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昆仑地区金铜等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东昆仑地区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演化和岩浆活动,其中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时期的洋-陆转换过程对区内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和成矿具有决定作用.早古生代时期的喷气-喷流型矿床组合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时期的造山型矿床组合最为重要.万宝沟群、纳赤台群,马尔争组,下巴颜喀拉群地层控制着喷气-喷流型矿床组合的空间分布.晚华力西-印支期及燕山期侵入岩体控制了造山型矿床的分布.深断裂带、大型剪切带及其旁侧的褶皱及断裂-裂隙系统控制矿带、矿区、矿床和矿体.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东乌旗狠麦温都尔锌铜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兴安岭-东蒙晚古生代-中生代铜、铁、铅、锌、银、锡、钼、金成矿带中西段。成矿受古生代中亚造山与中生代火山岩浆活动双重影响,成矿背景复杂。矿床的主要含矿围岩为早二叠世宝力高庙组的一套火山碎屑岩,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岩体为燕山期花岗斑岩。矿体主要赋存于花岗斑岩与地层接触带外带的断裂破碎蚀变带中。矿体受构造控制,呈NEE向(70°±)展布。矿体的矿化类型主要为细脉状和浸染状,局部呈团块状。成矿元素主要为Zn,伴生Pb和Ag;Cu局部形成单独的矿体。成矿整体受区域构造演化影响,经历了晚古生代火山活动(含矿建造沉积、形成)-中生代岩体侵位-矿化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文章探讨了塔里木盆地北缘和南天山造山带的盆-山耦合和构造转换过程。塔里木盆地属于典型的叠合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研究表明,在地史时期中,塔里木盆地北缘和相邻南天山造山带经历了多期和复杂的盆山耦合和盆山转换过程,形成多种类型盆山耦合和转换方式。(1)按时间域可划分为:早古生代陆内裂陷盆地-早期伸展造山-晚期挤压造山耦合,晚古生代陆内裂陷盆地-弧后造山-晚期碰撞造山耦合,中生代陆内前陆盆地-挤压造山耦合,古近纪前陆盆地-挤压造山耦合,新近纪—第四纪再旋回前陆盆地-挤压造山耦合;(2)按深度域可划分为:深部地幔俯冲型盆-山耦合,地壳分层滑脱拆离型盆-山耦合,基底滑脱拆离型盆-山耦合,古生代伸展和逆冲推覆型盆-山耦合,中—新生代逆冲推覆型盆-山耦合;(3)按运动学和动力学可划分为:逆冲推覆型盆-山耦合和接触关系、重力滑脱型盆-山耦合和接触关系、走滑转换型盆山耦合和接触关系、深部岩浆上涌焊接型盆-山耦合和接触关系、鳄鱼嘴型盆-山耦合和接触关系。  相似文献   

4.
<正>安徽淮北、宿州地区位于华北陆块的东部,郯-庐断裂带以西,东南与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相接。区内地层主要为太古宙五河岩群、新元古代沉积岩、古生代寒武系、中下奥陶统和石炭-二叠系。中生代主要为断陷盆地沉积,新生代为河湖相沉积。该区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较为发育,主要包括三铺复式岩体、邹楼复式岩体、刁山集复式岩体、岳集  相似文献   

5.
祁凯  任战利  张梦婷  马骞  杨燕  刘润川 《岩石学报》2020,36(6):1897-1912
本文在对渭河地区及周缘晚古生代-中生代残存地层分布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岩石学、锆石同位素年代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渭河地区南北两侧上古生界二叠系及中生界三叠系进行对比,进而恢复了研究区晚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早期沉积面貌,并结合裂变径迹构造抬升的研究结果,探讨了渭河地区中生代后期改造过程及演化阶段。结果显示:渭河盆地内部主要凹陷可能仅残留小范围的、不连续的C-P地层,未发现中生代地层。岩石学、锆石U-Pb年龄、主微量元素表明鄂尔多斯南部和北秦岭地区二叠系、三叠系具有很好的对比性,两者在相同时期为同一盆地。二叠系碎屑岩源区可能为再旋回造山带及陆块源区,主要来自北秦岭中-新元古界宽坪群变质碎屑岩及南部二郎坪群火山-沉积岩;三叠系沉积岩物源主要来自北秦岭地区的宽坪群、秦岭群或同期发育的火山岩。裂变径迹资料暗示渭河地区与渭北隆起及秦岭造山带中生代抬升期次具有一致性: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末,地层以强烈的构造变形、弱抬升为主;早白垩世末以来,地层发生大规模抬升、剥蚀,致使上古生界-中生界在渭河地区残留较少。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将渭河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演化过程分为晚古生代二叠纪、中生代三叠纪-早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末、早白垩世末-白垩纪末几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6.
贵州南盘江坳陷晚古生代地层沉积层序完整,具备保存良好的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等. 南盘江坳陷地处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是西北以师宗一弥勒断裂为界、东北以紫云-都安断裂为界和南部以富宁-广南-丘北断裂为界的中三叠统复理石大面积覆盖的中生代构造-沉积坳陷区,面积约5.9万km2.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侵入岩按时代划分为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侵入岩。本文由老到新叙述了岩体的分布、产状、接触关系、时代期次确定的依据及与成矿关系等。  相似文献   

8.
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之间的盆-山耦合关系研究是中国地学界的一个热点研究课题.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专门的探讨,但仍存在意见分歧,主要原因在于对其中若干重要地质接触关系缺乏系统的观测,尤其对关键性地层关系的认定缺乏可靠的依据.通过6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天山造山带内部的后峡-艾维尔沟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系统中发现和厘定了5个不整合面,从而为天山造山带的演化及其与两侧盆地盆-山耦合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地质证据.  相似文献   

9.
羌塘-三江构造-地层大区的古生代-中生代沉积盆地和构造演化受特提斯洋的控制.通过综合分析前人对羌塘-三江地区大量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同位素年代学及构造学等研究资料,对羌塘-三江构造-地层大区各分区古生代-中生代的沉积盆地类型进行了划分,并分析了各个沉积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探讨了该区的大地构造演化:早古生代该区主体属于大洋环境;晚古生代随着特提斯洋向南东、北东方向的俯冲,该区开始发育一系列活动陆缘沉积盆地,产生金沙江弧后洋、澜沧江弧后洋和甘孜-理塘弧后洋,形成多岛洋弧盆系;中生代,随着特提斯洋向北东的俯冲消减,弧后洋逐渐闭合,羌塘-三江地区发生大规模弧-弧、弧-陆碰撞增生,逐渐转化成陆.随着白垩纪特提斯洋的闭合,印度板块与中国西部碰撞、造山,羌塘-三江地区发育陆内盆地.   相似文献   

10.
<正>1区域地质背景霍邱铁矿田位于华北地台南缘长山穹褶断处,霍邱县以西,南北向延展约40 km以上,东西宽约2.7 km。区域地层属华北地层区两淮地层分区,除部分古生代地层缺失外,晚太古代-新生代第四纪地层均有发育,包括晚太古代霍邱群、五河群和早元古代凤阳群。矿体均赋存于太  相似文献   

11.
西藏中部拉萨地块古生代、中生代的超层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识别划分了西藏南部拉萨地块 (措勤盆地 )古生代、中生代以海相为主的沉积地层相当于二级旋回的超层序11个 (CQ 111),其中早古生代 3个 (CQ 13),晚古生代 4个 (CQ 47),中生代 4个 (CQCQ 811);描述了各个超层序的特征;不仅在地块内进行了超层序对比,而且与印度北部边缘 (特提斯喜马拉雅 )显生宙的超层序进行了比较和讨论。研究表明,除早古生代外,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和拉萨地块 (措勤盆地 )的超层序在数量、延时、结构方面极不相同,与所处地块构造背景和沉积盆地性质发生了变化有关。提出早古生代拉萨地块与印度次大陆同属冈瓦纳相区 (克拉通上的陆表海 ),晚古生代早期以后它们已不属同一大陆,整个晚古生代拉萨地块可能为冈瓦纳与劳亚大陆之间过渡带的一部分,中生代则成为Cimmeria次大陆的南部块体,冈瓦纳大陆在西藏境内的北界应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相似文献   

12.
济阳坳陷稀土元素特征及其在物源对比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物源是控制沉积物中REE组成最主要的因素,济阳坳陷区岩石稀土元素特征表明:①济阳坳陷古生界与华北地台其他地区同时代地层岩石的REE分布特征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这体现了晚古生代济阳坳陷区所处的整个华北地台区为一稳定的克拉通沉积盆地,地层横向分布稳定,具有一致的物源和构造背景;②济阳坳陷古生界为中生界的物源,反映了济阳坳陷区由古生代稳定地台型沉积到中生代山间盆地沉积的转变,中生代洼陷区的沉积主要来自对附近凸起区古生代地层的剥蚀;③新生界样品与中生界样品的REE分布模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济阳坳陷中生代与新生代的构造格局的转变,中生代接受沉积的部分洼陷区至古近纪成为供给物源的凸起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卡林型金矿的分布规律及找矿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卡林型金矿床主要分布于扬子陆块西南缘的板内古生代-中生代沉降带和西北缘古生代-中生代造山带。具有分布局限、成矿集中的特点。金矿床往往形成成矿带,单个金矿床的规模大小不一,矿化受构造、围岩和深部流体控制。金矿床成矿域发育一套大面积分布的巨厚的古-中生代造山带建造,成矿期的岩浆活动和构造活动强烈。基于我国卡林型金矿的分布规律,找矿应优先考虑的有力部位有:1)地块边缘裂陷槽拉张与挤压交替的环境中沉积建造和不同性质大地构造接合部位或构造过渡带;2)在背斜构造倾伏端、背斜轴转折端、背斜翼部以及不同方向、不同序次的断裂破碎带交叉与复合部位;3)在富粘土质、粉砂质和有机质中发育的交叉断裂和可微渗透的纹层状细粒钙质和白云质粉砂岩,局部为较粗粒砂岩和透镜状砾状钙质生物碎屑岩夹层接触部位;4)在燕山期岩浆活动以及热点活动地区发育的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层。  相似文献   

14.
渭河盆地结构特征及演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渭河盆地是位于秦岭造山带和鄂尔多斯盆地之间的断陷盆地。渭河盆地的形成时间以及基底构成目前仍存在着争议。近几年来,对于渭河盆地天然气类型、形成机制、成藏条件、资源潜力以及盆地结构构造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为解决以上争议提供了进一步的资料。根据盆地的钻探资料和物化探新成果,发现渭河盆地是由固市凹陷、西安凹陷、泾河鼻隆、宝鸡凸起、骊山凸起、咸阳斜坡带和富平-蒲城斜坡带组成,并具有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复式盖层和两盆一鼻两凸两斜坡镶嵌复合结构特征;渭河盆地新生代之下的中生代-古生代盖层为:西部宝鸡凸起为古生界地层,中部西安凹陷和咸阳斜坡带为中生代地层,东北部富平-蒲城斜坡带基底为奥陶系地层,东南部固市凹陷基底为晚古生代地层;渭河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具有相同的基底和相似的盖层;太要断裂(约1800 Ma)形成,为渭河盆地形成奠定了构造基础,奥陶世马家沟末加里东运动及渭北隆起南缘同生逆冲断裂形成,标志着渭河盆地独立演化的开始,主沉降期为中生代-新生代;结合已有研究,给出了渭河盆地的基底模型和渭河盆地的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5.
安徽南部构造格局的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安徽南部位于郯-庐断裂带以南。从下寒武系至下三叠统,没有发现典型的地槽复理石和海相火山岩,以及地层间的区域性不整合面接触,一直认为是比较稳定的古生代准地台区。但其中生代历史则迥然不同,巨厚的陆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地层间出现区域性不整合接触,强烈的褶皱变形、断裂和岩浆活动,以及同褶皱期侵入岩体与推覆构造等。这种异乎寻常的构造作用,即是大陆板块内部的变形运动,朱夏称板内变格。  相似文献   

16.
库车坳陷充填有厚约4000~5000 m(局部最大厚度可达6000 m)的中生界陆相地层。地面特征和地震资料表明,库车坳陷北部地区中生界与下伏强烈变形、变质的古生界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南部地区中生界与下伏寒武系-奥陶系呈平行不整合或微角度不整合接触。按照地层厚度趋势推测的中生界在山前地带有强烈的剥蚀,沉积厚度轴线位于南天山晚古生代造山楔之上,显示库车坳陷中生代盆地是上叠在塔里木克拉通北部边缘隆起和南天山晚古生代造山楔过渡带上的拗陷盆地。三叠纪-侏罗纪沉降-沉积中心向后陆(造山带)迁移,早白垩世向前陆迁移,且盆地同沉积期区域规模的断裂活动不明显,据此推测晚古生代造山作用后的岩石圈热作用及地壳均衡作用是中生代盆地沉降的主控动力学因素。  相似文献   

17.
<正>1成矿地质环境宝音图隆起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北部。大地构造位置处在内蒙古中部地槽褶皱系,苏尼特右旗地槽褶皱带,面积约3000 km2。宝音图隆起两侧为中生代、新生代沉积盆地,盆地与宝音图隆起以深大断裂接触。隆起内地层为宝音图群地层,岩性为石英云母片岩,石英岩和大理岩。隆起内岩浆活动强烈,岩浆岩沿主构造方向分布,岩性有蚀变闪长岩、斜长花岗岩和似  相似文献   

18.
大兴安岭东南部油气资源勘查区重磁异常初步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重磁异常的初步解释表明,西拉木伦河以北的松辽盆地外围地区存在诸多中、新生代盆地,发育3条NW向深大断裂和近NEE向的弧形构造.1∶20万重力异常显示,本区中、新生代盆地边界具有较明显的梯度异常特征,1∶5万航磁异常可较为清晰地勾画中新生代火成岩的分布.重、磁、电剖面联合反演揭示,中生代地层厚度1~4km,古生界规模宏大,厚度可达4~6km,是本区寻找油气的重要层位;古生界含油气盆地基底为志留系及更老地层;大兴安岭NE向展布的花岗岩具有蘑菇状侵入特征.通过重、磁异常联合反演,消除火成岩影响,得出突泉和扎鲁特地区的中生代基底深度1.5~4km,古生代的基底深度为2~6km.  相似文献   

19.
朝鲜半岛古生代中期-中生代早期构造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生代中期─中生代早期朝鲜半岛发生了两次主要构造事件, 即古生代中期朝鲜半岛中部临津江构造带的活动和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早期朝鲜半岛北部豆满江造山带(咸北地块) 的碰撞拼接事件。临津江带的地层、化石和构造等特征研究表明临津江带形成于志留纪末-泥盆纪初, 结束于中生代三叠纪松林期; 根据咸北地块沉积地层的岩浆岩岩石学、年代学资料, 认为豆满江造山带的碰撞拼接时期可能是二叠纪-三叠纪。黄海地球物理、地震研究, 朝鲜半岛大地构造和沉积盖层研究结果表明苏2鲁高压变质带没有延伸到临津江带, 而是被近南北向纵贯朝鲜西海的断裂右行错移到了济洲岛以南; 咸北地块和输城川断裂带的地质特征研究表明, 咸北地块可能与佳木斯地块相连接, 输城川断裂带可能与牡丹江断裂带相连接。  相似文献   

20.
贺西地区晚古生代早中期同沉积断层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西地区处于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的交汇处,该区晚古生代早中期处于早古生代洋盆体制与中生代陆内盆地发育期的转换时期,其盆地性质及成因争议颇多。在贺兰山地区工作中,作者发现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同沉积断层,并详细追踪了上泥盆统、下石炭统与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结合野外相关地质现象及前人的区域地质研究成果,对贺西地区晚古生代早期盆地的性质及其成因进行了讨论,认为该期盆地既非碰撞裂谷,也非前陆盆地,而是造山后伸展型上叠盆地,同时认为该伸展盆地的形成与古特提斯洋打开呈现同步性,具有一定的区域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