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一代望远镜浪潮中的美洲之行(续)北京天文台台长李启斌沙漠中的复眼巨人美国国立天文台有两个,一个是国立射电天文台(NRAO),由大学天文合作组织(AUI)管理,一个是国立光学天文台,由大学天文联盟(AURA)管理。国立射电天文台总部在弗吉尼亚州的夏洛...  相似文献   

2.
简要介绍了用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与阿根廷San Juan大学合作观测与研究的一个高精度卫星激光测距(SLR)系统.该望远镜口径为60cm的SLR系统由中国研制,于2005年秋被运往阿根廷,安装在阿根廷国立San Juan大学天文台,San Juan大学建立了观测室.准备了工作条件.该系统于2006年2月底完成调试并开始运行.在过去的两年阃,该系统保持了良好的工作状态,由于San Juan具有良好的天气条件,该系统取得了丰富的高精度观测资料.国际激光测距服务认为该仪器的工作对国际激光测距系统是重要的,希望对其增加白天测距的功能.文章也简单介绍了该SLR站未来升级改造和发展的计划.  相似文献   

3.
日本国立天文台夏志国在第二次中日太阳物理讨论会之后,笔者随中方代表团访问了日本国立天文台本部及乘鞍岳野近山等观测站。日本国立天文台在办台宗旨、管理体制和专业设置上都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办台宗旨日本国立天文台隶属于日本文部省。文部省是日本政府中主管教育...  相似文献   

4.
优良站址的选择是射电望远镜完成既定科学目标并实现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影响射电望远镜选址的主要因素包括电磁环境、水文、气象、地质条件、隔离性与可及性等。对于射电天文观测而言,来自宇宙天体的射电信号往往极其微弱,对望远镜系统及设备的灵敏度要求极高。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使用的电子通讯设备越来越多,无线电干扰源呈爆炸式涌现。在射电望远镜选址工作中,进行电磁环境监测,选择一个电磁环境良好的站址,对于射电望远镜实现常规观测运行、获取有效数据资料至关重要。同时,电磁环境监测结果也是射电望远镜接收机系统研制、站址电磁环境及无线电宁静区立法保护的重要依据。中阿天文学者和技术人员历时1年半完成了16个候选站址的初步勘察,并对优选出的3个主要候选站址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电磁环境监测工作,获得了大量可靠数据。中阿双方依据电磁环境监测结果并结合各主要候选站址的水文、气象、地质及道路等条件,最终将位于Talacasto戈壁的3号候选站址确定为中阿CART射电望远镜的建设站点。  相似文献   

5.
北京天文台自1986年开始高时间分辨率的六厘米波段强度干涉仪的研制,计划在北京、昆明、乌鲁木齐设三个站,可发现角经0.01″的源。1988年初完成了北台单站接收系统,并取得了部分观测资料。主要性能如下:天线口径1.5米;接收频率5070±50MHz;高放噪声温度150K;中放带宽40MHz;系统时间常数0.2μs。系统见图1。采用前置微波高放未提高系统的灵敏度。用气体放电噪声管加15db定向耦合器组合作噪声标准源,以噪声源的输出温度为单位来测量每天的太阳强度m,由多日积累的m_i(i=1……n)与SGMR 4995MHz(引自S.G.D)的值取相关得线性相关参数a、b。由此得每天的绝对流量。目前只是初步的结果。表1为逐日的太阳射电强度m;SGMR 4995MHz;y;及黑子相对数Y。图2为V—m及y—m相关图,图上为S_p、S_n、Y及y的逐日变化图。表2为巡视观测中记录的部分爆发。六厘米强度干涉仪已取得的结果显示与太阳射电的国际频谱有很好的相关。三站(北京、昆明、乌鲁木齐)的强度干涉仪网建立后(1990年)所取得的高时间分辨率爆发的精细结构将具有极好的可靠性。该网将参加全国性的太阳活动联测。  相似文献   

6.
吴盛殷 《天文学进展》1995,13(2):164-172
在国际无线电科联于1993年9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24届大会上,射电在文专门委员会作出了成立大射电望远镜工作组的决议,以推动和促进跨世纪的新一代射电望远镜工程的研究和准备,这是一项广泛国际合作的巨大科学计划,NGRT的主要性能将比现有的,以及计划建造的最先进的射电望远镜还优一到两个数量级。本文拟介绍该计划的历史渊源和技术梗概,希望有助于我国天文界积极参与该项目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天文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天文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高校天文学选修课研讨会已于8月万日至27日在北京天文台怀柔太阳观测站举行。代表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等十七所高校以及北京天文台、北京天文馆、山西科技出版社共二十个单位。该会得到了北京天文台台长艾国祥院士和全国高校素质教育研究会会长曲钦岳院士的大力支持。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天文学会理事长何香涛教授致开幕词,教育部面向21世纪天文教育改革课题组组长、南京大学天文系主任黄天衣教授到会做了报告。会议学习了…  相似文献   

8.
文中评价了23 周以来北京天文台的短期太阳活动预报工作,X 射线耀斑的报准率为89 .6 % ,太阳质子事件的报准率为62 .5 % 。另外,还叙述了第23 周峰年北京天文台太阳活动预报工作的选题( 包括研究课题和实施课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阳光卫星的软X 射线资料,日本国立天文台的Hα单色像和相对应的北京天文台怀柔站的活动区矢量磁场资料及美国基特峰天文台的全日面磁图,对发生在1994 年5 月18 日的软X 射线和Hα增亮事件进行了仔细的研究。研究表明增亮事件明显与新浮剪切磁流出现相关,Hα和软X 射线亮点的投影位置正好位于新浮小磁流环的三个足点之间,同时亮点也位于分界面与光球面的交线附近,故该增亮事件也许是太阳低层大气磁重联的观测证据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天文学会星系和宇宙学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天文台联合主办的“河外天体巡天”专题报告会于1989年11月18、19两日在北京天文台举行。这是一次小规模、主题集中的专业讨论会。会上有23位同志作了报告,深入地介绍了国内外在射电、红外、光学、紫外、X射线、γ射线等各个波段上  相似文献   

11.
1975年8月30日晚上,我国许多天文爱好者和北京天文台兴隆站独立发现了这颗新星.从8月30日北京天文台所拍底片估计该新星的坐标为赤经21~h10~m,赤纬 48°.0(1950.0).自8月31日起,北京天文台用90厘米折反射式镜的光栅摄谱仪对它进行了系统的光谱观测.8月31日所拍色散50(?)/mm 的光谱中呈现强而宽的氢巴尔末发射线、星际 NaI 的 D 和 CaII 的 H 和 K 的锐吸收线,红区连续谱很强.由 H_β粗略估算壳层膨胀速  相似文献   

12.
一、赤道装置的叉臂式转座 3521MHz太阳射电望远镜的天线转座是北京天文台提供的赤道式装置转座。它的作用在于支撑望远镜,并使望远镜指向所需要观测的射电源。 (一)转座结构及其调整装置: 转座由底盘、基座、赤经轴和赤纬轴构成。 1.底盘:由三角形的铸铁构成。三角形的顶点指向南点,三角形的底边与子午线垂直。底边铣成三角槽,槽内装上圆柱钢,以调节基座方位。通过地脚螺丝将底盘固定在1.5米高的圆柱形水泥基墩上。  相似文献   

13.
由北京天文学会发起,联合中国天文学会普委会、中国天文学会教育委员会、北京天文馆、北京天文台,于7月11~14日在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的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共同举办了“’98北京天文学会地理教师培训班”。目前,天文学发展迅猛,近几年又接连发生重大天象,...  相似文献   

14.
2000年9月20日上午9时,在林则徐诞生地——福州市中山路19号院内,福州市人民政府主持了“林则徐星”纪念碑揭幕典礼。福建省及福州市各级领导及林则徐基金会、各届人士和林则徐后裔代表数百人参加了揭幕仪式。全国人大常委、北京天文台陈建生院士应邀出席揭幕典礼并致词。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计划朱进博士也应邀参加揭幕仪式并宣读了国际小行星组织的命名公报:  相似文献   

15.
1989年7月8日,在AR5572中,北京天文台怀柔太阳观测站观测到宁静日珥的缠绕运动。磁场观测表明,它与磁对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我们和北京天文台恒星室的同志于1975年8月16日(离新星爆发极大前15天左右)使用北京天文台40/200 cm双筒天体照相仪拍摄了NGC 7000区域.由于视场为8°×8°,正巧把新星拍在象场边缘附近.观测时左右筒同时露光,使用柯达103a-0底片,未加滤光片.为了定出新星在这一时刻的星等,  相似文献   

17.
1983年9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天文台连营寨观测站(河北省兴隆县境内)举行了“双星动力学”学术讨论班。参加这次讨论班的有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云南天文台、南京大学天文系、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北京天文台等六个单位的36名科技人员。 这次讨论班上宣读的文章或工作报告共16篇,  相似文献   

18.
宇宙信息     
宇宙信息北京天文台新发现近20颗类星体北京天文台的天文学家们去年以来已发现了近20颗类星体,由于他们已经很好地掌握了X射线选类星体的特点,所以可以期望他们将继续大批量地发现类星体。类星体是在60年代发现的,在天文底片上它看起来是像恒星那样的一个点源,...  相似文献   

19.
姜晓军  胡景耀 《天文学报》1998,39(4):438-443
对北京天文台新近改造成的三通道高速光度计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介绍,并给出了在兴隆站85公分望远镜的一些实测结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评述了脉冲星的观测研究状况以及列出了北京天文台在232MHz上获得的脉冲星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