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奕麟先生是我国现代地震观测技术领域的一位开拓者.他1928年10月12日出生于上海,1951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任见习员,从此,走上了为地震科学而奋斗的人生历程.  相似文献   

2.
地震预测的科学(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晏 《世界地震译丛》2009,(1):58-80,F0003
内容提示本刊从这一期开始连续刊载由日本地震学会地震预测研讨委员会编著、东京大学出版会2007年5月出版的《地震预测的科学》一书。全书共5章,约10万字,分别为:第1章何谓预先知道地震的发生;第2章到目前为止,我们做了些什么?;第3章近10年来的研究进展;第4章地震预测的现状;第5章地震预测的未来。  相似文献   

3.
《世界地震工程》21卷1期刊载一篇题为“对《结构力学非常解法》第九章的讨论”的稿件。我是此书作者,现答复如下:  相似文献   

4.
奥巴马政府2011年1月即将面对共和党领导的众议院,日前,总统科学顾问JohnHoldren就广泛话题接受了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会刊Eos的独家专访。在此之前,他曾在2010年12月13日旧金山举行的AGU秋季会议上发表过政策演讲。  相似文献   

5.
《地球》2009,(5):45-45
李四光纪念馆建于1989年,原址是国家专门为李四光建造的住所。1962年李四光入住此地,这里是他晚年工作、生活的地方。在这里他召开重要会议,与地质部、中科院领导商议工作:经常会见地质科研院校和科研队的负责人;听取汇报、解答问题、部署工作,同时也是他接待海外友人的场所。在这里他完威了《地质力学概论》、《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等数十篇论著。至1971年4月,李四光在这里走过了人生最后10年。  相似文献   

6.
《地震地质》1980,2(1):1
1979年11月17日至22日在辽宁大连召开了“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315名地震科学工作者齐聚一堂,讨论并通过了“中国地震学会试行会章”;选出了87名理事(其中包括保留给台湾省的一名),顾功叙教授当选为首任理事长。这是我国地震科学技术界的一件大喜事,我们谨表示热烈的祝贺  相似文献   

7.
《工程结构上界地震力理论及其应用》(地震出版社2000年出版)一书的作者将该书第四章静定模型的上界地震力第一节竖直悬臂式结构,作了修改和补充,再次发表于新书《结构力学非常解法》(地震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九章。  相似文献   

8.
今年10月7日是付承义先生八十寿辰之日。广布在全国各地的学生们和地震工作者向他表示热诚的祝贺。付承义先生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他是国际上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也是我国地球物理科学的一位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相似文献   

9.
金森博雄既是现代最后一位经典地震学家,又是第一位现代地震学家。他热爱地震和地震图;地震和地震图也只同他对话而不同别人对话。在他的工作中,既有着早期科学工作者那种用理论和洞察力尽量从有限的数据集中提炼信息的优良作风,又有着对精确的新数字化数据集应具备的丰富经验和能力。他率领我们从古登堡、杰弗里斯、维歇特、利曼、和达和佐藤的时代走向了金森博雄的时代。我相信在座的诸位都会赞同金森博雄是我们当中一位研究地震造诣最高的人。另外他对地震图也了解得  相似文献   

10.
《地震地质》2001,23(1):1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地质学家马杏垣先生 ,于 2 0 0 1年 1月 2 2日在北京与世长辞。中国失去了一位卓越学者 ,广大科学工作者深感痛惜 ,以崇敬的心情纪念这位科学大师的光辉生涯和非凡业绩。马杏垣先生 1919年 5月 2 2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 1935年参加了“一二·九”运动 ,1938年加入由周恩来亲自领导的中共南方局地下党 ,同年考取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 ,194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 ,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 ,应聘到北京大学地质系任副教授 ,195 1年晋升为教授。 195 2年院系调整时 ,他转入北京地质学院 ,先后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副教务长、院长助理、副院长等职。1978年调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兼地质研究所所长。他曾任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先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首批博士生导师 ,1980年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院士 )。马杏垣院士先后担任过国际地震危险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岩石圈委员会执行局委员、第六协调委员会“喜马拉雅及其邻区分委会”副主  相似文献   

11.
赵九章先生对推进我国地震科学事业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九章先生是一位开拓性的科学家,眼光看得远,只要国家需要就干。他的领导艺术和组织才能也是众所周知的。1950年4月6日,中国科学院建立地球物理研究所,任命赵九章为所长,下属气象、地磁、地震和物探4个组。在赵九章所长领导下,4个组都得到了重大发展,以致分别发展为大气物理、  相似文献   

12.
《地震工程学报》1984,6(3):76-76
正当我国地震科学特别是地震预报科学处于攻坚阶段的时候,长期领导过西北地震工作的张荣珍同志与我们永别了。他患的是脑血病,各方面同志甚为关怀,並积极为他医治,终因抢救无效于1984年8月19日在北京去世,年仅57岁。我们为他的早逝而十分沉痛。张荣珍同志出身贫苦,很小就参加了革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他作  相似文献   

13.
杰出的科学家、人数众多的地质构造学派的带头人弗拉季米尔·弗拉季米洛维奇·别洛乌索夫因重病于1990年12月25日逝世。他是一位世界上知名度很高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以自己的成就而格外引人瞩目的人物。别洛乌索夫1907年10月30日生于莫斯科。1930年他在列宁格勒开始从事科学活动,先在地质勘探机构工作,尔后在科研部门工作。从1942年起在莫斯科生活和工作,起初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任教研室主任,然后在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任地球动力学及大陆和海洋  相似文献   

14.
亦山 《地震地质》1988,10(2):56
1985年法国Masson出版公司发表了蒙彼利埃大学教授A.尼古拉(Nicolas)的著作——《构造地质学原理》。该书已被译成英文,由Reidel出版公司于1987年初出版——《岩石变形原理》。全书共分九章,另有三个附录,每一章末尾都列有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15.
初识李平 ,是在 1 997年。那天 ,在飞往罗马的班机上 ,走来一位浓眉大眼的年轻人 ,对我注视片刻后 ,伸出右手 :“你是吴忠良吧 ?我叫李平。”在随后的 3周里 ,李平、高荣胜和我一直吃住在一起。工作之余 ,便听他们海阔天空地神聊。在我的印象里 ,李平总是在笑。前几天 ,整理照片时 ,竟找不到一张他不笑的照片。无奈 ,只好让李平在他的遗像里也露着灿烂的笑容——也许这更是李平的真实的形象。李平对生活的态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至今记得在威尼斯他竟向我们说起他和他的爱人互相帮着挖耳朵眼的故事。我是个粗心的人 ,出差在外 ,常常连个…  相似文献   

16.
苏德辰 《地球》2009,(2):65-67
大禹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之一。他治水有方。采用“疏理”之法,三过家门而不入,八年治九河。被拥戴为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夏王朝的第一位国君。大禹的诞生地就在北川,因此。北川有大禹故里之美称。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地质学会第四次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于8月26日—30日在广州举行。会议完成了审议通过三届理事会的工作报告,选举四届理事会,表彰会员和学术交流等四项主要任务。我局魏柏林等三同志参加了会议并提出了学术论文。 这次大会表彰了从事地质工作三十年以上的会员635名,其中包括我局的丁原章,石权和李富光三位会员,大会向他们颁发了荣誉证书。大会还给莫桂荪等八位名誉理事,丁原章等十八位卸任的三届常务理事,理事颁发了荣誉证书和纪念品,以表彰他们在任期间对学会  相似文献   

18.
1985年6月12日,苏联卓越的地球物理学家、地球内部物理学方面的著名专家马格尼茨基年满70周岁。他从事科学、教育和科学组织工作已经45年,发展了苏联地球物理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支——固体地球物理学。他的活动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地球学科中采用精确的数理方法,从而能把他所建立的地球物理方向摆在严格而坚实的科学基础上。由于马格尼茨基的努力,在列入世界科学先进行列的地球内部物理学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有重大价值的成果,其中每项成果均揭示出地球物理学的新的科学方向,其中可以提及的有:分带熔化分析理论;现代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原因的研究;根据各基准点计算地球内部温度的方法;下地幔物质熔解成氧化物的学说;地球内部各种极值条件下的物质状态的平衡。马格尼茨基创立了一个学派,他多年的教学活动无疑促进了这个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他撰写的《地球物理基础》和《地球内部结构和物理》等专著驰名于国内外。马格尼茨基主持国立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大学物理系地球内部物理学教研室和地球物理学部,领导着苏联科学院施米特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和行星物理研究室。他是学术刊物《地球物理》(苏联科学院汇报)的主编。 1971年他当选为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主席,他为在一系列科学规划中发展国际合作倾注了许多精力。他领导着社会主义国家地球物理研究协调委员会的一个处。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与道德科学和技术之间的结合已是更牢固了 ,今天很难确定何处是结束 ,何处是开始。在讨论地震学实践中可能会遇到的特殊道德问题之前 ,我想从有关科学与道德的一些值得考虑的问题开始。最近 ,布里斯托尔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齐曼 ( John Ziman)发表了一篇引起争议的文章 ,题目为《为什么科学家一定要在道德上变得比他们过去更加敏感呢 ?》 ( Sci-ence,2 82 ,1 81 3 -1 81 4 ,1 998)。文章反映了科学家中间对他们工作中出现的道德问题的新敏感性 ,同时认识到这在过去不是常有的事。近年来 ,发生了什么变化证明这一新关注是正确的 ?为什么…  相似文献   

20.
王建燕 《地球》2011,(11):71-72
他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他是中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他是第一位撰写中国矿产志的中国学者,他是中国第一张着色全国地质图的编制者,他是中国第一位考查地震灾害并出版地震专著的学者,他是第一份《中国矿业纪要》的创办者之一,他是第一位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地质会议的地质学者,他是第一位系统而科学地研究中国山脉的中国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