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空实验室观测期间,用白光日冕照相观测太阳日冕区,发现多数瞬变过程是以环状形式发生质量喷射.从太阳表面上二个太阳半径到六个太阳半径的观测范围内,测得环状瞬变过程前导边缘的运动是加速运动或者等速运动.这些日冕瞬变过程是细长的环,环的根部固定在太阳表面上.Dulk等人用白光观测和用无线电米波观测日冕瞬变过程时,比较了日冕环中的各种能量密度,得出结论:在日冕环中磁能密度大约是热能密度的十倍,磁能密度稍大于动能密度.Gergely等人也得出类似的结论.由此说明:在日冕环朝外运动时,磁场是控制日冕环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几年以前天空实验室的观测发现太阳日冕中多数瞬变过程是以环状形式发生质量喷射,并且测得环状瞬变过程前导边缘是加速运动或者是等速运动。这些日冕环是细长的环。环中的磁能密度大约是热能密度的十倍。观测表明:磁场是控制日冕环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几年以前天空实验室的观测已经发现太阳日冕中瞬变过程以环状形式发生质量喷射.在1973年5月到1974年1月观测期间,从天空实验室的白光日冕照像上,可以看  相似文献   

4.
日冕物质喷射的观测速度常低于阿尔芬波速的估计值而高于背景日冕声速,这说明日冕物质喷射可能在日冕中形成慢激波。本文取带赤道电流片的冕流结构作为背景,用冕流底部的磁通量喷发作为驱动机制,对日冕物质喷射触发的慢激波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电流片对激波结构有着重要影响。慢激波只出现在电流片的外部,在电流片中逐渐过渡为快激波,慢激波前方的背景磁场在快磁声波的作用下显著偏转,背景密度下降超过10%。慢激波的纬度范围有限,从电流片的外沿大约延伸到±20°,且具有凹向上方的外形。  相似文献   

5.
利用云南天文台声光频谱仪观测到的一次特殊的太阳射电米波爆发 ,与对应的光学活动及相关事件 ,我们探讨了 1 991年 6月 7日的日冕物质喷射过程  相似文献   

6.
利用云南天文台声光频谱仪观测到的一次特殊的太阳射电米波爆发,与对应的光学活动及相关事件,我们探讨了1991年6月7日的日冕物质喷射 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日地空间环境和能量走廊,光学日冕和射电日冕,日冕瞬变和行星际瞬变。特别阐述了射电日冕瞬变的种类及其行星际效应。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日地空间环境和能量走廊,光学日冕和射电日冕,日冕瞬变和行星际瞬变。特别阐述了射电日冕瞬变的种类及其行星际效应。  相似文献   

9.
太阳是距我们最近的一颗恒星。除了可见光以外。长期以来,科学家们相信,在地球和太阳之间还一定有着某种联系。观测发现,太阳每时每刻往外喷射着高速带电微粒流——也称为等离子体流,人们已习惯地称其为“太阳风”。它有时伴随着日冕物质抛射十分强劲。产生名副其实的“太阳风暴”。当太阳风暴袭击地球时,幸亏有地球磁层作为天然防线,人们才得以安然无恙。  相似文献   

10.
当背景磁场在日冕中存在零磁场线时,反向新磁通量的喷发将会产生双重电流片,包括零场区附近的磁场受到挤压而形成的横向电流片和新喷发场、原背景场之间形成的拱形电流片、本文用一对线偶极子来模拟背景场,用一对线磁荷来模拟反向喷发场,讨论了上述双重电流片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在电流片形成过程中,物质将向电流片集中。拱形电流片物质主要来自过渡层和光球层,并通过辐射损失进一步冷却,形成低温日珥环;横向电流片的物质则全部来自日冕,从而形成高温日冕环。以上结果可用来解释1984年4月14日观测到的日冕瞬变。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柱面活塞驱动过程模拟环状日冕瞬变现象。用特征线法数值研究在太阳引力作用下活塞的运动过程,得出了符合活塞运动条件及联结条件的等离子体密度分布、流速分布及激波特征。活塞驱动理论所得结果在形态、运动学、动力学及演化方面均与观测一致。  相似文献   

12.
简要回顾利用"日地关系天文台"(Solar Terrestrial Relations Observatory,STEREO)卫星的立体观测资料在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CME)研究方面已取得的一些重要进展,主要包括(1)通过极紫外成像仪观测到的日冕极紫外暗化来更准确地估计CME质量,研究CME演化的结构特征;(2)利用STEREO卫星日冕仪的双角度观测,在CME立体传播特征方面取得的新进展;(3)STEREO卫星日球成像仪具有广阔的视场范围,可以跟踪研究CME从太阳表面爆发到形成行星际日冕物质抛射(Interplanetary CME,ICME),及其在内日球层和近地空间的演化特征以及运动特征等。同时,也介绍了利用三角测量技术测定CME特征物理量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日冕物质抛射(CME)是巨大的、携带磁力线的泡沫状气体,在几个小时中被从太阳抛射出来的过程。日冕物质抛射伴随着大量带电粒子和辐射的释放,这些物质进入日地空间,对日地空间的磁场造成很大扰动;当它们传播到地球附近时,则严重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也对空间和地面的电子设备造成干扰。日冕物质抛射在传播过程中如果发生偏转,将影响它对地有效性。因此研究日冕物质抛射的偏转特性,对预报日冕物质抛射对日地空间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利用2007年10月8日STEREO卫星的日冕物质抛射观测资料,结合全日面线性无力场模型(Global Linear Force-Free Field,GLFFF)进行磁场外推,分析日冕物质抛射偏转与背景磁场能量密度分布之间的关系,并计算日冕物质抛射的运动轨迹。通过改变无力因子α,发现当α=0.15时,计算得到的日冕物质抛射运动轨迹与实际观测的日冕物质抛射运动轨迹拟合得最好。  相似文献   

14.
报导了云南天文台精细结构望远镜观测到的耀斑前兆机的日冕环的色球足点增亮和兰移现象。两个日冕环的4个足点由Yohkoh/HXH/SXT的观测研究所确认因光心斑前,色球上与日冕环足点相对应的,分立的点状亮谱斑,其偏带观测显示出兰移,表明它们是日冕环的色球足点,且表明存在着物质的预加热,以及物质从足点沿冕环上向上流动。观测还显示冕环所跨所跨越的暗条的激少达些现象清楚说明,物质沿磁力线的“蒸发”发生在耀斑  相似文献   

15.
太阳是与地球关系最为密切的天体.发生在日面上的剧烈爆发性活动可能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巨大影响甚至是灾难性后果.包含太阳耀斑、暗条爆发和日冕物质抛射在内的太阳爆发活动是同一物理过程的不同表现形式,其能量来源于爆发前储存在日冕中的磁场自由能.因此,了解日冕磁场的3维结构是理解太阳爆发的触发机制以及活动区的稳定性等现象的前提.由于观测技术限制,目前尚无法对日冕磁场进行常规观测,因此发展了多种利用可常规观测的光球磁场来重建日冕磁场的方法.主要评述近10 yr来各种日冕磁场重建方法在研究太阳爆发活动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CME)是一种强烈的太阳爆发现象,对空间天气和人类生活有巨大的影响,因此,日冕物质抛射检测对预报日冕物质抛射、保障人类的生产生活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日冕物质抛射检测多采用人为定义特征和界定阈值等方法。由于人为定义特征不能准确表征日冕物质抛射且具有普适性的阈值难于选择,现有的方法对日冕物质抛射的检测效果有待提高。提出一种基于Faster R-CNN(Faster Region-base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的日冕物质抛射检测算法。该方法首先结合CDAW(Coordinated Data Analysis Workshop Data Center),SEEDS(Solar Eruptive Even Detection System)和CACTus(Computer Aoded CME Tracking software package)3个著名的日冕物质抛射目录信息,人工标注了包含9113幅日冕图像的数据集,然后根据日冕物质抛射的图像特征较自然图像少、目标尺寸与自然图像有差异等特点,在特征提取和锚点选择方面对Faster R-CNN进行改进。以2007年6月的日冕物质抛射标注数据为测试集,本文算法检出了全部22个强日冕物质抛射事件和151个弱日冕物质抛射事件中的138个,对日冕物质抛射事件的中心角和角宽度等特征参数的检测误差分别在5°和10°以内。  相似文献   

17.
报导了云南天文台精细结构望远镜观测到的耀斑前兆相的日冕环的色球足点增亮和兰移现象。两个日冕环的4 个足点由 Yohkoh/ H X H/ S X T 的观测研究所确认。在耀斑前, 色球上与日冕环足点相对应的、分立的点状亮谱斑,其偏带观测显示出兰移, 表明它们是日冕环的色球足点, 且表明存在着物质的预加热, 以及物质从足点沿冕环向上流动。观测还显示冕环所跨越的暗条的激活。这些现象清楚说明, 物质沿磁力线的“蒸发”发生在耀斑前兆相, 而且,色球磁场的剧烈变化可能是引起色球蒸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随着观测手段、理论模型和数值方法的发展,人们对各种太阳风扰动如日冕物质抛射,以及相关的空间天气效应的认识和理解越来越深入。为获取行星际背景磁场、背景太阳风参数和日冕物质抛射、激波等太阳风扰动的传播参数,人们建立发展了各种模式;在这些获取的参数基础上,建立了各种太阳风扰动的传播模式,从而为空间天气预报提供了必要的经验和理论模型支持。根据这些模式所研究和描述物理量的不同,将这些参数获取模式和传播预报模式分为背景磁场获取模式、背景太阳风参数获取模式、日冕物质抛射传播参数获取模式、日冕物质抛射偏转模式、日冕物质抛射(激波)传播模式以及基于三维磁流体力学的数值模拟方法,并分别概述性地总结了各种模式的特点及其用途。  相似文献   

19.
本文比较了1982年2月9日同时观测到的两个爆发日珥及一次白光日冕物质抛射事件。比较表明,在研究日冕物质抛射事件与爆发日珥的关系时,爆发日珥的形状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体现了局部区域磁场结构的变化。作者提出了一种可能的磁场结构模型,对观测结果给以解释。  相似文献   

20.
日冕物质抛射基本物理参数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冕物质抛射(CME),是太阳大气中尺度最大,最为壮观的太阳活动现象.自1971年12月14日,人类第一次观测到CME以来,CME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空基日冕仪和地面设备对其观测得到了丰富的观测资料.但是,直到现在,CME的基本物理参数研究中还是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当然其中也受观测设备局限性的制约.该文综述了近年来CME基本物理参数的统计特征--速度、加速度、角宽度及纬度等--研究的新进展,指出了这些基本物理参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今后日冕物质抛射研究中要加强的一些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