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内蒙古中北部太古界兴和岩群变质作用演化表现为增温增压的地壳动力学过程,强烈的构造变动和区域性高热流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第二阶段峰期变质到第三阶段近等压冷却过程为区域性重熔事件的产物。直至第四期角闪岩相的退变质阶段显示出地壳减薄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中北部太古界兴和岩群变质作用演化及其PTt轨迹表现为逆时针形式,峰期温度高达800℃~850℃,压力0.90Gpa~1.00GPa,反映了增温增压的地壳动力学过程,强烈的构造变动和区域性高热流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第二阶段峰期变质到第三阶段近等压冷却过程为区域性重熔事件的产物。直至第四期角闪岩相的退变质阶段显示出地壳减薄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中北部太古界乌拉山岩群变质作用演化及其PTt轨迹表现为顺时针形式,温度在600。C—800。C,压力在0.5—1.0Gpa之间。压力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大,地壳由构造增厚到抬升减薄过程速度快。由早期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到麻粒岩相的变质作用温度增加200。C,压力增加0.3Gpa左右。峰期变质属于高温高压的变质条件,峰期变质之后,降温降压作用明显加快,显示地壳的抬升减薄作用是乌拉山岩群变质作用主要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兴和岩群为一套层状无序构造岩石地层。岩石组合为麻粒岩、片麻岩、石英岩、透辉石岩、斜长角闪岩,通过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等综合分析认为为一套火山—沉积建造,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变质程度高角达闪岩相—麻粒岩相,系区域中高温、中高压变质作用产物。以太古宙高级区为代表,PTt为逆时针演进形式,早期增温为主,峰期温压均较高,峰期后为近等压冷却过程,它们反映地壳因岩浆底侵而增厚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5.
就目前认识,拉斯曼丘陵地区的所有基底和盖层岩石都卷入到了格林威尔期和泛非期高级变质和变形作用。泛非期高峰变质的时代大致在550—530 Ma,其造山晚期的花岗质岩浆作用遍及全区。我们观察到,中山站区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固相变质作用过程,主要是对早期锆石的重启、改造,例如,对早期岩浆锆石环带的模糊化,对锆石棱、角的溶蚀,甚至同位素体系的重启等,难以形成变质锆石(边),退变或重启年龄平均值为522.7±6.6 Ma。峰期变质之后侵位的花岗岩结晶年龄为545±9 Ma,意味着峰期变质应不晚于该年龄。泛非期的变形、变质作用及花岗岩可对早期"干"岩石进行某种程度的退变质改造,从而造成高级变质岩变质结构的复杂性。这种变质作用及有关的花岗岩活动似乎缘于陆块内部的活化,而不是不同陆块间的碰撞所致。  相似文献   

6.
就目前认识,拉斯曼丘陵地区的所有基底和盖层岩石都卷入到了格林威尔期和泛非期高级变质和变形作用。泛非期高峰变质的时代大致在550—530 Ma,其造山晚期的花岗质岩浆作用遍及全区。我们观察到,中山站区石榴黑 云斜长片麻岩固相变质作用过程,主要是对早期锆石的重启、改造,例如,对早期岩浆锆石环带的模糊化,对锆石棱、角的溶蚀,甚至同位素体系的重启等,难以形成变质锆石(边),退变或重启年龄平均值为522.7±6.6 Ma。峰期变质 之后侵位的花岗岩结晶年龄为545±9 Ma,意味着峰期变质应不晚于该年龄。泛非期的变形、变质作用及花岗岩可对早期“干”岩石进行某种程度的退变质改造,从而造成高级变质岩变质结构的复杂性。这种变质作用及有关的花岗岩活动似乎缘于陆块内部的活化,而不是不同陆块间的碰撞所致。  相似文献   

7.
提要:距我国中山站以南约400 km的格罗夫山是普里兹造山带向南极内陆的延伸部分,其基底地体由约在920?910 Ma期间侵入的镁铁质-长英质火成岩和少量中元古代的沉积岩构成,这些岩石仅在泛非期(约570?500 Ma)经历了单相变质-构造旋回,因此是一个典型的泛非期变质地体。泛非期高峰变质作用并不象前人所认为的那样仅为中低压麻粒岩相,而是高达770?840?C、1.18?1.40 GPa,并在随后经历了近等温减压(约0.6 GPa)的P-T演化过程。大规模的A型紫苏花岗岩和花岗岩在同造山-后造山阶段侵位,并造成了麻粒岩地体近等压降温的P-T轨迹。这些花岗质岩石是由长期富集地幔的底侵物质(碱性玄武质岩石)经部分溶融而形成的。结合相邻地质体的研究资料,我们认为普里兹造山带可能发育在太古宙-格林维尔期基底地体之上,这些基底地体可能与新元古代(?)盖层卷入到了统一的泛非期造山作用过程。在泛非期造山作用过程中,地壳曾被增厚约达40?50 km,而后又经历了厚约20 km的地壳伸展垮塌和剥蚀。所以,普里兹造山带应代表东冈瓦纳陆块内部由板块缝合作用所形成的一条泛非期碰撞造山带。  相似文献   

8.
东南极的格罗夫山是普里兹造山带向南极内陆的延伸部分。对格罗夫山不同碎石带中收集的高压麻粒岩和正片麻岩进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四个高压麻粒岩的锆石多数为变质新生锆石,仅少数保留有继承核,其年龄为2633—2502 Ma。在变质锆石中获得~570 Ma和~555—545 Ma两个阶段变质年龄,锆石微量元素特征显示为重稀土亏损,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推测这两阶段年龄分别代表了变质作用过程中的进变质和高压峰期变质年龄。两个正片麻岩的锆石普遍发育核-边结构,由一个发育振荡环带的岩浆核和均匀无环带的变质边组成。正片麻岩的原岩年龄存在差异,在样品GR14-3-4的锆石核部获得了1060±40 Ma的上交点年龄,其原岩可能来自格罗夫山东南部的冰下高地,而在样品GR14-5-4的锆石核部获得的原岩年龄为917±4 Ma,与格罗夫山基岩中的基性麻粒岩和正片麻岩的原岩年龄一致。在锆石边部获得的变质年龄较为一致,为~530 Ma,与以前在高压麻粒岩中获得的退变质年龄相当。本次研究确认了高压麻粒岩在格罗夫山地区不同碎石带中分布的广泛性,表明其可能普遍存在于格罗夫山冰下高地之中。同时也进一步证明格罗夫山冰下高地并没有受到格林维尔期构造热事件的影响,而是只经历了泛非期的单相变质构造旋回。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叙述了新疆哈密沙泉子南部大水西地区钒矿的矿床类型、成矿地质条件及控矿构造,对比其他相关矿床的成因,探讨其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为该地区下一步的勘探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新疆哈密大水西地区钒矿位于下寒武统西大山组,属于黑色岩系层控—改造型矿床。该研究区钒矿具海相沉积成因的特点,经历了较复杂成矿期后的变质改造富集作用和后期次生氧化改造。沉积成岩阶段是本区钒矿床形成的初级阶段,该阶段生物作用对钒的初始富集起了重要作用。钒元素在地壳中呈分散状态存在,在水体中容易被许多生物吸收而浓集后期的构造运动和热液活动使矿源层中钒元素活化、萃取和再富集,并使其最终形成工业矿床。  相似文献   

10.
李淼  刘晓春  赵越 《极地研究》2010,22(4):348-374
东南极内部发育毛德和普里兹两条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泛非期)造山带,这两条造山带中均发育大量同-后构造花岗岩类。本文系统总结了以往东南极泛非期花岗岩类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不同地区岩体的岩石类型、岩浆源区及形成的构造环境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除南龙达讷山为I型花岗岩外,大部分花岗岩类表现出与碰撞造山作用相关的A型(或S型)花岗岩的特征。泛非期岩浆作用与区域高级变质作用的时代吻合(600-500 Ma)。两条造山带中泛非期岩浆作用与碰撞后岩石圈减薄、岩浆底侵以及上地壳的伸展垮塌相联系,均具有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特点。所以,冈瓦纳超大陆的形成很可能是通过西冈瓦纳、印度-南极陆块和澳大利亚-南极陆块等三个陆块沿着两条造山带(毛德造山带和普里兹造山带)近于同期发生拼合碰撞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陨石冲击历史和冲击变质分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鸣  谢先德 《极地研究》2002,14(4):338-343
本文评述了近年来陨石冲击变质效应和压力温度历史研究的新进展。根据对冲击变质主要压标熔长石性质的最新分析结果和陨石冲击脉体矿物组合研究的成果,指出现有陨石冲击变质分类的主要特点和某些不完善之处。本文提出,陨石按照冲击变质特征可以划分为以下两类:一是含高密度相类,如熔长石和各种高压矿物;二是合低密度相类,如长石击变玻璃、低压熔融玻璃和低压矿物组合。在含高密度相陨石中,可根据高压相的产出种类特点进一步划分冲击阶段;而在含低密度相陨石中,可根据矿物的冲击熔融程度划分冲击阶段。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伊利石结晶度指数、晶胞参数b0研究青海牙扎康赛地区巴颜喀拉山群极低级变质作用温度、压力以及构造变形、造山带抬升对变质作用的叠加影响。结果显示昆仑山口-甘德断裂北-东昆仑山脉强烈隆升区为低压浅变质-近变质带,属于绿片岩相和葡萄石-绿纤石相;南部可可西里-松潘前陆盆地强烈褶皱区为中压浅变质带,属绿片岩相,变质温度均大于350℃,但断裂南盆地区略高于断裂北隆升区。  相似文献   

13.
东南极内部发育毛德和普里兹两条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泛非期)造山带,这两条造山带中均发育大量同-后构造花岗岩类。本文系统总结了以往东南极泛非期花岗岩类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不同地区岩体的岩石类型、岩浆源区及形成的构造环境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除南龙达讷山为I型花岗岩外,大部分花岗岩类表现出与碰撞造山作用相关的A型(或S型)花岗岩的特征。泛非期岩浆作用与区域高级变质作用的时代吻合(600—500Ma)。两条造山带中泛非期岩浆作用与碰撞后岩石圈减薄、岩浆底侵以及上地壳的伸展垮塌相联系,均具有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特点。所以,冈瓦纳超大陆的形成很可能是通过西冈瓦纳、印度-南极陆块和澳大利亚-南极陆块等3个陆块沿着两条造山带(毛德造山带和普里兹造山带)近于同期发生拼合碰撞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刘建华 《极地研究》1992,4(1):23-28
重力资料结合磁性体埋深计算和地震折射资料的分析 ,表明在南极半岛和东南极克拉通之间的菲尔希内尔和罗纳冰架之下存在一减薄的地壳。推测该区地壳的减薄主要由南极半岛和东南极克拉通之间的近东西向拉张作用所造成 ,该作用很可能发生在陆架盆地发展的早期。  相似文献   

15.
通过1:25万区域地质填图(修测),对1:25万马尔康幅的地层、岩浆岩和构造单元进行了重新厘定,对区内的区域变质岩进行了初步重新划分,根据特征变质矿物组合进行了变质相带划分,初步划分了变质期次,重新厘定了三级变质岩带。  相似文献   

16.
杨宏博  丁心科  朱雪莲 《西部资源》2013,(1):147+149-147,149
内蒙古中部前寒武纪变质杂岩经历过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的变质作用,提出了麻粒岩系和出露孔兹岩系之间时空演化关系的相关问题,解决的方法是利用最先进的SHRIMP测年技术,结合野外地质标志及变质反应,讨论研究高级变质岩的形成演化机制。通过区域对比研究讨论高级变质岩的形成时代。  相似文献   

17.
陇山群为一套角闪岩相中深变质岩系,岩石组合主要包括长英质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富铝质片麻岩和大理岩。本文对陇山群中斜长角闪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定年结果为444±9.3Ma(晚奥陶世),代表了斜长角闪岩的形成年龄。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正的εHf(t)值(3.46~8.94),揭示其物质源区应该来自于地幔物质。二阶段模式年龄介于855Ma~1203Ma之间,明显大于其形成年龄,表明斜长角闪岩源区应该受到过地壳物质的混染或来源于富集地幔。锆石颗粒中内部没有发现古老继承锆石,二阶段模式年龄也较为集中,源区受过地壳物质的混染可能性较小。因此,我们认为陇山群斜长角闪岩源区应为富集地幔,是加里东期大陆扩张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自第4个国际极地年2007/2008开始至2013年,中国南极内陆冰盖科考队相继在自南极大陆边缘的中山站至东南极地形最高点昆仑站(Dome A)一线进行了低温甚宽频地震观测。本文对7个天然地震台站数据进行了分析,提取了这些台站的S波接收函数,据此反演获得了这些台站下的地壳厚度分布。结果显示:随着纬度的升高,地壳厚度由大陆边缘的中山站下的约38 km逐渐增加至CHNB台下的58 km,随后又于CHNA台站下方减薄至47 km,然后快速增大到南极地形最高点昆仑站(Dome A)下的62 km。昆仑站或Dome A是南极大陆地壳最厚的地方。从中山站至昆仑站之间地壳厚度的变化与冰下地貌变化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它们都说明了从中山站至CHNB之间地壳构造相对均匀。在距昆仑站约200 km的CHNA台下的地壳厚度(约47 km)明显比临近台站地壳偏薄,这可能说明了甘伯采夫山脉地壳侧向变化较大,即其形成时所遭受的构造作用较复杂。  相似文献   

19.
王羽  郭婧 《西部资源》2011,(5):62-63
内蒙古中部丰镇葛胡夭村太古代穹状构造是2010年在该区进行的1:25万区调编图中识别确定的,与北侧的由集宁岩群高级变质岩组成的北西向线状构造一起构成了本区特殊的构造样式,其中穹状构造是兴和岩群和集宁岩群深部岩浆板底垫托作用形成的,28-25亿年间是穹状构造裂解和中太古代变质闪长岩——斜长花岗岩形成的时间,而25亿年则为古陆块最终焊接阶段。反映了太古代古大陆的形成——裂解——闭合的横向增生和垂向加厚的地壳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海阶是海平面变动、地壳变动或两者共同作用之结果.海阶研究不仅可据以推论古气候、往昔海平面变化及地壳变动状况,更可藉以了解各区域间变动的差异,对全盘了解大地构造具有基本的重要性.本文研究区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碰撞地带,地壳活动频繁,海阶的分布、规模等,除了受到海平面变动影响之外,尚受到区域性地壳隆升以及近期火山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淡水河两岸的海阶阶序,分别为北岸9阶,由低至高为第Ⅰ阶0~10m、第Ⅱ阶30~50m、第Ⅲ阶55~95m、第Ⅳ阶100~130m、第V阶135~173m、第Ⅵ阶190~275m、第Ⅶ阶285~310m、第Ⅷ阶320~365m、第Ⅸ阶375~405m.南岸有7阶,第Ⅰ阶0~10m、第Ⅱ阶25~50m、第Ⅲ阶65~95m、第Ⅳ阶115~138m、第V阶150~200m、第Ⅵ阶230~275m、第Ⅶ阶285~350m.利用海阶对比基图,得到各段阶地生成年代分别为北岸6kaBP(Ⅰ)、40kaBP(Ⅱ)、57kaBP(Ⅲ)、77.5kaBP(Ⅳ)、88.5kaBP(Ⅴ)、126.5kaBP(Ⅵ)、148.5kaBP(Ⅶ)、183kaBP(Ⅷ)、202kaBP(Ⅸ).淡水河口南岸分别为6kaBP(Ⅰ)、40kaBP(Ⅱ)、57kaBP(Ⅲ)、79kaBP(Ⅳ)、100kaBP(Ⅴ)、126.5kaBP(Ⅵ)、173.4kaBP(Ⅶ).淡水河两岸仅一水之隔,区域性地壳变动及海平面变动大致相同,但大屯火山之活动年代较观音火山之年代早,因而大屯山地势较高,经过比对,隆升速率影响地势高低与海阶发育特征,两岸之平均隆升速率分别是北岸的2.2mm/a和南岸的2.15mm/a,北岸略较南岸活跃,阶数多,地势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