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阐述了前人对黔西北猫猫厂-榨子厂铅-锌矿床的控矿构造、矿体产出特征及深部找矿前景的地质认识。通过对该铅-锌矿区的F2断层的走向延伸及规模、榨子厂的采矿情况、猫猫厂Ⅰ号矿体和Ⅱ号矿体的产状等问题的重新认识和研究与分析,结果认为,矿区NE与NW向断裂构造是两个独立的控矿系统;猫猫厂浅部铅-锌矿体产于F1断层下盘,F1断层应为导矿构造,而非容矿构造;与滇东北矿山厂、麒麟厂铅-锌矿的对比而具有共性,但个性更明显;对猫猫厂—榨子厂矿区的找矿前景不应盲目乐观,但也不应放弃深部探索。  相似文献   

2.
木通沟铁矿均赋存于太古界杨家店组上段含铁角闪岩中,处于板石沟复式向斜西部起翘转折端,板石沟所处的区域构造位置决定该矿床矿体产状变化不稳定性,同时也决定了该矿床与板石沟铁矿南北两条成矿带的连续性。转折端出露南北向薄层矿体是受三期褶皱改造叠加变形作用影响,矿区所含矿体呈北东倾没,南东倾斜的多层斜列宽缓向形盲矿体群,东部被F201逆断层破坏,断层倾向北东东,预测深部矿体主要分布在F201断层的下盘,木通沟向斜横跨板石沟复式向斜两翼,与板石沟向斜两翼具备连续性赋矿因素。  相似文献   

3.
2021—2022年,湖南锡矿山锑矿区北矿的接续资源勘查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首次在北矿的老矿山矿床和童家院矿床发现了Ⅳ号锑矿体,均为层间破碎带中的锑矿体。经分析,在老矿山矿床实施的钻孔ZK3001见2层Ⅳ号锑矿体,第1层平均品位4.23%,真厚度3.30 m;第2层平均品位1.30%,真厚度2.00 m。在童家院矿床实施的钻孔KZK01401见1层Ⅳ号锑矿体,品位3.96%,真厚度1.03 m。研究表明,Ⅳ号锑矿体受断裂构造和地层联合控制,矿体产于NE向F72和F3断裂下盘的棋梓桥组硅化灰岩和层间破碎带中,单个矿体以透镜状、侧羽状、扁豆状产出,具有尖灭再现的特征。断裂下盘矿体走向NE-SW,倾向NW,倾角60°左右;层间破碎带中的矿体走向NE-SW,倾向SE,倾角20°左右。龙口冲砂、页岩段及棋梓桥组中的薄层页岩是Ⅳ号矿体富集的有利屏障,具有“断裂构造+有利岩性+屏蔽层”的控矿特征。在锡矿山北矿首次发现的Ⅳ号锑矿体能够直接开发利用,既能延长矿山的服务年限,又对研究锡矿山深部构造与矿体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将棋梓桥组划为锡矿山的第二成矿空间,为该区下一步接续资源勘查找矿明确了方向,有望扩大锡矿山北矿(锑矿)矿产资源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灵丘县支家地铅锌银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总结支家地矿区以往和接替资源深部找矿的地质成果,探讨了太白维山地区与次火山热液有关的银铅锌矿床的成矿规律,在F2断层(1号矿体)的下盘发现有与F2断层走向大致平行,倾向相反的隐伏断裂容矿构造,预测了成矿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5.
砖庙硼矿为产在辽吉裂谷带的硼镁石矿床。矿层赋存于早元古界辽河群里尔峪组含硼变粒岩段。共分7个矿段。矿体多分布在大理岩膨大部位,并随其同步膨缩和等间距尖灭再现。根据赋矿层位、容矿岩石特征、矿石结构构造及B2O3品位进行混合筛分成果、数学地质判别资料综合分析表明,火山活动为硼矿形成提供物质来源,矿床形成经历沉积及变质改造二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张家洼夕卡岩型富铁矿,现已探明平炉富矿占总储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在我国现有富铁矿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一矿床概况与平炉富矿的赋存部位矿床位于某帚状构造的撒开部位,即沿矿山弧形背斜北部倾没端呈半环状分布(图1),其东侧为Ⅰ矿段,两侧为Ⅱ矿段,端部以断层为界,以北为Ⅲ矿段。矿体在平面上呈“人”字形分布,剖面上呈一缓倾斜之  相似文献   

7.
云南兰坪盆地推覆构造及其控矿作用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兰坪盆地发育与金沙江-哀牢山造山带和澜沧江-昌宁-孟连造山带有关的前陆逆冲推覆构造,构成对冲式构造,两个系统推覆构造的界线大致是兰坪-云龙一线,逆冲推覆作用主要发生在喜马拉雅期.兰坪盆地内金沙江-哀牢山造山带前陆逆冲推覆构造对矿床和矿体的产出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其中金顶矿床受控于穹窿状主推覆断层,矿体产于推覆断层及其下盘的层间破碎带中;河西地区的各矿段由推覆前锋带上的冲起构造所控制,矿体沿主推覆断层和反冲断层分布.综合分析逆冲推覆构造的控矿特点,并对比已知矿区,认为白基阻山口地区是一个重要的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8.
多宝山矿田铜山铜矿资源潜力及深部勘查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山岩 《地质与勘探》2014,50(4):666-674
目前,多宝山矿田铜山铜矿深部勘查尚面临成矿后断层对矿体的切割和错动等问题,该问题严重制约着对该矿床成因的认识及深部勘查方向的选择。铜山断层是破坏铜山铜矿主矿体的主要成矿后断层,其走向为东西向,倾向南,是沿北东10°~12°方向推覆的一条压性断层。研究表明铜山断层由南向北推移的断距在东部1096勘探线为750m,西部1072勘探线断距则为1060m;由于东、西两端推应力的差异性产生东西方向的水平分力,致使断层上盘由西向东水平位移200~250m。铜山Ⅰ、Ⅱ、Ⅲ号主矿体均被铜山断层所切断,其中断层上盘Ⅰ号矿体的部分和Ⅲ号矿体的全部因被抬升已被剥蚀,本文重点讨论Ⅰ、Ⅱ号矿体在断层下盘的赋存部位。分析推测表明,铜山 Ⅰx号矿体在断层下盘赋存在1048~1084线,埋深950m以下;Ⅱx号矿体赋存在断层下盘1036~1104线,埋深1150m。通过对铜山断层下盘推测的Ⅰx、Ⅱx矿体和部分已控制的Ⅲ、Ⅴ(Ⅳ)、Ⅵ号矿体进行资源量预测,铜山铜矿总预测资源量约为铜金属390万t,预测深度为1700m。建议铜山铜矿后期勘查工作重点勘查范围界定在1048线至1096线,勘查深度在900~1700m。  相似文献   

9.
蔡从定 《云南地质》2006,25(4):387-388
随着大红山铜矿矿山基建和生产采切工程施工,矿床范围内揭露出大量断层构造,将矿体切错成块体:走向上将矿体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地质块段;倾向上成阶梯状排列,形成堑、垒式构造,破坏了层状矿体的完整性,对矿床开采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贵州威宁长坪子铅锌矿区位于北西向的江子山背斜铅锌成矿带中段,矿床的形成和分布受江子山背斜构造的控制。而矿体受主干构造及其压性纵断层的下盘或层间破碎带控制,或北西与北东向断裂共同控制;矿体主要呈似层状、透镜状;矿体的产出主要受地层、构造条件共同控制。系统地研究了区内的导矿、配矿、容矿构造特征,提出了地质构造是控制矿床形成和分布的主导因素,以便为区内地质找矿理清思路,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煤矿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规律与分区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子敏  吴吟 《地学前缘》2013,20(2):237-245
在编制全国2792对矿井、173个矿区、22个省(区市)煤矿瓦斯地质图的基础上,编制了1∶250万中国煤矿瓦斯地质图,进一步深化了中国煤矿瓦斯赋存地质构造逐级控制理论与技术路线,提出了中国煤矿瓦斯赋存地质构造逐级控制规律的10种类型,从而将中国煤矿瓦斯赋存分布划分为29个区,其中16个为高突瓦斯区,13个为瓦斯区。研究为更深入揭示中国煤矿瓦斯赋存分布机理和煤与瓦斯突出机理奠定了可靠基础并提供了必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查清丁集矿区B组煤层的沉积环境及其赋存规律,对井田内3个补勘钻孔中142件煤样进行了测试分析,特别对硼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沉积环境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与分析,结果表明:从4-1煤至8煤硼元素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B组煤层沉积在以咸水为主导的多变环境下,且大部分煤层沉积在半咸水—咸水的环境中;多变的沉积环境致使B组煤中部分煤层出现分叉与合并现象、其厚度较薄且间距较小。  相似文献   

13.
矿井瓦斯评价与预测的构造动力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矿井瓦斯赋存的构造控制、构造应力场演化及构造煤结构演化与瓦斯特性耦合机理的综合分析,认为当前在矿井瓦斯赋存、分布规律及突出危险区带的有效预测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矿井瓦斯突出的构造动力学评价与预测的思路及方法,即以区域构造-矿井构造-煤层变形-构造煤结构-瓦斯特性及其相互作用机理分析为总体思路.将现代构造地质学理论和方法引入矿井构造研究,并与模糊综合评判、灰色系统、分形理论、数值模拟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以揭示构造煤发育、分布规律及其构造动力学控制机理,系统进行不同类型构造煤瓦斯特性研究,探讨不同结构构造煤的含气性、透气性和气体赋存状态,以构造煤分布特征作为瓦斯突出危险性评价与预测的基础,建立矿井瓦斯突出预测预报的构造动力学评价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4.
在野外地质和勘查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论述了赵楼井田构造发育、组合及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石炭-二叠纪成煤期后,多期性质、强度不同的构造作用相互叠加、改造,致使赵楼井田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发育次之。断裂构造主要有近NS、NW、NE及NNE向四组,其中以NE、NNE向为主,NW向断层组多为落差、延展长度都较小的断层。断裂以正断层为主,在剖面上主要表现为堑-垒构造组合,这种组合特征不仅使矿井构造更加复杂,而且使煤层的连续性受到破坏。井田东南部断层发育,断层叠加于早期的褶皱之上,破坏了褶皱的完整性.构成井田的构造复杂区。赵楼井田构造发育规律及成因机制的研究为今后矿井建设与生产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5.
石坑岽矿区位于龙永煤田南部、抚市向斜的西翼,总体构造形态为一轴向近东西的背斜,受构造影响,背斜形态受到破坏严重。隔溪井田位于石坑岽矿区的东北,已查明的构造形态由多个钻孔控制,井田内的F11断层为逆断层,资料证实该断层延伸至石坑岽矿区,但在石坑岽矿区被确定为正断层(F5),为此利用隔溪井田中的10、17、23号钻孔资料及石坑岽矿区已有研究成果,对矿区内多条断层进行了重新解释,认定石坑岽矿区F5即为隔溪井田的F11逆断层。重新厘定的矿区构造形态,为石坑岽矿区转入详查勘探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店煤矿地质构造复杂,严重影响了采区布置和综采块段的选择,制约了煤矿效益的发挥。依据矿井勘查及生产揭露资料系统地分析了矿井构造发育特征,并从矿区所处聚煤盆地构造演化人手,探讨了不同期次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对研究区的影响,揭示了矿井构造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区内总体构造形态为一倾向北北西的单斜,次级褶皱、断层发育;矿区东部构造简单,西部构造复杂,次级褶皱被一系列断层所切割,早期的东西向褶皱被后期北东向褶皱叠加改造;矿区构造是经历了五期构造变动的结果,矿区西部的构造是影响煤矿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硼矿资源特征与利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吉林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总结了吉林省硼矿资源特征,分析了资源利用现状,虽然我省高品位硼矿已消耗殆尽,只有暂时性和阶段性停采矿区具有开发利用潜力,但矿区、矿区外围及深部资源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8.
经过细致的野外工作和室内分析将金英金矿床构造划分为北东、北西、东西、北北东、南北等5个构造带及华夏系、北西向构造带、东西向构造带、新华夏系、南北向构造带等5个构造体系,提出了华夏系→北西向构造带→东西向构造带→新华夏系→南北向构造带的构造演化史。研究表明,区域上以华夏系构造为主,金英金矿床金矿化处于北西向构造带中并沿北东向构造分布,即北西向构造与北东向构造交汇部位是成矿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煤层结构,构造,顶底板岩性变化,掌握煤层、煤质的变化规律,指出了煤矿区存在的问题和开采建议。对未来的矿山建设和资源开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川西龙门山中段彭州式铜矿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其形成经历了晋宁期幔源火山沉积和褶皱变形、印支期-燕山期以来强烈的构造挤压和破坏。根据研究区地层形变的各种构造形迹,将区内构造体系划分为北北西向"多"字型和北东向华夏式两种构造体系。"多"字型构造体系是在晋宁期右行剪切作用下形成北东—北北东向的褶皱带,后经印支期-燕山期以来的左行旋转至北北西而保留至今,表现为黄水河群组成的复式背、向斜褶皱带;华夏式构造体系显示了印支期以来北东—南西方向强大的挤压,表现为前期的叠瓦状断裂和后期的"飞来峰"构造。两种构造体系共同控制着彭州式铜矿床的形成及改造。根据二者的平面展布形态、构造出露特征及其动力学标志,将其划分为包容和交接两种复合关系,即"多"字型构造体系包容于华夏式构造体系中,在研究区南部二者呈反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