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959年1月,中国科学院治沙队在北京正式成立,在成立的大会上年仅廿八岁的朱震达作了大会发言,从此他将走进中国沙漠科学研究的队列。  相似文献   

2.
黄秉维先生以他渊博的学识和辛勤的劳动 ,为推动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发展 ,促进地理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优良作风和全心全意为人民、为祖国鞠躬尽瘁的崇高品德汇集一身 ,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是地学界的一代师表和学习的榜样。黄秉维先生对发展中国地理学的贡献以及在治学、工作和为人等方面的师表风范是中国地理界的宝贵财富 ,将永远被后人学习、传颂。结合实践 ,服务建设黄秉维先生从 1 7岁起就始终活跃在科研第一线 ,在地理学的领域中涉足深广 ,对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许多方面都有探索 ,尤其精于中国自然环境的综合研究 ,在国内外地理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围填海活动对中国滨海湿地影响的定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中国滨海地区,大规模围填海活动导致滨海湿地持续减损,湿地生物栖息地的丧失和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严重削弱了滨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为了定量分析围填海活动对中国滨海湿地的影响,以辽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滨海湿地为例,利用湿地遥感分类数据,通过建立滨海湿地生态地理单元,比较了1990年和2008年两个时期四大三角洲滨海湿地的状况,定量评估了围填海活动对中国滨海湿地影响的区域和类型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与1990年时相比,至2008年,无论是中国滨海湿地整体还是四大三角洲局域尺度,围填海活动都是滨海湿地减损的重要驱动力,尤其体现在对北方滨海潮间滩涂和南方红树林等类型滨海湿地的大面积侵占,威胁到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最关键的生境类型和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区域。在四大三角洲,围填海区域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致性和差异性,表现在4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所占面积比例排序具有一致性,即水产养殖用地面积所占比例最大,农田次之,其后是工业建筑、港口建筑;以及在四大三角洲中4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所占面积比例的差异性,即黄河三角洲的水产养殖用地面积相对最大,长江三角洲的其他3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面积相对最大。为了避免围填海活动对滨海湿地的进一步破坏,在确定保护和修复优先区域的基础上,应该着手强化滨海潮间滩涂和盐沼等关键生境类型的保护、修复和生态补偿模式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4.
凯文·孟席斯是个64岁的英国老头,原本名不见经传,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他是个业余“历史学家”。这位业余历史学家最近在英国突然名噪一时,因为他经过多年研究,公布了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结论:北美和澳大利亚大陆都是中国人发现的。英国媒体纷纷报道了这个消息,还说如果孟席斯的判断得到证实,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历史就要改写了。孟席斯年轻时在英国皇家海军担任一艘潜艇艇长。退休后,孟席斯一直在位于伦敦北部伊灵顿的家里从事自己的爱  相似文献   

5.
赵锐 《中国地名》2011,(10):78-78
不用打草稿,就能在一张A4纸上画出一幅中国地图,如果加上备注各省省会的时间,最多用时8分钟——今年30岁的许俊岩就有这手绝活儿。8月1日,记者目睹了小许“绘制”中国地图的全过程,在不到5分钟的时间内,他熟练地在地图上标出了23个省的省会及北京、天津、上海、重庆4个直辖市,广西、内蒙古等5个自治区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的位置所在。  相似文献   

6.
陈孟 《中国地名》2013,(12):26-28
争霸中原550年的秦国、统一天下15年的秦帝围,是被谁推翻的?答案通常是陈胜、吴广、项羽、刘邦。大家轻易不会想到,他们的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同谋”。他没有和他们发生任何直接或间接的联络,但是他确实参与了这个重大的事件:结束短命的帝国。  相似文献   

7.
围龙屋被称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之一 ,其建筑文化蕴涵深厚的中华风水观。本文以现代文化生态学理论解读其表象下深藏的科学性 ,诸如选址、建筑朝向、高度升降等。围龙屋文化旅游在粤东北旅游开发实践同其他地区中国传统民居的旅游开发一样 ,很大程度取决于其中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 ,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进行考察 ,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周一星 《地理学报》2012,67(7):992-996
北京大学地理系资深教授, 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前副主任委员, 张景哲先生于2011 年8 月25 日在美国芝加哥仙逝, 享年92 岁。作为他的学生和共事多年的忘年之交, 我愿意与朋友们分享张先生的生前业绩, 让历史记住这位爱国的地理学家。  相似文献   

9.
葛德石与中国近代地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雷 《地理学报》2009,64(10):1164-1174
中国近代地理学是中西方学术共同作用的结果,葛德石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西方学者.他在中国的主要活动包括:通过在上海沪江大学创建地质地理系,为中国培养一定的地学人才: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中国地理考察,并纠正许多中国地理文本上的错误:他的中国地理研究与著述深化了中国地理的认识,并传播了中国地理知识.与此同时,葛德石与中国地理学界的广泛交往,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地理学的近代化与国际化,而葛德石在中国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0.
已娶贵族小姐为妻的哥伦布酝酿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计划在旁人看来,30岁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已经功成名就。几年前还穷困潦倒的他这时已经娶得葡萄牙王国一个贵族之家的小姐为妻,他只需借着这种关系就可平步青云。然而这一年,他开始酝酿一个惊世骇俗的计划。他要向西航行,到达地处欧洲东方的亚洲。从理论上来说,这种想法并不让人吃惊,因为当时人们对地球是圆的已不再怀疑。哥伦布的惊人之举在于他要立刻采取行动。哥伦布从他的同乡马可·波罗的游记里,他知道东方有一个日本国,那里黄金铺地;还有一个震旦国(即中国),那里有王中之王。他计划凭借的…  相似文献   

11.
围龙屋被称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之一,其建筑文化蕴涵深厚的中华风水观。本文以现代文化生态学理论解读其表象下深藏的科学性,诸如选址、建筑朝向、高度升降等。围龙屋文化旅游在粤东北旅游开发实践同其他地区中国传统民居的旅游开发一样,很大程度取决于其中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进行考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围填海作为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重要方式,在促进福建省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当前,随着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国家对海洋环境保护愈加重视,福建省的围填海管控政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梳理了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的福建省围填海管控政策,揭示出福建省围填海政策由鼓励开发到严格管控、由国家制定到引导自主拟定、由开发为重到开发保护并举的演变规律;在分析福建省围填海管控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围填海管控前期、过渡期、中期和后期的工作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围龙屋被称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之一,其建筑文化蕴涵深厚的中华风水观。本文以现代文化生态学理论解读其表象下深藏的科学性,诸如选址、建筑朝向、高度升降等。围龙屋文化旅游在粤东北旅游开发实践同其他地区中国传统民居的旅游开发一样,很大程度取决于其中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进行考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围填海是开发利用海洋的一种人类活动,围填海虽然促进了福建省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破坏了滨海湿地和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滨海湿地和近岸海域的可持续发展。梳理了1949年至今的福建省围填海活动的进程,可以将福建省围填海活动进程划分为20世纪后50 a的粗放开发阶段和21世纪以来的逐步管控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围填海工程对福建省海岸线和滨海湿地、近岸海域水动力和水环境、地形地貌和沉积环境、生物资源、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的影响。为消除或减少福建省围填海活动对近岸海域产生的负面影响,实现海洋经济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目标,从加快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优化提升生态安全格局和有序推进美丽海湾建设三方面,提出了围填海管控与生态修复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名》2009,(6):40-41
一、秦始皇兵马俑(发现地中国西安,时间1974年) 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在2200年前驾崩之前统一了中国,他下令修建长城,对中国实行残酷的统治。他当时惟一惧怕的是天帝的震怒。他为此下令修建一座庞大99陵墓,让8000名真人大小的彩绘武士守卫。有人说,秦始皇陵的顶部是玉石制成的,墓室内有流淌的水银组成的河流。经过了70多万劳工和工匠30多年的劳作,陵墓才得以竣工。  相似文献   

16.
竺可桢先生对气候变迁研究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2年,竺可桢先生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著名论文。这是他在文化革命动乱年代发表的唯一的论文,也是他的最后一篇论文,然而却又是他最为光彩影响最大的学术论文之一。竺可桢先生在一九六六年就写成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初稿,并在他参加的罗马尼亚科学院一百周年纪念会上散发。回国后,他又进一步补充、修改。  相似文献   

17.
赵亮  张争胜  南文龙 《地理学报》2016,71(3):515-523
曾昭璇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地貌学家和教育家.他在学术生涯的不同阶段对地貌学,自然地理学,历史地理学,人类地理学等学科领域均有积极的探索,他对南海地理问题的研究贯穿他的一生,为中国南海地理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他深入研究南海海岸地貌,珊瑚礁地貌,主张采用"地形类型分析法"划分海岸类型,将中国海岸类型划分为山地港湾岸,台地岸与平原岸;他与梁景芬等合著《中国珊瑚礁地貌研究》,系统论述中国珊瑚礁探测史和石珊瑚的种属,生态,地貌特征与发育,并将中国珊瑚礁划分为四大区,六种地貌类型;他完善了珊瑚礁地貌土地名分类,根据《更路簿》划分南海珊瑚岛礁分布区,绘制珊瑚岛礁探测图;他利用历史文献资料考证"石塘"等南海诸岛古地名;他从地质学与地貌学角度论证南海诸岛与中国大陆的陆缘关系,还利用历史地理与地方志等资料佐证了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相似文献   

18.
围填海是人类利用海洋的重要方式,近年来随着人类围填海活动的加剧,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受到强烈干扰。以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区,强调多种类型围填海活动的生态影响,构建了用于评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分析和探讨了围填海等人类活动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5个时期的围填海活动压力指数表明,20世纪70~80年代、90年代和2000~2010年的围填海活动强度都超出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且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区的围填海活动对湿地的压力在不断增加;从湿地状态综合指数看,除90年代外,其他时期研究区的湿地生态系统都保持在健康水平,而研究区湿地的综合响应指数则在不断增大。围填海活动压力指数、综合压力指数都与综合健康指数显著正相关(n=8,R20.80,p0.05)。在不断增强的围填海活动压力下,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虽然保持了基本完整的自然形态、结构和功能,但其整体健康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9.
李容全  邱维理 《地理学报》2013,68(9):1281-1291
周廷儒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中国新生代地理学创建人。他开拓学科新方向的学术思想与成就,为地理学新一代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典型范例。周廷儒院士为解决中国何以有特殊的江南湿润亚热带和独特的自然环境格局两个区域自然地理学难题,博览古今中外书刊,寻求立足学科前沿的科学答案。他在1960 年提出"以古论今,预见未来"的超前学术思想,开创了探讨区域起源、演变与发展的自然地理学新方向——新生代地理学,使中国的区域自然地理研究迈上新里程,步入世界前列。周先生明确了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为地理环境的演变,确立的地理环境演变的时间起点为新生代初期。他所论述的新生代地理演变研究的基本原理包括:① 水平地带被破坏后产生各级区域;② 地理环境演变受主导因素组合定律控制;③ 驱动演变的能源有内能和外能,以内能占优势。同时,他还对地理环境演变的分析与综合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周先生的学术成就主要在于明确了中国自然地理原始水平地带遭到破坏的时代在古近纪末,五大自然地理区主要形成在新近纪及其以来,经过第四纪演变,形成现代中国地理环境的格局。他的论著,特别是"中国自然地理——新生代古地理"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区域自然地理学时代巅峰研究成果的问世。他提出的"以古论今,预见未来"的定理,已经成为当今及未来自然地理学,特别是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利用箱式法对科尔沁地区围封和放牧条件下的沙质草地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进行研究,以探讨围封、放牧对NEE的影响。结果显示:(1)围封17年样地的NEE显著小于围封22年样地的,围封22年样地的显著小于放牧样地的(P<0.01)。(2)在植物生长季内,围封样地总体表现出碳汇功能,放牧样地表现出碳源功能。(3)从碳净固定的量来看,围封17年沙质草地的净碳固定能力强于围封22年的;而围封22年比围封17年的沙质草地的在净碳固定方面持续的时间较长。(4)不同环境因子对不同处理NEE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其线性组合最大可解释NEE的变异依次为围封22年(39.5%)>围封17年(32.1%)>放牧(2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