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篇简介,系根据甘肃省1∶50万地质图验收汇报提纲整理而成。根据自然地理、构造体系和地质特征将甘肃省分为四个地层区。1.北山区; 2.祁连山区;3.秦岭区;4.鄂尔多斯西缘。各区下古生界发育情况:1.北山区下古生界发育较全;2.祁连山区下古生界最发育; 3.秦岭区有志留系和前志留系;4.鄂尔多斯西缘有寒武系和奥陶系。现按地层系统和地层区自北而南简述如后。一、寒武系 (一)北山区出露有下寒武统、中一上寒武统和未分寒武系,总厚大于3395米。它们分布于马鬃山,与阴山-天山东西复杂构造带一致,西起头吊泉经双鹰山至三道明水。  相似文献   

2.
<正> 甘肃有三大重晶石矿产地,即肃北县双鹰山—大豁落井大型重晶石矿(北山区),镜铁山桦树沟铁矿区共生和伴生特大型重晶石矿(北祁连区);文县包括东风沟、关家沟、鹄衣坝在内的特大型重晶石矿(南秦岭区)。此外,尚有一些零散分布的小型矿床或矿点(图1)  相似文献   

3.
甘肃北山地区的寒武纪地层出露比较定整,断续分布在晚前寒武纪断陷盆地之中,岩性稳定,厚度不大,含有相当丰富的古生物化石,是研究中国寒武纪南北两大生物群的重要地区之一。1964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所刘光夏、陈立军等在大豁落井发现了早和晚寒武世三叶虫,为北山地区寒武纪地层的划分及对比提供了化石依据,并根据三叶虫将本区的寒武纪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中及上寒武统:马宗山群;下寒武统大葫芦组,双鹰山组。  相似文献   

4.
扬子地台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地层对比的新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前言 1984—1985年,笔者等在加深云南晋宁梅树村(以下简称梅树村)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研究程度的过程中,于云南江川侯家山剖面渔户村组旧城段采集了丰富的宏观藻类化石。1985年4月,考察了扬子地台有关的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地层剖面,包括贵州织金五指山、戈仲伍,清镇阿坝寨,湖北宜昌天柱山、黄家塘、泰山庙,房县西蒿坪矿硐坡,陕西宁强宽川铺石中沟及四川峨嵋麦地坪等9条界线剖面。在房县西蒿坪剖面发现新的化石层位,于西蒿坪段首次发现有绞纲腕足类。在宁强宽川铺石中沟剖面灯影组宽川铺段中部发  相似文献   

5.
甘肃北山某黑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的初步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北山某黑钨矿区,位于天山—内蒙地槽褶皱系,北山华力西褶皱带,白山—狼娃山复背斜西段南缘。单脉型石英脉黑钨矿床和云英岩型浸染状黑钨矿床(简称脉钨矿和云英岩型矿床)的生成,在构造上严格受矿区南北两侧近东西向区域性白山—狼娃山压扭性深大断裂所派生的北东向扭张性断裂所制约。北东向断裂为主要容矿空间,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断裂充填有少数矿脉(图1)。  相似文献   

6.
云南晋宁梅树村剖面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正> 1984年初,我们曾将梅树村剖面近四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作了系统总结 (罗惠麟等,1984)。同年1月,该剖面被国际地科联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表决通过为唯一的全球界线层型候选剖面,并提交国际地层委员会予以确认。为了进一步提高剖面的研究程度,1984—1986年间,我们着重在生物地层、岩石地层、同位素地质及磁性地层等方面加深研究,又取得了一批新成果,这些成果无疑将会使该剖面处于领先地位,现作一简单报道。  相似文献   

7.
甘肃北山(马宗山)一般泛指天山的东延部分,东部与龙首山相接。北山下寒武统双鹰山组是东疆和甘肃河西主要含P—V—U矿层位。目前已发现矿床(点)多处,为重点找矿对象之一。一、含矿岩系早寒武世双鹰山组P—V—U含矿岩系受东西构造带的控制,呈狭长带状分布于震旦纪古隆起带边缘,甘肃境内西起方山口,东至洗肠井,长达400多公里(图1)。含矿岩系以平行不整合或角度不整合于震旦亚界之上,与上覆中上寒武统西双鹰山组呈整合接触。P—  相似文献   

8.
甘肃的寒武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武系主要分布于北山、祁连山、河西走廊及陕甘宁盆地。根据沉积岩相及动物地理区系分为三大沉积区和7个沉积分区:北山沉积区分为下统双鹰山组、中统大豁落井组、上统西双鹰山组;祁连山沉积区未见下统,中统月牙山群、黑茨沟群和格尔莫沟群,上统香毛山群;华北沉积区下统未分,中统毛庄组、徐庄组和张夏组,上统仅见崮山组。三大沉积区的动物群分别为东南型(除早寒武世外)、过渡型和华北型。寒武系下界相当于滇东的沧浪铺阶之底界,并与震旦系冰碛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寒武纪岩相古地理轮廓受当时的地壳变动和气候条件所控制。早寒武世中晚期开始海侵,在北山沉积区之西部呈海湾,在陕甘宁盆地西缘呈浅海陆棚,省内其余地区(除西秦岭外)呈古陆状态。中寒武世广泛海侵,在祁连山形成海槽,且地壳运动加剧,火山喷发活动频繁。晚寒武世大规模海退,仅在北山局部地区、祁连山西段和陕甘宁盆地有沉积,其余均为古陆状态。  相似文献   

9.
1978年11月,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所属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第29号项目(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的工作组首次访华期间,云南昆明地区的梅树村剖面及王家湾剖面、四川峨眉的高桥剖面、湖北峡东区的天柱山剖面及松树坡剖面,被该工作组选作为参考剖面。1982年11月6—8日,由中国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全国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和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第29号项目工作组联合发起的《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问题现场讨论会》在昆  相似文献   

10.
<正> 安徽南部晚寒武世过渡区的地层,钱义元等(1964)研究时,划分为青坑组和团山组。命名地点在青阳青坑。青坑剖面只有团山组出露完整,青坑组受断层破坏,布露仅底部数十米地层,而且只采获不能确定地层界限的Proceratopyge一属,其下界难以确定。因此,按规范要求,不能作为青坑组的层型剖面。笔者等(1963—1964)在相距青坑拾数公里的泾县北贡唐村测得一上寒武统系统剖面。该剖面上寒武统唐村组、青坑组和团山组彼此间为连续沉积,界线清楚,层序井然,化石丰富。其中所含三叶虫动物群既有江南区的色彩,亦有华北区常见分子,还有世界性分布的属种,而且分带明显。笔者建议将该剖面作为皖  相似文献   

11.
研究区位于扬子板块中段,地层发育齐全,构造层次清晰,交通方便(图1),因此早在本世纪初就有不少地质学家涉足此地(李四光、赵亚曾,1924)。该区地质研究程度较高,尤其在古生物地层学研究方面成果甚丰,其中前寒武系和寒武系的界线剖面已被国际地科联确定为该界线层型的主要参考点;寒武系和奥陶系亦被确定为我国南方寒武系、奥陶系的主要标准剖面;奥陶系与志留系界线剖面正在争取成为国际层型剖面。寒武系的研究有  相似文献   

12.
北天山北缘构造剖面测量及多期构造变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天山北缘为典型的大陆内部活动构造特征,发育准噶尔盆地南缘逆冲带,主要表现为新生代时期形成的多排平行山体的背斜和逆冲断层。为了详细研究该区主要构造变形特征和变形形成时间,2005年我们对天山北缘进行了详细的地表地质剖面测量,之后进行了多年地表地质区域调查,落实了关键砾岩地层时代,充分结合卫星遥感影像资料、二维三维地震剖面和钻井测井资料,应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完成了一条近SN向的长度50 km的金钩河-安集海河构造地质大剖面。野外观察和地质测量以及生长地层和生长地层不整合分析表明,安集海深层背斜初始形成时间为中新世早期,在第四纪西域组(Q1x)、乌苏群(Q2)和第四纪中晚期(Q4)最终定型的浅表背斜,深层为断层转折褶皱和中浅层反冲的楔形构造叠加组合而成;霍尔果斯深层背斜初始形成时间为中新世晚期,在第四纪中晚期Q4最终定型,构造样式为深层断层转折褶皱、中深层楔形构造和浅层断层扩展背斜叠加组合而成。区域地质调查发现一条近东西走向285°,发育在中生界地层的准南走滑断层,该断层位于准南边界逆冲断裂以北,形成时间最晚(Q4)。根据准南安集海背斜、霍尔果斯背斜和准南边界逆冲断裂初始形成时间,可以认为准南构造初始逆冲次序为后展式,然后整个逆冲带从第四纪早期西域组晚期开始一直活动到现今。  相似文献   

13.
浙江诸暨剖面是江南地层亚区研究寒武-奥陶系最重要的剖面之一。此剖面寒武-奥陶系界线上,下层位可划出牙形石带如下:下奥陶统印渚埠组下部:(4)“Acodus”oneotensis带;(3)Utahconusbeimadaoensis-Monocostodussevierensis带。上寒武统西阳山组:(2)Cordylodus proavus带;(1)Proconod-ontus带。寒武-奥陶系界线划在Cordylodus proavus带与Utahconus beimadaoensis-Monocostodus seviere-nsis带之间。这个界线不但与我国华北、湖北地区的而且与伊朗、澳大利亚和美国的一致。  相似文献   

14.
1 研究区地质背景 巴什布拉克铀矿区位于喀什拗陷西缘乌恰县境内,天山地槽褶皱带与西昆仑山地槽褶皱带的夹持地区.该夹持地区为一复向斜盆地,由中部次级背斜及其南北二侧的次级向斜组成.中部背斜已被断裂构造复杂化,称卡巴加特背斜.南侧的次级向斜为西昆仑山褶皱带山前盆地.北侧的次级向斜为南天山冒地槽山前盆地,称巴什布拉克盆地.  相似文献   

15.
汪新 《高校地质学报》2005,11(4):568-576
南天山山前发育叠瓦状断层和叠加褶皱,这类褶皱构造形态复杂,研究难度大。应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依据地表倾角产状、二维地震剖面和钻测井数据,建立了南天山山前库车秋里塔克背斜和柯坪八盘水磨背斜的构造模型。该研究思路和手段对中国西部山前带复杂褶皱的研究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从汞矿的成矿地质作用着手,结合硒的地球化学习性,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湘黔汞矿带湖南境内诸汞矿床硒的赋存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进行探讨。一、区域地质背景及矿床概况湘黔汞矿带位于凤凰—新晃大背斜西翼,保(靖)—铜(仁)深大断裂东侧,呈北北东向展布(图1)。而矿田(矿床)则多位于轴向北西西的横跨褶皱构造内。区内主要出露地层为寒武系,次为震旦系,均呈北东—南西向分布。花岗岩类除西部的梵净山(贵州省境内)见有侵入外,其它地区末曾发现。  相似文献   

17.
华南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上部的δ13C巨大负异常事件(DOUNCE)是当前埃迪卡拉系研究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对湖北宜昌茅坪泗溪剖面埃迪卡拉系开展高精度的岩石地层和碳氧同位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与黄陵背斜周缘其他剖面的对比,表明峡区陡山沱晚期DOUNCE事件的δ13C值变化由下降—负漂移—短期正漂移—回升4个阶段构成,但DOUNCE事件在不同剖面上的表现存在明显差异。详细的沉积岩相分析和地层对比表明,各剖面δ13C演化差异是由岩相变化导致的岩石地层发育差异引起的。泗溪剖面DOUNCE事件主体部分缺失与该剖面位于台内盆地斜坡环境,发育多层滑塌构造造成的地层缺失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在缺乏生物地层控制的埃迪卡拉系,δ13C同位素地层是揭示沉积相变化造成的岩石地层差异和地层对比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古生物大量绝灭——地质历史发展阶段划分的基本标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显生宇中最重要的三个地层界线是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和白垩系—第三系界线。对中国和世界上这三条界线的研究表明,它们具有下列相似特征:许多生物门类大量绝灭、铂族元素的正异常、稳定同位素(δ~(13)C)的突然变化等。这些观象很可能是由于地外的稀罕事件造成的。因此,上述三次生物大量绝灭可看成为显生出地质历史阶段划分的基本标志。  相似文献   

19.
东七一山地区多金属矿床元素分带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一个实际工作地区为例,研究元素的共生组合特征及其分带性和空间分布规律,从而建立元素空间分带模式,为异常的推断解释和找矿预测提供依据。 (一) 地质概况本区位于天山褶皱系东缘的旱山—凤昆山复式向斜轴部的斜山—东七—山—凤尾山弧形向斜向南突出的转折处,构造线呈近东西向。出露地层主要为志留系下统斜山群安山质凝灰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七二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一次国际地质会议上,国际地科联寒武系地层学会决定对前寒武系—寒武系的界线进行工作,以便在世界范围内选出层型剖面及其界线,以供各国有关科学研究人员参考。近几年来,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先后到澳大利亚、摩洛哥、苏联等地检查和验证层型剖面和层型界线。据目前所了解的情况,现在尚未得到一个统一的地层层序,作为前寒武系和寒武系界线的参考标准。但是目前已描述了许多个值得进一步审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