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北省富硒资源的地质特征及利用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系统收集并综合相关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典型区域样品的采集和补充,全面分析了湖北省不同类型硒资源地质特征,并对其利用区划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湖北省富硒地层主要有寒武系(32.1%)、二叠系(29.8%)及震旦系(25.8%);富硒岩石主要为炭质页岩、炭质板岩、硅质岩、炭质硅质岩和含炭页岩;表层富硒土壤主要分布于江汉平原区、恩施地区和鄂东南地区。主要为湖积、冲积成因。恩施地区的高硒和极高硒土壤与二叠系富硒地层及双河硒矿点和矿化点的分布相吻合。鄂东南地区富硒土壤一方面与二叠系地层有关,另一方面与鄂东南地区硒的伴生矿床有关。  相似文献   

2.
富硒土地资源研究进展与评价方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周国华 《岩矿测试》2020,39(3):319-336
硒是重要的生命必需元素,开发富硒农产品是提升我国人体硒摄入水平的安全有效途径,富硒土地资源评价与利用规划是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服务于特色农产品发展与脱贫攻坚的重要切入点。本文评述了近年来在土壤和作物硒含量、土壤硒成因来源、土壤硒赋存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影响因素、土壤-作物系统硒吸收运移、硒与重金属镉等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等调查研究成果。针对我国土壤硒背景值约0.20mg/kg,远低于世界土壤背景值0.40mg/kg,整体上处于低硒水平的实际情况,认为采用0.40mg/kg Se作为富硒土壤标准具有较强的科学依据;多数情况下土壤硒主要来源于成土地质背景,部分地区与人为活动密切有关;富硒土壤可分为地质高背景、次生富集作用、人为输入及其多种作用的叠加成因,元素地球化学性质决定了硒与镉等重金属元素共生的普遍性;土壤硒成因来源以及pH、Eh、有机质、铁铝氧化物等土壤理化条件决定了硒和重金属赋存形态与生物有效性,进而影响到富硒土地的可利用性,成为制定富硒土壤地方标准的理论基础与考虑因素;不同作物种类对硒吸收富集能力不同,筛选适应当地农田生态环境、富硒低镉的农作物具有实际意义;现有的部分富硒农产品标准未充分考虑人体补硒目的,并存在标准间协调性差等问题,急需加强富硒农产品标准的制定。本文提出,富硒土地资源评价不仅需要考虑土壤硒和重金属含量,而且需综合土壤硒成因来源及其生物有效性、土壤-作物系统硒迁移累积、硒与重金属镉等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当地气候、土壤和景观条件下作物种植的适宜性,依据富硒土地资源可利用性进行分类分区、科学规划和合理种植管理。同时建议,为满足富硒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与可利用性分析、富硒农产品健康效应研究的需要,需要加强土壤和作物硒含量及其形态的提取分离与分析测试方法技术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质学会认定首批天然富硒土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梦瑶  张丽华 《地质论评》2021,67(5):67051296-67051356
为了落实新时代地质工作转型升级,聚焦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天然富硒土地开发利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1年8月16日中国地质学会公布首批天然富硒土地认定结果。根据《天然富硒土地划定与标识(DD2019-10)》、《天然富硒土地认定和标识管理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中国地质学会组织对首批天然富硒土地进行了评审并公示。  相似文献   

4.
基于青海省开展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通过分析土壤pH范围和Se含量特征,掌握青海省土壤酸碱性和土壤Se背景值,建立小麦、油菜籽、豌豆、大蒜、牧草等作物与根系土Se的富集模型,结合人群Se摄入推荐量和青海省富硒农畜产品Se含量标准值,推算青海省富Se土壤推荐值。建议青海省碱性土壤以0.23×10-6作为富硒土壤下限值,中酸性土壤以0.25×10-6作为富硒土壤下限值。本次研究对青海省富硒土壤地方标准的制定及指导富硒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富硒土壤种植白芝麻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旭  谢振东  衷存堤 《江苏地质》2015,39(2):292-295
丰城市董家镇泉南村富硒白芝麻大田种植试验,是通过在富硒土壤中施用石灰、有机肥、草皮灰等方法,以改变土壤p H值和土壤中有效硒含量,以促进和提高白芝麻吸收土壤中的Se元素,进而探索出最简便、最经济和最适合普通农户操作的富硒农产品实用生产技术。种植试验共设置5个不同处理方法和1个对照区。通过对比不同处理方法对白芝麻中Se含量的影响,试验发现最经济有效的办法是:施石灰412.5 kg/hm2与土壤混合均匀后播种,这样既能提高白芝麻的Se含量又能提高产量,操作最简单且经济成本最低。  相似文献   

6.
不同地区、不同层位土壤中硒含量分布不均匀,依据局部富硒土壤线索开发不同的天然富硒食品是发展当地特色农业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云南省1∶25万昆明—玉溪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及云南1∶5万二街幅等四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资料显示,尽管云南省表层土壤总体相对贫硒,但在滇中易门普家村—铜厂乡—西山村—狮子山—禄丰土官镇一带局部低山丘陵地区存在约400 km~2的富硒土壤,土壤硒平均含量达0.54μg/g,而普家村菜子山一带土壤硒含量最高达136μg/g;各地球化学剖面均显示出硒元素呈现出表聚性规律,硒元素在表层土壤中均大于深层土壤,而深层土壤硒含量则大于母岩硒含量,不同的基岩岩性硒含量表现出炭质板岩大于泥质板岩大于粉砂质板岩大于白云岩,与炭质、黏土质、泥质、有机质呈正相关性。并据此线索在当地新发现了大批天然富硒微生物(野生菌)及蔬菜。初步研究表明当地富硒土壤的形成与特定地质背景有关,而生产天然富硒野生菌及蔬菜的土壤环境相对优越。  相似文献   

7.
依据福建省闽侯县农业地质调查评价数据,研究了县域耕地和园地表层土壤硒分布特征及主要控制因素,分析了农产品硒含量特征。结果表明,表层土壤硒含量受控于地质背景,晚侏罗世潜花岗斑岩分布区土壤硒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地质背景区,同时不同地貌条件、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均对土壤硒含量有一定的影响。研究区大部分农产品硒含量较低,主要富硒农作物为水稻,初步评价表明稻米富硒率达78.6%,但有个别稻米样品As或Cd含量超标,开发利用富硒稻米应关注重金属超标风险。根据清洁富硒土壤分布结合农产品富硒情况,研究区划分了9处天然富硒土地潜力区。  相似文献   

8.
恩施渔塘坝富硒碳质岩石中硒的形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恩施渔塘坝是中国人群硒中毒爆发性流行的地区,也是恩施较为典型的高硒地区之一。其北部出露的富硒碳质岩石,通常认为是渔塘坝硒的主要来源。采用7步连续化学浸提技术,将富硒碳质岩石中硒分为水溶态、可交换态、有机态、元素态、酸性提取态、硫化物/硒化物态和残渣态硒,使用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了岩石总硒和硒形态。结果表明,碳质页岩和碳质硅质岩中硒主要以有机态、硫化物/硒化物态和可交换态硒为主,碳质泥岩中硒以有机态、元素态和硫化物/硒化物态硒为主。碳质泥岩中的水溶态硒显著低于碳质页岩和碳质硅质岩中的水溶态硒,但元素态硒的比例显著高于后两者,说明碳质泥岩是富硒碳质岩层中硒易于富集的场所。富硒碳质岩中的可利用态硒主要以Se^4+为主,而非是Se^6+和有机硒。可交换态和有机结合态硒中Se^4+与岩石总硒的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Se^4+离子的分布影响着岩石总硒,有机质与粘土在硒富集的地球化学过程中承担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房山区富硒土壤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全国A层土壤背景值累频分级法来划定土壤硒的丰缺分级值,确认房山区存在富硒土壤。对于不同地貌类型土壤调查结果发现:硒含量平均值按照剥蚀堆积台地、洪积平原、冲积洪积平原、冲击平原依次递减,并且土壤硒主要富集于表层土壤,向地下深部硒的含量快速降低。土壤硒的含量受山区成土母质的影响较大,且偏碱性、富含有机质的表生环境有利于土壤硒富集。富硒区小麦和蔬菜水果中硒的分布与土壤硒含量具有良好的空间对应关系,其元素含量属于安全食品标准。  相似文献   

10.
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基础,是影响土壤硒含量的最重要因素,不同成土母质形成的土壤硒含量有明显差异性,不同成因类型的富硒土壤生产出的农产品富硒程度也不同。依据广西百色市凌云县、田阳区、右江区和德保县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数据,以评价区不同成土母质类型为切入点,探讨不同成土母质类型下适合百色市发展富硒水稻产业的富硒土壤标准。结果表明:评价区土壤硒含量平均值为0.51 mg/kg,硒资源丰富。通过不同成土母质富硒率对比,发现当碎屑岩地区土壤硒含量达到0.24 mg/kg时,水稻籽实富硒率为72.7%,建议以此作为百色市碎屑岩地区的富硒土壤标准值,为当地土地区划利用、发展富硒水稻产业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次研究在贵州省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承担的调查项目,优选出硒资源潜力丰富的六枝特区耕地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区富硒土壤划分根据《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DZ/T 0295-2016)和贵州省富硒土壤评价分级标准(试行)”,采用多种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方法对研究区进行了硒含量及分布特征评价,结合五种农作物硒含量分析结果,初步查明了研究区内基岩和各类土壤硒背景值,根据硒含量初步划定了区内不同富硒区范围,为富硒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硒含量值处于004753 mg/kg之间,平均含量054 mg/kg,总体接近背景值。研究区基岩硒含量值有一定差异,表现为二叠系上统含煤岩系中硒含量最高,平均值098 mg/kg,高于周缘耕地土壤硒含量,指示出该地层可能提供部分硒;侏罗系粘土岩分布区中硒含量最低,平均值020 mg/kg,低于区域耕地土壤硒含量。综合解读分析测试数据,初步圈定区内富硒土壤面积约7236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7379%,其中可开发面积约6729万亩,具有发展富硒产业的良好基础,本次研究对于调整区内富硒农作物种植结构、发展特优农作物种植,增加就业和脱贫攻坚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三原—阎良地区土壤与农作物采样分析研究,发现该地区土壤环境总体清洁,足硒—富硒土壤占调查区总面积的94.62%,富硒土壤分布广,具备了开发富硒农产品的基本土壤条件;大宗粮食作物均达富硒水平,其中油菜富硒率100%,小麦富硒率99.4%,玉米富硒率88.1%,大部分蔬菜也都达到了富硒蔬菜的标准,适合种植富硒大宗粮食作物和蔬菜;农作物硒与土壤硒整体相关性较好,玉米硒含量与根系土硒含量相关系数为0.788,小麦硒含量与根系土硒含量相关系数为0.612,富硒产业发展前景好。三原—阎良地区是陕西省关中地区重要的粮食、蔬菜产地,建议选择示范点开展富硒农产品种植试点,为关中地区富硒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打造建设一批富硒粮食、蔬菜产业基地,更好地支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脱贫攻坚战。  相似文献   

13.
四川万源地区硒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针对万源地区不同类型岩石、土壤以及茶叶样品进行系统的硒元素含量分析,研究其在岩石、土壤及农作物中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万源地区震旦系岩石的硒质量分数最富(0.548×10-6),其次是寒武系(0.274×10-6),最贫为志留系(0.044×10-6);而不同岩性中硒质量分数最高的是页岩(0.355×10-6),碳酸盐岩次之(0.113×10-6),砂岩中最少(0.088×10-6)。土壤中硒质量分数最高为大竹河地区(万源地区东北部,0.51×10-6),大部分片区高于(大竹河、青花0.39×10-6、旧院0.3×10-6等片区)或接近(草坝0.14×10-6、竹峪0.16×10-6等片区)全国土壤平均值(0.215×10-6),属中硒含量水准。对茶叶中硒质量分数的分析表明除草坝(0.068×10-6)、竹峪(0.052 8×10-6)较低,大竹河片区种植的茶叶(0.104 6×10-6)与陕西紫阳富硒茶叶(0.105 8×10-6)的含量水平相近,证实万源地区有发展特色富硒农产品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4.
苏南局部富硒土壤及其天然富硒茶叶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硒(Se)是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的微量元素,不同地区土壤中硒含量分布是不均匀的,依据局部富硒土壤线索开发天然富硒食品是农业地质环境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江苏省1∶25万区域土壤地球化学调查资料显示,尽管全省表层土壤总体相对贫硒,但在江苏南部溧阳—宜兴一带局部低山丘陵地区存在较大面积的富硒土壤,并据此线索在当地新发现了天然富硒茶叶。初步研究表明当地富硒土壤的形成与特定地质背景有关,生产天然富硒茶叶的土壤环境相对优越。  相似文献   

15.
系统采集广西八步区目前用于农业发展的土壤样品,分析其中硒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农业用地土壤中的硒元素平均含量为0.59 mg/kg,富硒土壤分布范围广,足硒和富硒占总面积的98.49%。其中,黄红土壤中所含有的硒元素含量最高,平均值为0.69 mg/kg;冲积、洪积土壤硒含量最低,平均值为0.40 mg/kg;硒在碱性土壤含量最高,其次为酸性土壤,最低为中性土壤。一般而言,土壤的酸碱性、成土母质等都会直接成为硒元素含量的主导因素。研究范围的土地环境质量综合等级多为三等及以上,养分等级以中等—较丰富等级为主,种植作物以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居多,开发富硒土地资源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高硒环境样品中硒的形态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恩施富硒碳质岩和土壤样品中硒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硒连续化学提取的改进方案。化学操作上定义为7个连续步骤:水溶态(MQ水提取)、可交换态(0.1 mol/L的K2HPO4 KH2PO4,pH=7.0)、有机结合态(0.1 mol/L NaOH)、元素态(1 mol/L Na2SO3溶液)、酸溶性提取态(15%CH3CO2H溶液)、硫化物/硒化物态(1 mol/L CrCl2 HCl溶液)和残渣态硒(HNO3 HF H2O2混合消化液)。使用HG-AFS法检测了各结合态中的硒形态和总硒,上述流程提取硒加和与总硒间显著一致,平均回收率为99.2%,符合平行样品间变异系数低于10%的精度要求。该方法简单易行,能够准确地揭示富硒地质样品中硒的形态信息。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石台县富硒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硒元素缺乏容易引起如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本次工作对石台县全境硒含量进行测试和评价工作。结果显示,石台县土壤分布区以中硒含量(含量0.175×10~(-6)~0.40×10~(-6))区为主,占总面积的67.62%;其次是高硒含量(含量0.40×10~(-6)~3.0×10~(-6))区,占总面积的28.73%;低硒含量(含量0.125×10~(-6)~0.175×10~(-6))区和极高硒含量区(含量3.0×10~(-6))相对较少,仅占总面积的3.51%和0.14%,无极低硒含量(含量0.125×10~(-6))区。通过综合考虑各乡镇的平均硒含量和富硒区面积两个因素,笔者认为石台县富硒含量高,具有很大的富硒资源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8.
渔塘坝是中国较为典型的高硒地区之一。从该区选取了4个典型的富硒碳质岩样品,并在常温条件下进行了淋滤实验研究(pH=2.0,4.0和6.5)。初步结果表明:随着液固比的增大和淋滤时间的延长,淋滤液中硒含量变化的总体呈降低趋势。不同岩类间硒的淋失量有所差别,但岩石总量硒并不是影响硒淋失的主要因素。淋滤原液的不同pH值对岩石硒的淋失有显著影响,其淋失量的排列顺序是pH=2.0>pH=6.5>pH=4.0。岩石中碳酸盐与黄铁矿含量之比同淋滤液pH的变化有关,并且极可能是影响岩石风化初始阶段硒淋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浙江富硒土壤中硒赋存形态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依据李家熙的土壤硒含量的分类定义标准,可以确认浙江存在富硒土壤.一些地区的红壤和水稻土是浙江重要的富硒土壤.富硒红壤和富硒水稻土中的有机结合态硒是土壤中的主要结合态.前者弱有机态硒含量高于强有机态的,且离子交换态硒含量低于碳酸盐态的,后者则反之.二者的离子交换态、碳酸盐态和铁锰氧化态硒含量加和对全硒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20.
浙西常山地区富硒土壤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浙西常山地区表层土壤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面积富硒土壤,总结了该地区表层土壤硒含量分布特征。研究区内表层土壤硒含量均值为0.44×10-6;不同土壤类型硒含量差异较大,其中石灰(岩)土土类硒含量最高,平均值为0.58×10-6;不同母质条件形成的土壤硒含量差异较明显,全新世洪冲积物形成的土壤硒含量最高,平均值为0.59×10-6。概率累积曲线表明,常山地区外源输入组分对土壤硒的影响小。土壤硒含量与V、Mo、Ni、Cr、S、Cu、Cd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P<0.01),与有机质关系密切(r=0.35),而与土壤pH相关性不明显。西阳山组泥灰岩、荷塘组炭质页岩、硅质岩及宁国组炭质页岩等岩石硒含量较高。土壤硒继承了岩石硒,硒含量高的岩石分布面积广是形成富硒土壤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