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变化情景下昆明市松华坝水源区径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杰  黄英  段琪彩  刘新有 《水文》2013,33(5):64-69
选用昆明市日气象资料、松华坝水源区降水资料,结合水源区土壤及土地利用数据,建立松华坝水源区SWAT模型。分别用水源区牧羊河流域中和站及冷水河流域白邑站的月径流资料对模型进行参数率定和验证。结合IPCC的A1F1、B1气候变化情景以及15种假定气候情景,以19931999年为基准期,用率定好的SWAT模型预估未来变化情景下松华坝水源区两流域径流变化。结果表明,在A1F1和B1情景下牧羊河流域径流相对基准期分别减少6.7%和5.3%,而冷水河流域径流变化不大;另外,水源区温度升高1℃,牧羊河和冷水河径流分别减少9.6%和1.53%;若降水增加10%,则牧羊河和冷水河径流分别增加22.55%和13.9%。这一结果为未来变化情景下水源区水资源调度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3.
黄河天然径流量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学成  王玲 《水文》2001,21(5):30-33
分析了黄河流域主要干支流水文站1950-1999年间不同年代、丰枯段天然径流量年际和年内分配变化情况,以及花园口水文站天然径流量组成的变化特点。研究结果表明,50年间,黄河天然径流量发生了一些变化,尤其是支流变化幅度远干流变化幅度。花园口天然径流量组成50年间同样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表现在上游来水比例略有上升,中游来水比例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4.
全球变化学     
全球变化学是研究地球系统的整体行为的一门科学。它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地球系统是如何工作,如何运转的;研究地球系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变化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原因和机制,从而建立全球变化预测的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全球变化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为解决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的需要,也是科学技术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人为导致的全球变化:CIUGS过去全球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7.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对策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青藏高原的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具有敏感响应和强烈影响。青藏高原的现代环境与地表过程相互作用,引起包括冰冻圈和水资源以及生态系统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对高原本身以及周边地区的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地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研究目前出现三个新的科学动向:关注关键地区的关键科学问题的系统研究;关注以现代地表过程为核心的监测研究;关注全球变化影响下的圈层相互作用研究。本项目的研究对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的发展、国际科学前沿的贡献以及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项目的研究将揭示青藏高原隆升到现代地貌与环境格局过程中所出现的重大构造事件和环境事件;重建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环境变化序列并揭示其时空分布特征;阐明青藏高原冰冻圈、湖泊和主要生态系统与土地覆被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变化特征;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特点和高原热力与动力过程对不同气候系统变化的影响。本项目将在高原南北典型区域利用地貌学与沉积学手段,研究青藏高原现代地貌与环境格局的形成过程;利用湖芯、冰芯、树木年轮等手段,研究青藏高原过去环境变化的特征事件、区域分异及其与全球变化的联系;利用冰川、冻土、积雪的时空变化,结合对高原特殊大气边界层的观测,研究青藏高原冰冻圈变化与能量水分循环过程;从冰川、湖泊、大气的监测入手,结合模式方法,研究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机制;利用生态系统碳的源—汇变化,研究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综合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水资源变化所产生的区域效应和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9.
跟踪国际研究走向深入开展全球变化研究──兼评《全球变化研究系列文集》张志强(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730000)当前,人类面临着一系列的重大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与全球增暖、臭氧耗减与平流层臭氧洞、森林植被锐减与物种大量灭绝、土地荒漠化、淡...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全球变化研究项目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委托,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于1993年10 ̄12月通过走访科学家和有关部门以及通信联系等方式对我国全球变化研究工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并编印了《中国科学家全球变化研究工作项目汇编(1985 ̄1993)》。1994年4 ̄5月,又进行了第二次补充调查。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对中国全球变化立项研究情况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1.
韧性剪切带内流体作用及成分变化与体积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韧性剪切带中的大量流体活动,影响了变形机制和矿物成分的变化。由于流体的渗透,造成某些元素的迁移,形成剪切带的物质成分变化和体积变化。流体与岩石的相互作用则是剪切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应用成分变化计算体积变化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2.
据《我们变化的星球——美国1996财政年度全球变化研究计划》,介绍了美国1996财政年度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的科学目标和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季节至年际的气候波动及相关事件,未来几十年的气候变化,平流层臭氧耗减与UV辐射的增强,土地覆盖、陆地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全球变化研究的横断性问题及国际合作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于炳松 《沉积学报》1996,14(1):33-39
在以往的沉积学研究中,常常用剖面中的相对水深变化来讨论海平面的变化规律。本文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纪上超点变化曲线与肖尔布拉克地区寒武系露头剖面中相对水深变化曲线的对比研究发现,上超点变化曲线与相对水深变化曲线具有明显的差异,前者在寒武纪呈持续上升趋势,而后者除早期有一快速上升外,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这说明相对水深变化虽与海平面变化存在着本质的联系,但单凭露头剖面中相对水深变化的研究是难以对海平面变化作出正确估价的,还必须综合考虑基底沉降、沉积物供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计算机模拟结果也证实了,在碳酸盐台地的浅水处,当基底沉降速率较低时,无论是海平面上升还是下降时期,相对水深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为了能从露头剖面的地层层序中来了解海平面的变化规律,本文应用作者改进后的Fischer图解和数学方法对肖尔布拉克寒武系剖面进行了海平面变化的重建,结果发现,它们与上超点变化曲线的变化趋势完全一致。这充分说明了海平面变化对沉积层序的控制作用,同时也告诉我们,不能简单地利用露头剖面中的相对水深变化来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海平面变化规律。只有在排除了不同沉积背景上基底沉降速率和沉积物供给速率对沉积层序的控制效应后,才能从露头剖面?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纪海平面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以往的沉积学研究中,常常用剖面中的相对水深变化来讨论海平面的变化规律。本文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纪上超点变化曲线与肖尔布拉克地区寒武系露头剖面中相对水深变化曲线的对比研究发现,上超点变化曲线与相对水深变化曲线具有明显的差异,前者在寒武纪呈持续上升趋势,而后者除早期有一快速上升外,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这说明相对水深变化虽与海平面变化存在着本质的联系,但单凭露头剖面中相对水深变化的研究是难以对海平面变化作出正确估价的,还必须综合考虑基底沉降、沉积物供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计算机模拟结果也证实了,在碳酸盐台地的浅水处,当基底沉降速率较低时,无论是海平面上升还是下降时期,相对水深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为了能从露头剖面的地层层序中来了解海平面的变化规律,本文应用作者改进后的Fischer图解和数学方法对肖尔布拉克寒武系剖面进行了海平面变化的重建,结果发现,它们与上超点变化曲线的变化趋势完全一致。这充分说明了海平面变化对沉积层序的控制作用,同时也告诉我们,不能简单地利用露头剖面中的相对水深变化来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海平面变化规律。只有在排除了不同沉积背景上基底沉降速率和沉积物供给速率对沉积层序的控制效应后,才能从露头剖面  相似文献   

15.
海平面变化的问题,尤其是测深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学术界存在一些混乱的观念。本文在Vail等和Cisne等工作的基础上,讨论了海平面变化与水深变化和沉积速率的关系,表明海平面的变化同时与水深和沉积速率有关,不能简单地以水深的变化代替海平面变化。  相似文献   

16.
洮河径流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计生  陈文  凡丙文 《地下水》2009,31(2):67-70,91
依据洮河流域红旗站1956~2005年逐月径流量资料,采用Kendall检验法、线性趋势分析法、累积距平法,分析洮河流域径流的时空变化规律,重点探讨不同时间段月径流的变化和季节性变化特征,并对径流减少的成因以及汛期各月出现不同频率洪水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洮河径流呈现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匀、季节性突出和周期性明显的特点,较大以上洪水主要发生在8—9月份,出现的概率为5.4%。  相似文献   

17.
18.
全球变化与荒漠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朱震达 《地学前缘》1997,4(2):213-219
文晶以干旱、半干旱地区沙质荒漠化为例,分析了其成因过程、发展趋势,指出干 荒漠化的原因,而频繁、过度的人为活动则更另剧其发展,在北方荒漠化土地的成因类型中,有0.1%虽由于过度放牧,26.9%是由于过度开垦,32.7%是由于过度樵采,有9.6%是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当,有0.7%是由于工矿交通过程中不重视环境保护而造成的,所以合理土地和相应的防治措施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20.
岩溶与全球变化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岩溶与全球变化研究袁道先(地质矿产部岩溶地质研究所桂林541004)由于岩溶作用是全球碳、水、钙循环的重要部分,以及碳酸盐岩的广泛分布(占陆地面积的15%,约22×10 ̄6km ̄2),因而岩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与大气CO_2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