升阶段; (2)牛顿力突降阶段; (3)滑坡阶段。本文为牛顿力监测系统的推广提供了实践经验,并为力学监测与位移监测结合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李邵军  李勇  王虎法 《岩土力学》2006,27(Z2):301-305
八尺门滑坡是福建省内迄今所发生的最大公路滑坡,监测是滑坡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的重要内容。在该滑坡施工治理过程中建立了一个大型的滑坡监测系统,为此详细介绍了监测系统设计、现场监测布设及测试方法,开展了包括地表位移、滑体和抗滑桩深部水平位移、抗滑桩土压力、锚索受力、裂缝及地下水位变化等多项目的监测,基于对典型监测成果的综合分析,给出了滑坡的滑动方向、滑面位置、滑坡位移变化、锚索受力及地下水位变化情况等,为滑坡动态设计提供了直接依据,并确保了现场施工和滑坡上的居民安全,有效节约了工程成本。研究成果为相关的滑坡监测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香溪河流域白家堡滑坡变形监测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家堡滑坡受三峡大坝蓄水及强降雨影响变形较为明显,且仍在变形过程中。利用GDM600S型全站仪及cx-03D型钻孔测斜仪分别对滑坡地表及滑坡深部位移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表明:白家堡滑坡体呈"D"型整体运动;滑坡后缘滑动面(带)和中部滑动面(带)分别在地下11m和28.5m左右;滑坡整体滑动方向大致为NE55°,且滑坡变形具有自后缘向前缘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为分析子长县阎家沟滑坡的变形特征,在2012年和2013年分3期对滑坡体进行了三维激光扫描。采用点云拼接、数据过滤、植被去除等技术手段,获取滑坡体在不同时期的DEM数据,基于多期DEM进行了滑坡整体变形分析,并通过多期点云数据的叠加及剖面生成,分析了滑坡局部及特征点的变形情况。分析结果表明,滑坡处于蠕动变形阶段,滑坡体前缘整体变形量在0.25~0.65 m/a;从2012年6月27日到2012年10月31日,滑坡体高程最大下降值为0.5 m;从2012年10月31日到2013年10月20日,滑坡体最大下错位移为1.2 m。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精确的监测滑坡的表部变形情况,在滑坡变形监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