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拳拳故乡情     
<正>在我们灵宝,有一狄姓家族故事多多,前追几代几代几代人,还非同小可。家族里有国民党军官,也有共和国县长,最后或移居台湾,或居住京城,子嗣光宗耀祖确令当地人羡慕不已。其狄家后代狄树强就是我的同事。2006年我到地矿局时,他在局里就默默无闻。后来是国土资源局,还默默无闻。2013年,我被借调到市里的一个项目指挥部工作,几年后忽闻他写开了文章,还"混"成了市作协秘  相似文献   

2.
正"终于让我找到了。你们快来看,这块地怎么样?"6月17日下午6点,陕县张湾国土资源所所长崔锐兴奋地对大家说。只见他一边拿着张湾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边催促着工作人员小赵:"赶紧到乡政府查查,看看这块地有没有规划?"当得知那块地还没有进行规划后,崔所长连忙坐到办公桌前,开始写申请报告。那还是6月初的一天,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张湾国土资源所的宁静。所长崔锐拿起电话说:"你好,这  相似文献   

3.
<正>"终于让我找到了。你们快来看,这块地怎么样?"6月17日下午6点,陕县张湾国土资源所所长崔锐兴奋地对大家说。只见他一边拿着张湾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边催促着工作人员小赵:"赶紧到乡政府查查,看看这块地有没有规划?"当得知那块地还没有进行规划后,崔所长连忙坐到办公桌前,开始写申请报告。那还是6月初的一天,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张湾国土资源所的宁静。所长崔锐拿起电话说:"你好,这  相似文献   

4.
<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一生以笔为枪,与不公现实抗争的真实写照。他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在我心目中他始终面容严峻。不过有一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位文坛巨匠,书名叫《朝花夕拾》。这是一本写于20世纪20年代的书,是鲁迅先生在晚年回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人和事的一本文集,是教育部推荐的读物。《朝花夕拾》展现了鲁迅先生特有的文风,笔锋依然犀利,不过收集其中的文章相对他另外的著作来说,笔锋相对柔和点。文集里描写了童年志趣、年少  相似文献   

5.
它是2046     
正2046,一是个多么诡异的数字,我不了解导演王家卫为什么要用这个作为电影名。我理解不了王家卫,如果非要我理解他的话,那么我只能说:王家卫是个诗人。有些人尽管一辈子从未写过一首诗,可骨子里他是一个诗人。诗人的思维是跳跃的,诗人要你看完他的诗后似懂非懂,看后产生歧义更好,如果觉得有必要的话,诗人会不厌其烦的描绘同一个画面,这就是所谓的同位重复了,首尾呼应的手法更受  相似文献   

6.
焦灼与无奈     
"亲爱的忠义我儿",父亲每次给我来信,第一句都是这样写。这分明是对儿子的呼唤,我依稀看到他老人家边写边流泪的模样。可怜天下父母心。父亲是在万般无奈之下,代替毛孩子的我离家出走,到远隔千山万水的甘肃省白龙江林业局支边的。他心里比谁都清楚,其实家中更需要  相似文献   

7.
说到“鬼才”贾平凹的诗歌、小说、散文,在文化界乃至整个社会,恐怕没有多少人不知道的。但对他的书法与绘画,知道的人却不是太多。 贾平凹的书画家风范,他的乡党、著名作家孙见喜在《鬼才贾平凹》一书中曾有一段这样的精彩描述:贾平凹写字极快,他曾一个上午写了一万二千字的小说。这是他用蘸水笔、圆珠笔和自来水笔写字的速度。可是,他一提起毛笔,那副沉稳斯文的架式,常常要急死观众。他的书法,非行非楷,亦行亦楷,但有庄有谐,又规矩又疏赖,如他的文章一样,,,透射出一种清肃高古之气。 据悉,贾平凹在上初中时字就写得很好。1968年冬在…  相似文献   

8.
《国土资源》,在我局算是高级别的读物,只为正副局长三人订阅。 我认识《国土资源》,缘于局长"作媒"。那是去年三月的一天,局长叫我到其办公室,要我写一份材料,并递给我一本外观很靓的杂志,说里面的文章写得不错,也许对我有所帮助。我接过杂志一看, "国土资源"四个正楷方字映入眼帘。初次见面,虽未拜读其文,但其纸质、彩印等第一印象,却让我耳目一新。从此以后,我就和《国土资源》交上"朋友"。  相似文献   

9.
正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了一篇散文《怀念手写的温暖》,勾起了我尘封在心中的一份份美好回忆,激起了脑海中的千层浪花,文章中温暖的文字感染着我,让我回到曾经的书信岁月。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书信是我们那代人与家人、与友人相互沟通、互诉衷肠的最好联系方式。1977年,大哥参加工作到了平顶山一个地质勘探队,每星期他都会给家里、给朋友,给所有能写信的人写信,我则成了他  相似文献   

10.
年后上班,我和同事像往常一样到各村例行每周一次的现场办公会,王老伯递给我一张填好的宅基地申请表,由于常年下村,对每家每户的情况还是有所了解的,我把表格放在桌子上,说:"老伯,你家不是有一处宅子了吗,怎么又申请呀,这显然不符合国家‘一户一宅’的政策呀。"老伯不等我把话说完就接过去说:"闺女,你们发的政策宣传资料俺都学习了,俺是有一处宅子,可俺现在申请的这一处是继承的,不是新批,你看遗嘱上写得清清楚楚,还有村民代表公证呢。"  相似文献   

11.
“盛书记,我是省国土资源厅张和儒,我们接访了一位80多岁的老人,我给您写了一封信,让他带给您,请您关注一下,安排人员对他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我们还要跟踪问访。”八旬老翁上访,厅长给县委书记写信、打电话,你见过么?记者见到了。  相似文献   

12.
正2012年4月,陈廷一在第二届"华富杯"全国短篇报告文学奖颁奖会期间,带给我一篇稿子:"李主编,请你看看这篇稿子吧,写的是我们国土资源系统一位同志的事迹。"文章不长,是写韦寿增事迹的,写得比较凝练,里面有很多十分具体和生活化的感人细节,看完以后,我非常感动。当时《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正准备发第六期的稿子,我们立即决定,对稿件做一些调整,先把这个作品  相似文献   

13.
正一个诗人写了一首好诗,大多时候自己心中还是有数的。所以当吉狄马加兄长在电话里告诉我"新写的长诗是迄今为止我的巅峰之作"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有大戏好看了。果不其然,第二天当我读完《我,雪豹……》,为之击节的同时,根据过去鲜有的能一口气看完一首500行长诗的阅读经验,以及结合作为去年他出版的诗歌总集特约校对员的特殊经历,不能不赞同诗人自己的说法——是的,这的确是他的巅峰之作,而且不仅如此,它还是当代汉语诗歌在长诗领域最重要的收获和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4.
最可爱的人     
我清楚的记得那次有幸和申勇胜同志在一起吃饭,当谈到写文章时,他严肃但不乏慈爱的分配给我一项任务,让我写一篇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而我还没来得及完成此项任务时,他却悄悄的离我们而去,走的是那样的安静,如同没有消失的曾经。由于一直在野外,关于他的消息我们只是听说,那次沈  相似文献   

15.
1998年是个不寻常的年份,这年,长江、松花江、嫩江3江全线涨洪,整个中华大地颇不宁静。这一年对于韦俊锦来说,也很特别,因为这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原来在组织部门工作,本以为生活就这样一直下去,但是工作的调动改变了这些。4月的一天,阳光灿烂,这天是韦俊锦到原河池地区土地管理局(后改为河池市国土资源局)上任的日子。这天身为局长的他走进该局窄小的院子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些杂乱的垃圾;据了解整个局里只有一部电话、一台旧式电脑,举债6万多元;而职工的精神状态更让他大感意外:大家不仅对那些垃圾视而不见,而且还认为落后地区就这样子,缺乏上进心。耳闻目睹这些之后,本打算好好施展一番拳脚的韦俊锦顿时很失望,他的心一直往下沉,直沉入一个深渊里。土地部门听起来来头不小,实际上干的是受气活,特别是征地。上头领导给的任务重,往下还得求千家、告万家地去执行征地任务,以前是别人求我,一夜之间变成了我求别人,这种突然的变故,确实让韦俊锦措手不及。残酷的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让他想起了以前所在单位环境优美的大院,宽敞明亮的办公室,想起了奋发向上的同事,他很怀念那样的环境。为此他曾经动摇过,彷徨过,他试图不去想,无奈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现实...  相似文献   

16.
10月2日,带儿子到滩区拾花生,想让他体验一下这种拾荒经历。谁知,还不到一个小时,儿子的新鲜劲儿就没了,挖了一条蚯蚓后便躲到树下玩去了。我自己也没了兴致,到地里看农户刨花生。  相似文献   

17.
过完春节上班的第一天,有位年逾七旬的老者,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进了宜阳县白杨国土资源所的办公室。 他一进门便问道:“这是土地所吗?”我抬头一瞧,赶忙从椅子上起来,紧走两步,把他搀扶到沙发上。我顺便纠正道:“大伯,这就是土地所,不过现在叫国土资源所了。”“你说什么?”老者问。  相似文献   

18.
“老秦,谢谢你,你可帮了我大忙……”2018年12月17日早上8时,睢县后台乡王行村村民王思启来到后台国土资源所,将一面写着“廉洁公正,一心为民”的锦旗赠给了土地协管员老秦。老秦姓秦名邵刚,多年前被聘为土地协管员,以调解纠纷在行闻名乡里。大家习惯尊称他“老秦”。这已是他获赠的第11面锦旗。  相似文献   

19.
时空穿越到50年前:一段难忘的童年记忆,让我回到1968年10月的一天,刚满6岁的我和从事地质工作的父母一起,跟随地质队搬迁到淳安县梓桐镇下坑坞村,一行人来到一户农家的羊圈前,我看到一头山羊还在里面向外张望,但经过一番清理打扫,这个羊圈就成了我们一家三口的住处。第二天,刚背上书包才两个月的我,转学到五个年级只有一个老师的小学里上课,开始了难忘的童年生活。是那山的谷风、是那山谷中的羊圈,让我感受到父辈寻找矿产资源的艰辛,让我感受到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三光荣”精神。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名县国土资源局干部,因为有十年的“土龄”,下乡搞过宅基地规划,当过监察队员,搞过地籍调查,做过办公室主任,对土地、矿产方面的事感受颇深,一直有一个“写出来”的念头。2003年4月份,我作为局里派出的“三个代表”工作队队长,进驻到一个偏避的村庄,耳濡目染凭添了“写”的激情,便静下心来考虑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涉及土地、矿产、农村、农民的事太多了,资源浪费、耕地毁坏、环境恶化……原因在哪里?怎样去根治这些发展中出现的弊病?这需要在思想中很好地梳理,去进行理性地分析,把想要说的事系统地串想起来,把想要写的人归类排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