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东太平洋不同海域多金属结核差异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DY85-4航次在东太平洋的调查为基础,概述了多金属结核在东西两海区的差异;分析了影响这种差异的因素;着重探讨了多金属结核的丰度,品位,覆盖率,Mn/Fe,与伴生沉积物,断裂带,火山,侵入岩的关系。发现造成两区结核差异的因素很多,但起主控作用的是断块,火山,岩浆,热液等活动所带来的物质及对海底物理化学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综合分析航次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太平洋海盆多金属结核的矿产资源特征与分布规律,并与CC区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结核特征进行对比。结果发现:CP区多金属结核以S型水成成因为主,具有较高的丰度与覆盖率,但品位较低;而CC区结核S型(西区)、S+R型、R型(东区)三者均有,以混合成因和成岩成因为主,尽管丰度、覆盖率稍低,但品位较高。多金属结核中锰相矿物差异、表层沉积物类型及南极底流的影响是造成两区多金属结核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中沙群岛近海表层沉积物重矿物组合分区及物质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取自南海中沙群岛附近海域11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重矿物含量、分布特征和矿物组合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划分出3个矿物组合区:混合矿物区(Ⅰ),矿物组合包括金属矿物、云母类矿物(陆源)、闪石类矿物、辉石类矿物以及铁锰微结核。其中云母类矿物主要来自中国大陆,陆源碎屑垂直等深线向深海搬运,影响区域限于17°N以北,其次自生矿物及火山成因矿物对本区有较大影响;自生矿物区(Ⅱ),矿物以自生铁锰微结核为主,南海原地海山的风化剥蚀物、原地可能正在活动的小型火山的喷发物质为铁锰微结核的形成提供了物源;火山碎屑矿物区(Ⅲ),矿物以闪石类、辉石类矿物为主,其次为云母类矿物(火山源),在局部地区出现铁锰微结核及金属矿物的高含量区。重矿物分区与轻矿物分区基本一致,但由于重矿物自身密度大,源区主要为原地海山或正在活动的小型火山等特点,因而,在分区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地形坡度对多金属结核分布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选取我国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开辟区内的一个区域作为研究区,利用人工神经网络中应用最为广泛的BP网络,建立控制多金属结核分布的地质因素与多金属结核分布之间的映射关系,探讨地形坡度对多金属结核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经度、纬度、水深、坡度四个因素中,坡度对结核分布影响程度最大;多金属结核主要分布于坡度小于5°的地方;当坡度小于5°时,丰度与地形坡度呈正相关,品位与地形坡度呈负相关,丰度与品位呈负相关;品位与坡度似呈指数关系,坡度增大,品位降低.  相似文献   

5.
1994年4-11月,国家海洋局组织和实施了DY85-4航次中国开辟区(太平洋CC区)多金属结核(下简称结核)勘探,海上勘查历时225d,勘查面积达65×103km2,其中,用重力、磁力和单道地震等方法对测区进行了地球物理调查。结果表明,火山和浅层侵入体是提供给核生成的重要物质来源。区域性的沉积间断是造成结核丰度偏高的重要因素。断块活动强烈的地区,断裂活动有利于金属元素在海底的富集。不同时代形成的海底,地幔原岩在成分上的差异或在洋壳形成过程中构造活动的差异,对结核的形成有着一定的控制因素。而上述地质构造活动,在地球物理特征上都有着明显的反映。由此可见,地球物理特征与结核的形成和富集规律有着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太平洋CC区多金属结核Ce同位素组成——幔源Ce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对太平洋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取得的多金属结核样品,对太平洋CC区多金属结核的Ce同位素组成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太平洋CC区多金属结核的Ce同位素组成.138Ce/.142Ce较低,εCe为负值,与大西洋多金属结核的同位素组成正好相反,但与洋中脊玄武岩(MORB)和太平洋0~500 m上层海水的Ce同位素组成相似.Ce、Nd的单一源模式和Ce-Nd同位素体系模式都不能解释太平洋多金属结核的这种负εCe和εNd特征,表明太平洋CC区多金属结核中的Ce、Nd可能具有不同的来源,前者来源于地幔,后者来源于大陆,幔源Ce的光致还原作用是太平洋CC区多金属结核中负εCe形成的又一因素.  相似文献   

7.
试论大洋多金属结核的金属物质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多金属结核的金属物质来源对认识多金属结核的生成和分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初步认为:大陆径流、洋底热液活动为深海多金属结核提供的金属物质可能是有限的,而玄武岩类火山物质的海解作用则可能是深海多金属结核的主要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8.
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量计算和资源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张富元 《海洋学报》1995,17(4):86-93
本文对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量计算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参数,包括矿区面积、结核丰度、结核品位、结核含水率和海底障碍物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确定了多金属结核资源量计算方法及其选择依据,并对算术平均法和加权平均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针对太平洋CC区(Clarion-Clipperton Zone)两种不同成因的多金属结核矿区,着重对结核水平分布连续性、单位面积资源量、结核丰度和品位的稳定性作了定量分析,并利用标准差对结核丰度和品位的变化作了统计分析.最后根据这些分析结果对多金属结核矿区进行了综合性资源评价.文中尚强调镍等量在多金属结核资源评价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的叠层石包壳及其沉积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东太平洋C-C区深海多金属结核的叠层石包壳、多金属结核的表面类型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和合理解释,认为叠层石的形态学特征既是建造叠层石的微生物种类差异的表现,也是环境水动力条件和溶解氧含量不同的反映,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多金属结核的表面类型,而南极底流是造成海底水体能量环境、氧化还原电位和微生物种类变化的根本原因.为多金属结核的分布规律和成矿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结合分析多年我国在太平洋中部多金属结核调查的资料发现:中太平洋海盆(CP区)与东太平洋海盆(CC区)的多金属结核,无论是形状,矿物组成,品位,丰度以及成因等诸方面均有明显的区别,这些差异的主因是物质因素和环境因素所造成。  相似文献   

11.
西北太平洋多金属结核铂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olymetallic nodules and cobalt (Co)-rich crusts are enriched in platinum-group elements (PGEs),especially platinum (Pt) and may be important sinks of PGEs.At present,littl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on PGEs in polymetallic nodules,and their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auses of PGEs enrichment are unclear.Here PGEs of polymetallic nodules from abyssal basin in the Marcus-Wake Seamount area of the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are report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published PGEs data of polymetallic nodules and Co-rich crusts in the Pacific.The total PGEs (ΣPGE) content of polymetallic nodules in study area is 258×10~(–9) in average,markedly higher than that of Clarion-Clipperton Zone (CCZ) nodules (ΣPGE=127×10~(–9)) and lower than that of Co-rich crusts in the Marcus-Wake Seamount (ΣPGE=653×10~(–9)),similar to that of Co-rich crus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ΣPGE=252×10~(–9)).The CI chondrite-normalized PGEs pattern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polymetallic nodules and cobalt-rich crusts are highly consistent,with all being characterized by positive Pt and negative Pd anomalies These results,together with those of previous studies,indicate that PGEs in polymetallic nodules and Co-rich crusts are mainly derived directly from seawater.Pt contents of polymetallic nodules from the study area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water depth,and Pt/ΣPGE ratios in nodules there are also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rich crusts in the adjacent area,indicating that sedimentary water depth and oxygen fugacity of ambient seawater are the possible important controlling factors for Pt accumulation in crusts and nodules.  相似文献   

12.
太平洋中部多金属结核生物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钙质超微化生物地质学研究方法,分析鉴定了多金属结核中的钙质超微化石,建立了多金属结核生长层柱状剖面图,确定了多金属结核形成的三个生长阶段及其年代,为揭示多金属结核的成矿规律和分布规律提供了必要的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13.
选取了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帕顿断裂带(简称CC区)以及邻近海域作为研究区,对该区多金属结核的分布和资源量进行了估计.运用数学地质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将已勘探区作为训练区,建立资源目标信息和区域证据图层之间的关系模型;将该模型用于未勘探区,得到整个CC区及周边海区的多金属结核的空间分布和潜在资源量.预测结果和勘探结果对比表明,预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所选方法对研究区多金属结核资源估计具有可行性.该评价方法或结果为将来未调查区多金属结核勘探工作提供了技术或参考靶区.  相似文献   

14.
对东太平洋海盆 430 柱沉积物的组分、古生物、结构构造以及古地磁、铀系等进行研究后, 将沉积物进行分类、命名与分层, 并确定其年代。研究表明, 本柱由下至上的沉积物分别为含沸石粘土、深海粘土、硅质粘土和钙质粘土。该柱中存在 4 个沉积间断, 其中在 325 cm附近层位有一厚约 10 cm 的多金属结核层,此界面为中中新世至晚上新世的沉积间断,它在 C C区内普遍存在, 持续时间长, 分布范围广。反映此时南极底层流十分强盛, 对东太平洋 C C 区的沉积作用和多金属结核形成与发育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海底铁锰结壳和结核是重要的海底矿产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金属元素并且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本文主要以南海多金属结壳(核)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粉晶衍射(XRD)、激光拉曼光谱、红外光谱分析(FTIR)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铁锰矿物的矿物学和谱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粉晶衍射和拉曼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多金属结壳的矿物组成为水羟锰矿、石英和长石,结核的矿物组成为钡镁锰矿、水羟锰矿、石英和长石,铁相矿物均为无定形铁氧化物/氢氧化物,并且锰相矿物和铁相矿物的结晶程度均较差。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多金属结核和结壳中的铁锰矿物具有大量表面羟基,这些含质子表面羟基官能团,可为海水中各成矿元素的络合提供丰富的活性位点。XPS分析表明多金属结核和结壳中铁锰矿物表面以Fe、Mn和O元素为主,其中Fe呈正三价态,Mn以正四、正三价为主,可能还含有少部分正二价态。对比南海多金属结壳(核)与太平海山结壳,南海多金属结壳(核)具有更为显著的表面羟基氧(-OH)含量,而太平洋海山结壳则以晶格氧(O2-)为主,表明太平洋海山结壳铁锰矿物结晶程度较南海多金属结壳(核)高。综合研究表明,在海底铁锰结壳和结核中(氢)氧化锰/铁矿物与海水之间界面效应对金属离子的富集机理主要有:(1)金属离子与矿物表面羟基进行络合反应,形成以配位键相连的羟基络合物,或与表面的质子交换生成稳定的内层络合物;(2)矿物的带电表面与金属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双电层,生成外层络合物;(3)金属离子与矿物结构中的Mn、Fe离子同晶置换而成为结构阳离子。  相似文献   

16.
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的形成年代及生长速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铀系法、氨基酸法和锶同位素法对取自东太平洋的数个多金属结核进行了年代测定。在参考其他测年数据并综合地质、气候、环境等资料后, 发现东太平洋多金属的形成与南极底层流有密切关系。大多数结核自渐新世后逐渐生成发育, 早中新世、中中新世及晚上新世是结核发育的最有利时期。多金属结核的生长速率为10- 6 m m /a 数量级。由于在不同地质时期受到不同的环境因素的影响, 结核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呈阶段性与多变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多金属结核分类的目的及应遵循的原则,结合DY85-4航次对结核的调查研究,依据结核的表面构造特征将结核分为:光滑型、粗糙型及光滑十粗糙型。详细地叙述了不同类型多金属结核的特征及形成环境。通过对前人关于多金属结核分类的回顾和评述,指出了前人分类的某些缺点和不足,并着重强调了我们采用分类的优点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研究大量多金属结核内部造特征,分析多金属结核与其伴生沉积物形成的时空关系,引出结核内部“构造层组”新概念。多金属结核的生长期和生长间断断期分别与伴生沉积物的沉积期和沉积间断期引对应,多金属结核是在“动”-“静”交替的特写环境中逐渐形成的。结核的保存条件包括生物活动,底层流活动,结核的大小,沉积物的静压作用,构造的控制,沉积速率的影响及地球化学界面的制药等。当前赋存洋底的结核是“幸存”者,一旦结  相似文献   

19.
利用深拖系统多金属结核光学图像所计算的覆盖率数据,在对东太平洋中国开辟区东、西区多金属结核覆盖率大小分相的基础上,研究了各相覆盖率的连续分布总长度、平均连续分布长度和相与相之间的过渡变化,表明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东区与西区之间结核覆盖率连续分布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