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各贡弄斑岩铜多金属矿区属藏东贡觉县管辖,位于玉龙成矿亚带南段。关于玉龙成矿带前人做了大量工作,认为玉龙铜矿岩体为钙碱性中酸性花岗斑岩,含矿岩体多在喜山期岛弧环境下侵入三叠系地层,本文认为各贡弄岩体与玉龙岩体产出构造背景基本相同,其岩体属I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2.
玉龙山温冰川浅冰芯记录现代指示意义   总被引:33,自引:12,他引:21  
1999年夏季首次在玉龙山最大的白水1号冰川积累区钻取了一支穿透整个粒雪层的10m冰芯,获取了近期数年的气候环境记录,深度7.8m以上δ^18O周期性波动变化特性明显,通过与可溶性离子,电导率和pH值,以及粒雪中污化冰层位置的对比分析,可鉴别出5个平衡年度的冰雪层,每年平均净积累折合水当量约900mm。由于融水渗浸的影响产生“均质化作用”,δ^18O变化幅度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在7.8m以下,δ  相似文献   

3.
钱江初 《沉积学报》1997,15(A12):96-101
根据对取自东北太平洋“克拉里昂”和“克里帕顿”两断裂带之间的430号柱状岩芯的多学科的综合分析结果,发现该岩芯中至少存在四个比较明显的沉积间断。这四个沉积间断分别处于岩芯的表层,28cm,215cm,和320cm处,其年代分别为全新世,中更新世,上上新世和中中新世-上上新世。南极底层流的发育则是造成上述沉积间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云南丽江玉龙山地质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龙山矗立在云贵高原上,是横断山脉的主要山峰,是长江第一弯的东侧屏障,气魄雄伟,高入云霄,呈南北向延伸长达35公里,宽13公里,宛如一条银色巨龙,挺拔磅礴在金沙江畔。玉龙山主峰海拔5,500米,峭壁崭岩,终年积雪,雪峰尖峭,云雾缭绕,给野外地质工作带来了重重困难,过去从未有人登上她,许多中、外地质  相似文献   

5.
姚雪  张虎  吴中海  陈光艳  田素梅  黄亮 《地质通报》2016,35(8):1346-1356
盈江地区上新世火山岩是腾冲火山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以往研究极少涉及。通过对该火山岩进行岩石地球化学和KAr年代学研究,同时与腾冲火山岩东侧的龙江河谷地区的上新世火山岩对比,认为盈江和腾冲地区上新世火山岩是大陆构造背景下造山带造山后伸展作用下形成的火山岩,具有高Al_2O_3(15.54%~17.44%)、高K_2O(0.94%~3.50%)的岩石化学特点,为高钾钙碱性系列火山岩,形成于拉张环境,为双峰式火山岩(玄武岩DI=33~50,英安岩DI=62~76)。造山带裂谷火山岩常具弧火山岩的岩石化学特点,但其形成于造山带造山后的拉张环境,与板块俯冲作用没有直接关系。造山带裂谷火山岩发育在早期造山带,是造山带发展过程中一定阶段的岩浆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东北缘牛首山地区新构造运动及黄河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浩  张珂  傅建利  李庶波  陈俊  路凯 《地学前缘》2013,20(4):182-189
青藏高原东北缘银川盆地及盆地以南的弧形山地,是研究青藏高原新构造运动与古环境变化的重要区域。位于银川盆地与弧形山地交界的牛首山,记录了上新世以来盆地南缘与黄河中宁-青铜峡段的演化过程。上新世干河沟组具有盆地边缘相及河流相两种不同的沉积,其中河流相沉积呈带状分布于牛首山南麓;西麓山前台地缺失干河沟组,仅覆盖山麓相胶结砾石;南麓及北麓发育完整黄河阶地,最高阶地拔河低于胶结砾石平均高度;西麓断层右旋走滑导致新生界褶皱并错断干河沟组。对上述牛首山构造地貌特征分析表明,上新世时期古黄河经牛首山东麓入银川盆地;早更新世牛首山西麓支流抢夺主流水量发育壮大,切青铜峡入银川盆地,东麓古黄河废弃,形成现今研究区地质地貌现象。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松辽盆地在喜山旋回中所处的应力场、喜山期构造运动及所产生的地貌环境,认为喜山期构造运动为松辽盆地砂岩型铀矿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构造地貌条件,主要成矿时间为始新世、上新世。松辽盆地南部盆缘剥蚀天窗区构造发育,成矿作用明显,是寻找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8.
玉龙铜钼矿床是金沙江—红河斑岩铜矿带北部的一个超大型铜钼矿,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几个铜矿之一。玉龙铜矿曾经作为我国新生代最典型的斑岩铜矿,在西南三江及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地质找矿工作中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但与其成矿作用有关的科学问题还尚待进行深入研究,精确的成矿时代及其成矿演化历史就是其中主要课题之一。文章对采自矿区钻孔的5件辉钼矿样品进行铼-锇同位素定年,得到的等时线年龄为(41.6±1.4)Ma。5件样品的模式年龄表明,玉龙超大型铜钼矿床成矿作用的时间跨度约为1.5Ma,说明成矿作用是在较短时期内完成,反映了独特的成矿背景和成矿机制;成矿时代也表明玉龙铜钼矿形成于早喜马拉雅阶段变形变质造山高峰期与中喜马拉雅阶段变形变质造山高峰期之间,反映了独特的成矿背景和成矿机制。  相似文献   

9.
位于南北长约40km的藏东玉龙矿带(由玉龙、扎那尕、莽总、多霞松多、马拉松多矿床组成),属特提斯一喜马拉雅成矿带。玉龙含矿斑岩体为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喜山期,37~55Ma)复式岩体,出露面积0.64km^2,由内向外蚀变为钾化—绢英岩化—青磐岩化,  相似文献   

10.
李钦  刘健 《地质力学学报》2017,23(2):306-314
发育于塔里木盆地腹地——玛扎塔格地区的新近纪沉积地层出露良好,保存了其物源区造山带的隆升剥蚀信息。利用古水流、砂岩碎屑组构和重矿物组合特征等研究方法,结合研究区的区域构造演化,探讨玛扎塔格地区晚新生代以来古地貌格局及沉积物源区隆升剥蚀的沉积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该研究区的古地貌总体格局为西高东低,沉积物源在上新世早期之前主要来自于西昆仑造山带和帕米尔造山带,而到了上新世以来其沉积物源主要来自于帕米尔造山带,并且在上新世早期,物源区发生明显的构造隆升运动,更新世期间物源区出现快速隆升剥蚀构造事件。  相似文献   

11.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划分出青藏高原及邻区上新世残留盆地共95个,探讨了青藏高原及邻区上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演化。青藏高原上新世总体构造地貌格局主要受控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碰撞及持续挤压,影响着青藏高原广大范围内的构造抬升。东北部昆仑山、祁连山地区是两大构造隆起蚀源区,两大山系夹持的柴达木盆地是高原东北部最大的陆内盆地,祁连山以北和以东地区则以盆山相间的格局接受周围山系的剥蚀物质,直到晚上新世(青藏运动"A"幕)高原东北部进一步强烈隆升,山间盆地抬升成为剥蚀区。新疆塔里木和青藏高原东部羌塘、可可西里地区主体表现为大面积的构造压陷湖盆-冲泛平原沉积区。高原东南部为一系列走滑拉分断裂运动形成的拉分盆地,上新世早期堆积洪冲积相砾岩,中期为湖泊、三角洲沉积,晚期随着山体的进一步抬升,盆地又接受冲洪积扇相砾岩堆积,并被河流侵蚀剥露。高原南部上新世多分布一些近南北向盆地,是响应高原隆升到一定程度垮塌而成的断陷盆地,同东南部拉分盆地类似,上新世沉积相也由早至晚分为3个阶段。恒河地区上新世由于喜马拉雅山的快速抬升,沉积以粗碎屑为主,形成狭长的西瓦利克群堆积。上新世青藏高原总体地势继承了中新世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地貌特征,但地势高差明显较中新世增大。  相似文献   

12.
第三纪青藏高原面高程与古植被变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魏明建  王成善 《现代地质》1998,12(3):318-326
收集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几乎全部有关青藏高原第三纪古植被的研究资料,从整体角度对青藏高原的古植被演化史与高原面高程变化史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青藏高原第三纪古植被经历了由古老、湿热环境下的热带低地森林,脉动式地渐变为热带、亚热带山地森林及灌丛草原。反映高原是阶段性、持续上升的,其间不存在大幅的降低过程。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唐古拉山、昆仑山所围限的藏北高原比喜马拉雅山系隆升早,且在整个第三纪都比喜马拉雅山高,到上新世的中、晚期其高度已达海拔3000m以上。喜马拉雅山系成为世界屋脊是第四纪以来的事。  相似文献   

13.
青龙煤矿位于黔西县东南部,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矿井易受水害威胁。为预防水害,利用水质分析成果和同位素分析对大气降水、地表水(驮煤河)、矿井水及各含水层地下水的水力联系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区内长兴组与龙潭组、夜郎组玉龙山段含水层均存在一定的水力联系,龙潭组含水层与夜郎组玉龙山段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不密切;地下水与地表水(驮煤河)之间水力联系微弱;矿井涌水与大气降水关系密切,大气降水直接补给长兴组、龙潭组含水层,经含水层涌入矿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井田内各地层及断层带富水性的分析,认为井田主要含水层为松子坎组、茅草铺组、夜郎组玉龙山段、长兴组、龙潭组及茅口组;矿井直接充水水源为长兴组岩溶水、龙潭组裂隙水及茅口组岩溶水,间接充水水源为松子坎组及茅草铺组、夜郎组玉龙山段的岩溶裂隙水;充水通道为岩溶裂隙、采动裂隙和断层破碎带;在断层破碎带附近或煤层与茅口组相接部位,易产生突水,要做好超前探放水工作,保证矿井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5.
牛首山-罗山断裂带分隔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和鄂尔多斯地块两大构造单元,是青藏高原东北缘最外缘的一条断裂带。通过断裂带内详细的构造变形测量,结合区域构造分析与筛分,获得新生代4期构造应力场。通过年代学的初步研究,提出牛首山-罗山断裂带新生代构造演化序列,即:始新世末-渐新世近N S向挤压逆冲变形、中新世晚期-上新世NWSE向挤压与左行走滑活动、上新世末-中更新世NNESSW向挤压与右行走滑活动、晚更新世以来近E W向挤压与伸展构造。其中强烈的构造变形起始于中新世晚期,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边界扩展在中新世晚期已经到达该断裂带。研究结果表明,牛首山-罗山断裂带在不同阶段的构造演化过程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及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密切相关,同时记录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向外侧扩展和鄂尔多斯地块新生代构造转换的构造过程。  相似文献   

16.
雅砻江垮山堵江及溃泄洪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冷伦 《水文》2000,20(3):46-50
1967年6月8日在四川西部的雅砻江发生了垮山堵江,堆积体达6800万m^3,形成了300多m的高坝,蓄水量6.8亿m^3,溃坝最大流量5700m^3/s,溃泄洪水演进至下游1700多km的长江重庆后始消除其影响,这是一次罕见的特大型垮山堵江事件。由于初夏少雨,下游来水量不大,预报、抢救及时,使灾害减轻到最低限度。分析了垮山的原因,论述了垮山江的蓄水历史经验,对于类似地区尤其是对下游正在兴建中的二  相似文献   

17.
新疆库木库里盆地发育有巨厚的渐新统一更新统陆相沉积序列,记录了青藏高原西部自渐新世以来的隆起过程和幅度,盆地主夷平面形成于中中新世以后,上新世以前,该盆地中新世山旺生物群及上新世Cyprideis介形类动物群的发现显示了青藏高原中新世夷平作用这后的再次隆升并对中国自然环境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中国西部生物组合由中新世晚期类似于现代江南山地的种类转变成为上新世以适应咸水环境为优势的组合,形成了西部内陆强蒸发的干旱环境,生物分异度大幅度降低,特别是库木里盆地晚更新世晚期乳动物化石的发现和含化石层的研究及区域对比,表明20-30ka以来高原存在一次幅度超逾百米的快速隆升。  相似文献   

18.
昆仑山口第四纪化石组合的生态环境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阴家润  崔之久 《地球科学》1996,21(3):243-248,T001
最近从昆仓山口地区的羌塘组,三岔河组及格尔木阶地采集了一些第四纪生物化石样品,这些生物化石包括一些哺乳类动物的牙齿,昆虫类,植物苇,藁类茎干化石以及大量双壳类和腹足类化石,化石生态组合的比较研究和埋藏学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沉积环境变迁和古气候的信息,据此推断昆仑山在上新世一早更新世的海拔高度估计在700~1500m早,中更新世之交昆仑山迅速地大幅度抬升至3000~3500m左右,此后昆仑山相对缓慢地  相似文献   

19.
腾冲火山区上新世以来的火山活动   总被引:24,自引:11,他引:13  
李大明  李齐 《岩石学报》2000,16(3):362-370
对腾冲火山区上新世以来的火山,尤其是具有最新活动的黑空山、打鹰山和鞍山进行了比较系统的K-年龄分析。去除样品中含有过剩氩的斜长石斑晶和橄榄石斑晶以后获得了一系列准确的基质K-Ar年龄;根据火山活动的时空变化把腾冲火山活动分为三个期。第一期为上新世晚期,火山活动集中于火山区的西北和东南两端;第二期为早更新世期间,火山活动向腾冲盆地中心迁移和扩展,活动规模和分布面积最大;第三期为早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古董山断裂带构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古董山断裂构造带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的巴楚隆起上,走向北西-南东,延伸140 km左右。基于地震剖面的详细解释,识别出4期构造变形:寒武-奥陶纪正断层、二叠纪正断层、中新世冲断层、上新世-更新世冲断层及其伴生的正断层。中新世基底卷入型冲断层是古董山构造带的主控断裂构造,构成断裂带的主体,构造变形样式为断层传播褶皱。寒武-奥陶纪正断层形成复式地垒,隐伏于中新世主干断层之下。二叠纪正断层可能伴生有岩浆活动。先存的正断层和岩浆岩对古董山中新世断裂活动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后期的断裂活动,即上新世-更新世逆冲断层和正断层,对中新世形成的断裂构造有改造作用。古董山断裂带东南端与玛扎塔格构造带西端交汇,但两者不是同一条断裂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