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土石混填路基修筑技术研究综述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柴贺军  陈谦应  孔祥臣  董云 《岩土力学》2004,25(6):1005-1010
土石混合料作为一种填料,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工程实践,尤其是公路路基工程中.国内外学者对土石混合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压实特性和土石混合路基修筑技术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这些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因而,仍不能满足工程实践的需要。笔者对不同石质类型、不同比例土石混合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土石混合料的分类、工程分级和性能评价,土石混填路基的均匀性及其强度与变形规律,土石混填路基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土石混填路基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提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初步方法。  相似文献   

2.
花岗岩残积土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能森 《岩土力学》2006,27(12):2299-2304
从结构性角度出发,在花岗岩残积土粒度组成、微结构及物理力学指标研究基础上,分析现有分类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根据实际工程土工实验资料,研究粒度对分类的定量影响,得到主要结论如下:花岗岩残积土是“混粒土”,土质分类应综合考虑粗、细粒组的影响;扰动对它的物理力学指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孔隙比、内摩擦角、塑性指数受扰动影响较小,适宜作为土质分类研究指标,而黏聚力和压缩系数(或压缩模量)受扰动影响较大,不可作为土质分类研究指标;《土的工程分类标准》(GBJ145-90)关于粗、细粒土的分类原则,适用于花岗岩残积土;大于0.5 mm颗粒含量35 %是粒度影响指标的分界值。最后依据上述结论提出新分类法-综合分类法。新分类法将有助于花岗岩残积土工程性质的更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王涛  刘斯宏  宋迎俊  孔维民 《岩土力学》2020,41(9):2973-2983
土石混合体是由具有一定尺寸石块、作为充填成分的土体及孔隙等组成的混合体,其强度变形特性与细粒(土粒)含量密切相关。为研究不同细粒含量土石混合料强度变形特性,建议采用以承担骨架作用的颗粒的孔隙比(骨架孔隙比)反映土石混合料内部真实密实情况。开展了系列压实试验,建立了考虑土石级配的土石混合料堆积模型,进而推导了土石混合料骨架孔隙比表达式,并通过室内三轴排水剪切试验,验证了骨架孔隙比用以预测土石混合料强度变形特性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定义的整体孔隙比,骨架孔隙比能更好地表示土石混合料内部颗粒接触状态,反映材料内部“真密实”情况;利用骨架孔隙比概念,可以仅由纯石/土料强度变形特性预测不同细粒含量的土石混合料强度变形特性。  相似文献   

4.
土石混合料强度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董云 《岩土力学》2007,28(6):1269-1274
开挖山体得到的土石混合料因强度高、施工方便而被广泛用作路基或基础的填料,但由于受地质条件、含石量、粒度分布范围及颗粒粒径等因素的影响,土石混合料的力学性质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强度指标无法通过常规的试验设备检测,导致应用土石混合料填筑的路基或基础经常出现较大的差异沉降或滑塌,严重影响上部结构的使用。为了研究土石混合料的强度特性及其随各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对室内大型直剪试验进行了改进,研制了新型的大型直剪试验系统,对不同类别土石混合料在不同影响因素下进行了击实试验和大型直剪试验。研究发现,在高应力条件下,土石混合料的剪切破坏不再完全符合库仑定律,抗剪强度应进行一定的折减;试验结果揭示了土石混合料的强度指标随各主要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初步建立了土石混合料指标随各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还表明,母岩性质及含石量对混合料的强度指标影响较大,硬岩类混合料的内摩擦角普遍比软岩类高,混合料的强度随含石量变化规律为,当含石量小于30 %时,含石量的变化对强度影响较小,随含石量的增加,混合料的强度也呈抛物线形增长,一般至含石量为70 %左右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5.
土石混合料剪切面分形特征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云  柴贺军 《岩土力学》2007,28(5):1015-1020
土石混合料因具有良好的工程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道路、堤坝等工程,填筑体受力后往往沿薄弱面发生剪切破£混合料的抗剪强度成为稳定和变形分析的重要力学指标。由于土石混合料物质组成的复杂性、结构分布的不规律性及采柠困难性,且受检测仪器的限制,确定其强度指标较为困难。应用改进的直剪试验仪进行了不同类别、不同最大粒径土石福料的室内大型直剪试验,在获得强度指标同时,再现剪切面的实际情况,量测剪切面的起伏特征。根据分形几何学原理,切面具有良好的分形特征,应用三角形棱柱表面积覆盖法编程计算了剪切面的分形维数。初步建立了剪切面分形维数与福料杭萌强度之间的关系,用来快速预测土石混合料的强度指标。  相似文献   

6.
覆岩分类是经验类比法预测导水裂隙带高度的基础,应用模糊数学m相分类法对煤层顶板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进行处理,寻求煤层顶板对岩性"软""硬"的隶属函数,建立模糊关系矩阵,进行煤层顶板类别的综合判别,并将其结果用于确定计算导水裂隙带高度经验公式的系数值。这一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人为因素对覆岩分类的影响,使预测的导水裂隙带高度更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7.
土石混合料大型直剪试验的颗粒离散元细观力学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贾学明  柴贺军  郑颖人 《岩土力学》2010,31(9):2695-2703
土石混合料作为一种特殊的岩土介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众多研究者的重视。基于3维颗粒离散元PFC3D,建立了土石混合料直剪试验模型,进行了不同含石量、不同岩性的土石混合料直剪试验模拟研究。颗粒离散元模拟结果表明,土石混合料的石料岩性和含石量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土石混合料的抗剪强度特性。硬岩混合料的摩擦角普遍比软岩混合料大6°~ 7°,含石量为60%~80%时达到最大。土石混合料的剪切面不再是一个平面,其起伏度随含石量增加而增大。剪切过程中软岩混合料在低正应力下表现为剪胀,高正应力下表现为剪缩,并产生软化现象,硬岩混合料表现为剪胀和塑性;软岩土石混合料剪切过程中能量以应变能和动能为主,而硬岩土石混合料的能量以摩擦能和动能为主。  相似文献   

8.
通过室内大型直剪试验和基于PFC2D的颗粒离散元数值模型,探讨考虑块石破碎的土石混合料的剪切特性及块石破碎特征。以土石混合料室内大型直剪试验和筛分试验为基础,提出了一种能真实描述块石形态特征并准确反映块石破碎效应的土石混合料颗粒离散元数值建模方法,模拟并分析了6种含石量土石混合料在4种不同法向应力作用下的剪切特性及块石破碎特征。结果表明:土石混合料抗剪强度随含石量的增大而增大,且基本符合摩尔-库仑(M-C)强度准则,随着含石量增大,内摩擦角呈现“慢-快-慢”增长趋势,黏聚力则呈现先增后减再增大的变化趋势。剪切后土石混合料块石破碎形式可归纳为表面研磨、局部破碎、完全破裂、完全破碎4种方式。提出了一种新的颗粒破碎指标,该指标能够准确描述粒径大于5 mm的块石的破碎程度,其随含石量和法向应力的增大而增大。通过对土石混合料颗粒离散元数值模型剪切面的分析发现,剪切面出现“剪斜”现象,其起伏程度随含石量增大愈加明显,且随着含石量增大剪切面附近剪裂隙数量增多,土石混合料在剪切过程中的破坏为拉-剪混合破坏。  相似文献   

9.
郭志 《地质科学》1983,(3):279-285
岩体内存在有许多直接看不到的隐微裂隙,其微小程度有时可达到只切割一个或半切割一个微小矿物颗粒。这些微小裂隙,直接影响着岩体的力学特性。因此,对岩体力学特性研究,不仅要从宏观上做大型岩体力学试验,也应从微观上将两者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岩体的力学特性,这样将有利于宏观岩体力学性质指标的选择和工程处理措施的方案选择。笔者取霓石正长岩为试样,进行岩体力学试验。本文试图把宏观试验和微观观察结合起来研究岩体的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土石混合体压缩性的三维颗粒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杨冰  杨军  常在  甘厚义  宋二祥 《岩土力学》2010,31(5):1645-1650
土石混合体是由作为骨料的砾石或卵石与作为填充料的黏土或砂土组成的特殊工程地质材料,无论天然形成或人工合成,其力学特性与均质土体或岩体相比均有较大差异。以昆明新机场高填方中大量采用土石混合体填料为工程背景,在三维颗粒流程序中对特定的土石混合体试样的侧限压缩试验进行数值模拟,比较了不同级配条件下土石混合体模型的微观结构及基本力学物理性能。通过比较侧限压缩模量和压缩后孔隙率,研究了含石率对土石混合体骨架效应等结构性的影响,并提出了工程中建议采用的土石比例区间,在颗粒流方法用于实际工程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土石混合料是由土和岩块(碎石)组成的复合体。混合料中土的种类不同,岩块的种类及含量不同,剪切破坏特征亦不同。由于对其剪切破坏机理研究还不够深入,在工程中难以确定这类填料的强度参数。为进一步探明土石混合填料的剪切破坏特征,对泥质页岩-粉质黏土混合填料进行了12个原位大型水平推剪试验,根据现场试验结果,将这类土石混合填料的水平推力-位移曲线划分为5个阶段,并对各个剪切破坏面进行三维还原,为土石混合体内部破坏机理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黄土的湿陷性与击实试验指标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了黄土的击实试验,提出了击实率的概念,拓展了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决策树算法的功能。将其用于相关性挖掘,进行了原状黄土湿陷性与击实率等指标的相关性挖掘,结果表明,击实率与湿陷系数具有相关性,击实率与最优含水率状态的击实率呈显著负相关性。根据试验及分析结果提出黄土在击实过程中的变形特性可反映黄土的湿陷性,黄土的击实效果同其湿陷性具相关性。这一研究为黄土湿陷性的评价提出了一条新的思路,同时成果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泥岩的物理力学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体内部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而影响其工程特性,为探讨压实作用对高速铁路微膨胀性泥岩微观孔隙的影响,制备6种不同干密度的重塑泥岩试样,采用冷冻干燥机对饱和后的试样进行干燥,进而通过压汞试验对不同压实状态下的重塑泥岩微孔隙形状、孔隙体积、孔隙面积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塑泥岩中除了存在圆柱形孔外,还含有大量瓶颈孔;参照shear提出的孔隙划分方法对孔径不同的孔隙进行了分类,发现重塑泥岩中的孔隙多分布于颗粒间及团粒内,压实作用在微观上表现为对大孔隙的压缩引起的大孔隙向小孔隙的转化;压实度不同的泥岩孔隙总面积几近相同且孔隙面积多存在于颗粒内,压实作用越大,团粒内孔隙面积越小;对压汞法实测孔隙率小于理论计算孔隙率这一现象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及说明,应用线性回归分析了实测孔隙率与计算孔隙率的关系;确定了通过压汞法测定泥岩微孔隙结构的科学性及合理性。研究成果可为膨胀泥岩地区高速铁路修建提供参考依据,对同类工程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桩前土体需要开挖情形下的随机有限杆单元法给出了新的详细的计算公式。由于滑坡和稳定体常为碎石土和风化的软岩,不适宜用静力触探研究相关范围(土性的自相关性),因此本文用旁压试验m值对相关范围进行研究和计算。根据所作的大量抗滑桩并参照已有的研究成果(如Meyerhof的研究成果),建议抗滑桩的可靠度与工程结构的可靠度取值同(即一级结构[β]=3.7、二级结构[β]=3.2、三级结构[β]=2.7)。这样处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许多成果均可移植到钢筋混凝土抗滑桩中。侧向地基系数Ch(p=b1mxy=b1Chy)为与土性及埋深有关的量,本文给出了用旁压试验推求m值的两种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5.
Major geotechnical problems in construction involving silty–clayey soils are due to their low strength, durability and high compressibility of soft soils, and the swell–shrink nature of the overconsolidated swelling soils. Confronted with these problems, a suitable ground improvement technique is needed, for deep excavations in soft clays, for stability, durability and deformation control. Cement-stabilization is one of the alternatives. An increase in strength and durability, reduction in deformability are the main aims of this method. Conventional cement-stabilization methods are used mainly for surface treatment. However, the use of cement has recently been extended to a greater depth in which cement columns were installed to act as a type of soil reinforcement (deep cement–soil mixing and cement jet grouting). In situ engineering properties of these silty–clayey soils are often variable and difficult to predict. For this reason cement-stabilization methods have a basic target to control the aforementioned engineering properties of these clays so that the properties of a silty–clayey soil become more like the properties of a soft rock such as clayey shale or lightly cemented sandstone. So cement-stabilization of these soils is essential to control their engineering properties and to predict their engineering behaviour for construction. In an effort to predict, classify and study the suitability of silty–clayey soils for cement-stabilization both slaking and unconfined compressive strength tests were carried out on clayey–sand mixtures consisted of two types of clays, kaolin and bentonite. Finally diagrams were prepared to study the variation of slaking and strength due to compaction, curing time and cement percentage and also to predict areas of efficient cement-stabilization.  相似文献   

16.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due to leakage from waste repositories is a well-known and wide spread problem. Emphasis has therefore been put on design of liners for such repositories, focusing on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nd its variation with time, liner composition, water content, compaction etc. The paper addresses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sand/bentonite mixtures, especially the variation of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s a function of bentonite content, compaction and degree of saturation.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variation of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a sand–bentonite mixture a new parameter k 1 has been proposed. The parameter reflects the amount of bentonite per pore volume and can easily be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amount of bentonite and the dry density of the soil mixture. Thereby,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can be predicted as a function of different degres of compaction. This method can be used for engineering purposes to predict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t an early stage of a design to get an idea of the required design and hence, co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