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叶芊  闫巩固 《极地研究》2010,22(3):262-270
探索南极科考队员越冬生活对了解人类适应南极、改善极地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研究通过对9名中国南极科考队员的深度访谈内容进行质性分析,总结出中国南极科考队员常见的生理、情绪、人际和与任务相关的四大类问题,归纳了影响越冬生活质量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并且从个体和组织两个方面初步建立了南极环境中的越冬生活应对策略模型,为今后该领域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2.
南极考察队员生活规律的紊乱与地磁场关系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南极越冬队员出现生活规律的紊乱及不同程度的“南极综合症”现象,结合越冬队员血液、尿及其心理、生理等方面的数据,对比南极地区地磁场变化,初步显示出这些现象与南极地区地磁场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3.
中国南极考察队越冬队员的心理选拔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研 《极地研究》1998,10(1):58-67
本研究是首次对中国南极考察队越冬预选队员进行心理选拔方法的探讨。以第十三、十四次中国南极考察队54名越冬预选队员为对象,在冬训期间,对选拔方法的设计、实施、分析及改进作了探索,应用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行为类型问卷(BPQ)、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自编自陈问卷、应激水平实验和直接行为观察等可供参考的选拔方案,并作了效度检验,为我国南极考察队员的选拔工作取得了初步经验,选拔方案尚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张青松 《地理研究》1985,4(3):107-108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于1984年12月30日至1985年2月20日建成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1985年4月3日中国南极越冬考察队八名队员抵达长城站,使长城站由夏季考察站升级为常年考察站,创造了近代南极考察史上当年建站,当年越冬的新纪录。  相似文献   

5.
南极环境对考察队员儿茶酚胺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中国第八次南极考察队(长城站)队员赴南极前、居留南极及回国后尿、血浆的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含量变化,以探讨考察队员在居留南极期间普遍存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物质基础。结果表明:考察队员到达长城站2周时尿中NE急剧增高(与赴南极前相比P<0.05),越冬后(居留南极1年2周)NE大幅度下降(与到达2周时相比P<0.001),考察结束回国后NE恢复到赴南极前水平。尿中E含量在到达南极2周时同样显著升高,且增高幅度大于NE(与赴南极前比较P<0.001),越冬后E水平比到达2周时有所降低(P<0.05),回国后E水平没有恢复。提示,儿茶酚胺变化参与综合应激反应过程,E受心理影响大于生理因素。还发现部分考察队员惧怕抽血,故测定尿儿茶酚胺含量更切实可行。经酸化处理的尿样品在短期内温度(室温)对儿茶酚胺含量影响不大,因此,从南极实地取样返回国内检测及进行南极医学方面的研究完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南极考察队员四项生理指标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研  姚真  薛全福 《极地研究》1998,10(2):60-64
本文观察了中国南极中山站越冬队员在不同季节的血压、心率、体温和体重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极夜期间,平均收缩压低于对照和回国后的测量值;而舒张压则在极昼时高于回国后的水平;从早晨到夜间(无论极夜或极昼)血压呈逐渐升高的节律性变化。不同季节所测心率的平均值全部低于对照值,在极夜期间降到了全年的最低水平;心率在一天内的变化趋势与血压有很大的相似性。越冬队员体温的变化均低于对照值,但未达到显著的水平;就一天内不同时相而言,早晨的体温均低于其他时相。在中山站,越冬队员每月平均体重与对照值相比均有增加。上述各项生理指标变化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这些观察与研究为了解人体在极端环境中适应性生理功能的变化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在南极中山站特殊环境下,膳食营养对人体的保护尤显重要。通过在中山站对第22和24次中国南极越冬队分别开展三次连续动态膳食调查,获取越冬队员的主要膳食模式,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膳食模式的建议,以保障越冬队员的健康。分别在2006年、2008年采用连续3—4天/次称重法对第22、24次中山站越冬队员进行三次膳食调查,计算平均每人每日能量及各种营养素摄入量,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Chinese DRIs)》进行对比分析、评价队员膳食营养状况。越冬队员平均能量摄入充足,符合中至重等体力劳动所需摄入量(2 700—3 200 kcal)。获得的17种营养素中,钙、维生素A、维生素C、微量元素硒的摄入量低于中国DRIs标准,钠摄入偏高,其余基本符合标准。烹调用油、食盐的摄入量超过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摄入量。脂肪、蛋白质提供的能量比(三大营养物质所提供的能量各占百分比)分别高于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20%—30%、12%—14%,碳水化合物低于推荐的55%—65%。中山站越冬队员呈现高脂肪、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烹调用油、食盐的摄入量过高,钠摄入偏高,以及维生素A、C和钙、硒摄入量过低的膳食结构。应调整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比例,调整烹调用油、钠盐的摄入量,补充维生素A、C和钙、硒。  相似文献   

8.
对一名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在南极中山站长期居留期间的血压、心率、体温作了342天的连续观察,结果显示:除舒张压无明显变化外,晚间收缩压、心率、体温的总均值有明显升高,与气温、气压和相对湿度无明显关系。极夜期间的收缩压、体温无明显变化。夜间收缩压趋向升高,但未达到显著水平,而舒张压则有非常明显的下降,夜间心率也有明显的增加。极昼期间早晨的血压、心率、体温比夜间有显著升高,但未超出正常生理范围,此时期早晨的收缩压与气压、晚间收缩压与相对湿度、晚间体温与相对湿度均有明显正相关。极夜与极昼时相比早晨的收缩压、体温均无明显变化,只有心率变化显著;极夜期间的舒张压和体温均低于极昼期间的测量值。  相似文献   

9.
记忆、空间认知等基本认知功能是影响考察人员能否在南极高寒、单调、孤立、封闭的极端环境下完成复杂任务的基础认知能力.关于极地驻留时间长短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尚缺乏专门的研究.本文通过计算机记录反应时技术,追踪自度夏到越冬中期,中国南极第25次队长城站越冬人员短时再认、记忆搜索、空间认知能力随驻留时间延长发生的变化.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0.
《地理教学》2005,(4):46-46
国家海洋局8日授权新华社发布了中国南极冰盖昆仑科考队的有关情况,向全国人民进行“汇报”:在历时63天的考察中,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开展了大量科学考察工作,硕果累累。目前12名科考队员精神状态良好,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1.
Analysesonthephysio-psychologicalstateoftheexpeditionersinAntarcticaZhangWencheng(张文诚);WuWen(巫雯)andYuYongzhong(于永中)(BeijingIn...  相似文献   

12.
Studiesontheplasmatryptophanandurinary5┐hydroxy┐3┐indoleaceticacidinexpeditionmembersresidinginAntarcti┐caXuShuhuai(许澍淮)andX...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中国第 1 6次南极考察队 (长城站 )队员赴南极前和在南极居留一年二周返回国内后 ,血中甲状腺素和儿茶酚胺含量的变化 ,以探讨考察队员在居留南极期间普遍存在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的物质基础。 1 6次队 1 0名男性考察队员血样分别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总甲状腺素 (TT3、TT4)和促甲状腺激素 (TSH)的含量 ,用高效液相色谱 -电化学法测定血浆中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 (NE)和多巴胺 (DA)的含量。结果表明 :长城站 1 6次队 1 0名男性考察队员赴南极前和在南极居留一年二周返回国内后相比 ,血清中甲状腺素TT3含量无显著性差异 ,TT4含量有非常显著性降低 (P <0 0 1 ) ,促甲状腺激素TSH含量有非常显著性升高 (P <0 0 1 ) ;血浆中的NE、D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 ,E的含量有显著性降低 (P <0 0 5 )。南极特殊环境对考察队员甲状腺功能具有减退作用 ;对肾上腺髓质E在血浆中含量有降低作用 ;甲状腺和肾上腺髓质系统共同参与南极综合应激反应 ,以调节机体与外界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薛祚  张研 《极地研究》1998,9(1):51-60
Psychologicalselectionmethodsforwinter┐overmembersoftheChineseNationalAntarcticResearchExpeditionXueZuohong(薛祚●)andZhangYan(张...  相似文献   

15.
极隙区Pc3频段脉动的传播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极中山站和戴维斯站 (不变磁纬 74.5°S)白天中午位于磁层极隙区 ,夜间位于极盖区或极光带的极向边沿。两站均安装了完全相同的感应式磁力计。选择两站 1 997年 3月和 1 996年 6、9、1 2月的数据 ,运用快速傅立叶变换和波形检查方法选择 Pc3频段脉动事件 ,然后用信号互谱技术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如下 :在中山站 -戴维斯站 ,Pc3频段脉动主要出现于白天中午 /磁中午和磁午夜附近 ;白天 ,Pc3频段脉动振幅、出现率和出现的时间范围均有一定的季节变化 ,冬季最小 ,但在夜间 ,Pc3频段脉动没有这种变化 ;夜间 ,Pc3频段脉动振幅比在白天大许多 ;Pc3频段脉动传播方向 ,白天主要向西 ,夜间不太规则。这些可能反映了电离层电导率和日侧电离层电流系统对 Pc3频段脉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