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是一项海岸带海湾生态管理研究的课题,选取福建省湄洲湾为研究区,以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讨论海岸带水陆交互的复合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持续影响下发生的以污染为主的生态退化问题,针对陆地与海洋生态环境污染的状况,提出解决这些生态问题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3.
在人类活动强度不断增加的情境下,掌握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可为区域生态风险防范提供科学支持.基于2000、2010、2018年遥感影像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及生态风险模型,探究克孜河流域生态脆弱性、服务功能价值及风险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克孜河流域重度脆弱区面积明显增长,18年增长20...  相似文献   

4.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理论框架与生态补偿实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的基础。近年来很多研究对不同尺度和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 有效地增强了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与人类福祉关系的认识。但其中一些研究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结果偏离实际较多, 对生态补偿等生态系统管理实践作用有限。因此需要继续深入探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理论框架, 为客观认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基于上述考虑, 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 综合考虑了各框架的优点, 总结出完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理论框架, 并强调了评估的经济学基础、研究尺度及利益相关者问题。该理论框架要求以人类的支付意愿(Wish To Pay, WTP)为基本原则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合理估价, 并将各项服务的具体价值分配到不同尺度的利益相关者。这可以增强价值评估结果的应用价值和可操作性, 为生态补偿标准及对象的确定提供指导性帮助。  相似文献   

5.
由于黄河三角洲不合理、盲目开发与整治,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黄河三角洲保护的法规尚不完善,现行政策对实践的指导性差,生态系统管理受制于行政职权的划分。有鉴于此,提出完善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政策、法制的建议:完善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立法;贯彻生态系统管理思想,厘清行政管理关系;生态补偿制度法律化;试点环境公益诉讼。  相似文献   

6.
尤南山  蒙吉军 《中国沙漠》2017,37(1):186-197
生态功能区划是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实施区域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途径。以黑河中游为研究区,基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自然地理数据和土地覆被数据(1986、1995、2000、2010、2011年),在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分析的基础上,以最小子流域为基本单元,运用二阶聚类法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并依据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对研究区进行分区管理与生态调控。得出结论:(1)黑河中游生态系统类型以荒漠、草地和农田为主,占总面积的90%;森林、水域、城镇与农村居民点零星分布,所占面积不到10%;1986-2010年,农田经历了减少-扩张-再减少的变化,但城镇与农村居民点一直呈现扩张趋势;(2)西北部生态敏感性明显高于东南部,其中极敏感区(约占24%)主要位于张掖-临泽-高台平原北侧、合黎山、祁连山山前戈壁与荒漠、肃南明花区;高度敏感区(约占58%)分布于走廊中部冲洪积平原;(3)各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空间分布格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非常重要和极重要综合服务功能区约占3.2%,位于走廊中部的黑河干流缓冲区内;中等和一般重要地区约占20%,分布在山丹和民乐境内祁连山、焉支山、龙首山附近;(4)黑河中游可分为祁连山森林草地生态区、走廊冲洪积平原农田生态区和走廊北部平原灌丛荒漠生态区3个生态区8个生态功能区,依其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分为生态保育区、生态协调区和生态控制区3类,进而提出了对应的生态系统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福建山地生态系统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和地力水平较低等脆弱性特征,并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对山地生态系统脆弱的成因进行全面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高效益的森林生态系统、建立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与耕作制度、实施山水田综合治理等生态重建策略.  相似文献   

8.
9.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WETLANDS ECOSYSTEM SERVICE IN SHANGHAI, CHIN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INTRODUCTIONGlobally,wetlands are under heavy pressure.Despite of increasing recognition of the need to con-serve wetlands,losses have been continued.Onemain reason is that wetlands throughout the world areconsidered by many to be of little or no value,o…  相似文献   

10.
湿地生态补偿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归纳法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及价值评估方法进行研究,并运用经济学原理阐述生态补偿的经济学依据,在吸收借鉴国际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认为采用生态补助的方式,遵照"谁受益、谁补偿"、"谁受损、补偿谁"的原则,是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并给出可能的资金来源,强调国家公共财政购买国家重要公共产品,最终形成多主体参与的激励相容机制。  相似文献   

11.
运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内各城市2005年的生态足迹。并对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安全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该城市群生态赤字巨大.生态系统的安全性不容乐观,人类活动的负荷超过了该地区的生态容量。简要分析了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对生态屏障概念内涵与价值的认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生态屏障”概念源于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实践.学术界对此概念的科学内涵和价值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目前还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通过对生态屏障概念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的分析,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生态屏障概念的新的认识和理解,认为生态屏障就是指“处于某一特定区域的生态系统,其结构与功能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要求”.在此基础上对生态屏障的社会实践意义和科学价值进行了探讨,认为生态屏障概念提出的科学价值在于它丰富和拓展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内容,促进了恢复生态学理论的发展,同时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其社会实践意义表现在生态屏障概念的提出强调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明确了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强调了区域性和时序性原则,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实施提供了决策指南,为生态环境建设实践中实施系统工程和长远布局提出了更高的决策目标.  相似文献   

13.
内陆水体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任海  张倩媚  彭少麟 《热带地理》2003,23(1):22-25,29
内陆水体生态系统在维持全球物质循环和水分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它的恢复是指重建干扰前的物理条件,调整水和土壤中的化学条件,再植水体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群落.相对静止的湖泊和水库的退化主要由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引起,需要人类干预才能恢复.治理水体和开展内陆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活动有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两种方法,最重要的是减少营养输入,控制富营养化问题.河流退化的因素较多,恢复时最重要的是水质的恢复.内陆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项目评估受人类价值和生态系统表现影响,进行内陆水体生态系统恢复项目评估的标准包括内陆水体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三江平原依兰示范区低山丘陵次生林区生态经济复合体研究,论述了生态气候在低山丘陵区森林生态立地分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2015年中国生态系统生态破坏损失核算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马国霞  周夏飞  彭菲  周颖 《地理科学》2019,39(6):1008-1015
利用遥感影像数据,结合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和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以及草地监测报告,对中国2015年森林、草地和湿地三大生态系统因人类不合理利用导致的生态破坏损失进行核算。核算结果显示: 2015年中国生态破坏损失约为2.38万亿元,占GDP比重的3.3%。其中,森林生态破坏损失约为2 437.5亿元,占全部生态破坏损失的10.2%;草地生态破坏损失约为3 112.1亿元,占比为13.1%;湿地生态破坏损失约为18 269.6亿元,占比76.7%。 中国生态破坏损失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区域空间差异大,青海、湖南、四川、黑龙江、内蒙古、江苏等省份的生态破坏损失都大于1 000亿元。中国生态破坏损失主要来自气候调节和水流动调节服务损失。2015年中国气候调节服务损失量为17 451.8亿元,占全部生态破坏损失的73.3%;水流动调节服务损失量为4 234.6亿元,占比为17.8%。  相似文献   

16.
生态系统科学研究与生态系统管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学科以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为核心,通过研制生态系统观测和模拟分析的技术和方法,探索解决区域性/大尺度生态学问题的理论和方法,监测生态系统变化,认知生态系统变化规律,推动生态系统生态学、生物地理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和生态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生态系统管理模式,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的生态建设、应对全球变化及区域可持续发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中国华北平原农业区、南方红壤丘陵林业区、青藏高原农牧区以及黄土高原区等典型区域开展生态系统管理技术与模式的集成与创新研究,着力解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大生态学问题,推动区域生态系统管理领域的科技进步。围绕生态系统生态学学科前沿,着重在① 生态系统联网观测、模拟与信息管理,② 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功能,③ 生态系统空间格局与机制,④ 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⑤ 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系统服务等五大主要研究方向,系统开展生态系统生态学前沿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研究,研究成果处于国内和国际生态学研究的科学前沿。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概念、方法与进展   总被引:51,自引:5,他引:46  
生态系统服务作为生态学与地理学的研究前沿和热点,受到众多学者与研究组织的关注。土地利用变化通过对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的影响,改变着生态系统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能力。本文对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相关研究背景和概念进行了介绍,总结了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的特点,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加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的区域集成与优化是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这些科学问题的解决将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末30 a里全球生态退化状况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生态退化主要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的退化。陆地生态系统包括农田、森林和草地,水域生态系统包括近海、河流和湖泊。生态系统退化的生态后果主要体现为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损失以及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直观地体现于土地退化、森林毁坏、物种濒危和绝灭以及淡水短缺。借助联合国相关网站上发布的报告,对20世纪末30 a里全球生态退化状况进行综述,旨在促进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19.
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的发展趋势与优先领域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傅伯杰 《地理研究》2010,29(3):383-396
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系统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国际上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热点,包括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管理、生态风险与生态安全、全球变化的生态响应与效应等,表现出向着机理深化、多尺度系统监测与模拟、社会经济自然综合评价与管理对策等多维方向发展的总体趋势。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为应对挑战,我国已经开展了大规模生态保护、生态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生态工程,从而对生态系统研究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在综合分析中国国情和国际学术研究前沿领域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我国未来生态系统研究的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20.
恢复效果评估是湿地恢复工程评价以及湿地后续高效管理和利用的基础。以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为案例区,构建基于生态系统特征-生态系统过程-生态系统服务(ECPS)的评估体系,筛选与区域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的评价因子,采用样方调查、野外监测、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评估数据,从时空尺度评价湿地恢复区植被特征、水文过程到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情况,并对影响湿地恢复的主要过程和因素展开分析和讨论。结果显示,湿地恢复的综合评价指数为41分,湿地恢复效果较好:① 湿地恢复区植物增加了11种,而湿地植被的平均盖度也增加了35.5%,重点监测的三种优势湿地植物(芦苇、小香蒲和篦齿眼子菜)在单位面积上的平均生物量较参照区平均增加30.9%。② 从生态过程指标来看,湿地恢复区TSIp (Total System Interflow of P)指数和FCIp (Finn Cycle Index of P)指数较参照区分别提升了37.2%和26.3%,说明湿地物质交换和循环过程有一定的改善。③ 从生态系统服务指标的变化来看,栖息地、土壤肥力、水质净化、大气调节、休闲娱乐服务分别增加了92.3%,50.9%,98.3%,73.8%和82.6%。④ 从湿地恢复的影响因素来看,湿地水深、水域面积、水温和底泥颗粒粒径大小与湿地植被恢复相关,并进一步影响湿地生态过程恢复和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