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表层沉积物中C5-C15烃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其中包括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和芳烃化合物。所有试样中均含有大量的芳烃物苯、甲苯、二甲苯和三甲苯,其中甲苯占绝对优势,为总烃量的75-81%。对一些有机化合物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如Q和R模式系统聚类分析和主因子分析。Q模式的最长距离法反映了901航次和首次南大洋样的差异。901航次样经旋转后三个因子的等值线趋向上,各站位间有着明显的差别,其中G-27站均趋向极端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表层沉积物中烷基环己烷、烷基苯、胡萝卜烷、甾烯和萜烷化合物的分布特征。烷基环己烷的母源物质主要是海洋生物,并混有陆源物。G-15站和G-32站的烷基苯以C12烷基苯为主,碳数范围在C11~C24;而G-25站以C21烷基苯占优势,不含有C17和C19~20烷基苯化合物。胡萝卜烷主要为β-胡萝卜烷,并含有全氢化β-胡萝卜素,甾烯化合物中检出24-乙基胆甾-5-烯、甾二烯和胆甾-5-烯。萜烷化合物中的二环倍半萜碳数范围在C17~C21;羊毛甾烷分别为C308β(H)、9α(H)-羊毛甾烷、C31的24-甲基羊毛甾烷和C32的24-乙基羊毛甾烷。ββ构型的C2917β(H),21β(H)-30-降藿烷、C3017β(H),21β(H)-藿烷和C3117β(H),21β(H)-升藿烷等化合物的存在,表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的低成熟度。  相似文献   

3.
天津地区典型土壤剖面多环芳烃的垂向分布特征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天津地区不同环境功能区表层土中均检出萘、苊、苊烯、联苯、菲、惹烯、芴、二苯并呋喃、二苯并噻吩、荧蒽、芘、屈、苯并芴、苯并蒽、苯并荧蒽、苯并芘、、二苯并[a,h]蒽、茚并[1,2,3-cd]芘、苯并[g,h,i]等多环芳烃化合物,但含量差别显著,南、北排污河污灌区多环芳烃含量明显高于非污染区及北部山区。不同剖面表土中多环芳烃的组成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别,与非污灌耕地及北部山地相比,污灌耕地和滨海盐土耕地四环以上芳烃相对含量明显较高,而烷基取代物含量明显较低。剖面表层至40cm土壤中多环芳烃含量相对较高,深处含量明显降低,但不同剖面变化幅度存在明显差别,污灌耕地和滨海盐土耕地降低幅度最大,其它剖面变化较小,但剖面深部(>40cm)芳烃化合物组成特征基本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4.
南极拉斯曼丘陵莫愁湖和团结湖水中有机物剖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给出了南极莫愁湖和团结湖水中有机物信息。在湖水中获得的121个化学组分中确定出93个有机化合物,其中包括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烷烃、芳烃、多环芳烃、醇、醛、酮、酯、脂肪酸类及酞酸酯类等。其含量在0.027~4.79μg/L之间。湖水中检测出全球性有机物666、DDT和PCBs,浓度在0.012~0.356μg/L。  相似文献   

5.
在南极中山站地区的土壤和湖泊沉积物中都有高岭石存在,本文分析了这些土壤样品的水溶态镁离子和pH值。结果表明,中山站地区土壤中的高岭石含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含量范围为26%~57%;而中山站地区奈拉湖不同时间的湖泊沉积物中高岭石含量范围则为5.8%~23.2%。通过研究土壤中高岭石含量和土壤溶液性质的关系,发现土壤中高岭石含量与土壤溶液的pH和水溶态镁离子有一定联系。奈拉湖沉积物中高岭石的时间变化表明土壤中的高岭石含量在百年尺度上即可发生明显改变,这和土壤溶液性质发生改变的时间尺度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对采自南极乔治王岛柯林斯冰帽小冰穹顶冰芯40~50m深度处黑色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的观察和分析。偏光显微镜下光性鉴定表明该样品具有显著的火山喷出物指征性结构。经EPM—810Q型电子探针分析发现了样品较强的火山喷出物形貌方面的指征,全元素定性分析验征了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几种特定矿物组成。这是首次在柯林斯冰帽冰芯中发现并得到鉴定的火山喷出物。  相似文献   

7.
三江平原沼泽土中多环芳烃分布及火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三江平原沼泽土中多环芳烃(PAHs)的分布,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沼泽土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污染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沼泽土中共检测出萘、苊烯、苊、芴、菲、蒽、荧蒽和芘8种PAHs,其总含量为365.4~975.4ng/g,平均值为(850.7±126.2)ng/g。与中国东北其他地区沼泽土相比,其低于长白山和大兴安岭摩天岭雨养泥炭沼泽土中的PAHs含量。检测出的PAHs以低环为主,在不同成分中萘、芴、菲的含量较高;不同采样点中,有火烧迹象沼泽土中的PAHs含量高于无火烧迹象的沼泽土。为验证火烧的影响,进行了土壤热处理后PAHs变化的试验,结果显示,经热处理后的沼泽土中PAHs的总量及各成分的含量均高于未经热处理的沼泽土。火烧是影响三江平原沼泽土中PAHs含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在南极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海域采集了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了提取液中溶解有机物(DOM)的有机碳含量、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并对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分子量信息及各荧光组分的成分和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DOM提取液的溶解有机碳(DOC)及沉积物有机碳(SOC)的含量呈现由近岸向开阔海域递减的趋势,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的吸收系数(a)也表现出了相似的性质,光谱斜率比(SR)表明近岸沉积物CDOM老化程度较强。通过对三维荧光光谱的分析可知,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CDOM包含3种荧光组分,即类色氨酸、海洋类腐殖质和陆源类腐殖质,表现出较强的自生源特征,整个研究海域CDOM来源以内源为主,受陆生植物和土壤有机质的外源输入影响较小。通过CDOM各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沉积物DOM提取液的DOC含量与SOC含量以及吸收系数和腐殖化指数(HIX)等参数相互之间都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均在0.88以上,显著性水平P0.01。  相似文献   

9.
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表层沉积物干酪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唐运千  卢冰 《南极研究》1995,7(3):70-80
本文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热解分析等手段研究南极布兰期菲尔德海峡表层沉积物干酷根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南极样干酪根的芳香度与C/H原子比呈线性关系,红外光谱特征表明,干酪根中含有朋量苯和其同系物如甲苯,乙苯、1,2-二甲苯和1,4-二甲苯等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2003年“雪龙号”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对沿途海洋大气进行采样,分析其中气相多环芳烃的空间分布。结果显示,气相中主要是2-4环的多环芳烃,其中菲为主要的化合物,平均占到总多环芳烃的55.1%。在整个航程的广泛区域尺度内,气相总多环芳烃浓度在1043.9-92993.1pg/m3。空间分布上,远东亚的海面>北太平洋海面>北极圈以内海面;总多环芳烃的浓度随纬度升高呈现显著降低的趋势。通过Clausius-Clapeyron方程对浓度和温度相互关系的分析表明,温度是控制气相多环芳烃长距离传输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米槠次生林内4种植物叶片DOM的数量和质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福建省三明市米槠次生林内的4种植物,即米槠(CAC),木荷(SCS),山杜英(ELS),芒萁(DID)为研究对象,对其叶片进行了室内淋溶处理,并分析了淋溶液中的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及pH值,芳香性指标(AI)和荧光效率指数(Feff)等,以揭示其淋溶液中可溶性有机质(DOM)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结果表明:4种植物叶片DOM含量总体随淋溶次数的增加逐渐减小,其中首次淋溶后淋溶液中的DOC和DON含量最大,分别占总淋溶量的平均值为67.90%和44.51%;淋溶液中前3次DOC和DON淋溶量总和分别占10次淋溶总量的87.40%~94.77%和68.46%~72.49%;且前3次淋溶次数间呈极显著差异(P0.01),其后差异性不显著。DOM的pH值和光谱指标随着淋溶次数的增加逐渐上升.总体上乔木树种DOM的数量和质量比林下植被要高,这是由于乔木树种的DOM含有更多的养分和芳香类和腐殖化的高分子量化合物,而林下植被的DOM含有较多低分子量化合物和易分解组分。  相似文献   

12.
采用3种固相萃取材料(C18、XAD-8/4和PPL)分离富集西台吉乃尔盐湖卤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DOM),通过总有机碳/总氮分析(TOC/TN)、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元素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高温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Py-GC/MS)等对富集的有机物进行表征和分析方法比较。结果表明,西台吉乃尔盐湖卤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主要有多糖类,芳香类、含氮类有机物,烷烃烯烃类化合物。PPL,C18和XAD-8/4的回收率分别为40±2%,7±2%和16±1%,虽然C18和XAD-8/4回收率较低,但3种吸附剂都有各自的特点,C18较易吸附烷烃烯烃类有机物,XAD-8/4较易吸附芳香类有机物,PPL较易吸附含N类有机物和多糖类有机物。  相似文献   

13.
Basement heat flow is one of the key unknowns in sedimentary basin analysis. Its quantification is challenging not in the least due to the various feedback mechanisms between the basin and lithosphere processes. This study explores two main feedbacks, sediment blanketing and thinning of sediments during lithospheric stretching, in a series of synthetic models and a reconstruction case study from the Norwegian Sea. Three types of basin models are used: (1) a newly developed one‐dimensional (1D) forward model, (2) a decompaction/backstripping approach and (3) the commercial basin modelling software TECMOD2D for automated forward basin reconstructions. The blanketing effect of sedimentation is reviewed and systematically studied in a suite of 1D model runs. We find that even for moderate sedimentation rates (0.5 mm year?1), basement heat flow is depressed by ~25% with respect to the case without sedimentation; for high sedimentation rates (1.5 mm year?1), basement heat flow is depressed by ~50%. We have further compared different methods for computing sedimentation rates from the presently observed stratigraphy. Here, we find that decompaction/backstripping‐based methods may systematically underestimate sedimentation rates and total subsidence. The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sediments are thinned during lithosphere extension in forward basin models while there are not in backstripping/decompaction approaches. The importance of sediment blanketing and differences in modelling approaches is illustrated in a reconstruction case study from the Norwegian Sea. The thermal and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a transect across the Vøring Basin has been reconstructed using the backstripping/decompaction approach and TECMOD2D. Computed total subsidence curves differ by up to ~3 km and differences in computed basement heat flows reach up to 50%. These findings show that strong feedbacks exist between basin and lithosphere processes and that resolving them require integrated lithosphere‐scale basin models.  相似文献   

14.
采用树轮图像分析方法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可行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以川西云杉为例,探讨了采用树轮图像分析方法进行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的可行性。对比分析发现,图像分析得到的年轮宽度序列与宽度仪的测量结果基本相同;而年轮宽度与年轮灰度序列之间不存在明显关系,其差异可能是不同环境因子作用的结果。图像分析得到的川西云杉年轮灰度年表在反映某些气候要素变化上优于年轮宽度年表,并以年轮最小灰度、年轮平均灰度和晚材平均灰度较为突出。川西云杉年轮灰度主要受初春月平均最高气温的影响,且两者为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运用Quickbird、Landsat TM/ETM+、Modis、房地产图、卫星过境时气象资料等数据,研究了昆明市主城区建筑区热环境特征。采用Modis数据进行Landsat band 6数据有效性验证,采用ENVI的FE模块进行基于Quickbird的城中村提取,分析连片建筑区、城中村和住宅小区的地表温度(LST)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城内、城郊地表热环境差异很明显;建筑区地表温度高温区逐渐从一、二环间向二、三环间移动;城中村和住宅小区的LST均温都存在相同特征:一环内>一、二环线间>二、三环线间>南三环外区域;2000-04-24住宅小区LST均值比城中村高0.5℃,2008-04-06城中村LST均值比住宅小区高1℃,2个时期住宅小区温度范围波动均比城中村大。  相似文献   

16.
为了得到实时的大气挥发性有机物( VOCs)浓度组成和日变化特征,2013-2015年在新疆奎屯市区内高约25m的楼顶采用在线的气相色谱仪进行了为期3年的观测。结果表明,奎屯市TVOCs浓度年均值范围66.0-80.7ppbv,低碳烷烃、低碳稀烃、高碳烷烃、苯系物和高碳烯烃为主要的五类VOCs,其浓度之和占TVOCs浓度的84.1%。奎屯市冬季VOCS浓度值是年均值1.5倍、冬夏VOCS浓度相差3倍左右,与其他城市相比,大气挥发性污染物浓度水平整体是偏高。与前两年相比,2015年大气中卤代烃、苯系物、含氧(氮)VOCS的百分含量明显提升,分别上升15.6个百分点、6.5个百分点、5.9个百分点,大气VOCS有毒有害成分比例提升。由于在各类挥发性机物中,相同的条件下卤代烃与其它有机物相比,更容易发生光化学反应,因此,从卤代烃夏季含量很高的变化趋势看,奎屯市夏季发生光化学反应的能力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7.
淮河流域洪涝变化吸引子维数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周寅康  包浩生 《地理科学》1998,18(4):362-367
淮河流域洪涝序列的功率谱表现出了较好的混沌谱特征,这是序列呈分形结构的内在原因。洪涝序列及其不同平滑序列的关联维数表明,序列平滑程度越大,关联维数越小,关联维数反映了序列所在系统的层次,是系统结构复杂性的重要量度,是 系统建模所需独立变量的控制参数。要恰当地描述淮河流域洪涝发生系数,需构造至少5个状态变量的动力学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