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小麦反射光谱的特征,探讨了小麦不同物候期反射光谱特征和小麦日变化、季节变化特征。建立了大田冬小麦光谱植被指数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模型和冬小麦农学参数与植被指数之间的关系模型,为开展冬小麦大田生长状况的遥感动态监测和产量预报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近30年淮北平原冬小麦物候期演变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德 《气象科技》2009,37(5):607-612
对1979年以来的物候资料和同期气候要素进行研究分析,初步揭示了近30年来淮北平原冬小麦物候期的变化规律:返青、起身、拔节、开花、成熟5个物候期呈明显提前趋势,尤以返青、开花、成熟3个物候期提前明显。在光、温、水3气候要素中,决定安徽淮北平原冬小麦物候期变化的主要气候要素为温度,降水要素与本地小麦所有物候期之间的相关关系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在光照要素中,仅小麦灌浆期间的日照时数与灌浆历程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给出了主要气候要素对淮北平原冬小麦物候期影响的定量关系:2月热量每增多10℃,冬小麦返青期将提前1.6天,2月日平均气温每上升1℃、返青期约提前1.4天;3月活动积温每增多10℃,起身期会提前1.0天;拔节期提前1.2天;4月热量每增加10℃,开花期将提前0.9天。灌浆期间的气温日较差每升高1℃,乳熟期会提前0.4天;5月平均气温每升高1℃,成熟期会提前1.5天。灌浆期间气温日较差增大、日照时数增多,小麦灌浆历程缩短,反之灌浆历程延长。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东部地区小叶杨物候变化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近20-30 a内蒙古东部主要牧业试验站的气候变化及小叶杨的物候变化进行探讨,研究小叶杨的物候变化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显示:近20-30 a来大于等于0℃的初日提早,终日推后,积温显著增加。上半年的物候现象(花芽开放期、展叶始期、展叶盛期和开花始期)提前;下半年物候现象(叶全变色期、落叶末期)及开花盛期均推迟。小叶杨自然物候现象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小叶杨上半年的物候期与气温呈显著负相关,而下半年的物候期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物候期变化对温度的响应较强,其关系有可能是非线性的。日照和降水对物候期变化的影响,由于其地理位置和生育时段的不同而呈现各不相同的关系。小叶杨物候期的变化对降水和日照的响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气候增暖对广东省植物物候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黄珍珠  李春梅 《气象科技》2007,35(3):400-403
根据广东省气象观测资料和10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物候观测资料,分析了1982~2004年温度变化对广东省木本植物物候变化的影响,并建立了物候期差异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模式,分析了当前气候增暖背景下物候期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平均温度上升,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平均温度下降,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推迟。物候期的提前与推迟对温度的上升与下降的响应是非线性的。在同等升降温幅度情况下,降温导致的物候期推迟幅度较升温导致的物候期提前幅度大。  相似文献   

5.
利用五营林业气象试验站1991-2010年的物候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五营红松物候期变化,春季物候期进程变幅大,倾向率值高,春季物候对气候的响应要大于秋季物候。  相似文献   

6.
根据1980~2001年辽宁自然物候观测资料 ,统计分析了全省植物、动物和水文气象物候期的变化特点以及物候现象的年际变化 ,得到了辽宁物候期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7.
农业气象预报和情报是当前气象为农业服务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试用了能够综合反映气候变化的植物物候,即利用指示植物物候期编制农事活动和作物发育期预报。这种方法不仅简单易行,符合实际,而且还利于提高预报的准确性。现简介如下:一、适宜播种期预报1.冬小麦适宜播种期预报  相似文献   

8.
青海草本植物物候期变化与气象条件影响分析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利用青海省8个农气观测站草本植物物候期观测资料,分析了草本植物物候期变化及其对气温、降水、日照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草本植物物候期有明显的地域性。②青海草本植物物候现象生长期除河南、互助等地呈现出缩短趋势外,其余大部地区呈现出作物生长季延长的趋势。③草本植物物候对气温、降水、日照的响应:气温,对上年黄枯期月至当年各物候出现期上月平均气温升高1℃,草本植物物候期除个别地、个别物候期推迟(1~11 d),生长期缩短(5~9 d),绝大部分地区草本植物物候期提早(2~12 d),生长期延长(3~13 d);降水,对上年黄枯期月至当年各物候出现期上月降水量增多10 mm,曲麻莱、互助萌动期提早2 d,湟源萌动期推迟1 d,甘德展叶期推迟3 d,其余响应微弱;日照,对上年黄枯期月至当年各物候出现期上月的日照时数增多10 h,各地个别物候期提早1 d,其余响应微弱。  相似文献   

9.
利用1963~1988年中国木本草本植物物候观测资料,运用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26年中国20个物候站点植物始展叶期、始花期、始落叶(黄枯)期物候变化特征及其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63~1988年我国植物始展叶期、始花期、始落叶(黄枯)期均以推迟趋势为主;春季始展叶期、始花期,东北、华北以提前趋势为主,其他各区以推迟趋势为主;秋季始落叶(黄枯)期华北以提前趋势为主,其他各区以推迟趋势为主;1980年前后的物候期变化与1963~1988年的变化相同;春季物候期平均值差异多在-3~6天,秋季物候期平均值差异多在-10~10天;我国植物的始展叶期、始花期、始落叶(黄枯)期对于之前月份的累积降水量有不同程度的响应,物候期对该物候期前1月至前3月的累积降水量响应最为明显;我国春季物候期与降水量以正相关为主,秋季物候期与降水量则以负相关为主。   相似文献   

10.
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吉林省蒲公英物候期变化进行分析,探讨了蒲公英物候期变化与春季、秋季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自1980年以来,吉林省春、秋季增温显著,且秋季较春季明显;吉林省西部地区展叶期推迟,黄枯期提前,生长季缩短;中部地区基本无变化;东部地区展叶期提前,黄枯期推迟,生长季延长。温度和物候期的变化趋势均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展叶期变化趋势在地域分布上恰好与春季气温一致,在湿润的东部地区,黄枯变化趋势与秋季气温一致,在干旱的西部地区,枯黄期变化趋势与秋季气温变化相反。探讨了对东西部物候期变化截然相反趋势的原因,并通过线性回归分别建立了各站物候期的温度模型。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木本植物物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1963—1988年中国木本植物物候观测资料,运用趋势分析的方法研究了26 a来全国21个站的木本植物物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6 a来,全国各地区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和秋季物候期大体上都是推迟的,1976—1988年与1963—1975年相比,绝大多数植物物候期都有明显推迟,部分植物物候期推迟了10 d以上。  相似文献   

12.
基于青岛地区气候和动物物候观测资料,分析了气候和动物物候变化特征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1986—2016年青岛地区蚱蝉始鸣期表现为小幅波动变化,蟋蟀的始鸣期则呈先显著推迟后显著提前的变化趋势,青蛙和家燕的始鸣期均有显著推迟的趋势。以上4种动物的绝鸣期均显著提前,间隔期均明显缩短。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青岛地区气温表现为显著增温趋势,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均呈显著减小趋势,而降水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较小。日照时数的减少对4种动物物候期的影响最大,有利于4种动物绝鸣期的提前和间隔期的缩短以及家燕始鸣期的推迟;蟋蟀和青蛙的物候期对气温有明显的响应,蚱蝉和家燕对气温的变化不敏感;风速的减小有利于蚱蝉、家燕绝鸣期的提前和间隔期的缩短,但却导致青蛙绝鸣期的推迟和间隔期的延长。多种气候因子共同作用决定了动物物候期的变化。除气候条件对动物物候期变化的影响之外,动物之间食物链的制约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物候变化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木本植物物候对气温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全国21个站的木本植物物候资料和全国599个站的逐日气温资料,分析了1963~1988年中国木本植物物候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26年来,植物春季物候期与春季气温在全国总体呈负相关,气温越高,物候期越提前;植物秋季物候期与秋季气温在全国呈正相关,但相关性没有春季物候期显著;我国木本植物物候生长季长度有明显的南-北向梯度,早春气温对植物物候生长季的影响比秋末气温对其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4.
车前草物候变化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1982-2006年内蒙古地区7个物候观测站车前草春、秋季物候的变化趋势和特征.并分析了物候期变化与气候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各物候观测站车前草春季物候为提前趋势,秋季物候为延后趋势;气候变暖是车前草物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开花期与冬、春季温度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温度高则开花早,反之则晚;黄枯期与秋季温度呈明显的正相关,温度高则落叶晚,反之则早。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MMS(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 mapping studies)NDVI 3g数据,在提取北半球荒漠草原过渡带每年植被物候期的基础上,研究了1982-2012年物候期的时间演化趋势及空间分异特征,并结合全球气候再分析资料,探讨了物候变化的气候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1998年之前,荒漠草原过渡带植被物候期变化地区间差异较大,而在1998年之后,北半球荒漠草原过渡带生长季结束期整体提前,平均提前0.41 d/a;同时,除萨赫勒以外的各地区植被生长季长度普遍缩短,平均缩短0.88 d/a。植被物候期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发现,荒漠草原过渡带植被物候变化受气候变化影响显著,且空间差异明显。在中高纬度地区,气温是限制植被活动的关键因子,温度升高可以促进生长季开始期的提前,而降水增加则会妨碍植被生长;在较低纬度地区,水分是影响植被活动的关键因素,高温造成的水分亏缺会导致植被生长季缩短。从植被物候期对各气候因子响应的时滞性来看,荒漠草原过渡带植被的物候期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最迅速,对蒸散的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对降水的响应不存在时滞差异。  相似文献   

16.
油桐物候期变异的气候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定量的研究了油桐物候期及其立体变化与气候生态条件的关系,揭示了四川盆地油桐物候律。  相似文献   

17.
石家庄春季自然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石家庄1965-2007年杨絮始落、鸭梨始花和刺槐盛花3种植物物候期的变化特征以及对气候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石家庄春季物候期普遍提早,早春的物候期提前天数多,晚春物候期提早天数少。石家庄春季物候现象普遍存在着2~3年的周期。(2)通过计算石家庄春季物候与气温、日照和降水量的相关关系,发现与气温的关系最好,与降水日数表现出弱的相关性,与日照关系不明显,说明气温是影响石家座春季物候的主导气象因子,GDD是衡量植物热量供应的较好指标,而日照对物候期影响表现出不同物种和不同物候现象间的差异性特征。(3)石家庄春季物候期与ENSO事件也表现出一定的关系,在暖事件年以物候期偏早为主,在冷事件年无明显早晚趋势。  相似文献   

18.
用1971—2005年北疆31个气象站的界限温度10℃初日资料和乌兰乌苏站的物候期资料,分析了对冬小麦及柳树、杨树物候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北疆界限温度10℃初日越来越早,进入90年代以来偏早的趋势更加明显。10℃平均初日北疆的2个迟中心,分别位于和布克赛尔和北塔山附近,初日出现较早的区域在博乐至石河子的北疆沿天山一带和伊犁地区。石河子10℃初日早的年份,积温高,日照充足,冬小麦的各平均生育期普遍提前2~19d,其中起身期提前19d,全生育期提前7d;柳树的各平均生育期普遍提前9~19d,其中展叶盛期提前19d。杨树的各平均生育期普遍提前4~12d,其中展叶盛期提前12d。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中国20个观测站点的木本、草本植物物候资料,结合气温、降水资料,预测了1989~2099年植物始展叶期、始花期物候,结果表明:未来我国气温、降水、季节开始时间变化,对我国植物物候期有明显的影响,其中气温对物候期的作用最为显著。春季气温升高,春季物候期提前,未来全国5区植物始展叶期、始花期均以显著的提前趋势为主,植物...  相似文献   

20.
青海省东部大杜鹃的始绝鸣日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青海省4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大杜鹃始、绝鸣物候期及气候资料,分析了物候期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 青海地形复杂且各地气象条件不同,使得大杜鹃自然物候现象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在温度、日照和降水的共同影响下,除诺木洪始鸣期有不明显推迟趋势外,其他3站均有提早趋势;绝鸣期均有推迟的趋势;始、绝鸣期间隔日数均有延长的趋势。大杜鹃始、绝鸣期的变化与气候变暖的趋势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说明动物物候期对气候变暖能作出一定的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