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2 毫秒
1.
王明星 《大气科学》1981,5(3):318-325
本文提出了一种由地面观测的太阳光谱确定某些大气成分含量的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预先知道观测光谱的基线,从而可避开复杂的观测定标手续。以实验室测量资料和吸收气体的谱线资料为基础计算待定大气成分的透过率,并用当时的探空测量为基础对水汽吸收进行了订正。利用1978年10月在香河观测的太阳光谱计算了二氧化碳的混合比和垂直气柱内臭氧总含量,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衰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世界气象组织仪器和观测方法委员会第八届会议通过的大气界外的太阳光谱辐照以及最新的臭氧和分子散射的光谱透明系数等资料,计算了各种大气中的太阳辐射强度。分析了减弱太阳直接辐射诸因子的影响。并提出了正确计算水汽吸收辐射量和气溶胶减弱辐射量的方法。同时还建立了便于普遍应用的和具有足够精度的计算太阳辐射强度的简易方法。计算值和实测值比较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人们为什么对大气中大量的臭氧感兴趣呢?其原因在于臭氧对大气的结构、特性,以致于地球上有生命物体有着巨大影响。大气中臭氧的存在使得波长小于290nm的太阳强紫外辐射不能透过大气。另外,臭氧还大量吸收了波长在290-320nm之间的中紫外辐射,波长在320-240nm的近紫外辐射才能通过臭氧层到达地面,但它对生物没有危害。今天无疑可以认为:由于大气中“臭氧盖”的存在,才能使人类免遭紫外辐射的有害影响,人类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大气中臭氧总量的变化(臭氧含量平衡的破坏)影响了平流层中不同高度太阳紫外辐散流入量的分布,这就导致了平流层温度和高层大气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臭氧是大气中一种微量气体,它对于人类的生存具有重大意义。臭氧能吸收来自太阳的紫外辐射,起到保护人类免受过量紫外辐射的作用。臭氧主要集中在地面上10—40公里处。它是平流层内一种重要的大气成  相似文献   

5.
五道梁地区的辐射特征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本文分析了1986年中美联合考察期间五道梁站的地面辐射平衡的气候学特征。五道梁地区夏季直接太阳辐射强,空气洁净,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削弱以分子散射和臭氧吸收为主。总辐射中以散射为主。光谱反射率中太阳短波反射率为0.13,太阳红外反射率为0.25,雪面上二者接近;反射率受土壤湿度影响明显,在太阳高度角较小时,各波段反射率有不同的变化趋势。地表比辐射率约为0.90。地表净辐射和地面热源强度大。太阳紫外辐射大,占总辐射的比例也大。  相似文献   

6.
长春地区紫外光谱(UV-A,UV-B)辐射观测和初步分析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利用我们研制的太阳—大气紫外光谱辐射计,从1992年5月在长春开始试验了野外观测,监视到达地表的太阳直射和大气散射紫外光谱辐射,主要给出长春地区地面紫外辐射,特别是紫外(UV)B段(280~320 nm)光谱辐射的一些基本特点和初步统计特征。由于地表UV-B辐射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有危害作用,其强度随着臭氧减少而增加。该项观测分析将有助于监测和研究臭氧层变薄的实际效应。  相似文献   

7.
北极臭氧垂直分布和天气尺度变化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极地区臭氧对北极气候和环境系统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其分布和变化有助于了解北极的气候和环境及其对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有助于气候和环境变化的数值预报。中国北极科学探测1999在北冰洋楚可奇海域成功的进行了大气臭氧观测。通过在中国“雪龙”号破冰船甲板上(于1999年8月18-24日在75°N,160°W附近处)释放大气臭氧探空仪获得了高分辨率的大气垂直结构和臭氧分布资料,可以进行大气尺度的大气臭氧变化研究。分析大气监测资料、TOMS臭氧总量资料和NCEP大气环流资料表明,大气臭氧总量随着对流层顶的低一高一低变化呈高一低一高的变化过程。研究还表明,大气柱的臭氧总量与13公里以下的大气臭氧含量关系密切,而在约20公里处的大气臭氧浓度最大值的变化与整个气柱臭氧的关系不大。500 hPa天气形势图上一个弱一强一弱的西南天气型造成的弱臭氧平流可能是这次臭氧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对臭氧的研究发展迅速,以新的见解表明了这种痕量气体对人类的重要性。在八十年代开始之际,回顾一下臭氧研究的早期工作,并且分析一下最近的发展情况,将有助于安排近期工作和长远计划。一、臭氧研究简史大约一百年前,Hanley发现臭氧能强烈地吸收紫外线,提出了这种气体具有能吸收阳光光谱中短于300毫微米部份的特性。Fafy和Buisson证实了这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并提出了测量高层大气中臭氧总含量的可行方法,开始了大气臭氧的研究,迄今已有六十多年了。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HEIFE”1991年10月加强观测期在平川荒漠地区观测的太阳光谱资料.对平川上空大气中水汽总量和臭氧总量进行了计算。计算指出利用多渡段太阳光谱资料拟合Angstroem参数,并引入1hλ的三次多项式.大大地提高了气溶胶光学厚度的计算精度.在上述基础上计算出平川上空10月份臭氧总量平均为0.323cm-atm,水汽的光学厚度为0.238.分析发现该地区水汽总量与地面相对湿度有较好的相关.其相关系数达0.825。文中对水汽计算的几种方法还进行了比较与讨论。  相似文献   

10.
王英鑑 《大气科学》1988,12(2):113-120
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地面高分辨率太阳光谱进行大气成分垂直分布反演时,消除太阳零吸收光谱曲线影响的方法,分析了这一方法的权函数特性,讨论了仪器的光谱分辨率、谱线光谱参量以及成分混合比高度分布特性对其可测量高度、垂直分辨率和误差放大率等信息内容的影响。结果指出:对混合比随高度增加或变化不大的大气成分,利用普通高分辨率光谱仪可给出20—30km高度以下混合比高度分布的信息。若采用外差技术,将光谱分辨率提高到0.001cm~(-1)以上,其最高测量高度可达40km以上。  相似文献   

11.
王炳忠 《气象》1982,8(7):29-29
确定地球从太阳获得的辐射能量问题,是日射测定中的基本问题。而其中太阳常数又是地面辐射到达量多种计算的基础数据。所谓太阳常数,是指订正到日地平均距离处的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光谱辐照度的总和。掌握精确的太阳常数,对于地球物理学、气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太阳常数及其光谱分布是确定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衰减和研究大气吸收因子(例如臭  相似文献   

12.
本文引用了大量的用于不同目的的文献,指出本世纪二十年代中到三十年代初是大多数太阳-气候相关发生中断或逆转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大气环流发生了明显气候阶段性转折。通过分析,作者认为太阳-气候相关中断或逆转是太阳黑子数和大气环流的气候阶段性转折所致。  相似文献   

13.
毕道华  陈月娟 《大气科学》1993,17(5):513-522
本文介绍一个简单、经济的适用于各种多层大气环流模式中计算臭氧加热率的参数化方案,利用这一方案,可根据臭氧总量气候观测值及其垂直分布资料计算臭氧加热率,也可以在模式中加入臭氧方程,用预报的臭氧含量计算臭氧加热率.用此方案对单站气候资料试算,结果指出,随着高度的增加,臭氧吸收太阳辐射对大气太阳加热率的贡献逐渐接近、达到并在平流层50hPa附近明显超过其它物质如水汽的贡献.此方案用于九层大气环流模式时,对其辐射加热率的计算有较理想的改进,并使模拟的大气温度垂直分布更符合观测事实.  相似文献   

14.
昆明地面生物有效紫外辐照度的初步计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年来,大气平流层臭氧含量普遍呈下降趋势。这将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构成极大威胁, 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其中,太阳紫外辐射是一大因素。 太阳紫外光( UVB和UVA,尤其是波长为280~320 nm)对动植物生长及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效应 。但太阳光在大气中的传输过程极其复杂,涉及到大气臭氧吸收、空气分子散射、 气溶胶颗粒以及云滴的散射等作用。 针对昆明地处低纬高原、季风云系影响显著等特点 , 本文在同时考虑上述几种情况下, 用二流模式(two-stream model)方法对太阳紫外辐射传输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计算结果,并对其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采用1979—2013年6—8月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RA-Interim逐月再分析资料和2004—2010年6—8月美国国家大气和海洋管理局太阳光谱辐照度资料,利用北京气候中心大气辐射模式,计算了北半球平流层夏季臭氧加热率(Ozone Heating Rate,OHR)和净加热率(Net Heating Rate,NHR),分析了太阳准11 a变化中太阳活动强年与弱年纬向平均OHR(NHR)的差异,并讨论了差异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太阳活动强年比弱年的紫外辐射明显要强,导致OHR、NHR整层增强,且随高度增加而增加;臭氧浓度在平流层下层较小,在平流层上层较大,该变化导致OHR、NHR有类似的变化型,且稍向高处偏移;OHR、NHR在平流层上层的变化,由紫外辐射和臭氧共同作用,其他地区均为臭氧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曹丽青  高国栋 《气象科学》2004,24(2):185-192
本文采用太阳短波辐射分光谱模式计算了我国太阳辐射收支各分量。模式中主要考虑及计算了大气中各种成份在不同谱区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衰减作用。如水汽、均匀混和气体的红外吸收,紫外和可见光区的臭氧吸收、雷利散射及大气气溶胶的削弱作用等。给出了大气中各种成份在不同波段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并且分析了我国太阳辐射收支各分量1月、7月的分布特征。模式误差在4%~10%,比较理想。为无辐射观测的高原、沙漠、海洋等地区提供了一种较好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大气中的臭氧大部分集中在 1 0~ 5 0 km的大气层中 ,其中 2 0~ 3 0 km臭氧含量最高 ,也称为臭氧层。臭氧能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由于臭氧能把大部分太阳紫外线辐射吸收掉 ,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 ,所以人们把臭氧看作是地球的“保护伞”。自 2 0世纪 70年代中期以来 ,在南极的大气观测中发现 ,其上空 1 0~ 1 0 km处的平流层中下层 ,春季的臭氧含量在逐年减少。 1 985年英国科学家在南极考察时发现 ,臭氧含量降低了 5 0 %左右 ,面积足有美国领土大的“臭氧洞”。伴随着全球臭氧层厚度的下降 ,南极臭氧洞的面积有逐年扩大…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了一个估算光合有效辐射(PAR)各分量的物理模式.按光谱公式积分后,再将臭氧吸收,雷利散射和气溶胶削减后对应的透射率参数化.用于模式中的参数有:测站气压、臭氧量、昂斯川姆大气混浊度系数、单次散射反照率、地表反照率和太阳高度.模式计算值和精密光谱法(Spectral codes)(LOWTRAN和BRITE)计算值,与在Uccle(比利时)的实测值进行了比较.只要充分了解一地的大气透明状况,即使无同期的太阳辐射观测资料可资利用,也可估算出晴天条件下该地每日或每时的光合有效辐射.  相似文献   

19.
近地面臭氧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地面臭氧是空气中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发生光化学反应的产物,其浓度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晴天少云、紫外辐射较强、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低以及风速较小的天气,均有利于臭氧的生成,其中紫外辐射是产生臭氧最关键的因素。臭氧前体物(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及其比值是影响近地面臭氧浓度的另外三个重要因素。我国大多数城市的O3处于VOC控制区,即NOx浓度的增加会引起O3浓度的降低,而VOCs浓度的增加则会使其浓度升高。因而VOC源解析问题成为近年来O3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同时,由于气溶胶可以直接吸收、散射太阳紫外辐射、短波辐射以及大气长波辐射,因此气溶胶的存在会影响大气中光化学反应的进程,从而影响臭氧的光化学生成,气溶胶对近地面臭氧的影响已成为目前大气环境的前沿课题。  相似文献   

20.
由卫星资料估算晴空大气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渭民  边多  郁凡 《气象学报》2000,58(4):457-469
根据光的多次散射理论 ,对水汽、气溶胶、臭氧、混合气体等实行辐射参数化处理 ;利用中国探空站资料和诺阿 ( NOAA)气象卫星垂直业务探测器 ( TOVS)资料反演的探空资料 ,由离散纵标法计算了大气各高度上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 ,并与此同时的和同站点位置的卫星可见光、红外测值进行统计回归拟合 ,建立卫星测值与大气中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的计算模式 ,据此可以利用卫星资料估算太阳直接辐射和太阳散射辐射 ,这对于大气环境光学特性和大气环流、气候变化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