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畜牧业和种植业在西藏高原不同地区长期处于分离发展状态,这种分离的格局导致了土地利用强度加剧和草场与农田生态系统的退化。农牧结合可通过行业间生态位互补提高粮食和饲料生产力,并有效提升复合生态系统的弹性,因此,通过协调畜牧业和饲料作物生产,走向区域协同成为农牧业发展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解决途径。通过区域耦合,协调专业化畜牧业和集约化农业,是解决放牧系统牧草不足和畜牧业生产瓶颈的有效办法。目前,要实现农牧业发展的区域协同,还必须从局域农场向区域层面推进。为此,从2016年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青藏高原退化高寒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与技术示范"开始实施,旨在通过建立生产和生态功能相协调的草牧业技术体系,协调生态-草-牧关系,实现遏制草地退化和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双赢目标。面对青藏高原草地退化的严峻威胁,迫切需要通过生态功能与生产功能相协调的方式实现区域协同。本专辑组织发表草地生态和管理的相关论文,以期促进高寒生态系统的管理和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地理区域系统与生态建设战略初步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生态地理区域系统是根据代表自然界的生物和非生物要素地理相关性的比较研究和综合分析,按照自然界的地域分异规律,划分或合并而形成不同等级的区域系统。其主要研究的对象是自然要素的空间格局,及其与自然资源的匹配。生态地理区域系统所体现的温度、水分等立地条件地域差异,是认识生态环境的宏观框架,可以也应该成为制定治理措施的基础,对植被的恢复和保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西部在生态上受到西北地区的沙漠化和盐碱化,黄土高原、西南地区的土壤侵蚀,青藏高原的草场退化,西南地区的滑坡、泥石流等的胁迫。管理上也存在许多问题,如盲目的退耕还林,盲目强调植树造林等。因此,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在认识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解决管理上的问题,包括在指导思想上的误解,即“生态建设 =种树”,“退耕必定还林”;局面上避免开发的无序状态 ;工作措施上,则要防止“一刀切”的方式。本文综合西部地区的温带、水分、植被、土壤等因素,将西部地区生态地理区域系统划分 8个温度带,2 5个自然区。通过综合西部地区的环境胁迫特点,植被恢复和保护与自然环境和生态区域系统的关系,从西部地区的生态地理区域系统,合并构成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格局的 6个区域,并且提出各个区域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5812.95 2004021671西藏那曲现行草场管理方式与草地退化的关系=Thecur-rent managen、ent Pattem and grassland degradation in Naquprefecture,Tibet,China碗兴唬,杨萍…//草业科学一2003(9)一49一53 通过对那曲地区草场管理方式和草地退化现状的分析,探讨了现行的草场管理方式对载畜量、草场建设、草场保护和草场生态的影响,进一步证明了现行的“牲畜私有,草场公有”的草地畜牧业经营方式是造成草场严重超载、滥牧、抢牧、缺乏建设、缺少管护的后果,从而导致草地严重退化,环境趋于恶化.对此,提出了尽快落实草地承包责任制,科学利用与…  相似文献   

4.
使用参与性农村评估、历史资料文献、生态时限等方法,重点分析农牧民偏好对生态建设工程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山江湖农民和三江源牧民在经济收益最大、生产方式延续和信仰习俗维持上的偏好是决定政府主导生态建设工程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效的稳定性力量,具体生态适应性措施选择和对策安排时必须确保、延续或维持,它们有的可为生态适应性对策的安排或进一步合适调整提供新的思路或指示,有的则因本身就是生态适应性恢复或重建做法可直接利用的。但是,山江湖农民偏好归根结底就是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山场重建的适应性安排中易于利用,而三江源牧民偏好则仍停留于宗教习俗框架内,草场恢复的适应性调控中难以改变。但在施加适当引导措施的情景下,前者可转换为更为主动的适应性参与而后者仍有很大的被动性。  相似文献   

5.
区域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区域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的"3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建立了区域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空间和属性数据库.通过计算机技术、GI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构建了区域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集成了耕地利用评估模型和草地建设管理模型,并进行了山西省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实证研究.区域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将为农业结构调整、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1-2010年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河南省各地级市“三化”发展的数据,采用熵权法对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进而分析其时序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从时间序列看,中原经济区的“三化”协调发展水平呈现提高趋势.从空间格局上看,“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明显,呈现出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的中部地区较高、南北地域略低的特征,且其与各个地域“三化”各自的发展水平的接近度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根据地域性质和经济发展水平判断“三化”协调发展水平,更应注重探测“三化”各自发展水平的接近度.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实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影响,三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通过建立吉林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基于1991-2009年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计算了吉林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指数,三条发展指数曲线相互交错,趋势基本相同,尤其是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都在不断进步。但从三者对比来看,三化之间不同步现象明显,出现脱节现象。进而对其进行多变量协整检验,结果表明:"三化"在时间上并非同步而生,工业化的进步会滞后一期引起城镇化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工业化对"三化"的拉动作用在短期内立即体现,长期内需要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为"三化"的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也会促进城镇化水平提高,但是需要滞后三期才会体现。据此提出"三化"统筹的基本思路是"用农业化范式发展工业化","用工业化范式发展农业现代化","用工农业融合集聚发展城镇化"。  相似文献   

8.
<正>8月8日至8月13日,本刊记者受邀参加了由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内蒙古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此活动历时6天,行程近2,000公里,深入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乌海市、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前等地调研,采访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林业生态恢复、草原生态保护、城市生态建设、生态补偿奖补机制的落实,征用林地草场补偿安置情况以及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的新成效。  相似文献   

9.
江河源区的草地资源特征与草地生态变化   总被引:83,自引:12,他引:83  
王根绪 《中国沙漠》2001,21(2):101-107
通过对江河源区草地生态类型与分布、草地资源特征及其利用现状的研究和生产力的评价,并根据70年代以来3期遥感资料和区域调查结果,分析了江河源区草地生态变化态势,结果表明:现状江河源区草地以高寒草原化草甸为主要草地类型,其分布面积占江河源区总草地面积的53.78%。组成草地牧草的主要植物种类的粗蛋白含量超过10%,粗脂肪含量在2%以上,能值储量在9.34KJ.g^-1以上;自70年代以来,由于区域畜牧业的迅速发展,江河源区冷季草场严重过牧,超载牲畜量达理论载畜量的1-5倍,大部分地区夏季草场亦超载,导致江河源区草地生态严重退化,年退化速度达6.64%-34.35%。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保护该区域脆弱生态环境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生态位理论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鉴生态位理论在土地利用方面应用研究的基础上,明确界定了土地利用生态位的概念与内涵,系统构建了土地利用生态位的态势理论、扩充与压缩理论、适宜度理论和构建理论,并建立了相关测度模型。以兰州市为例,分析了兰州市土地利用数量生态位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7-2006年期间,兰州市土地利用数量生态位的"势"与"态"变化差异较大,说明兰州市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土地的利用效率提高的同时,生态建设与环境破坏并存。同时,在1997-2006年兰州市耕地、牧草地数量生态位内总体上处于压缩状态,而林地、建设用地数量生态位总体上处于扩充状态;兰州市各县区土地利用生态元生态位扩充压缩度差异较大,反映土地利用生态位空间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I.LandDegradationDistributionandItsCharacteristicsThefarmingpastoraltransitionalregioninsemiaridlandofnorthernChinaisthemosttypicalregionoflanddegradation,andalsotheregionwithextensivelydevelopingsandydesertification.TheextentisfromHorqinSandyLandinth…  相似文献   

12.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胡文俊 《干旱区地理》2007,30(6):969-973
石羊河流域是我各国西北干旱地区的一个重要流域,由于流域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与不合理配置,造成下游地区植被衰败,沙漠化问题十分突出,流域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地下水位下降、土壤盐渍化、植被衰退和土地沙漠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分析,提出了保证石羊河流域生态用水以防止生态环境劣变和促进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水资源管理的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及其演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定性分析黄河流域自然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针对黄河流域不同的地理特征与生态环境特征,从气候环境、水文环境、土地覆盖、土壤侵蚀、土地利用和地形地貌等方面选择评价指标,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首先通过一系列的模型计算与遥感影像解译,分别生成黄河流域1980年代末期与1990年代末期数值型的生态环境背景因子,而后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了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反映黄河流域1980年代末期与1990年代末期生态环境质量的分级图,并对黄河流域近10年间的生态环境演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西部土地荒漠化现状、特征与治理途径研究   总被引:42,自引:4,他引:38  
裘善文  张柏  王志春 《地理科学》2003,23(2):188-192
吉林省西部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制约着该地区农、牧业的发展,该区土地荒漠化具有脆弱性、可恢复性和可逆性的三性特征。采取不同实用技术,治理盐碱化、沙漠化和草原退化,并将其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常抓不懈,使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根据1980年和2000年的两期Landsat-MSS、Landsat-TM数据,应用景观空间格局指数分析了地处东北农牧交错带的长岭县景观结构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耕地始终是研究区域内的基质景观;该地最显著的变化为高覆盖度草地面积的大量减少,耕地和盐碱地面积的增加;各景观类型的斑块在大小上有很大差异;多样性和均匀性减少,景观异质性程度下降。  相似文献   

16.
Central Ningxia is a desert-steppe area with a sparse population and fragile ecosystem. Having an annual average rainfall of 180-350mm, the area is dominated by animal husbandry and dry land farming. As the population grows, livestock increased and farmland expanded, which leads to damages of primitive grasslands vegetation and serious degeneration of steppe ecosystem due to over-grazing. Southern Ningxia is a populous loessic hilly area subject to serious soil erosion. Since 1975, the local …  相似文献   

17.
干旱绿洲农业区生态环境脆弱,开展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能为该区国土空间优化和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论文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采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移动窗口法、生态贡献率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干旱绿洲农业区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效应及分异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1990—2020年生产和生活空间持续扩张、生态空间总体减少,结构从“单一农业空间增加”向“转换类型多元化”转变,功能由“生态转生产为主”向“生产与生活、生态与生产多功能相互转换”演变。② 1990—2020年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效应总体为正,耕地面积占比较大的村镇质量指数相对较高;其他生态空间向林草水生态、农业生产空间转型的生态正效应最大,林草水生态空间向其他生态、农业生产空间转型的生态负效应最大,2010—2020年农业生产空间过度扩张挤压林草水生态空间引起的生态环境负效应正在显现。③ 人口密度、地均GDP和植被覆盖度是生态环境质量分异的关键因子,降水量、土地开发强度、耕地面积占比和地均水资源量是核心因子;因子交互作用使农业生产空间增加和林草水生态空间压缩权衡博弈产生自适应稳态机制,从而形成了总体偏低的生态环境质量格局;村镇在面对干扰冲击时的自组织、适应性和转型能力不同,导致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进而塑造了村镇分异的生态环境质量格局。  相似文献   

18.
草地荒漠化是河西走廊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探究河西走廊草地荒漠化的现状与变化,是维持地区生态安全、确保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本研究以2009、2014、2019年全国荒漠化监测数据为基础,结合同时期的气象和年鉴数据,利用趋势分析、灰色关联及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分析了河西走廊草地荒漠化的动态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量化了驱动草地荒漠化的因素。结果表明:(1)河西走廊草地荒漠化威胁持续存在,2019年,荒漠化草地面积为371.93万hm2,占河西走廊草地总面积的43.7%,荒漠化程度以中度为主,占比为65.58%。(2)2009—2019年,荒漠化草地面积减少134.68万hm2,草地荒漠化得到有效遏制。根据草地荒漠化程度综合性评价指数,除金昌市外,酒泉市、嘉峪关市、张掖市和武威市草地荒漠化呈逆转趋势。(3)驱动草地荒漠化动态变化的各类因素中,年降水量增加有助于荒漠化逆转,年均气温、农作物播种面积、大牲畜存栏数、常住人口数与草地荒漠化呈正相关,其中常住人口数通过影响农作物播种面积间接导致草地荒漠化加剧。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草原牧区畜牧业与乡村发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草原牧区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一个特殊区域,其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赋予它独特的资源优势。然而,严重的草原荒漠化,致使本区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经济发展受阻。在经济全球化和人地矛盾突出的新形势下,深入探讨我国草原牧区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途径,势在必行。基于对草原牧区功能、现状与困境分析,提出了牧区畜牧业与乡村发展须依托本地自然、人力和文化资源优势。以市场培育、管理规范、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等政府政策服务系统建设为支撑,重点发展优质绿色畜牧业和草原生态旅游业两大支柱产业,并以此带动源头与下游产业发展,从而实现牧民增收、畜牧业增效和乡村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北方地下水危机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章光新  邓伟  何岩 《干旱区地理》2004,27(3):437-441
我国北方地区大约70%的地下水资源开采量用来灌溉农业。超采地下水资源,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如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土地盐渍化和荒漠化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四大战略性对策与措施:(1)发展节水型农业,持续高效利用水资源;(2)南水北调和区域管理是解决北方地下水危机的重要途径;(3)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增加水资源可利用量;(4)开展变化环境下的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研究,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来解决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危机,保证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