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极远震     
震中距大于105°的地震称之为极远震。这时,地震波射线在地球内部所走的路径、记录图上出现的震相类别和记录特征,都回然不同于近震和远震;相应地在处理资料的方法上也应有所不同。从震图分析和解释学的角度来看,极远震较难;对单台而言,尤其如此。对单台报告逐月进行的统计表明,漏分错分这类差错发生率最高的就是极远震部分。究其原因,一方面,  相似文献   

2.
本文叙述了远震S波极化为P波的问题,这种前驱震相一般被认为是在地震台站下面由SV波转换成P波的。GEOSCOP台网在震中距45°-90°的范围内给出了周期10秒左右的宽频带字记录资料。根据这些记录,被极化成P波类型的S波前驱震相不能解释为台站下面的转换震相。这些前驱震相被认为是由于S波在地壳内传播时,在自由面内转换和散射而形成的。在散射区内S波的视速度是7km/s。这意味着要在大陆地壳内转换成波长较长的P波。显然在形成10秒左右的中长周期远地震波场过程中,是S到P和P到P的散射起了重要作用。但也不排除在台站下面岩石圈内S波向P波转换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散射波会被错误地当作转换波。  相似文献   

3.
甘肃台网近震计算机定位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000多次地震的反复运算,得出甘肃及西部地区近震定位仍采用单层地壳模型为佳。各种地震波的速度分别是VPn=8.17,VSn=4.62,VPg=VPm=6.12,VSg=VLg1=VSm=3.56,VLg2=3.28(单位为km/s)。通过对计算方法多次改进,各种震相均可独立参加定位。该方法已经过近万次地震的检验,网内地震只要有3个台的震相数据就可定位,要是台站包围的比较好,有无初至波或后续震相定位偏差相互一般不超过4km。网缘与网外地震最好尽可能多使用各种震相数据。只要有5个台以上的震相数据,网外地震定位(5°~10°)与邻省或中国地震局的定位结果偏差一般不超过30km,最大偏差也不超过50km。  相似文献   

4.
石绍先 《地震研究》2002,25(1):93-93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 :2 0 0 1年 1 1月 1 4日 1 7时 2 6分 1 3秒 ,在 3 6 2°N ,90 9°E的新疆与青海交界一带发生了Ms=8 1级巨震 ,震源深度 1 5km。该巨震是 1 95 1年 1 1月 1 8日西藏当雄 (3 1 1°N ,91 4°E) 8 0级巨震后 5 0年来中国大陆发生的第一次巨震 ,同时也是欧亚带近 5 0年来发生的第一次巨震 ;此次大震后的短时间在其东北部约 40 0km的青海格尔木相继发生了 2次 5 0~ 5 7级地震 ;3年前即 1 997年 1 1月在其西部西藏玛尼 (3 5 2°N ,87 3°E)发生了 7 5级大震。此次地震发生在东西向东昆仑构造带上 ,该构造…  相似文献   

5.
利用上海遥测地震台网虹桥、南汇台深井地震速度记录资料讨论地震尾波衰减与震级关系.采用统计方法求得了用垂直向地震波持续时间 L 测定震级M_v 的公式M_v 虹桥=-0.981+1.677×log(L)+0.600×log(△)±0.22M_v 南汇=-1.461+1.979×log(L)+0.506×log(△)±0.22结果表明,地震速度记录的持续时间 L 的对数加上震中距(△,单位:km)的对数与震级在近震范围内(△<5°)呈线性关系,说明用地震速度记录同样可以测定地震震级,这有助于提高深井速度记录资料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理论研究和在兰州台的实际观测都表明,当远震 S 波通过地壳和上地幔速度界面——莫霍界面时,S 波的 Sv成份将产生折射转换波,称之为 Sp 波。Sp 波在台站附近的质点振动方式属于 P 波类型。在一定的距离段上,根据其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特征,Sv 波震相可在基式地震仪的垂直分向上辩认出来,是 S 波震相的前驱震相。将 S波震相与 Sp 震相的到时差ΔT 代入公式:H=(ΔT)/K[1/(V_S(K~2-V_S~2δ_S~2)~(1/2))-1/(V_P(K~2-V_p~2δ_p~2)~(1/2))]~(-1)。可求出接收台站附近地壳厚度值 H。本文根据兰州台基式地震仪的21个地震记录,求出了以兰州台为圆心25—50公里环形区域内平均地壳厚度值约为53公里左右。并简要地讨论了 Sp 震相在兰州台的记录特征。初步得出了 Sp 波震在兰州台可观测范围为18°—50°,S 波震相高效率地转换为 Sp 波震相的距离约在32°左右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京津唐地区中上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   总被引:44,自引:6,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华北遥测台网和延庆-怀来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京津唐地区(113.5~119.5E,38.0~41.5N)1992~1999年共16 048条P波首波到时资料,利用近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该地区中、上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并用所得到的地震波三维P波速度模型同时得到了震级ML1.7~6.2的1 132次地震的精确震源参数.反演结果揭示了京津唐地区地震P波速度结构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8.
研究的区域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38°~43°N,104°~116°E)。通过对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系统(简称"数字系统")、模拟地震观测技术系统(简称"模拟系统")同步观测记录的对比,可以看到,数字系统在判断震相初动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检测地震的能力明显高于模拟系统;在测定地震发震时刻、震中位置等方面,与模拟系统存在一些偏差,但差异并不很大,因此数字系统目录与模拟系统目录能够基本衔接。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青海海西地区(33°——39°;94°——103°)为研究地区,讨论该地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法以震报震时,资料的选取对聚类效果的影响,从而找出了在该地应用模糊聚类分析的较佳方法。 模糊聚类的基本思路是;在很多个选取或经验样本中,将比较接近(相似系数较大或距离较小)的样本归为一类,并以此将样本分为几大类。然后,加入待预报的样本重新进行聚类,进入那一类样本,便以那一类预报。  相似文献   

10.
徐场  田勇 《山西地震》1997,(1):24-29
根据大同地震遥测台网1989年-1994年记录的地震资料,采用代数重建法联合反演了大同一了高6.1级地震震源及区周围地区(ψN39.5°~ψ40.4°,λE112.5°~λE114.4°)地壳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指出了这对揭示震孕震环境及条件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