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省中甸红牛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中甸红牛铜矿床位于三叠纪义敦岛弧南端的中甸弧,是云南三江地区新探明的铜矿床之一,目前探明铜金属资源量已达中型以上规模。本文通过详细的矿体特征、蚀变分带、矿化分带以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认为红牛矿床围岩蚀变及矿化分带在垂向和水平方向都具有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特征,矽卡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明显受大理岩、石英二长斑岩化学组成的影响,矿床为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推断深部的斑岩体可能有巨大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宣州区茶亭铜(金)矿床是皖东南地区首次发现的斑岩型铜(金)矿床。该矿床位于江南断裂北侧,构造条件优越,成矿岩体花岗闪长斑岩较为发育,矿床围岩蚀变分带具有明显的斑岩型矿床分带特征,与成矿关系最密切的蚀变主要为钾化(钠化)、硅化,其次为绢云母化。根据现有勘查工作,本矿床规模已达到大型规模。  相似文献   

3.
乌奴格吐山斑岩铜-钼矿地球化学特征及评价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奴格吐山斑岩型铜-钼矿床是通过物化探方法于二十世纪80年代发现的,文章从岩石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入手,讨论矿床的蚀变矿化等特征。斑岩铜-钼矿床具有较强的蚀变特征,通过钻孔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数据计算了矿床原生晕垂直分带,由于乌奴格吐山斑岩型铜-钼矿体呈陡倾斜状态,故原生晕垂直分带与轴向分带相一致。根据所讨论的地球化学特征,确定某些评价标志,为额尔古纳成矿带南部(新巴尔虎右旗西部)寻找斑岩型矿床提供理论依据和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上杭县罗卜岭斑岩型铜(钼)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承涛  周美进 《福建地质》1994,13(3):151-158
罗卜岭异常区处于成矿有利部位,本文通过对该区的热液蚀变分带、岩石化学特征、包裹体特征等的初步研究以及对化探异常进行深部验证,认为罗卜岭异常区存在着斑岩型铜(钼)矿床,是寻找斑岩型铜(钼)矿床的有利靶区。  相似文献   

5.
韩艳伟 《云南地质》2010,29(4):494-498
矿床具斑岩型铜矿化蚀变特征,从岩体中心向外,蚀变呈环带状分带发育,依次为强硅化带→钾硅化带→绢英岩化带→青磐岩化带。矿化在浅部表现为断裂破碎带控制的热液脉型Cu、Au、Pb、Ag矿床,深部则为斑岩型Cu、Mo矿床。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西藏多龙矿集区拿若铜(金)矿床的蚀变分带特征,从而建立该矿床的蚀变分带模型,为勘查工作提供指导,在野外资料整理的基础上,结合室内镜下鉴定,对矿床蚀变及分带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矿区发育较典型的斑岩热液蚀变系统,分带性较为明显,从斑岩体内向外依次为:钾硅酸盐化(叠加青磐岩化)→绢云母化(叠加青磐岩化)→青磐岩化→角岩化的分带特征,与矿化有关的蚀变主要为钾硅酸盐化和绢云母化。  相似文献   

7.
冬瓜山铜矿床是铜陵矿集区狮子山矿田中的主要矿床,对于该矿床中斑岩型成矿作用的研究缺乏。本文对冬瓜山矿床深部是否存在斑岩型矿体、斑岩型矿化特征及其与层状矽卡岩型矿化的关系等问题开展研究。冬瓜山矿床深部具有斑岩型矿化的蚀变类型和蚀变分带特征,矿化可分为钾硅酸盐阶段和石英硫化物阶段两个成矿阶段,斑岩型蚀变分带在空间上向外与矽卡岩化带过渡。斑岩型矿化的石英闪长岩形成年龄为140 Ma,与上部层状矽卡岩型矿化相关的石英/辉石二长闪长岩应为同期闪长质岩浆形成。深部斑岩型矿化的成矿流体具有由高温向中温演化的特点,与浅部层状矽卡岩型矿化的成矿流体具有相似的演化趋势,二者的成矿流体应该为一个热液系统,深部岩体内部流体演化形成斑岩型矿化,而接触带部位流体演化形成矽卡岩型矿化。  相似文献   

8.
巴基斯坦山达克铜金矿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主要产于云英闪长斑岩中。矿体围岩蚀变十分强烈,且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从中心向外侧依次出现钾化-硅化带、黄铁绢英岩化带,再到青磐岩化带。该矿床具有典型的钙碱系列斑岩型矿床特征。  相似文献   

9.
<正>罗卜岭斑岩型铜(钼)矿床是紫金山矿田近年勘查控制的大型斑岩型铜(钼)矿床。研究该矿床围岩蚀变特征,对本区寻找斑岩型矿床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开展了蚀变分带研究,该技术能够准确地识别多种肉眼难识别的蚀变矿物,为更加精确地划分蚀变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福建钟腾斑岩铜(钼)矿床根部带的蚀变矿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外斑岩矿床研究人员普遍注意斑岩矿床蚀变和矿化的水平和垂直分带的模式,进而确认斑岩矿床基本上是由以斑岩体为核心呈同心环状分布的蚀变和矿化带的近似直立筒状体组成。由于矿床所处的地质构造位置不同和矿床剥蚀程度不一,使得各个矿床目前表现的经济价值和蚀变一矿化特征有所不同。因此,正确识别斑岩铜(钼)矿床顶部或根部带的特征,对于评价和勘探一个斑岩矿床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过去,国外不少学者对智利丘  相似文献   

11.
铁格隆南铜金矿床(荣那矿段)是在西藏班公湖_怒江成矿带上多龙矿集区内发现的青藏高原首例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Cu(Au)矿床。文章通过对铁格隆南铜金矿床金属矿物、蚀变矿物组合、蚀变分带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初步确定了矿床类型,探讨了矿床成因。铁格隆南矿区存在硫砷铜矿、铜蓝、蓝辉铜矿等典型的高硫化态矿物组合和黄铜矿、斑铜矿等斑岩型矿床的典型矿物,此外,还识别出久辉铜矿、斯硫铜蓝、吉硫铜矿等少见的Cu_S二元体系矿物组合。矿床蚀变矿物组合以典型的强酸性环境下的明矾石_高岭石_地开石等黏土矿物组合为特征,并见金红石、锐钛矿、硬石膏、磷锶铝石、叶蜡石、水铝石等特征蚀变矿物。蚀变分带特征为石英_明矾石_高岭石/地开石带和高岭石_地开石带组成的高级泥化带叠加在绢英岩化带和钾化带的顶部和外围。矿区存在高温、高盐度(404~430℃,32.39%~38.94%)的岩浆流体和中低温、低盐度(239~292℃,0.35%~4.18%)的高硫化型矿化流体。高温、高盐度富气相(主要是H2O、HCl、SO2)的岩浆流体与大气降水的混合,形成的强酸性高氧逸度的中低温、低盐度流体,是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蚀变和矿化形成的关键。多龙矿集区具有较典型的斑岩型_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的矿物组合、蚀变组合及成矿流体特征,因此预测矿集区内还能找到类似的斑岩型_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  相似文献   

12.
Don Javier斑岩型铜钼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吴斌  方针  叶震超 《矿床地质》2013,32(6):1159-1170
Don Javier矿床是在秘鲁南部新发现的大型斑岩铜钼矿床,位于秘鲁古近纪斑岩型铜钼成矿带内。该矿区主要出露Yarabamba花岗闪长岩体,NW走向的矿体赋存于英安斑岩及其围岩中。主要的矿石矿物有黄铜矿、辉钼矿、辉铜矿等。矿化蚀变由内向外依次为钾化、石英-绢云母化、泥化、青磐岩化,具有典型斑岩型铜矿床的蚀变分带特征。矿体呈筒状,主要分布于石英-绢云母化蚀变带中。矿区内的英安斑岩有4期,其中的前2期与矿化有关,后2期为成矿后侵位。NW向断裂是区内主要的控矿构造,对成岩成矿具有控制作用。与同一成矿带内相邻的Cerro Verde超大型斑岩型铜矿床相比较,两者具有类似的成矿特征。找矿实践表明,强烈的蚀变带、低阻高极化激电异常是找矿的有效标志。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主要斑岩钨矿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主要斑岩型钨矿床地质地球化学资料,斑岩钨矿床产布在特定板块构造位置,受中生代区域深(大)断裂的控制,其成矿与燕山中晚期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和二长花岗斑岩体有关,总结综合了我国斑岩钨矿床成矿特征和成矿模式。 斑岩钨矿床常与斑岩型和其他型钼、铜、锡矿床产于同一成矿区带;成矿具有深源岩浆热液成矿和深源岩浆热液一表生改造成矿系列;斑岩钨矿床成矿于斑岩体内外接触带,而以内带为主;矿体形态有板状、脉状、似层状和岩钟状,矿化类型常见为钨型和钨钼型,矿物简单;矿化-蚀变具有分带特征。  相似文献   

14.
川西南大梁子铅锌矿床是川滇黔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岩赋矿的后生热液型铅锌矿床的代表之一。针对该矿床矿化蚀变分带规律不清的现状,基于矿区内1884 m、1944 m、2004 m、2064 m中段1∶200矿化-蚀变岩相学填图,精细解剖了蚀变类型、强度及蚀变岩组构,总结了矿化蚀变的强弱变化、矿物共生组合、元素组合及其空间分带特征,揭示了不同矿化蚀变带特征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构建了从铅锌矿体中心向赋矿围岩的矿化蚀变空间分带模式:中等硅化+白云石化角砾状铅锌矿石相带(Ⅰ带)→中等硅化+白云石化网脉状铅锌矿化相带(Ⅱ带)→强硅化+白云石化+方解石化+细脉至星点状黄铁矿化相带(Ⅲ带)→方解石化+炭质+黄铁矿化相带(Ⅳ带)。基于成矿元素、特征元素组合及其元素比值的变化特征研究,矿化指示元素在不同蚀变带中依次具有Pb-Zn-Cd→Pb-Zn-Ag-Cu(Sb)→Ag-Cu-As-Sb→As-Sb的水平分带规律,总结了矿化指示元素的变化趋势。该研究对该矿床深部找矿勘查和同类矿床矿化蚀变分带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圈定斑岩铜矿蚀变矿化范围及分带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岩体及其围岩蚀变,是斑岩铜(钼)矿床极为重要的找矿标志.斑岩铜矿通常都具有明显的蚀变分带.矿化与蚀变关系密切,矿体主要赋存在石英-绢云母化带或钾长石化带内.蚀变又是矿化规模和富集程度的标志,矿床规模越大,蚀变越强,分带性愈好,则矿化富集程度愈高.因此,在普查找矿评价中,研究斑岩与围岩蚀变及其分带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很多人常把蚀变带看成是寻找斑岩铜(钼)矿富集部位的“脉搏”. 地质上对蚀变岩石的命名及蚀变带划分的方法是以恢复原岩性质为基础,根据标型蚀变矿物  相似文献   

16.
本文比较详尽地阐述了我国特大斑岩型铜(钼)矿床的围岩蚀变作用及其特征。总结了矿床围岩蚀变的分带及其特征,对围岩蚀变带内化学成分的带出带入,亦作了一定程度的分析研究。对矿区主岩体和蚀变带的实验数据,选用尽可能反应真实面貌的数据。  相似文献   

17.
浙江泰顺龟湖叶腊石矿床热液蚀变短波红外光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蚀变岩帽与斑岩体关系密切,具有形成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潜力.位于浙闽交界的龟湖地区发育规模巨大的蚀变岩帽(>30 km2),形成了龟湖超大型叶腊石矿床,矿体属于岩帽的一个分带.矿床及其围岩蚀变主要由粒度微小或隐晶质的层状硅酸盐蚀变矿物组成,矿物之间差别极为细微,仅凭肉眼难以区分.短波红外光谱技术可以有效识别这些蚀...  相似文献   

18.
安徽铜陵矿集区斑岩型铜钼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背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铜陵矿集区以发育大型和为数众多的矽卡岩型矿床而闻名于世,而近年来作为该区找矿的重要成果和突破则是斑岩型矿床和矿化的陆续发现。本文以铜陵矿集区3个代表性斑岩型矿床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显微观察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阐述了斑岩型矿床的地质特征,确定了含矿侵入岩体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矿床蚀变特征和流体包裹体特征,探讨了成岩成矿的大地构造背景,并与世界典型斑岩型矿床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铜陵矿集区斑岩型铜钼金矿床通常发育于含矿岩体的围岩或盖层为砂岩、砂页岩或硅质岩的条件下,含矿岩体为富碱低镁高钾准铝质钙碱性系列中浅成侵入岩体,具有与埃达克岩一致的地球化学特征;与世界典型斑岩型矿床含矿岩体对比,岩体侵位较深,有些矿区多期多相特征不明显;含矿岩体发育钾硅酸盐化、黄铁绢英岩化、青磐岩化等热液蚀变且有一定的分带性,但各矿床蚀变特征略有不同;矿床矿石矿物中富气相、富液相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共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演化特征显示具有岩浆作用控制的高温热液型矿床特征。结合区域构造演化,作者确定铜陵矿集区斑岩型矿床属大陆环境斑岩型矿床,成矿作用发生于陆内造山作用由挤压向拉张转化的动力学背景之下,斑岩型矿床与矽卡岩型矿床及热液脉状矿床共同构成受统一的岩浆热液系统控制的矿床系列。  相似文献   

19.
河南秋树湾铜(钼)矿床成因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伏雄 《矿产与地质》2003,17(3):233-236
通过对秋树湾铜(钼)矿床地质特征的详细研究,着重对其成因进行相关研究和对比。结果表明,秋树湾铜钼矿化与花岗闪长斑岩在矿化蚀变分带特征、稳定同位素特征、稀土元素分布模式等方面具有成因联系,并符合斑岩型铜矿床的一系列特征。认为该矿床是复合斑岩型铜(钼)矿床,指出矿床及其外围具有大型规模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20.
流体包裹体研究是获得成矿流体性质如温度、压力和成分信息的主要手段,对于矿床成因类型和成矿机制的研究至关重要。目前,流体包裹体研究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类热液矿床的流体研究中,并且积累了大量研究数据。本文选择斑岩型矿床、矽卡岩型矿床、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海底热液及块状硫化物矿床(VMS型)和造山型金矿5种典型热液矿床,通过总结其中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温度、盐度及同位素数据,并结合围岩蚀变和矿化分带特征,对不同类型矿床中成矿流体的性质、来源及成矿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