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991—1992年ENSO事件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气候分析中心(CAC)和中国气象局气候监测公报所提供的海-气资料,综合分析了1991-1992年ENSO事件的形成、发展过程。这次ENSO事件的主要特点是:①在ENSO事件爆发前一年内热带太平洋海气特性频频呈现异常,暖水堆积在赤道中太平洋(5°N-5°S,160°E-160°W)约12个月,然后自西向东传输,爆发1991-1992年ENSO事件。②对ENSO事件作出响应的西太  相似文献   

2.
TBO的原因-异常东亚冬季风与ENSO循环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基于对 NCEP/ 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其他资料(OLR,降水和气温等)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对流层环流和气候变化都有明显的准两年振荡(TBO)特征。同时,异常东亚冬季风可以影响次年夏季的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特别是在东亚地区;而异常东亚冬季风和ENSO循环间又有明显相互作用:持续的强(弱)东亚冬季风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可以激发 El Ni o(La Ni a), El Ni o(La Ni a)反过来又可通过遥相关或遥响应而导致东亚冬季风偏弱(强)。强或弱的冬季风和ENSO循环是相互衔接在一起的,因此可以认为异常东亚冬季风与ENSO循环的相互作用是TBO对流层准两年振荡)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采用1979~1994年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和OLR资料,研究了热带对流的变化特征,讨论了热带对流年际变化与东亚夏季风的关联。指出:夏季热带对流存在以西太平洋暖池附近和赤道中太平洋附近中心的年际变化方差大值区,且这两个中心的充变化呈偶极型反位相振荡,这种偶极型对流活动与东亚夏季风有密切关系。当暖池附近对流偏强(弱),赤道中太平洋附近对流偏弱(强)时,东亚夏季风偏强(弱),雨带偏北(南)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森林火险等级的评价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美国NOAA-CAC、夏威夷大学、中国气象局提供的热带太平洋海温,水位及风场资料和“TOGA-COARE”(1992年11月-1993年2月)提供的赤道西太平洋深层海温资料,对1993年全球大气及热带海洋异常状况作了诊断分析,认为1993年世界气象灾害频频发生的原因是:(1)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对1993年东传型ENSO事件的响应几乎同步。(2)1991、1993年两次东传型ENSO事件在短期内  相似文献   

5.
强弱南海夏季风活动及大气季节内振荡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应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中国降水资料,分析研究了对应南海强、弱夏季风的环流形势及其与之相应的中国东部的降水异常。其结果表明,由强、弱夏季风所引起的中国气候异常是完全不同(甚至反相)的。分析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的活动还表明,对应大气强(弱)南海夏季风,南海地区 850 hPa也有强(弱)大气 ISO;而强、弱南海夏季风环流(200 hPa和 850 hPa)主要由异常的大气ISO所激发。本研究还揭示了南海地区大气ISO的变化往往与江淮地区大气ISO的变化反相,例如南海地区的强(弱)大气ISO常与江淮流域的弱(强)大气ISO相对应。对于大气ISO的强度,一般多表现出局地激发特征,经向传播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6.
近百年来的ENSO事件及其强度   总被引:153,自引:8,他引:145  
王绍武  龚道溢 《气象》1999,25(1):9-14
利用Nino3区、NinoC区海表温度序列及两个SOI序列,同时考虑SST和SOI建立了1867~1998年季分辨率的ENSO指数序列。根据ENSO指数序列,并参考Wright的SOI指数及其它资料。确认了1867~1998年ENSO事件,共确定出32次暖事件(正SST、负SOI)及32次冷事件(负SST、正SOI)。对每次事件的强度分强、中、弱三等进行了评估。虽然1982/1983年暖事件的峰值最高,但从整个事件的平均强度来看,1997/1998年的暖事件则是130多年来最强的一次。近20年是暖事件的多发期。  相似文献   

7.
Lu Riyu 《大气科学进展》2001,18(2):270-282
诊断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暖池上空对流弱和强的情况下,大气环流和海温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本文中西太平洋暖池是指(110-160°E,10-20°N)地区,向外射出长波辐射(OLR)在该地区具有明显的年际变率。对西太平洋暖池对流弱和强之间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差别进行了合成分析。首先,利用 NCEP/ NCAP再分析资料和卫星观测的 OLR资料进行了分析。之后,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和再分析计算而得的OLR资料重复进行了合成分析。合成结果表明由这两套资料所分析得到的结果非常相象。与西太平洋暖池上空弱(强)对流显著对应的大气环流表现为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东退),以及副高西北侧更强(弱)的西风。此外,在局地(即暖池)上空,还显著对应着东(西)风异常和下沉(上升)气流异常。对应于西太平洋暖池对流强弱,最为显著的海温差别(对流弱减去对流强)为印度洋、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正海温异常。也就是说,西太洋暖池上空的对流与局地海温异常只有微弱的联系,而与其西部的海温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亚洲季风与ENSO循环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7,自引:6,他引:21  
ENSO事件对亚洲季风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东亚夏季风环流有较大影响。许多观测事实表明,在ENSO事件处于发展阶段的夏季,江淮流域往往发生洪涝,黄河流域往往发生干旱,东北地区往往发生冷夏。本研究利用观测资料分析了亚洲季风对ENSO事件发生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ENSO事件发生前,在热带太平洋上空对流层下层有明显的西风异常;这个西风异常将会加强东传暖Kelvin波和西传冷Rossby波,为ENSO循环提供必要的赤道海洋波动条件;并且这个西风异常与东亚季风区西风异常向南传播有密切关系。通过遥相关分析表明,东亚季风西风异常的南传是通过欧亚型遥相关的波列来实现。通过分析,本研究提出一种亚洲季风与ENSO循环相互作用的物理图像。  相似文献   

9.
1997年的强ENSO事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目前的海洋-大气资料,对普遍关注的1997年3月在热带太平洋开始形成的一次新的强ENSO事件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赤道中、东太平洋大范围持续增温1-4℃、热带印度海洋温也同步增暖。SOI持续异常低值,但还不及1982/1993年的工。赤道太平洋对流层低层信风异常减弱,高层东风加强。OLR低值中心和最大负距平中心东移,赤道中太平洋对流活动加强。环太平洋沿岸热带地区出现明显旱涝异常。此次ENS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93年ENSO事件(4月)爆发前酝酿阶段,TOGA/COARE关键区强化期(1992年11月-1993年2月)立体观测实验“向阳红五号”科学考察船定点(155°E,2°S)高空大气探测资料,分析了西太平洋暖海域上空对流上升区西侧风的垂直变化,指出:对流层上、下部各有一强风带,随着海-气ENSO异常的发展,高空强东风带和低空强西风带均呈增强趋势,最强时分别连续14天和18天达到急流标准,占相  相似文献   

11.
l.Intr0ductionItiswellkn0wnthatthereisanobviousinteractionbetweencirculationsin-andextra-tropics,whichusuallyexhibitsauniquefeatureduringENSOPeriod(Bjerknes,l969;Huang,l99l;H0skinsandKaroly,l98l;HorelandWallace,l981famongothers).There-searchrevealsthataneddyfluxcausedbyatransientdisturbanceinthemiddlelatitudedur-ingthePeriodofENSOevent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maintenanceofanomalousat-mosphericcirculationpattern,triggeredbyseasurfacetemPeratureanomalyatequator,inthePacificOceanandtheNor…  相似文献   

12.
北半球冬季风暴轴与ENSO循环的关系及其能量平衡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花  聂绩  谭本馗 《气象学报》2009,67(2):210-217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北半球冬季对流层上层300 hPa面上风暴轴与ENSO循环的关系以及风暴轴的能量平衡特征.研究表明,由于El Nino年北太平洋的哈德莱环流增强,导致北太平洋西风急流向赤道和向东伸展,进而引起了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增强并向赤道和向东伸展;而La Nina年事件期间情形正好相反.在北大西洋,El Nino年其西风急流中心最大值有所减小,但整个西风急流区域有所扩大并向西和向赤道伸展,相应北大西洋风暴轴强度在El Nino年也有所减弱并向西和向赤道方向伸展;La Nina事件的情形正好相反.能量分析表明,斜压转换的正值中心位于风暴轴及其上游区域.在El Nino年,北太平洋斜压转换的正值中心向赤道和向下游伸展,而北大西洋斜压转换的正值中心向赤道和向西伸展,这与北太平洋风暴轴和北大西洋风暴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行星尺度扰动对斜压转换的贡献比天气尺度扰动的贡献要小,而行星尺度-天气尺度扰动的相互作用项对斜压转换的贡献更小.研究还表明,能量正压转换的正中心化于风暴轴的上游,负中心位于风暴轴区域.相对于La Nina年,El Nino年北太平洋东部的正压转换负值中心偏北,北美的正值中心位置偏南,而北大西洋的负值中心强度减弱范围变小.这些变化与从La Nina年剑El Nino年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风暴轴的变化是一致的.在能量的正压转换过程中,天气尺度扰动的贡献要大于行星尺度扰动,而行星尺度-天气尺度扰动的相互作用项的贡献更小.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artificial influence of increasing the SST resolution on the storm track over the North Pacific in ERA-Interim. Along with the mesoscale oceanic eddies and fronts resolved during the high-resolution-SST period, the low-level storm track strengthens northward, reaching more than 30% of the maximum values in the low-resolution-SST period after removing the influence of ENSO. The mesoscale structure firstly imprints on the marin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which then leads to changes in turbulent heat flux and near-surface convergence, forcing a secondary circulation into the free atmosphere, strengthening the vertical eddy heat, momentum and specific humidity fluxes, and contributing to the enhancement of the storm track. Results from a high-resolution atmospheric model further indicate the changes in the storm track due to the mesoscale SST and their relationship.  相似文献   

14.
朱伟军  孙照渤 《气象学报》2000,58(3):309-320
文中研究了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年际异常及其与500hPa高度以及热带和北太平洋海温的联系。结果发现,各年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中心强度和位置具有显著的年际差异。对15个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区域500hPa天气尺度滤波位势高度方差与热带和北太平洋海温的SVD分析表明,第一对空间典型分布反映了赤道中、东太平洋区域海温异常对风暴轴年际变化的影响,而第二对空间典型分布反映了黑潮区域海温异常对风暴轴年际变化的影响。进一步的合成分析显示,赤道中、东太平洋区域海温异常主要影响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东西摆动和中、东端的强度变化,而黑潮区域海温异常则主要影响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中、西端的强度变化和南北位移。并且这种影响分别与500hPa高度场上的PNA遥相关型和WP遥相关型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冬季太平洋SSTA对北太平洋风暴轴年际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年际异常及其与500hPa高度以及热带和北太平洋海温的联系。结果发现,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中心有线性增强、偏北、偏东的趋势。对15个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区域 500 hPa天气尺度滤波位势高度方差与同期热带和北太平洋海温的 SVD分析表明,第一对空间典型分布反映了 ENSO区海温异常对风暴轴年际变化的影响,而第二对空间典型分布反映了黑潮区域海温异常对风暴轴年际变化的影响。进一步的合成分析显示,ENSO区海温异常可以通过激发500hPa高度场上的PNA遥相关型影响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东西摆动和中、东端的强度变化,而黑潮区域海温异常则通过激发 500 hPa高度场上的 WP遥相关型,主要影响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中、西端的强度变化和南北位移。  相似文献   

16.
韩子轩  苏涛  支蓉  封国林 《大气科学》2017,41(6):1316-1331
本文利用OAFlux资料研究了1958~2015年北半球冬季太平洋蒸发量在不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位相下的分布特征,并从水汽收支的角度分析了蒸发量异常的成因,结果表明:ENSO主要影响热带东太平洋、副热带西北太平洋和中纬度北太平洋中部的蒸发量。El Ni?o(La Ni?a)时水汽在北太平洋中部异常辐散(辐合),有利于当地大气水汽含量减小(增大),造成蒸发量增大(减小);副热带西北太平洋异常的水汽辐合(辐散)有利于蒸发量减小(增大);除此以外,蒸发量在热带东太平洋蒸发量增大(减小)则主要是降水量增大(减小)导致。与此同时,ENSO对上述海区蒸发量的影响还受到PDO的调控,当PDO处于暖(冷)位相时,El Ni?o(La Ni?a)造成蒸发量异常程度在中纬度北太平洋中部显著增大,这主要是由降水量增大(减小)引起的大气水汽含量减小(增大)所致,此时对应着风暴轴异常增大(减小);当PDO处于冷(暖)位相时,El Ni?o(La Ni?a)造成的蒸发量异常程度在副热带西北太平洋和热带东太平洋显著增大,而这与湿度变化引起的水汽平流异常程度增大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7.
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影响机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朱伟军  李莹 《气象学报》2010,68(4):477-486
利用1958-2002年的ERA-40再分析资料,用谐波变换和EOF方法分析了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并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初步探讨了风暴轴年代际变化的可能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北太平洋风暴轴有两种主要模态,第1模态是风暴轴在其气候平均位置增强或减弱的主体一致变化型,其年代际变化受到上游涡旋强迫的影响,北大西洋强(弱)的涡旋活动,使得冬季北太平洋西风急流减弱(增强)、变宽(窄)、北抬(南压),同期北太平洋风暴轴活动偏强(弱),黑潮延续体区海表温度有偏暖(冷)的响应;第2模态是风暴轴中东部在气候平均位置南北两侧振荡的经向异常型,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循环的暖(冷)位相相联系,下垫面海温非绝热加热的作用,激发加强(减弱)大气中类太平洋/北美遥相关型(PNA)的响应,引起大气斜压性异常偏南(北),使得风暴轴整体南压(北抬),且中东部向东南(北)方向移动.因此,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年代际变化不仅是局地波-流相互作用的结果,还应考虑上游涡旋活动和海温热力强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A T_(42)L_9 GCM integration is adopted to investigate in detail the effect of Northwest Pacific sea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on the Pacific storm track(PST)during winter.Resultsshow that warm(cold)Northwest Pacific SSTA can give rise to significantly increased(decreased)baroelinicity on the north side of the anomaly area and its downstream in such a way asto make the Pacific storm track strengthen(weaken)in its entrance where the 500 hPa synopticperturbation height variance,kinetic energy,and low-level upward and poteward transient eddytemperature fluxes who exhibit similar features to those of mid-latitude barolinic waves in theirdeveloping phases,show great enhancement for the warm case,suggesting that the Pacific trackcan be reconstructed in its west side only as a result of an external forcing,viz.,warm NorthwestPacific SSTA during winter.  相似文献   

19.
利用18年带通滤波的卫星高度计资料,通过引入黑潮延伸体中尺度涡能量(EKE)的面积指数,分析了黑潮延伸体中尺度涡EKE的强度和位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使用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它们与北太平洋风暴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黑潮延伸体中尺度涡增强与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增强相对应,而EKE位置偏北(南)时对应的北太平洋风暴轴也偏北(南),同时当EKE的位置偏东(偏西)时北太平洋风暴轴则西退(东移)。此外,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变化对黑潮延伸体也可能有一定的反馈作用,黑潮延伸体中尺度涡EKE强度的变化与北太平洋风暴轴EOF第一和第三个模态(第二个模态)回归的海表面高度距平模态有明显的3~4年滞后的正(负)相关,而黑潮延伸体中尺度涡EKE位置的变化则相反。这种滞后相关可能是通过北太平洋风暴轴驱动的遥相关型环流改变海表面风应力旋度并强迫出的海表面高度距平的西传导致的。  相似文献   

20.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SVD) is conducted of 15 winter tropical Pacific SST with 500 hPa filtered potential height variance over the northern Pacific storm track. It is shown that the first coupled mode obtained depicts the effect on the track of SSTA over equatorial central and eastern Pacific. Further composit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SSTA over there during winter can give rise to or invigorate PNA teleconnection response pattern in 500 hPa height field which, in turn, exerts crucial influence on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 vigor and east-west displacement of the Pacific storm track, especially over its central and eastern pa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