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烤烟、玉米等春播作物地膜覆盖技术在旬邑的应用和推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但地膜均是一次性利用。为了提高地膜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充分发挥地膜覆盖技术的增产作用,1987、1988年度我们在旬邑原区开展了冬前覆盖回茬小麦,后春覆盖烤烟、玉米等作物的一膜两用试验及示范。一、试验、示范概况及气候特征 1987-1988年度在旬邑县太村镇唐家村  相似文献   

2.
卢皖 《气象》1993,19(1):46-48
根据1988—1989年人工覆盖和裸地栽培西瓜的小气候试验资料,分析了人工覆盖栽培西瓜丰产早熟的小气候效应,并提出了与人工覆盖栽培西瓜有关的几个农业气象指标。  相似文献   

3.
马荣田  田珏 《山西气象》1999,(1):28-28,41
地膜覆盖是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一项先进技术,它从1996年在我区试验、示范以来,推广面积逐年扩大,至今仍方兴未艾。地膜覆盖由平川到山区,由蔬菜到粮食作物,覆盖面积逐年扩大,到1997年,我区覆盖栽培面积已达到1153万亩。较1986年增加了34倍,其...  相似文献   

4.
地表用塑料薄膜覆盖俗称地膜覆盖、地膜覆盖的地段,土表水分蒸发大为减小,土壤水分得到了保存,且地表长波辐射减弱,地膜覆盖起到了保湿保温的作用。我区农业部门于1987年开始玉米地膜覆盖栽培试验及推广。一九八七年和一九八八年靖西县农业站主持的大田地膜覆盖栽培春玉米试验结果,地膜覆盖比露地对照分别增产64.5%和60.2%,效果很显著。可见,在春旱频繁,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冬小麦地膜复盖的农业气象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膜复盖是60年代国外农业生产中的一项新技术。它可以有效地改善作物地段的土壤水分和热量状况,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在我国逐步推广使用,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本文利用山西省两试验点,在1987—1988年冬小麦生长季进行复膜试验的资料,系统地分析了其农业气象效应。试验结果表明,黄土高原高海拔地区复膜栽培冬小麦是提高其产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地膜覆盖栽培,是现代化农业的一项新技术.国外早已采用,日本于1948年开始进行地膜覆盖栽培的研究,1955年以后陆续在瓜类、蔬菜、果树、经济作物和大田作物上广泛运用,仅1973年日本用于园艺作物地面覆盖的地膜消耗量就达2.25万吨,在地膜覆盖栽培上居世界领先地位.法国、苏联、荷兰、葡萄牙等10多个国家分别从1958年、1965年和1974年先后在葡萄、草莓等水果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试验,均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了确定作物长势遥感监测的评价指标,利用2000—2012年吉林省EOS/MODIS数据,采用NDVI旬最大值法,结合吉林省主要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对主要产粮区作物生长季旱田和水田的NDVI时空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2年吉林省作物生长季农作物的NDVI随作物生长发育进程有明显的变化,水田和旱田两种作物的NDVI时间变化均呈单峰型;吉林省不同区域的NDVI变化趋势一致,5月上旬至6月上旬,NDVI呈缓慢增加的趋势;6月中旬至7月上旬,NDVI迅速增加;7月中旬至8月上旬,NDVI增加缓慢;8月中旬开始,NDVI开始下降。6月中旬开始,吉林省中部地区旱田NDVI明显高于西部地区,NDVI增长速率中部地区大于西部地区,达到峰值的时间中部地区也早于西部地区。吉林省水田NDVI变化中西部地区差异较小,均在8月上旬达到峰值,植被指数时间变化与吉林省作物生长发育进程相吻合。吉林省中西部地区作物的NDVI与气温和降水均呈正相关,气温和降水对NDVI的影响有明显滞后效应,且气温的影响大于降水。  相似文献   

8.
“中绿一号”代号D0809 ,系中国农科院1983年从“亚洲蔬菜研究与发展中心(AVRDC)”引进。我区自1988年春由柳州地区科委首先引种并在本站设立分期播种试验项目。本文仅就1988年~1989年两年的播期试验结果,对该品种的生长特性与气象条件作一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一、进行作物分析,确定干旱时段和干旱指标镇安县降水较多,全年降水并不是造成干早的主要原因(年降水与作物气候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2025,相关不显著),而是在作物生长发育的某些阶段,由于自然降水供不应求造成的。因此,要划好旱区,首先必须进行作物气候分析,找出作物需水的关键期。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降水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关键时段是7月中旬至8月上旬,相关达到了显著标准(23年资料,相关系数为0.4451)。该时段降  相似文献   

10.
高素华  董永祥 《气象》1981,7(4):30-31
作物产量是作物自身生长发育特性、环境条件(气象、土壤条件等)和栽培技术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这种认识,我们对产量与上述三者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并通过模拟加以确定和概括;即可用以作出产量预报,为控制作物产量形成过程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窦志平  屈卫东 《山西气象》2003,(2):25-25,40
吉县位于吕梁山区,常年平均降雨量561.0mm,特是近年来连年干旱少雨,年降雨量仅为400mm右。干旱已成为制约果树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为了解决干旱地区果园缺水,有机质含量低,产低,质量差的矛盾,我们于1997年至2000年在气局果园进行了生物覆盖对比试验。试验数据证,果园生物覆盖较传统的果园管理制度表现出了多优越性,较大地提高了苹果的产量与质量。试验果园基本情况试验果园位于吉县吉昌镇桥南村,海拔953m,积1.3hm2,品种长富—2号红富士,树龄4a至a,管理水平中等。试验方法选择30株(3行)红富士苹果树进行覆盖。覆盖时间:每年秋季作物收获后…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根据沙湾地区15年(1974—1988年)病情指数资料,建立了一套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未来8年病情指数趋势进行研究,并用1986、1987、1988年三年资料进行验证,得到了理想的结果。预测ξ=3%,将发生在1988、1990、1991、1992、1996年,ξ=4%、将发生在1989、1991、1992、1994、1995年;ξ=5%,将发生在1989、1990,1991年。  相似文献   

13.
地膜覆盖的气候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是应用地膜覆盖技术最早的国家,1948年开始研究,1956年应用于生产,1965年以后使用而积迅速扩大。欧美各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比日本晚10年。我国自1978年起,覆盖面积和应用的作物种类发展十分迅速,到1987年,全国覆盖面积超过3000万亩,跃居世界第一位。地膜覆盖技术已在蔬菜、粮食、棉花、油料、果  相似文献   

14.
“新红宝”西瓜是广东近年从台湾引进的杂交一代的优良品种,早中熟、品质优、皮薄、坚实耐贮运。并具有长势旺、抗蔓割病及炭疽病强的特点,是竞争力较强的一个新品种。我们于1988年引进到城厢乡大同村种植,采取地膜覆盖技术进行试验推广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5.
1987年、1988年、1989年我区气象灾害出现频繁,1987、1988年春、夏洪水,1989年春、夏连旱,都是几十年来罕见的.在遭遇特大自然灾害的这三年,我区农牧业生产连续获得丰收.自治区领导多次提到,大灾之年夺丰收,是与气象服务分不开的.1987年在防洪抗灾服务中,全区气象部门有5个处级单位获得防洪抗灾气象服务先进单位;1988年有9个单位获得自治区“十年丰收先进集体”称号.气象部门成为各级党政领导科学决策的有力助手和参谋.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积极开展了决策服务,即为各级党政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进行了秋眠级为2~4的14个紫花苜蓿品种的适应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紫花苜蓿品种在西海镇地区能够正常生长发育。种植当年的产量与播种时间关系密切,在早播情况下,鲜草产量可以达到7005~12600kg/hm^2;种植第二年的产量可以达到30945~64830kg/hm^2。供试品种在当地气候条件下均能越冬。  相似文献   

17.
地膜覆盖栽培是改善植物生长环境,特别是土壤小气候环境的一项重要农业技术措施。但是,随着地膜玉米栽培的迅速发展和大面积推广应用,却又出现了地膜涨价问题。为了降低薄膜投入,又能促进玉米早播,早出苗,壮苗早发,早成熟,我们进行了坑膜玉米营养钵育苗移栽气象效应的试验。本文是1989年的试验结果。试验设计试验设在县气象站,属中等肥力砂壤。  相似文献   

18.
在不同下垫面上和不同作物群体中,由于太阳辐射分布和湍流交换的差异,其小气候特征是有差异的,最后会影响农田作物的生长发育及其产量形成。为此,我们于1988年11月2日上午8:00时至晚上20:00时(天气晴朗),在浙江农业大学农场以二小时为时间间隔对黄熟末期水稻(密植5×4、株高85厘米)、吐絮末期棉花(密植4.5尺×8寸、株高85—90厘米)和露  相似文献   

19.
无色透明地膜覆盖栽培作物,以其明显的增产效益而倍受重视,迅速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而在聚乙稀树脂中加入色母料,可制得各种不同颜色的有色地膜。由于不同颜色的彩膜对光谱的吸收与反射规律不同,对杂草、病虫害、作物生长、地温变化等均可产生特殊的影响。 1990年,新疆气象科学研究所和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进行了“彩色地膜的光质效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某些农作物用彩膜种植,其产量和品质比用无色透明膜种植均有一定的提高。在1990年的田间试验期间,沙湾县电视台两次派人到试验地拍摄录像。1990年10月底,彩膜录像先后在沙湾电视台、新疆电视  相似文献   

20.
在高寒阴湿、半干旱地带、徽成盆地推广地膜覆盖小麦、玉米、洋芋是一项增产效益显著 ,帮助农民脱贫的适用技术。它可有效地补偿热量 ,提高地温 ,调节水分 ,促进土壤熟化 ,充分利用光、热、水资源 ,促进作物生长和提早成熟 ,提高粮食产量。该地区山大沟深 ,高差悬殊 ,气候类型多样 ,为了因气候制宜覆盖地膜 ,充分发挥地膜增产优势 ,开展小麦、玉米、马铃薯地膜栽培界限及农田小气候效应的研究。1 试验研究方法1 .1 试验方法在高寒阴湿的宕昌木耳乡、武都金厂渭子坪 ,半干旱地带的礼县、西和、康县、武都、徽成盆地等适宜种植区域 ,海拔 1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