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河西走廊花海古湖泊全新世白云石的发现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对河西走廊花海古湖泊沉积物的X衍射分析发现,全新世期间有明显的白云石沉积.岩性、沉积过程、石膏以及Fe3+含量的变化表明,花海湖全新世白云石沉积环境以还原环境为主,即还原环境利于白云石的形成,为白云石的成因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白云石作为碳酸盐矿物,可以反映湖水盐度,但并非直接指示了湖水的咸化.随着湖水盐度的进一步增加,在硫酸盐型湖泊中,白云石含量随盐度的增加而相应减少,表明利用白云石分析湖水盐度时需要结合其他矿物进行分析.结合石膏含量的变化,花海湖全新世时期白云石含量的变化可以揭示该区域湖水盐度的变化.在10.478.87 cal ka B.P.早全新世时期,湖水的盐度较高,气候由干向湿转变;8.87 cal ka B.P.时期,有大量石膏沉积,显示了湖水盐度的进一步升高,气候干旱;随后湖水相对淡化,气候湿润;5.50 cal ka B.P.至今,沉积出现间断,气候逐渐干旱.  相似文献   

2.
藏南沉错钻孔硅藻组合与湖水古盐度定量恢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通过藏南沉错钻孔化石硅藻组合研究, 应用青藏高原硅藻-湖水电导率转换函数, 对沉错最近300年来湖泊古盐度进行了定量恢复. 推导的电导率变化与近代湖泊水位变化记录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表明沉错湖水盐度可以反映大气有效湿度的变化. 古盐度的重建揭示了几次重要水文事件: 小冰期最后一次冷期(约1845~1885AD), 湖水明显淡化, 反映了冷湿气候组合特点; 20世纪60年代以来, 湖水盐度呈急剧增高趋势, 也是近300年来盐度最高、增加幅度最大时期, 湖水的咸化反映的有效湿度降低与近几十年来温度的不断上升而导致的蒸发量的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3.
特异湖浪介对水化学环境因子的形态学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区、藏北、藏南及藏中地区50多个湖泊水体现生介形类和水化学样品进行了同步采样. 现生特异湖浪介的成体体长与其栖息地的水化学资料的对比结果表明: 特异湖浪介的成体体长与湖水的电导率存在明显的定量关系. 提出了应用特异湖浪介的成体体长指标, 定量恢复古盐度的经验公式, 并应用该经验公式重建了错鄂CE-2孔的古盐度, 通过与其他重建古环境方法的比较, 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4.
12 kaBP前后青藏高原湖泊环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李炳元 《中国科学D辑》2001,31(Z1):258-263
对青藏高原地区20多个有12 kaBP前后测年数据的湖泊或古湖盆的古湖岸线、古湖沉积物以及指示湖水盐度变化的古气候代用指标进行了较系统分析, 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其毗邻的中国西北地区的古湖面在14~11 kaBP冰消期具有明显回升现象, 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湖泊湖面涨幅往往超过全新世最宜期. 12 kaBP前后温湿的气候波动在青藏高原甚至全中国是普遍存在的, 可与欧洲和格陵兰冰芯记录到的Bolling和Allerod暖期对比, 表明B/A事件不只是北大西洋的区域现象.  相似文献   

5.
王海雷  王云生 《湖泊科学》2010,22(6):894-900
总结了青藏高原地区400多个湖泊湖水的Mg2+、Ca2+和Mg/Ca等水化指标与湖水盐度的相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随着湖水变化(不同采样时间和采样点以及自然蒸发)而产生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湖泊湖水的Mg2+浓度与盐度具有较为稳定的正相关关系,而Ca2+和Mg/Ca与盐度的相关性较弱.在对于某一特定水化学类型的湖泊,一般碳酸盐型湖泊的Mg2+、Ca2+以及Mg/Ca等指标与盐度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硫酸盐型湖泊中Mg2+浓度和盐度呈现较高的正相关关系,而Ca2+以及Mg/Ca与盐度的相关性仍很弱;而在氯化物型湖泊中,Mg2+浓度与盐度呈更高的正相关性,Ca2+浓度也与盐度呈一定的正相关性,Mg/Ca这一指标与盐度的相关性依然很弱.而对某一特定湖泊,在不同演化阶段或不同的采样地点,Mg2+浓度与盐度仍然保持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Ca2+以及Mg/Ca与盐度的相关性仍然不稳定或很弱.在青藏高原作古环境重建应用的时候,湖水Mg2+浓度是古盐度一个较好的转换指标,而Ca2+以及Mg/Ca的古盐度指示意义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6.
湖泊沉积物中正构烷烃氢同位素组成(δD)广泛应用于古环境变化研究,但其正构烷烃通常包含多种植物来源,使其作为环境和气候指标进行解释时面临许多挑战.我们系统调查了青藏高原地区15个湖泊中51个沉水植物(包括39个眼子菜、1个狐尾藻和11个川蔓藻),13个藻类(包括5个轮藻、3个刚毛藻和5个水绵)以及20个湖边陆生植物(包括10个灌木和10个草本植物)正构烷烃的δD值.结果表明:藻类和沉水植物C29正构烷烃δD值与湖水δD值显著正相关(藻类:R~2=0.85,p0.01,n=9;沉水植物:R~2=0.90,p0.01,n=25),表明这些藻类和沉水植物正构烷烃的δD值反映了湖水δD值的变化.不同种属的藻类和沉水植物,以及不同水文条件下生长的同一种属植物,其氢同位素分馏值(ε_(a/w))并不稳定,表明生物合成和环境条件(如盐度)可能会影响藻类和沉水植物的δD值.希里沟湖(封闭湖)中川蔓藻的δD值显著偏正于其湖边草本植物的δD值(one-way ANOVA,p0.01),但可鲁克湖(开放湖)中的轮藻植物与其湖边草本植物的δD值接近(one-way ANOVA,p=0.8260.05),表明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泊中藻类和沉水植物仅在封闭湖记录了湖水相对于大气降水富集δD值的信号.对每一个藻类和沉水植物样品,不同碳数正构烷烃δD值无明显差别,表明结合Paq和平均链长(ACL)等指标,不同碳数正构烷烃δD值的差值能帮助我们判断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植物来源,及分析古湖泊盆地的沉积类型(开放沉积或封闭沉积).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岱海古水温定量恢复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通过分析岱海岩芯沉积中介形类壳体(Limnocythere of.inopinata)的Sr/Ca比值,结合现代活体介形类生态特征研究,获取了湖水的定量古盐度.另外,在实验室内开展湖水蒸发模拟试验,建立了湖水盐度与氧同位素之间的定量函数关系,获取了古湖水的氧同位素.最后,根据岩芯沉积中自生碳酸盐矿物的氧同位素分析值,结合古湖水的氧同位素组成,定量恢复了岱海古湖水温度,并探讨了其古气候意义.  相似文献   

8.
福建晋江市前港湖、龙湖等四湖泊的成因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起浩  施建生 《地震地质》2012,34(1):110-128
对前港湖、龙湖、虺湖、(氵丙)州湖的地理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对钻孔和钻孔岩心沉积相及微体古生物进行了分析,对14C样品进行了年代测定,特别是通过对龙湖湖内和沿岸共78个钻孔岩心的分析,揭示了龙湖及沿岸残坡积层和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层展布,进而得到了龙湖成湖前的凹陷和发育在凹陷内的古河流环境,最终推断这4个湖泊为全新世晚期地震断塞湖.主要理由是:这4个湖沿衙口-(氵丙)州隐伏断裂(控制深沪湾地堑NW侧边界的断裂)呈线状展布,都为淡水湖;都发育在晚更新统含砾砂黏土及残坡积层构成的凹陷内,成湖前凹陷内有古河流;已发现龙湖湖盆SE近隐伏断裂处的下游古河床被抬高,且高出上游河床3m以上;前港湖、龙湖的最早成湖年龄都为距今2.4ka左右,这个年龄处于全新世晚期的强古地震发生的可能时间区间内,该地震同时导致了深沪湾海底古森林更深沉没于海底;都存在湖坝和可能的地震沉积相.推断上述湖泊是在该古地震时衙口-(氵丙)州断裂NW侧地块翘起掀升堵塞河流形成的地震断塞湖.湖泊形成后,当地盛行的风沙在湖坝处的加积和在地堑内的填积,导致湖坝变宽增高并和地堑沉积连成大致等高的一体,阻挡了湖水的外流,这是使湖泊继续发育并留存至今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循化-贵德地区的循化盆地、贵德盆地和同仁盆地与拉鸡山和西秦岭北缘逆冲带相邻分布.盆地沉积地层主要由渐新统西宁群、渐新统上部至上新统贵德群和下更新统组成.它们由不整合界面分隔,划分为3个盆地相.盆地相1为西宁群,盆地相2为贵德群查让组、下东山组、贺尔加组和甘家砾岩组,盆地相3为共和组及下更新统.3个盆地相均在其中下部或底部发育湖泊沉积,向上转变为冲积扇-辫状河平原沉积体系,呈现出粒径向上不断加大的反序、进积沉积序列.盆地沉积、古流和沉积物碎屑成分分析表明,研究区在西宁群(盆地相1)沉积时期发育大型湖泊沉积盆地,盆地沉积物源主要来自于南侧的西秦岭逆冲带,而拉鸡山逆冲带处于沉积基准面之下,接受沉积;在贵德群(盆地相2)沉积时期,逆冲作用向北迁移,拉鸡山逆冲隆升,研究区盆地分割,主要沿拉鸡山逆冲带南北两侧发育点源扩散型冲积扇-辫状河平原沉积.研究区盆山系统演化对青藏高原远端增生过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新生代向北东的增生作用在渐新世(29~21.4Ma)已抵达西秦岭北缘地区,增生过程主要表现为向北的单向褶皱逆冲增厚隆升和前缘前陆盆地充填;中新世至上新世(20.8~2.6Ma)高原增生作用跨过研究区可能抵达祁连北缘和六盘山地区,增生过程主要表现为双向基底卷入式逆冲增厚隆升和分割式前陆盆地充填上新世至早更新世(2.6~1.7 Ma)高原远端主要表现为区域剥蚀夷平与山间盆地加积充填.  相似文献   

10.
循化-贵德地区新生代盆地发育及其对高原增生的指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化-贵德地区的循化盆地、贵德盆地和同仁盆地与拉鸡山和西秦岭北缘逆冲带相邻分布.盆地沉积地层主要由渐新统西宁群、渐新统上部至上新统贵德群和下更新统组成.它们由不整合界面分隔,划分为3个盆地相.盆地相1为西宁群,盆地相2为贵德群查让组、下东山组、贺尔加组和甘家砾岩组,盆地相3为共和组及下更新统.3个盆地相均在其中下部或底部发育湖泊沉积,向上转变为冲积扇-辫状河平原沉积体系,呈现出粒径向上不断加大的反序、进积沉积序列.盆地沉积、古流和沉积物碎屑成分分析表明,研究区在西宁群(盆地相1)沉积时期发育大型湖泊沉积盆地,盆地沉积物源主要来自于南侧的西秦岭逆冲带,而拉鸡山逆冲带处于沉积基准面之下,接受沉积;在贵德群(盆地相2)沉积时期,逆冲作用向北迁移,拉鸡山逆冲隆升,研究区盆地分割,主要沿拉鸡山逆冲带南北两侧发育点源扩散型冲积扇-辫状河平原沉积.研究区盆山系统演化对青藏高原远端增生过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新生代向北东的增生作用在渐新世(29~21.4Ma)已抵达西秦岭北缘地区,增生过程主要表现为向北的单向褶皱逆冲增厚隆升和前缘前陆盆地充填;中新世至上新世(20.8~2.6Ma)高原增生作用跨过研究区可能抵达祁连北缘和六盘山地区,增生过程主要表现为双向基底卷入式逆冲增厚隆升和分割式前陆盆地充填;上新世至早更新世(2.6~1.7Ma)高原远端主要表现为区域剥蚀夷平与山间盆地加积充填.  相似文献   

11.
Volcanosedimentary boron deposits are present within Tertiary lacustrine sediments and volcanic rocks in Xiongba, Tibet. Boron deposits are characterized by low density relative to country rocks; thus, it is possible to locate them by gravity measurements. We conducted a 1:50000 high-precision gravity survey in the Xiongba area, Tibet, and obtained the Bouguer and residual gravity anomalies. We analyzed fault system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and volcanic rocks and their relation to the volcanosedimentary boron deposits. The processing of the gravity data revealed local gravity variations and fault structures. We applied preferential downward continuation and wavelet transform to the gravity data, and in conjunction with geological data, we predicted the distribution of volcanosedimentary boron deposits.  相似文献   

12.
东营凹陷波动古湖相烃源岩沉积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陈中红  查明  金强 《湖泊科学》2006,18(1):29-35
以东营凹陷牛38井为例,研究显示,该井沙河街组沙三段烃源岩的沉积特征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宏观上体现为, 构造因素控制湖盆的整体升降和沉积构造旋回,但季节性气候及其它因素的影响使湖盆呈现次级旋回的复合性沉积.微观上表现为纹层的不连续性及生物扰动构造等事件性沉积.古湖面不同幅度的波动和变化导致相对稳定的泥岩沉积的不稳定性,有机质的分布也呈现较显著的非均质性.湖泊的沉积过程影响了微量元素、有机质以及烃源物质的分布,水体较深、盐度较高的沙三段下部多数微量元素含量较高以及B/Ca、Sr/Ba呈现高值;水体较浅、盐度较低的沙三段中部各元素的分布较为稳定,B/Ca、Sr/Ba比值及Sr的含量均显著降低.波动性沉积导致烃源岩呈现明显的优劣性分布,沙三段下部中的有机质富集,为优质烃源岩;沙三段中部的有机质分布较为分散,生排烃的资源潜力有限.  相似文献   

13.
火山沉积型硼矿形成于新近纪特定的火山+湖相沉积环境条件下,含硼地层具有含硼湖相沉积岩与凝灰岩、安山岩等火山岩互层的多旋回二元沉积结构的特点.由于硼酸盐矿物的沉积发生多在沉积后期,通常与凝灰岩、粘土、灰岩等互层沉积,因此形成的硼矿层具有低密度、低电阻率的特征.针对硼矿层的这种特征,采用综合地球物理技术进行探测.在西藏雄巴地区,首先进行了1:5万高精度重力勘探,获得了研究区的布格重力异常,通过对重力资料的处理分析,获取了研究区的断裂构造发育和重力异常变化,推断了地下地层岩性空间变化特点并圈定出火山沉积型硼矿的发育有利区;在此基础上对有利区域进行了1:5000音频大地电磁测深,获得了研究区地下地层电性结构特征.通过对研究区电法数据的震电拟合及重力和大地电磁资料联合反演并与研究区地质资料相结合,进一步分析了该区地层构造、断裂体系、沉积单元与火山沉积型硼矿的形成关系,并对该区火山沉积型硼矿的分布进行了预测,最终钻探验证结果与预测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西藏扎布耶盐湖水位Winters和ARIMA模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齐文  郑绵平 《湖泊科学》2006,18(1):21-28
由于温室效应,气温加速上升,我国西部干旱一半干旱盐湖区盐湖水位出现加速下降或上升等变化.藏北高原湖泊众多,但都缺少湖水位的人工观测记录.中国地质科学院盐湖中心自1990年始在西藏扎布耶盐湖建立了长期科学观测站,进行水位动态观测,积累了连续13年珍贵的数据.如何根据湖泊水位历史记录数据,准确的定量预测水位中短期变化,是关系着盐湖资源开发命运的大事.本文用Winters线性和季节性指数平滑法、ARIMA乘积季节模型两种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根据西藏扎布耶盐湖1991年1月-2003年12月水位变化的时间序列数据,探讨了两种时间序列数据的预测方法在盐湖水位动态变化预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Climate of Yunnan Plateau is mainly controlledby the system of southwest Asian monsoon, and alsoaffected by westerlies and local climate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Since the Cenozoic, a large numberof structural lake basins have formed with the uplift ofthe Qinghai-Tibet Plateau[1]. As the information aboutthe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 was faithfullydocumented in lake sediments, which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inuity, high resolution, abundant in-formation, lake sediments p…  相似文献   

16.
Relict (perched) lacustrine deltas around the perennially ice-covered lakes in the Taylor Valley, Antarctica, imply that these lakes were up to 40 times larger in area than at present since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LGM). These deltas have been used to constrain ice-margin positions in Taylor Valley, and the boundaries of the proposed LGM ice-damned Glacial Lake Washburn. The timing of these high lake levels has depended on 14C chronologies of algal layers within relict lacustrine deltas. To provide additional geochronometric data for the post-LGM lake-level history, we applied photon-stimulated-luminescence (PSL) sediment dating to polymineral fine silt and sand-size quartz from 7 perched-delta and 3 active-delta sites of different elevations along 3 major meltwater streams entering Lake Fryxell. Our PSL dating of 4 quartz-sand samples from core tops in the seasonal ice-free moat of Lake Fryxell (elevation ∼18 m a.s.l.) and two core-top moat samples from the seasonal moat of Lake Vanda in nearby Wright Valley establish that adequate PSL clock zeroing (by daylight) occurs in regional, modern shoreline deposits. Minimum-age micro-hole PSL results from the moats are consistently near 100 a. Minimum-age micro-hole age estimates for the deltas range from ∼50 to 100 a near the present lake level up to 13.4 ± 1.3 ka at 240 m. These are systematically younger than the comparable, reservoir-uncorrected, 14C ages that range from 7 ka (cal yr BP) to 13 ka (cal yr BP) near lake level up to 20 ka (cal yr BP) at 220–240 m elevation. Our results indicate the occurrence of a dramatic discrepancy between PSL minimum-age and 14C age estimates that is presently unresolved.  相似文献   

17.
滇池北缘草海地区的草2孔,含丰富的孢粉和藻类化石,根据其成分的变化,并与现代湖底层沉积物中花粉和藻类分布规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距今约50000年以来,滇池经历了由浅湖-大湖(湖进)-浅湖(湖退)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北方季风边缘区的湖泊对环境的反应很敏感,乌拉盖高毕是位于内蒙古高原东北部的一个已干涸的内陆封闭湖泊.研究剖面总厚度为405 cm,根据取得的9个AMS14C及光释光测年数据,建立了51.9 ka BP以来的年代序列.结合岩性的变化、粒度组分分析、粒度参数(标准偏差、偏度、峰度等)及Rb/Sr比值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恢复了乌拉盖高毕湖泊沉积记录的5万年来的环境演化过程.将0~405 cm的剖面划分为4个较大的气候阶段:51.9-44.1 ka BP(405~343 cm),气候为干冷期,各环境指标显示为滨湖沉积,湖泊水位较低;44.1-28.5 ka BP(343~130 cm),气候为温湿期,湖泊逐渐扩张,湖泊水位升高;28.5-11.38 ka BP(130~35 cm),气候转冷,湖面萎缩,并在盛冰期出现砂楔,该阶段后期湖泊干涸;11.38 ka BP至今(35~0 cm),气温回升.  相似文献   

19.
腐殖质具有对气候环境变化响应敏感的特点,已经展示出了作为古气候演变研究载体的重要潜力和优势,当前,腐殖化度对气候环境变化指示意义的研究主要应用于泥炭沉积上,而对于湖泊沉积物中腐殖化度气候环境变化的研究,至今尚未见到报道,根据新疆东疆北部巴里坤湖湖泊沉积物腐殖化度的分析,同时结合年代学、有机质含量、总有机碳、自生碳酸盐δ13C、δ18O的分析结果,认为该湖泊沉积物中腐殖化度可以较为敏感地反映气候环境变化的相关消息,较高的腐殖化度,指示气候相对湿润,而较低的腐殖化度值,指示气候相对干燥,在此基础上,结合多指标变化,初步划分了巴里坤湖地区近9.4cal kaBP以来经历了干(9.4-7.5cal kaBP)-湿(7.5-5.8cal kaBP)-干(5.8-3.0 cal kaBP)-湿(3.0-1.0cal kaBP)-干(1.0-Ocal kaBP)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中昆仑山区封闭湖泊湖面波动及其气候意义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18  
李栓科 《湖泊科学》1992,4(1):19-30
封闭湖泊湖面波动是气候变化很敏感的指示器,其水量平衡特征对此可给予理论证明,进而可将这种灵敏度表示为Z=A_l/A_b=(P_b-E_b)/(E_l—P_l)。中昆仑山区的封闭湖泊自17000a B.P.以来曾经历了三次高湖面,即17000a B.P.前后、12000a B.P.前后及8000—6000a B.P.。其中第一期的高湖面与高山区冰体消融、西风带位置的变动及土壤湿度、太阳辐射值的变化有关,第二次的高湖面是湖泊总体收缩下降过程中出现的相对稳定或短暂回升,第三期的高湖面是全球性温湿气候的产物。理论探讨与实例分析均说明,封闭湖泊湖面波动不仅对无人类观测记录的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指示性,而且可以弥补人类观测资料的不足,是研究气候变化的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