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通过对漳河产流、汇流、河道汇流和水库调洪演算,建立了漳河流域气象水文预报模型。本模型可根据实测降水量预报未来一定时期内入库洪水总量、洪峰、峰现时间、入库洪水过程,考虑水库出流及串联水库水量交换,经调洪演算得出水库水位变化过程。同时,也可输入气象预报的降水量或人工估算的未来可能降水量,进行水库未来洪水的可能发展趋势预测。  相似文献   

2.
中国年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9,自引:6,他引:33  
基于中国1955~2004年314个台站逐日降水资料,根据百分位值方法定义了不同台站的极端降水阈值,进而对中国年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特征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江淮北部、湖南、四川西南部及西藏和新疆西部地区与中国其他区域呈反向变化特征,是中国年极端降水事件的主要空间异常模态;中国年极端降水事件的时间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东北、西北东部、华北表现为减少趋势,其中东北和华北发生了突变,而西北西部、长江中下游、华南及青藏高原表现为增加趋势,其中西北西部、长江中下游发生了突变;中国各分区年极端降水事件的周期振荡不完全一致;中国年极端降水事件与年降水量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从季节来看,夏季极端降水事件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最好.  相似文献   

3.
海口市近61a夏季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海口市观测站1951—2011年的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检验和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对海口市近61 a的夏季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海口市近61 a夏季气温上升明显,其中最低气温的升高趋势远大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日较差呈明显减少的趋势,炎热日数呈增加的趋势,其中20世纪90年代开始炎热日数明显增多。②海口市夏季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在1988年发生突变,最高气温的突变发生在1995年。③小波分析揭示了夏季气温的周期演变特征,普遍以24 a、6~8 a和12~14 a年际变化周期为主。  相似文献   

4.
贵州地区夏季降水特征及其预测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贵州地区52个测站1961~2000年夏季(6~8月)降水资料,采用突变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贵州夏季降水的时间变化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并运用均生函数对贵州夏季降水建立预测模型,进行试报和预报检验。结果表明:贵州地区近40a来夏季降水呈上升趋势,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夏季降水比较明显的突变点出现在1971年和1994年(没有通过显著水平a=0.05的信度检验),其1971年后到1994年前降水为减少趋势,1994年后降水开始增多;夏季降水在年际尺度上主要存在显著的准2a、准4a和4~6a、8~10a周期振荡;均生函数对夏季降水预测效果较好,尤其对极值的预测,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利用鲇鱼山水库1975-1999年的小时降雨、蒸发和入库洪水资料,对建立的蓄满一超渗兼容模型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参数进行了率定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整体上两个模型的率定和检验结果都在评定精度以内,合格率分别为72.22%与83.33%,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与预测性。蓄满-超渗兼容模型在整体流量相对误差上要优于神经网络模型;在单场洪水过程及洪峰误差与峰现时差上,神经网络模型模拟得更准确。因此,蓄满-超渗兼容模型较神经网络模型更具有水文基础及物理意义,并且可以作中长期预报。  相似文献   

6.
宁夏近44年暴雨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选取宁夏24个气象站的气象观测资料,运用合成法、Lepage检验和Mexiha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宁夏暴雨发生次数的气候特征和年际、年代际变化规律及其突变和周期。结果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宁夏虽然出现了暴雨历史极端气候事件,但暴雨发生次数的气候特征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同时呈现出开始时间提早,结束时间推迟,出现频次主汛期下降而中东部地区明显增加的新特点;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规律,总体呈不明显下降趋势;除了7月份在1972年和1994年接近突变点特征外,突变特征不明显;在7月、8月和汛期存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周期或准周期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刘铸飘 《广东气象》2012,34(3):19-21
根据始兴县国家气象观测站1965~2010年降水观测资料,采用Morlet小波变换和Yamamo-to检验方法,分析了始兴县1965~2010年降水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始兴县降水变化具有多时间尺度周期变化和演变特征。始兴县年降水小波变化存在16年时间尺度,其突变点发生在1972和2003年;前汛期降水小波变化的时间尺度为14年,其突变点发生在2007年。目前及今后2~3年内年降水将呈偏少的趋势,而前汛期降水则呈偏多趋势。  相似文献   

8.
1960-2005年长江中下游极端降水指数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本文利用长江中下游流域内的81个气象站,对长江中下游极端降水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时间尺度上,长江中下游地区近46 a来极端降水指数呈上升趋势,其中降水强度上升趋势最明显,各个极端降水指数在年代际尺度上具有相同的变化特征,均存在着12 a左右的周期振荡,在年际尺度上,各极端降水指数变化周期并不一致.大雨日数与其他指数相比突变时间比较早,发生在1979年,其他几个指数突变时间比较接近,出现在1990年前后.在空间变化上,除极端湿天降水量在全区均为上升趋势外,其他几种极端降水指数在江苏东部地区、湖北西北部都存在着极端降水指数的负变化趋势,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江西大部、湖北东南部、湖南东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9.
基于1962-2020年南澳县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采用干旱指数(DI)、线性趋势、M-K突变检验等方法研究了南澳县气象干旱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南澳县年平均气象干旱日数为113 d,以0.41 d/年的速率显著减少;季节性干旱明显,11月-次年3月为气象干旱多发期;1965和2019年为气象干旱日数突变减少的2个时段;年气象干旱日数存在20年的完整周期;平均每年出现2.1次气象干旱过程,过程平均日数49 d,干旱过程持续时间以10~60 d为主.  相似文献   

10.
《气象》2021,(6)
利用黑龙江省80个站1961—2017年器测蒸发量观测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Mann-Kendal突变分析、数理统计和Mexican ha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年和四季器测蒸发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了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年蒸发量的空间分布的地理特征明显,其值随纬度、经度、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递减率分别为55.4 mm/°N、45.2 mm/°E、88.8 mm/(100 m)。1961—2017年,黑龙江省年蒸发量呈显著下降趋势,降幅达13.7 mm/(10 a),存在8 a和24 a周期,全省下降趋势站点比例达70.0%,其中62.5%站点的下降趋势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远超上升站点比例,总体存在"蒸发悖论"。季节间对照发现,春季蒸发量降幅较大且趋势极显著,存在24 a、准2 a周期,有67个站点表现为下降趋势,其中44个站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夏季、秋季的降幅较小且变化不显著,均存在7 a周期;冬季则表现为小幅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存在24、11、2 a周期,有23站冬季蒸发量呈显著上升趋势。突变检验发现,年、春季、冬季蒸发量存在明显的突变时间,夏季和冬季则无明显突变。年、季节蒸发量与平均温度、风速存在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存在负相关关系。风速显著下降是导致年蒸发量显著减少的主导因素,风速显著下降及增湿明显的叠加作用,致使春季蒸发量的下降趋势更显著,而气候的暖干化使得冬季蒸发量呈较弱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1.
在对青藏高原冬季异常积雪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用 3种方法对长江中下游的旱涝指标进行了综合评定 ,计算了高原积雪日数和深度资料与长江中下游 6~ 8月降水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结果表明 ,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异常与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旱涝呈正相关关系 ,最大正相关区主要位于江南北部。通过对冬季北半球 50 0 h Pa高度场、OLR、SSTA资料的合成分析以及对夏季风指数的联系揭示表明 ,高原多雪和少雪所反映出的环流特征显著不同。讨论了异常积雪 -大气 -海洋 -雨带相互之间的可能联系 ,给出了一个初步与青藏高原冬季积雪相联系的长江中下游旱涝物理过程概念模型 ,进而为短期气候监测、预测提供参数线索。  相似文献   

12.
马德栗  刘敏  鞠英芹 《气象科技》2016,44(4):622-630
选取长江流域沿线及三峡库区12个代表站,根据中国500年旱涝图集等级和各站建站以来5—9月降水量资料,按照旱涝等级标准,分别得到长江全流域、上游流域、中游流域、下游流域及其三峡库区1470—2011年旱涝等级序列。结果表明:长江各流域及其三峡库区均呈现较为明显的旱涝交替阶段,20世纪偏旱频率强烈增加,19世纪和20世纪偏涝频率明显增加。长江流域和三峡库区偏旱以上等级具有准160年周期震荡,全流域偏涝以上存在准140年的周期震荡,但20世纪后有所减弱,三峡库区偏涝以上等级存在准百年的周期震荡。三峡建坝蓄水前后库区降水EOF时空分布呈一致减少趋势,与此同时长江上游降水呈下降趋势,反映了长江上游流域及三峡库区气候趋旱;M-K突变检验显示水库蓄水前后流域上游和库区降水均未发生显著变化。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三峡库区旱涝演变并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与长江上游乃至整个长江流域旱涝背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
利用汉江上游流域21个测站1971~2011年汛期(5~10月)逐日降水资料及安康和石泉2000~2011年逐日库流量资料,采用距平分析、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相关分析及重标极差R/S分形等方法,系统地分析了汉江上游流域汛期面雨量的气候变化特征和未来趋势。结果表明:汉江上游流域汛期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月、日面雨量极大值均发生在7月;20世纪80年代为汉江上游流域丰水期,90年代为明显少雨期,进入21世纪以来降水逐渐增长,突变点为2005年,面雨量总体呈不显著增长趋势;强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和9月,且日面雨量在50.0 mm及以上的强降水,仅7月就占了一半以上;7月和9月发生3 d以上集中强降水过程的频次显著偏高,20世纪80年代为集中强降水过程的频发期,90年代频次明显下降,21世纪以来频次明显增多,这与汉江流域汛期面雨量的年代际变化趋势相一致。另外,Hurst分形指数为0.690,表明未来汉江上游流域汛期面雨量具有持久性和长效记忆效应,未来雨量虽仍存在着增加趋势,但其变化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74-2012年保定19个气象台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orlet小波变换、Mann-Kendall法和功率谱等方法,对保定市暴雨发生站次数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定地区暴雨年平均发生站次数北多南少,暴雨主要集中在东北部;汛期(6-8月)是暴雨出现的主要时段,最集中的时段则出现在主汛期(7-8月);暴雨站次数从5月中旬开始呈现缓慢增加趋势,6月下旬猛增,7月下旬达到最高值;近39 a来,年暴雨发生站次数整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8月下降趋势最为明显。保定主汛期暴雨发生站次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存在着由少到多的突变,90年代末期存在着由多到少的突变  相似文献   

15.
90年代长江中游异常多雨的气候变化背景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利用小波变换技术, 对与长江中游地区夏季降水密切相关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西太平洋副高、南海夏季风等物理因子进行时间变化的尺度分离.通过对年代际变化和长期趋势等不同尺度变化的分析, 揭示出90年代长江中游异常多雨和频繁洪涝产生的气候变化背景.  相似文献   

16.
1959-2008年广西西江流域洪涝气候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9-2008年西江流域气象测站降水资料、西江干流及其支流年最高水位资料,建立逐年洪涝发生站次序列,并分析其时空特征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西江干流发生洪涝的频率比各支流大,各支流的中下游发生洪涝频率比上游大;西江流域洪涝的发生站次具有较显著的阶段性和突变性特征,主要突变发生在1967年和1993年;近16 a洪涝发生频率显著偏多,流域性大洪涝基本集中在这一时期。了解西江流域洪涝变化的规律,有利于提高洪涝灾害评估和预测水平,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2016年2月下旬大渡河流域的一次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天气环流特征分析和环境气象参数提炼,指出西路强冷空气爆发是大渡河流域上游大雪至暴雪的先导信号,这种信号可提前2~3 d。大雪的产生除了冷空气条件,也要有暖空气配合,对大渡河流域而言,最主要的暖湿空气来源有两条路径,一条是中层南支槽前暖湿气流北上在流域上游与冷空气相遇,形成高原切变线,是导致流域上游大到暴雪的主要中层天气系统。另一支暖湿气流沿横断山以东从低层进入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为流域降雪提供充足水汽条件。冷空气爆发后的适宜温度场,利于水汽升华变成雪花的过程。此次过程中,流域降大雪的温度条件可归纳为:700 hPa上气温不高于?5℃,500 hPa上气温不高于?9°C,地表温度低于0°C。在湿度指标上,环境大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上,且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达到4 g kg?1以上。  相似文献   

18.
副高持续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素琴  林学椿 《气象》2000,26(5):27-31
分析了从上一年夏季以来 5 0 0 h Pa高度距平场的持续变化对当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 ,前期副热带地区高度距平累积指数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降水有密切的关系 ,与全国降水的分布也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对1996年江淮梅雨的剖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曾奎  张欣  杨秋明 《气象》1997,23(2):15-20
1996年江淮梅雨梅期长,梅雨量大,梅雨期暴雨频繁,属于长江中,下游流域性的洪涝 年。作者通过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风急流,中高纬阻塞形势,超长波及长波的增衰演变等的研究,分析了1996年梅雨期的划定,并通过对历史上40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总量M值的非整数功率谱的分析指出:1996年出现流域性的大涝年是符合周期演变规律的。  相似文献   

20.
乔春贵  王君  梁钰  杨立志 《气象科学》2023,43(3):358-369
利用ECMWF提供的ERA5再分析资料(分辨率0.25°×0.25°)和黄河流域加密的气象水文实况资料,分析了降水集中期的气象水文特征。结果表明:平均中纬度低槽、南亚高压和阻塞高压偏强,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偏北,且异常偏强是造成2020年8月黄河中游持续性强降水的主要环流背景;水汽输送较常年同期偏多,来自东海和孟加拉湾的东南和西南暖湿气流沿副热带高压边缘不断输送到黄河中游地区,并和中纬度低槽携带的冷空气在此交汇形成持续性的强降水。水文特征分析表明,导致潼关水文站出现3次洪水的较大面雨量,主要来源于潼关以上的8个子流域;2020年8月的洪水超过2011年9月的,为潼关站近20 a来的最大的洪水过程;5号和6号洪水连续超过编号标准的时长,为120 h和44 h,最大流量达6 300 m3·s-1;流量开始增加的时间落后降水开始的时间12 h~3 d,峰值落后降水结束的时间12 h~4 d;黄河支流水文站的流量峰值与水文站所在子流域降水范围、量级呈正相关,流入潼关站的流量从大到小依次为龙门站、华县站、状头站和河津站。历史对比表明,2020年8月黄河中游累积面雨量为近30 a来最大,北部6个子流域面雨量表现更为极端,降水持续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