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应用地磁响应比方法 ,分析计算了喀什地磁台 1996— 1999年地磁资料 ,结果表明在伽师强震前地磁场有明显的异常 ,这为震磁信息提取和异常判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北京地区地磁测量及成果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北京地区地磁测量工作,严格按照“地震地磁野外测量规范”,取得了大量准确可靠的资料,在中国地震局组织的全国资料评比中,该磁测资料于1994-1999年连续6年荣获第一名。应用这些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地磁变化,研究了震磁前兆信息,获得了有意义的震磁前兆,在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具有积极作用与一定实效。与此相配合,开展了密云水库与活动断裂的构造磁学研究,为震磁前兆研究提供了有实用价值的结果。这些成果荣获了2000年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科技进步一等奖与2001年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最后展望了震磁前兆研究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2001~2007年北京地区地磁变化分析与地震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1~2007年北京地区地磁测量工作,取得了大量可靠的资料。应用这些资料,分析了2001~2007年北京地区地磁变化,研究了震磁前兆信息,获得了有意义的震磁前兆,在北京地区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具有积极作用,产生了一定实效。  相似文献   

4.
北京地区震磁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北京地区地磁观测网由16条测线、150个测点与16个临时台组成,取得了大量的准确可靠资料。应用这些资料,消除了地磁正常变化背景,分析研究了震磁前兆信息,获得了有意义的震磁前兆,在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具有积极作用与一定实效。与此相配合,开展了密云水库与活动断裂的构造磁学研究,为震磁前兆研究提供了有实用价值的结果,并且讨论与展望了震磁前兆研究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震磁变化。文章指出,我国震磁工作者从不同的方面,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唐山周围的地磁原始资料进行了筛选、分类和数学处理,相继发表了十多篇研究结果。本文论述了趋势性的震磁变化、唐山地震的中短期震磁变化和唐山震磁异常的物理解释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福建地区流动地磁观测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福建省流动地磁野外观测及资料的处理情况。利用1990年以来的流磁资料,采用常规差值法和差值滑动滤波方法,分析了90年代发生在我省及邻近海域的地震与地磁异常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震前存在着地磁异常的变化信息,反映出地磁宾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运用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幅逐日比、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地磁垂直分量归零法,结合回顾震例及前人研究成果,对喀什地磁台2008年至2016年的数字化地磁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强地震前喀什地磁台的地磁场存在明显的磁异常变化,属于中、短期异常。  相似文献   

8.
如何应用微机对流动地磁观测数据进行处理以及应用便携式计算机在野外代替手工记录,是将地磁观测资料依据震磁预报关系迅速而规范地进行处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原有的数据处理软件和记录程序有较大的局限性,例如就数据处理而言,汉字系统的模块只限于2.13系统的打印与...  相似文献   

9.
詹志佳 《地震研究》1990,13(4):418-434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了强烈的唐山地震(M=7.8)。唐山地震前后积累了大量的地磁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唐山地震之前存在地磁场长期、短期与短周期变化的异常。这意味着强烈地震可能伴随相当丰富的震磁信息,地磁方法在中期、短期地震预报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为探索震磁前兆,我们做了几个构造磁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地磁变化与密云水库水位变化的关系系数为-(0.28±0.22)nT/m;对于地下核试验,爆炸前后的地磁变化约为1—2nT,在爆炸时刻约为2—3nT。根据实验结果,震磁前兆信息是可以观测到的。 利用我国所观测到的震磁现象资料,综合分析了地磁前兆时间、异常幅度、震中距与地震震级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有助于地磁方法预报地震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一、预报情况的回顾四川是一个多震的地区,从1970年四川成立地震研究机构以来,在龙门山、鲜水河及安宁河等三个主要断裂带上先后布设了十七个地磁台站。这些地磁台大多数使用磁秤观测地磁垂直分量ΔZ的相对变化。1975年以后郫县走石山台装置了三分量磁变仪。根据上述台站资料的情况,我省以磁报震工作主要利用日变曲线,根据相对变化寻找震磁  相似文献   

11.
全国地磁测量与地震预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研究震磁前兆与地震预测,在华北地区,川滇地区与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布设了监测网,开展了常规地磁测量,取得了大量的准确可靠的资料,磁测资料的分析研究,获得了有意义的震磁前兆信息,并较好预测了诸如1975年M=7.3辽宁海域地震等若干地震,今后应当加强地磁测量工作,以推进地震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12.
采用极化分析方法处理地磁秒数据.对不同台站地磁秒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极化值在地震发生前约2个月内有明显异常,且在傅里叶频谱上表现不太明显.另外,不同地磁分量的极化值映震效果不同,大部分震例极化值升高、振幅增大,小部分震例极化值低值、平稳.研究认为,该方法可以用于地磁秒数据震磁异常信息提取.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国内外现有磁震资料发现,对于M5.0~7.8地震,在距离震中3~246 km的测点与台站上,观测到了地磁总强度与垂直分量的震磁信息,其幅度为8~20 nT,而前兆时间为20 d~2 a,这种震磁前兆信息是探索地震预测的重要依据。描述并讨论了20世纪初以来中国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具体分析了唐山M7.8、海城M7.3等地震的磁震信息,说明震磁前兆信息对探索地震预测的重要意义。最后结合工程爆破、地下核试验、密云水库实验、紫荆关等活动断裂的地磁观测试验,模拟地震孕育发生过程当中每个阶段的地磁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晋、冀、蒙三省交界区长达11年的流动地磁资料的综合分析,以丰镇、大同-阳高地震为例,探讨了流磁资料预报地震的能力,震例表明震磁效应是明显的,认为以磁报震是一种有前途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应用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对甘肃及周边地区2008—2014年地磁垂直分量Z的资料进行处理,结合实际震例分析,初步给出了适用于甘肃地区的地震分析预报异常形态特征的磁异常判别指标。  相似文献   

16.
我国自一九六六年邢台地震后,在全国很多地区开展了地磁预报地震的研究工作,创造和积累了不少经验。与此同时,地磁台站得到相应发展,在这些台站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相对量记录,无绝对观测仪。因此,在震磁关系研究分析中,普遍采用的是北京时整点值相对量资料。震磁关系的研究,观测技术是基础,而前兆现象的研究是地震预报的核心。现已提出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数学拟合方法,求出1975—1978年辽宁地区12个流磁测点地磁年变率的分布函数,通过IBM 计算机处理结果表明:此资料对研究地磁场年变特征,寻求地磁资料处理方法是有意义的,对垂直分量(Z 以下同)的时空变化进行了讨论,试图说明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和1978年5月18日官屯6.0级两次中强以上地震辽宁地区地磁垂直分量变化趋势和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地磁短周期变化的转换函数与地震关系的研究是近年来震磁关系研究中开拓的新的研究领域,并已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地磁脉动的观测资料除了用于更深入地研究地磁场变化的物理特征外,同时可为研究地磁短周期变化提供更短周期的资料。观测地磁脉动资料需要灵敏度较高的地磁测量仪器,从而要求仪器工作在磁噪声较小的环境中。按最近中美协商的合作搞磁脉动观测台址环境的要求,其背景场的干扰噪声要小于  相似文献   

19.
1998年初北京地区震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加强北京地区地震活动性的监视预报,1998年1-2月开展了北京测网与临时台相互配合的地磁加强观测。根据压磁理论与地震应磁效应,应用同步差值,图像演化,快谱幅比等多种方法,分析处理了大量地磁资料,研究了地磁时空变化,探讨了可能存在的震磁前兆消息。  相似文献   

20.
地磁数据处理与地震关系之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上海崇明、佘山和杭州这3个地磁台的观测资料在2004年4月21日南黄海ML4.0级、5月26日浙江省舟山群岛ML4.3级和11月15日南黄海%4.6级地震前的异常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杭州台和崇明台数字化地磁观测资料分钟值空间差值于4月14日~17日、4月30日、5月8日出现的异常信息很可能是震磁异常信息;杭州台和余山台数字化地磁观测资料分钟值、模拟观测21时值Z分量地磁场相关系数R值分别在震前2天、24天和震前5天、15天出现了超出2σ值的震磁异常变化:崇明和余山地磁台数字化地磁Z分量分钟值的空间差值异常信息在4月21日南黄海尬4.0级地震前后有所显示。但在5月26日舟山群岛ML4.3级地震前不太明显,可能与谈两个地磁台站相距较近日震中距较近有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