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2.
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的形成年代及生长速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铀系法、氨基酸法和锶同位素法对取自东太平洋的数个多金属结核进行了年代测定。在参考其他测年数据并综合地质、气候、环境等资料后, 发现东太平洋多金属的形成与南极底层流有密切关系。大多数结核自渐新世后逐渐生成发育, 早中新世、中中新世及晚上新世是结核发育的最有利时期。多金属结核的生长速率为10- 6 m m /a 数量级。由于在不同地质时期受到不同的环境因素的影响, 结核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呈阶段性与多变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海洋世界》2005,(7):17-17
明代马欢撰《瀛涯胜览》一书中记载:“宝船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折合成现代尺度,有将近138米长,56米宽,有9桅12帆。其体态巍峨,既违背礼制,也超出了那个年代的造船条件。因此,大号宝船存在与否成为目前颇具争议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5.
烟台海湾成陆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克明 《海洋科学》1992,16(2):66-66
烟台海湾是指芝罘岛以南、夹河口以东范围。现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烟台海湾成陆后的一部分。烟台海湾何时成陆?根据开发区23号钻孔资料(图)得知,上层为海陆相的细沙层,中层为海相淤泥质细沙层,富含生物贝壳,底层为洪坡积含土沙砾层。~(14)C测年结果,海相层底部为10310aB.P.,中部为4610a.  相似文献   

6.
利用NCEP大气环流模式,模拟了亚洲季风区气候对北大西洋正、负海温异常的响应。研究表明:亚洲季风区气候对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的影响存在线性和非线性响应;AMO的暖位相造成欧亚大陆增温以及印度地区北暖南冷的偶极子型分布,主要是线性因素的作用;夏季、秋季印度半岛降雨增多,是线性因素和非线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非线性因素带给印度半岛的降水多集中在西部。  相似文献   

7.
测定北方期年代的海底研究JeffHecht参加大洋钻探计划的一个国际地质学家小组收集的新证据表明北半球冰原开始扩展的时间要比通常认为的早5Ma。从海底搜集的沉积物表明,在大约7Ma以前,格陵兰东南部为冰原所覆盖。长期以来,地质学家们认为较寒冷的气候使...  相似文献   

8.
9.
10.
11.
八十年代以来海洋地质学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近20年来,海洋地质学是地球科学中发展最迅速、最活跃的科学之一。新思潮、新学说、新方法、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各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向宏观和微观的深入,向海洋深处和海洋地球的扩张等等,把海洋地质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特别是70年代以来,由于“地球动力学计划”(GDP,1972—1977)、“国际海洋考察十年计划”(IDOE,1971—1980)、“深海钻探计划”、“岩石圈动力学和演化计划”以及“海洋卫星”的实施,使海洋地质学的研究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反过来,海洋地质学的进展又为各  相似文献   

12.
暴露岩石中宇生核素的浓度与暴露年代、侵蚀速率相关,暴露年代和侵蚀速率可相互求证,但两者均为未知数时,可求算出最大侵蚀速率和最小暴露年代。据此得出张八岭地区的最大侵蚀速率为7 12m/Ma,最小暴露年代为(85700±1500)a,这一年代远小于统一夷平面的形成年代(7~3 6Ma),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①张八岭地区侵蚀速率大,岩石中宇生核素的浓度较早达到平衡,即达到该地区的测年上限;②采样地区曾被土壤覆盖,造成计算年代值过于年轻。  相似文献   

13.
渤、黄海北部海冰年代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取上世纪后50年至2003年度冬季渤海地区气温作为与渤海冬季冰情有关的气候指标。分析得出,渤海地区冬季气温随着年代呈上升趋势,特别是8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尤为明显。受其影响,渤海冬季的冰情时空分布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其特点是:初冰日较多年平均值推后、终冰日较多年平均值提前,冰期较多年平均值偏短,冰厚较多年平均值偏薄,结冰范围(沿岸固定冰宽度和浮冰外缘线)较多年平均值偏小,甚至有些海区已多年未曾见到海冰了。  相似文献   

14.
太平洋年代际海洋变率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随着“气候变率与可预报性研究”(CLIVAR计划)的实施,年代际气候变率研究已经成为国际气候研究的一个新热点,由于海洋特别是海洋次表层具有巨大的热损性,海洋环流在年代际气候变率中所起的作用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迄今为止,海洋以什么方式参与到年代际气候变化中,海洋次表层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起到什么作用这些与海洋环流有关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建立一种完备的年代际气候变化机制的理论,文章通过对近10a来国内外在该领域内研究进展的回顾,提出了一个关于太平洋年际变化(如ENSO循环)和年代际变化(如PDO循环)相互作用的猜想,为今后在国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5.
太平洋年代际变化研究进展浅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综述了近几年太平洋年代际变化形成机制或起因的7种代表性观点,对已有观点作了初步评述,并提出未来太平洋年代际变化研究应关注以下方面:太平洋年代际变化的多重模态及相应的多重机制,不同时空尺度海洋现象间的相互作用,南太平洋年代际变化及在全太平洋年代际变化中的作用,ENSO与PDO的预测,海洋环流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作用,海洋热能、机械能的收支及转换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6.
单连芳 《海洋与湖沼》1995,26(5):494-501
于1986-1099年由海洋四号调查船的HY4-861,871,881三个航次采集的锰结核样品中选出37个以老结核或老结核碎块为核心的结核,进行研究,划分出3个结核世代,并大致确定其生长期:第一世代结核的生长期是在早中新世(〈20Ma);第二世代结核形成于早中新世-晚中新世(〉6Ma);第三世代结核的生长期是在上新世-第四纪。同时对老、新世代结核的矿物成份和化学成份进行成析,并得出,老世代结核比新  相似文献   

17.
18.
贵德盆地黄河出现的古地磁年代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其形成与青藏高原隆起有密切关系,因此,黄河上游的形成演化,对于研究青藏高原的隆升以及黄河水利的开发利用等均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科学价值。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贵德盆地发育巨厚的新生代地层,其最上部的一套湖相沉积代表了黄河出现之前的最后沉积。古地磁测年表明这套地层的结束时代约为1.8Ma,指示黄河在本区大约同时出现,是青藏运动C幕的产物,此后至今黄河已净下切了约940m,指示本区高原的快速隆起,不支持青藏高原在中新世达到最大高度然后垮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20.
影响东海气候的太阳活动信息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采用逐次滤波法逐次提取东海气温资料序列中蕴涵的太阳活动影响信息并加以分析,发现东海气候年代际变化特征十分清楚,主要表现为:(1)突变性,东海夏季7月海平面层及对流层大气温度场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发生过一次急剧变化,突变点是1978年7月.从1978年7月由历时30多年的温度偏低时期跃变为持续高温时期,高温期持续至20世纪末,升温幅度超过0.4℃.资料分析表明,整个对流层东海夏季大气温度都具有这种年代际变化特征;(2)高空气候持续增温型,东海夏季7月平流层中部10 hPa大气温度表现为一种波动式的持续升温过程,50多年来温度升高4℃,年升温率超过0.075℃/a.东海平流层底部100 hPa温度也具有持续升温的特点,从1948年至今呈缓慢升高的趋势,53 a升高了1.9℃,升温率为0.036℃/a;(3)周期性,东海不同高度大气温度都具有显著程度不同的22 a周期性年代际变化特征,22 a周期分量的振幅由高空到低空迅速减小,表明22 a周期高空清楚,低空不太明显.东海对流层中部和平流层底部还具有显著的11 a周期性年代际变化.据分析认为22 a周期是太阳黑子磁场磁性变化周期所激发,11 a周期与太阳黑子相对数11 a周期相吻合,二者均为太阳活动在大气气候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