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随着政务微博用户规模及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微博作为地震部门传播平台,在地震信息传播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文在充分考虑地震部门行业特点的基础上,对30个地震官方微博数据进行收集,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归纳出3种地震微博的主要影响指标,即服务力主成分、交互力主成分和创作力主成分,并由此构建出地震官方微博影响力评估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出各地震官方微博的主成分指标得分和影响力综合得分,最后根据得分情况对地震官方微博影响力提出了具可行性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2.
微博已成为地震系统开展防震减灾宣传的重要阵地。当前地震系统微博发展具有地域分布不平衡,微博粉丝数差异较大且总体数量不多,日均发博数较少,活跃度不高等特点,且形成了自动智能化宣传、有奖答题、有奖转发、微访谈、微直播等多种宣传方式,应进一步结合地震系统的行业特点,改进和完善地震系统官方微博宣传效果,推进地震系统官方微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震后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与分析,对于相关部门开展震灾应急救援、掌握救灾动态、稳定民众情绪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新浪微博数据,运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西藏自治区那曲市比如县6.1级地震震后24小时及震后一周的相关微博及评论;利用Python中文分词组件“jieba”和ROST CM6软件,对数据进行分类、去重、分词等处理,得到结构化的分级、分类数据,并制成震后微博时间序列图、地理分布图、舆情热词词频表、情绪极性统计图等,实现微博舆情数据的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本次地震事件的微博舆情整体呈现积极情绪,微博活跃程度与当地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在本次地震舆情传播中,政府部门的舆情引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舆情传播中的防灾视频传播具有明确的正向引导作用。本研究对于中国西部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地震舆情分析及引导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微博已成为地震系统开展防震减灾宣传的重要手段,简要介绍当前地震系统微博宣传方式的现状,以河北省地震局依托官方微博开展宣传方式创新实践为例,说明形成专业媒体推广、线上线下联合、地震系统集群化宣传等是具有推广价值的宣传方式。  相似文献   

5.
通过调用新浪微博官方API的方式,获取了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震后微博信息,对获取到的数据进行了分类统计、微博词频统计与时空特征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分类统计方面,地震发生之后24h内,与地震相关微博中人的反应占比达到73%,救援行动占比达到11%,这时由于微博本身特点以及民众对救援的期望造成的。在词频统计方面,高频名词表明震后24h内微博上的热点事件,而高频动词与形容词表明民众会在震后变得焦虑和不安并通过在网上互相激励来缓解震后的不安和焦虑。时间特征表明震后0~4h内,有大量和地震相关的灾情信息会通过微博博文内容的方式发布,而随着应急救援行动的进行,在震后12h以后,民众的情绪会逐渐平复,社会及民众的关注度也随之降低。空间特征表明,由于震后通信中断与网络堵塞,微博灾情基本成点状分布,随后随着通信与网络的恢复、应急救援的进行微博灾情逐渐变为带状分布并进而趋向于形成一个面。  相似文献   

6.
<正>1地震系统微博发展现状调研选取新浪微博平台作为调研范围。调研对象为通过实名认证的地震工作机构官方微博,包括省级及以上地震工作机构、市县级地震工作机构两大类。调研时间为2014年12月17~23日,其中相关数据搜集时间以12月23日为准。  相似文献   

7.
据有关部门测算,一次广泛的地震谣言事件所造成的损失,不亚于一次中等强度的地震.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来,我国曾发生多起地震谣传事件,每次都带来了较大的社会危害.由于互联网在信息传播上的优势,互联网媒体经常是地震谣言的滋生源.特别是新出现的微博平台,由于其极大降低了个体对社会发布和传播信息的成本,它已成为最主要的网络谣言传播平台.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环境下地震政务服务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先从地震部门微博、微信的开通现状谈起,将粉丝数排名前十的地震微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微博信息发布的种类及特点。同时运用WCI指数对地震微信公众号进行综合排序,分析研究前十位在文章数、阅读量以及功能和栏目设置方面的情况,将微博与微信在地震政务服务方面的优缺点做比较,为地震系统进一步优化运用新媒体推动宣传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基于网络技术的测震系统在市县地震部门的应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安徽"十五"数字测震台网建设的显著成效。基于网络技术的测震系统成功推广,不仅扩大了市县地震部门的业务范围,完善其监测预报体系建设,而且提高了市县地震部门的地震监测能力和地震研究水平,提升了市县地震部门在各级政府的影响力和社会显示度。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地震信息公共服务接口,采用经典的MVC模型设计,集成新浪API开发接口、百度推送技术和基于Web Service的MAS短信接口,建立一套面向公众的地震信息服务平台,通过Web网站、官方微博平台、手机短信以及移动终端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地震速报信息,从而提升河北省地震信息发布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提高信息发布时效,扩大信息服务范围。  相似文献   

11.
2022年1月2日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发生MS 5.5地震。震后社会舆论关注度较高,相关话题一度冲上新浪微博热搜榜第十位。此时,因地震系统职责所在,运用新闻宣传手段快速、高效回复社会关切,既可还原地震事件真相、有效减少地震谣言的产生,亦能塑造地震行业的正面形象,从而更好地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地震部门为积极落实国家网络安全要求,依据“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等级制度”等相关要求,结合地震行业自身业务特点与安全需求开展地震行业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规划、设计与部署应用;着重分析地震行业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与系统性风险、现阶段行业网络安全的总体规划与“合规性”的建设思路;分析并解决等级保护规划设计中的业务难点、技术难点与实施难点。  相似文献   

13.
地震应急信息是政府开展地震应急处置决策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云南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为主的政府部门对地震应急信息需求开展问卷调查,结合云南历史震害经验和应急救援经验,采用统计分析和卡方检验方法,分析政府部门对地震应急信息产品的需求情况及差异,提出地震应急信息差异化服务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采矿、水库蓄水等人类活动可能伴随地震的发生,其突发性和破坏性会对公共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威胁。本文围绕国内外矿震、水库地震等非天然地震事件的公共服务需求和相关部门的应急处置措施进行调研分析,发现对于不同类型的地震,公共服务需求存在差异,归纳得到以下针对地震部门和相关单位的应急处置对策建议:震前,完善和落实应急预案,提升建(构)筑物抗震设防等级,规范相关企业行为;震时,判别地震类型并核准地震信息,多部门联动开展应急响应,完善灾情收集渠道;震后,注重科普宣传和舆论疏导。平震结合,多方协调,可有效应对非天然地震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15.
震灾保险研究融会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和相互渗透,基于这一认识,本文联系震灾保险的社会属性,分析并指出这一险种的非强制性质;保护应用的权益与责任;对社会不规范投保行为的制约;正确理解“与国际惯例接轨”、地震系统的协作模式、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等等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以启示人们把握研究的大方向,从而加快我国该项研究的实用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了辽宁地震安全基础数据库与技术平台系统,该成果是在辽宁省十五、十一五项目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集成了辽宁省现有的地震安全基础信息数据,以ArcGIS9.2为软件平台,进行的项目建设,该项目的实施将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履行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奠定基础,同时大大提升我省整体综合震害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网络来获取和发布灾情信息、表达个人观点和情感等,产生了海量的地震灾害网络数据。首先简要综述了针对地震灾害网络数据的相关研究;然后以2017年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为例,基于新浪微博数据,分析了社会民众对于此次地震事件表现出的情感倾向特征,结果显示:75.30%的博文表现了积极情感倾向;最后通过对不同情感倾向博文的内容分析,总结了影响网民情感波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贺金川  谢孝奎    郑山锁    郑淏    蔡永龙    龙立   《世界地震工程》2019,35(4):001-10
突发地震灾害下,城市供水管网往往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而导致城市供水功能的失效,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快速对震后城市供水管网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修复,对于降低地震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城市供水管网为对象,针对震后管网系统功能评价及快速修复决策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在中国点式渗漏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基于破坏概率的渗漏面积计算方法,建立了考虑地震破坏随机性的管线渗漏流量计算模型;针对震后破坏管线展开了水力分析,并提出了以节点水头损失比为指标的节点服务性能失效状态量化方法;进而建立了震后管线的修复决策模型以及功能修复费用模型。研究成果可为震后功能修复工作中管线修复顺序及修复方案的优选提供科学依据,可显著提高震后应急救灾效率,实现城市供水功能的快速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