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广州地区太阳分光辐射的某些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广州地区1985—1990年的太阳分光辐射的连续观测资料(观测角度为23°11′),研究了广州地区紫外辐射、可见光辐射(光合有效辐射)、近红外辐射的某些特征。结果指出,每年7—10月份各分光辐射及总辐射总量较大。月总辐射中可见光辐射占总辐射的百分比年平均为47.3%,相应的紫外辐射和近红外辐射分别占7.1%和45.6%。文中还分析了晴天条件下分光辐射的变化和1990年紫外辐射变化的某些特征,并分析和讨论了分光辐射与云量、日照时间等因子的相关。  相似文献   

2.
五道梁地区的太阳紫外辐射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江灏  季国良 《高原气象》1996,15(2):141-146
该文利用1993年9月-1994年8月五道梁站的太阳辐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太阳紫外辐射的气候学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太阳紫外辐射年平均日总量为0.73MJ/m^2,小于拉萨地区、而大于高原东北侧的河南走廊地区;紫外辐射的瞬时极大值较大,7月份可达56W/m^2,大于河区而略小于拉萨地区。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东疆红柳河黑戈壁下垫面陆气相互作用观测站2017年太阳紫外辐射、总辐射和气象站天气现象观测数据,对东疆黑戈壁不同时间尺度和不同天气背景下的太阳紫外辐射A波段(UVA)和B波段(UVB)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紫外辐射UVA和UVB日变化呈正态分布,UVA、UVB最大瞬时辐照度为67.97W·m-2、2.15W·m-2,日均最大曝辐量为2.09MJ·m-2和0.05MJ·m-2,年曝辐量为400.31 MJ·m-2和8.63 MJ·m-2;季节变化呈现夏季高,冬季低、春季高于秋季的特点;年变化呈现倒“U”型,年变化幅度呈夏季大,冬季小的趋势。2)紫外辐射占总辐射的比例呈夏高冬低的特点。不同天气下,其比例变化幅度也不相同,晴天大于雨天。3)太阳紫外辐射的月和年平均量以及紫外辐射年均值占总辐射年均值的比例,东疆黑戈壁地区都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4.
HEIFE绿洲区的太阳紫外辐射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江灏  季国良 《高原气象》1994,13(3):346-352
  相似文献   

5.
1997/1998年青藏高原西部地区辐射平衡各分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中日亚洲季风机制研究计划1997年9月~1998年10月在青藏高原西部改则和狮泉河2个站点自动气象站辐射平衡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原西部2个地区辐射平衡各分量在不同季节的季节平均日变化和年变化特征,并且还与1979年5~8月第一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的辐射观测资料和1982,1983年青藏高原辐射平衡观测实验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高原西部辐射平衡各分量的变化不仅有季节之间和年际的差异,高原西部的不同地区之间的变化也有较大的差异:(1)总辐射在春夏两季相差很小,改则春季(3~5月平均)日变化的极大值甚至比夏季(6~8月平均)还大;(2)地表反照率的年际变化及两地之间的差异均可能较大;(3)大气逆辐射日变化、年变化特征与其他辐射分量明显不同,其日变化、年变化的位相均晚于其他分量;(4)两地之间地面辐射平衡的年变化似乎有一个位相差,改则的月平均最大值和最小值均较狮泉河晚了约1个月,因此从冬季到夏季的大部分时间里,改则的地面辐射平衡是小于狮泉河的,而在从夏季到冬季的大部分时间里,改则是大于狮泉河的。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太阳辐射变化规律及太阳能资源利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吉林省的太阳能资源变化规律,利用线性回归分析、线性相关分析及M-K检验法对吉林省长春、延吉两个气象站点1960年以来的太阳总辐射资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的年平均太阳总辐射为4787.4 MJ/㎡•a,夏季太阳总辐射最大,春季次之,冬季最小。吉林省年平均太阳总辐射在波动中下降,且下降趋势不显著,20世纪60年代太阳总辐射较高,80年代达到最低值,90年代以后小幅度回升。春、秋、冬三季的太阳总辐射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冬季的下降趋势显著,夏季呈显著增加。吉林省年日照时数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由西向东逐渐减少的地域分布差异;而在时间上也呈现出由春季到冬季依次减少的分布特征。吉林省的太阳能资源总量丰富,变化趋势不显著,这对于吉林省利用太阳能资源是十分有利的。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地表净辐射的气候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根据作者提出的地表净辐射各分量的气候学计算方法,计算出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173站的净辐射和其各分量的年,月平均通量密度,并分析其地理分布特征。指出高原主体为总辐射,有效辐射的高值区,地表净辐射场在冬,夏季有较大差异。冬季为一弱正值区,相对低中心呈块状散布在祁连山区等几个地区;夏季因夜雨及地表湿润的缘故,高原大部地区的地表净辐射反有加强。各地净辐射年变化基本形式与总辐射相似。有效辐射年变化一般呈双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了西藏高原东部作物生长季期间(5—10月),直接太阳辐射的分光辐射能的状况和日、月际变化的特征。 西藏高原与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相比较,不仅太阳总辐射量高,而且紫外、可见波段的相对通量和绝对量值也高,但红外波段低于东部平原地区。 通过对高原生理辐射的初步分析,为高原农作物高产原因提供了某些依据。  相似文献   

9.
张掖地区的光合有效辐射特征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光合有效辐射(PAR)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能量来源。本文利用HEIFE期间在临泽(FOP)和张掖(BOP)取得的太阳分光辐射资料,分析研究了张掖地区的光合有效辐射。结果表明:张掖地区晴天PAR在太阳总辐射中所占的比例在0.419-0.426之间。季节变化不明显;多云天气条件下比值大于晴天,且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大。冬季小。文中还根据实际观测资料拟合得到了张掖地区PAR的经验公式,据此估算和讨论了张掖地区PAR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0.
陈雄山 《气象学报》1964,34(4):443-461
考虑地形及加热作用,建立了一个大气环流数值试验准地转二层模式。在辐射加热中考虑了云对长短波辐射的影响,而假定云的出现与否仅依赖于垂直速度。在模式中放置了北半球实际的地形及海陆分布,而下垫面的温度由求解下垫面热传导方程得出。把方程组化成非线性常微分方程组,用Runge-Kutta方法在电子计算机上求解。 在不计扰动的情况下,在具有年周期的太阳短波辐射的作用下,逐渐建立起下垫面纬圈平均温度梯度及基本气流。下垫面温度具有很清楚的季节变化,位相落后于太阳短波辐射一个月,求得的冬夏季的下垫面温度值与实际的气候值相当。基本气流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风速减弱,急流向北移,冬季风速增强,急流向南移,位相落后于太阳短波辐射一个多月。 北半球实际的海陆分市的热力特性,在冬季能使亚洲及太平洋上空变冷,并能使大西洋及欧洲上空变暖。在非绝热加热和地形的共同作用下,在冬季出现了随时间变化着的东亚大槽和北美大槽,以及冷空气活动过程。这种冷空气活动有其偏爱地区:起源于苏联新地岛上空,并向东南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