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盆地含煤地质及地质勘探程度姚安盆地位于康滇地轴南部西侧,是燕山运动后期逐步形成的构造侵蚀型盆地,面积约38平方公里。在晚第三纪上新世晚期,盆地内接受了一套厚400余米的陆相含煤沉积。由于内陆沉积环境复杂,使含煤岩系的岩性、岩相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变化都较剧烈。含煤岩系上复一套厚70—90米的更新世冲积、洪积、湖积层,为全隐伏煤田。  相似文献   

2.
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及大量钻孔资料,运用沉积学、煤田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徐沛煤田晚古生代的成煤环境,并总结了其聚煤规律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石炭—二叠纪聚煤作用主要发生在海岸带的堡岛体系和过渡相中,由海岸带向两侧,聚煤条件逐渐变差;堡岛体系泥炭坪形成的煤层厚度小,结构单一;三角洲体系分流间湾泥炭坪和泛滥平原泥炭沼泽形成的煤层厚度大;煤层在垂向上由薄至厚,结构由简单至复杂,稳定性逐渐变差;平面上,自北而南含煤层数逐渐增多,含煤层位逐渐抬高,条带状富煤带有向南迁移趋势。  相似文献   

3.
我国晚古生代含煤岩系主要分布于石炭纪和二叠纪,煤炭储量约占各时代总储量的三分之一,是我国主要的聚煤层段。研究含煤岩系岩相古地理条件,从而进一步扩大我国煤炭资源,一直是煤系沉积学的主要课题之一。近年来,我国晚古生代含煤岩系岩相古地理研究,已在许多方面取得进展。 1.沉积体系我国华南早石炭世含煤岩系,东部以湘中、湖南、粤北、粤南、赣中、赣南为代表,为一套陆表海堡岛体系,空间上可局部过渡为三角洲体系、河流体系,也可过渡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现代沉积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位于华北晚古生代聚煤区中北带的阳泉,井陉煤田含煤岩系的岩相类型、沉积环境及古地理演化。提出,阳泉、井陉一带石炭纪中、晚期及早二叠世早期沉积的古地理类型均属滨海平原型,北部边缘的阴山古陆为聚煤区陆源碎屑沉积物的主要供给区,同时,五台、太行、吕梁隆起区也可提供部分陆源碎屑沉积物。  相似文献   

5.
王伟华 《地质科学》1989,3(4):338-347
本文运用现代沉积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位于华北晚古生代聚煤区中北带的阳泉,井陉煤田含煤岩系的岩相类型、沉积环境及古地理演化。提出,阳泉、井陉一带石炭纪中、晚期及早二叠世早期沉积的古地理类型均属滨海平原型,北部边缘的阴山古陆为聚煤区陆源碎屑沉积物的主要供给区,同时,五台、太行、吕梁隆起区也可提供部分陆源碎屑沉积物。  相似文献   

6.
刘焕杰 《沉积学报》1988,6(2):42-49
本文论述了陆表海障壁海岸环境是我国南方晚古生代含煤建造的主要古地理条件,潮汐沉积是含煤建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煤层形成于潮汐流为主要水动力条件的泥炭坪环境中。论文提出了泥炭坪属于潮坪环境,而不是泥炭沼泽的论点;探讨了泥炭坪的成因标志及其所形成的煤层特点;最后指出了这些特点将成为煤田的普查、勘探、开采和利用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华北晚古生代含煤岩系是在巨型克拉通盆地海陆过渡相和陆相背景中形成的,通过分析近期的一些实测地质剖面和钻井地质剖面资料对河北省晚古生代含煤岩系层序特征进行阐述,以沉积基准面和沉积物可容纳空间变化为理论核心,利用钻井岩心、露头剖面及层序地层学有关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对河北省晚古生代含煤地层进行了层序地层学研究.层序地层理论的应用为成煤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聚煤规律研究可在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中进行.河北省聚煤盆地层序地层与成煤机理、富煤带的迁移、富煤单元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利用煤田钻孔、测井及古生物等资料对内蒙古海拉尔盆地扎赉诺尔凹陷下白垩统含煤岩系层序地层格架进行分析。根据区域不整合面,下切谷河道砂体冲刷面及古生物组合突变面把研究区下白垩统含煤岩系分为两个三级层序,并建立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对沉积相及聚煤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层序I在凹陷南部3个体系域发育完整,在北部仅发育上部的高水位体系域,为厚层滨浅湖泥岩沉积。层序II的3个体系域发育、保存齐全,低水位体系域主要发育厚层分流河道砂岩;湖侵体系域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分流间湾和河口坝等沉积;高水位体系域主要发育厚层的滨湖粉砂岩、泥岩和煤层沉积;扎赉诺尔凹陷的聚煤环境主要是三角洲平原及三角洲朵叶体之间的低洼地带,富煤带主要位于凹陷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煤层单层厚度可达30m。  相似文献   

9.
应用生物成因构造、特征遗迹化石对沉积速率、含氧量、能量级别、底质和含盐度等环境指标的解释,分析了山西省河东煤田保德地区晚古生代沉积环境,认为保德地区晚古生代沉积环境以河流沉积体系、泻湖相浅海相为主,当时沉积底质为半硬到软底,水体含氧量丰富,含盐度比其相邻地区偏低。  相似文献   

10.
贵州地处扬子地台的西南缘,晚古生代受南北向挤压产生黔中隆起,同时在隆起南侧形成EW向纳雍—瓮安断裂,以此断裂为界,北部隆起,南部坳陷。在黔北台隆区内分布有毕节煤田、黔北煤田、黔东北煤田;黔南坳陷区分布有六盘水煤田、黔南煤田、黔东南煤田、织纳煤田、贵阳煤田。受构造控制,黔北台隆区晚二叠世含煤地层沉积厚度普遍小于黔南坳陷区,含煤性也较黔南坳陷差。根据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差异,自西向东分为宣威相区(陆相)、龙潭相区(过渡相)和吴家坪相区(湾相)。黔北、六盘水、织纳煤田为海陆交互相沉积环境,三角洲发育,特别是织纳煤田受一组共轭剪切断裂及黔中断裂影响,整体呈三角坳陷,有利于碎屑物堆积,在其广阔的三角洲间湾发育了较好的泥炭沼泽,聚煤条件好,形成50余层煤,平均总厚度38.76m。陆相区的毕节煤田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含煤10余层,煤层厚度变化大。黔东北、黔南、黔东南煤田以海相沉积为主,黔东北、黔东南煤田仅在底部含煤,层数少,仅一层可采。古构造、沉积环境是影响各煤田含煤性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下简称准盆)西北缘早、中侏罗世含煤岩系的分布面积在6000平方公里以上,含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从1984年到现在笔者参与了该区煤田远景预测工作.本文运用沉积学中有关聚煤盆地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从盆地发展演化的角度,对研究区内早、中侏罗世含煤岩系层序,沉积环境,煤层赋存规律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研究中收集利用了新疆石油局、地矿局与该区煤田有关的新近资料.  相似文献   

12.
华南地区晚三叠世含煤岩系层序—古地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露头及钻孔剖面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华南地区晚三叠世含煤岩系层序地层格架,恢复了基于三级层序的岩相古地理,并分析了聚煤规律。根据岩相特征及岩相组合类型,在区内晚三叠世含煤地层中识别出陆相和海陆过渡相两大沉积类型,并可进一步识别出冲积扇、河流(包括辫状河和曲流河)、三角洲、湖泊、潮坪—潟湖、滨海平原和滨浅海等7种沉积类型。陆相沉积主要发育在上扬子地区的四川盆地;海陆过渡相沉积主要发育在东南部湘赣粤滨浅海。在晚三叠世含煤岩系中识别出区域性不整合面和构造应力转换面、砂砾岩体底部冲刷面和岩性突变面等类型的层序界面,将含煤岩系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以三级层序为古地理作图单元,恢复了研究区的古地理格局。由煤层厚度与岩相古地理平面展布规律可知,最有利的成煤环境为三角洲沉积体系,其次为河流、潮坪—潟湖沉积体系,聚煤中心主要分部在四川盆地的乐威煤田以及华蓥山煤田、湘赣粤滨浅海地区的湘东南至赣西萍乡一带。  相似文献   

13.
王仲学 《甘肃地质》2007,16(4):59-67
位于祁连山中段的肃南县法拉沟井田,含煤岩系为晚石炭世浅海型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通过对法拉沟井田煤炭勘探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后,论述了法拉沟井田含煤岩系的岩性、厚度、物性、含煤性及可采煤层的结构、厚度及变化规律、物性等特征,结合区域沉积特征,提出了对该区域含煤建造的几点认识,为今后找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依据华北地台晚古生代陆表海沉积建造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在红阳煤田石炭—二叠系残余地层中识别出了6个层序界面,并据此建立了由DS1-DS55个三级层序构成的层序地层格架,揭示了红阳煤田石炭—二叠纪沉积环境由海相到陆相演化的过程。DS1-DS5层序地层岩性岩相分析表明:DS2、DS3层序是石炭—二叠纪主要聚煤期。DS2层序发育堡岛体系,岛后泥炭坪与滨岸沼泽相沉积在区内形成了厚度较大且连续性较好的12、13煤;DS3层序发育三角洲体系,泛滥盆地与分流间湾相沉积发育了多层不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与DS3层序海陆过渡相沉积成煤相比,DS2层序海相沉积煤层的灰分与硫分相对较高,且在区域上都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升高的趋势,这与海水退出红阳煤田的方向相吻合,表明红阳煤田石炭—二叠纪聚煤期古地理格局对煤层发育及煤质特征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鲁西石炭纪煤系中的火山事件沉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兴  张广忠 《沉积学报》1993,11(3):93-104
本文重点讨论了山东西部各煤田石炭系火山事件沉积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和分布特征,研究了火山沉积组分的岩石化学及微量元素,与大洋、岛弧和俯冲带火山岩对比后认为火山源系板内火山喷发产物,根据华北其他地区相似沉积组分的大量发现,指出华北晚古生代火山事件的普遍存在,同时指出需要对华北晚古生代成煤环境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6.
莫虎岑 《地质论评》1985,31(1):79-82
不少论著及专题报告的文字和插图表明:阴山东西构造带南侧的大同一带是晚古生代的沉积边缘。有的明确指出:大同宁武煤田的太原组,向北至大同云岗十里河南岸已尖灭。山西组有超复现象,与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触。大同煤田位于晚古生代的华北大型聚煤拗陷的北部,  相似文献   

17.
《古地理学报》2011,13(5):0-0
热忱地庆贺中国著名沉积学家、煤田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和古地理学报荣誉编委张鹏飞教授九十华诞暨从事地质事业66 周年。张鹏飞教授1921年10月出生于战乱频仍的旧中国。他年轻时目睹了祖国和人民遭受的苦难,从而立志勤奋学习,为改变国家的面貌不懈努力。1944年至1947年6月他先后在西北工学院矿冶系、西北农学院及天津北洋大学地质学系学习,1947年8月至195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毕业后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1951年北京矿业学院成立之初他来校任教,后担任矿岩教研室主任,是学校地质系和煤田地质专业的奠基人之一。60年来,张鹏飞经历了中国矿业大学从天津到北京、北京到四川、四川到徐州、徐州到北京的曲折发展历程。虽经风雨沧桑,他仍矢志不渝,始终奋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1962年,他被评为副教授,1985年被评为教授。1986年他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张鹏飞教授长期从事沉积岩石学、沉积学和煤田地质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为本科生开设矿物学、岩石学、沉积岩石学及沉积环境分析等课程,为研究生主讲沉积学原理、碳酸盐岩岩石学、砂岩岩石学、沉积环境研究方法等课程。他主编《沉积岩石学》、《含煤岩系沉积环境分析》等教材,还撰写《吐哈盆地含煤沉积与煤成油》、《华北晚古生代煤系高岭岩物质组成和成矿机理研究》等专著。从20世纪60年代起,他在学术刊物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他还承担了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煤炭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任务,其科研成果曾获原煤炭部飞马奖及科技进步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张鹏飞教授还是《沉积学报》和《古地理学报》的编委,1979年被推荐为沉积学会第一届理事。张鹏飞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含煤岩系沉积环境和古地理演化。为此,他的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研究课题涵盖古今地质领域。20世纪70年代以来,他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与研究生们一起承担广西晚二叠世碳酸盐岩型煤系沉积相及聚煤模式、南方石炭纪沉积环境及聚煤模式、云贵川晚二叠世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以及西北吐哈盆地早中侏罗世成煤环境及沉积古地理研究等多项科研任务。在对这些地区的含煤岩系沉积环境、沉积体系、成煤模式及成煤古地理演化等研究的基础上,对一些沉积学和煤田地质学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提出了“幕式聚煤作用”理论。他认为,煤层底板根土岩是基底暴露期间潮湿气候下的古土壤层,煤层是在基准面抬升过程中堆积而成的,煤层和根土岩之间的界面代表了一次间断面,可以作为层序地层学中的准层序界面;厚度较大、大区域分布的煤层,是主要聚煤作用幕期形成的,而厚度较小、局部分布的煤层,则是次要聚煤作用幕期形成的。20世纪80年代,国内外加强了对碳酸盐岩岩石学及沉积相方面的工作,出现了碳酸盐岩沉积相和岩相古地理的研究高潮。陆表海碳酸盐岩型含煤岩系作为一种特殊的含煤岩系,引起了广大地质学者的重视。中国南方广西上二叠统合山组及贵州东南部上二叠统吴家坪组与长兴组是典型的碳酸盐岩型含煤岩系。经过多年研究,张鹏飞教授和他的研究生提出了包括台地总体变浅成煤、台内滩丘变浅成煤以及台地边缘浅滩变浅成煤等3种碳酸盐岩台地聚煤模式,并发现碳同位素在上二叠统的吴家坪阶与长兴阶的界线处的突然降低事件。此外,他还对湖南石炭系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学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最早大规模聚煤期湖南早石炭世煤层形成于障壁砂坝—潟湖—潮坪沉积体系,并对煤层形成的规律进行了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张鹏飞教授及其研究生对中国扬子地台、华北地台南缘及吉黑海西褶皱系某些有代表性煤田进行了含煤岩系的沉积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性资料。20世纪90年代初,在著名地质学家冯增昭教授主编的《中国沉积学》一书中,张鹏飞教授以滇东、黔西、淮南、黑龙江鹤岗、湘中及桂中等地区的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含煤岩系为例,着重介绍了煤层和沉积体系,包括冲积扇三角洲、河流、复合型三角洲平原、湖泊、障壁砂坝和碳酸盐岩台地,并探讨了不同沉积体系下的聚煤特征和含煤性。高岭岩(土)资源理论研究及其开发应用构成了近代固体地球科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渐形成一个研究热点。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张鹏飞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对中国煤系高岭岩物质组成及成矿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鲁西A层高岭岩、夹矸及底板型高岭岩、木节土型软质高岭土、淮南下石盒子组B层高岭岩等4种成因模式。研究认为,生物和有机质在高岭岩成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严谨求实,追求卓越”是张鹏飞教授60多年来从事地质工作的体会,而“活到老,学到老”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退休以后,他仍然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关心年轻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活动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他还继续对中国古地理学和沉积学的发展以及《古地理学报》的创建和发展辛勤工作并献计献策。几十年来,张鹏飞教授脚踏实地、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用自己的肩膀托起一代代学子,以实际行动书写着“人梯精神”。半个多世纪以来,张鹏飞教授为祖国培养了大批煤田地质科技人才,其中包括博士3 名、硕士18 名以及退休后协同年轻教师指导的许许多多博士和硕士。如今,张鹏飞教授早已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其中有院士、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以及博士生导师,他们在各自工作中取得的每一份成就都是对张先生的最好回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果先生是一本书,那最精彩的篇章一定写着“园丁”二字;如果先生是一卷画,那最壮美的一幅就是一支蜡烛,始终放射出燃烧自己和照亮别人的光辉。衷心祝愿张先生健康长寿,为中国沉积学、煤田地质学、古地理学以及地质教育事业的发展继续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曲星武 《地质论评》1983,29(5):452-452
地质历史上植物的生态演化明显地影响到煤矿床的形成。远在早古生代就形成了由藻类等低等生物为主,在浅海或海湾环境沉积的腐泥无烟煤(俗称石煤)。到晚古生代,孢子植物在海陆交互环境中得到巨大发展,形成了规模很大的近海型煤田;中生代主要是陆生裸子植物形成了山间盆地型煤田;新生代植物更趋于大陆环境,在世界上形成了许多山间盆地型煤田,发育  相似文献   

19.
海相成煤论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海相成煤论的提出与深化,必将带来含煤沉积学诸多领域的新变革与新进展。本文从泥炭坪海相成煤模式、现代热带红树林潮坪比较沉积学研究、关于含煤建造中的潮汐沉积与陆表海性质、台地、堡岛及其复合的含煤建造沉积体系、聚煤盆地的地质事件及其沉积记录、煤田岩相古地理研究方法论及巨型聚煤盆地的整体研究诸领域论述了所取得的成果与新时展,从而丰富和深化了海相成煤论.为重新认识我国晚古生代巨型聚煤盆地,探求新的聚煤规律,扩大新的煤炭资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黔西织纳煤田上二叠统层序地层及聚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西部织(织金)纳(纳雍)煤田以发育海陆过渡相含煤岩系而成为研究西南地区晚二叠世沉积相及层序地层的理想地区.作者对该煤田上二叠统含煤岩系(龙潭组和长兴组)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并探讨了层序地层格架下煤层厚度的变化规律.以区域不整合面以及下切谷砂体底部冲刷面等为层序界面,结合石灰岩标志层向古陆方向延伸距离而显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