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于1977~1978年,在温都尔庙铁矿南带460平方公里范围进行了1/5万地质填图.在此基础上对褶皱构造作了进一步的研究.通过露头观察、大比例尺草测及构造要素的统计分析(5864个面理和线理要素),按历史分析的观点,我们认为本区温都尔庙群属于加里东褶皱带并构成华力西褶皱带的基底,而本身的褶皱既不是复式背斜也不是复式向斜,而是多期叠加褶皱,组合形态繁多.我们通过叠加褶皱的恢复及层位对比重新确定了层序、测算了厚度,将本区温都尔庙群分为三个组,五个岩性段,总厚1290米(见表);并确认:只有一个含铁层位,其原始厚度仅数米,且以小于2米者为主.目前所见之厚大工业矿床,主要归功于褶皱重叠和加厚作用.本文重点阐述本区温都尔庙群的褶皱特征及其对铁矿床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温都尔庙群铁矿分南带和北带,原始铁矿层为华北板块北缘陆坡带火山喷发-沉积产物,通过构造解析方法,恢复含铁层位及铁矿体构造形态,还原了褶皱控矿过程.研究认为,南带和北带的铁矿带分属于同斜地背斜的南北两翼,为同层褶曲构造现象,经历多期褶皱作用以及后期热液作用改造形成多个矿体并存.  相似文献   

3.
<正> 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以东,自二道井经巴音敖包、包日汗、红格尔庙至锡林浩特一带(以下简称集二线北带),下古生代的温都尔庙群呈北东东向断续分布(图1)。它们产出在构造地质学上著名的“蒙古弧”东翼,习惯上多称为内蒙古华力西褶皱带。我们同意将温都尔庙群出露区划为加里东优地槽褶皱带的意见。温都尔庙群岩石主要为细碧岩、块状绿泥闪帘石岩、绿泥闪市片岩、石英千枚岩(片岩)夹变质碧玉岩、石英岩以及磁铁赤铁石英岩,常伴有基性、超基性岩体的侵入。岩层变形强烈,发育有不同级别和不同型式的褶皱及断裂。1978年,我们在研究温都尔庙群层序及铁矿分布规律时,重点研究了包日汗地区的褶皱构造。  相似文献   

4.
张臣  吴泰然 《地质科学》1998,33(1):25-30
温都尔庙群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温都尔庙地区,该套地层是白乃庙-温都尔庙构造岩浆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古生物化石和可信的年龄数据,一般认为温都尔庙群属早古生代。本文对温都尔庙群变基性火山岩进行了Sm-Nd和Rb-Sr同位素研究,5件变基性火山岩全岩样品Sm-Nd和Rb-Sr等时线年龄分别为961±66Ma和624±110Ma,并对其形成时代和成因提出了一些新看法。  相似文献   

5.
徐备  徐严  栗进  李群生 《地学前缘》2016,23(6):120-127
内蒙古西部的温都尔庙群下部为含铁石英岩、变质火山岩与绢云石英片岩,上部由各类绢云石英片岩、石英岩组成,局部夹碳酸盐沉积。利用SHRIMP和ICP-MS定年方法,获得该群下部的变质火山岩时代为(460±4) Ma,上部绢云石英片岩中最年轻的峰值年龄为417 Ma和444 Ma。结合已有的锆石年龄分析结果,本文认为温都尔庙群的发育时代可能为500~415 Ma。根据温都尔庙群的物质组成,推测其形成于松辽-浑善达克地块周围的大陆边缘海域并命名为温都尔庙洋,代表我国境内早古生代时期的古亚洲洋。根据碰撞造山带理论探讨了温都尔庙群的构造位置,提出在早-中古生代时期,以温都尔庙群为代表的古亚洲洋发生了向南部华北地块和向北部兴安-艾力格庙地块的双向俯冲,其主体部分形成南、北两个加积楔,而其边缘部分卷入南、北混杂岩带成为基质,因此温都尔庙群的褶皱及变质历史记录了中亚造山带东段的演化过程。对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的研究表明,温都尔庙群的前寒武纪物源特征与蒙古国下古生界的相似,而与华北陆块显著不同,表明温都尔庙群的物源很可能来自华北陆块之外的前寒武纪古陆。  相似文献   

6.
从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主要矿床地质入手,分析了铁矿的主要控矿因素,认为区内铁矿床受地层、褶皱构造和同生断裂构造、岩相古地理等因素制约.地层和岩相古地理因素控制了整个矿带的晨布和矿床的分布,褶皱构造和同生断裂构造控制了矿体的形态和规模.锆石LA-ICP- MS U-Pb同位素测年及矿石和围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7.
<正>王根敖包铁矿床位于大兴安岭中南段成矿带内,地处天山-兴蒙褶皱系艾力格庙-锡林浩特微陆块,为西乌旗境内一个较为典型的夕卡岩型铁矿床。此矿床地处位置较为特殊,邻近该微陆块北部锡林浩特北缘断裂带,为该断裂带上首例夕卡岩型矿床,而目前已发现的矽卡型矿床(如黄岗梁、白音诺尔、浩布高等矿床)则产出于微陆块南缘温都尔庙-西拉木伦河断裂带附近,因此,此矿床的研究对于在艾力格庙-锡林浩特微陆块北缘寻找矽卡型矿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陕西洛南马河钼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远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洛南马河钼矿位于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之纸房-永丰褶皱束中.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元古代一套经多期变质作用和岩浆侵入活动影响的变质岩系,不同方向的断裂构造极为发育,构造活动强烈,燕山期花岗岩体广为出露.矿体主要分布于岩体外接触带附近北宽坪群长英质片岩中,明显受赋矿地层、构造及岩浆活动的影响,并与桃官坪穹隆构造有密切关系.从矿区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分析,该钼矿属岩浆期后高-中温热液矿床,经进一步工作,有望形成中型矿床规模.  相似文献   

9.
王东方 《地质论评》1985,31(5):461-468
温都尔庙群产于蒙古地槽褶皱带南缘,其本身又可分南带和北带。前者主要分布于集二线朱日和、哈尔哈达、白音诺尔、乌兰敖包一带,后者则分布于集二线以东苏尼特右旗至苏尼特左旗一带。1958年内蒙古区测队首先建群。  相似文献   

10.
东昆仑地区金铜等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东昆仑地区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演化和岩浆活动,其中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时期的洋-陆转换过程对区内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和成矿具有决定作用.早古生代时期的喷气-喷流型矿床组合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时期的造山型矿床组合最为重要.万宝沟群、纳赤台群,马尔争组,下巴颜喀拉群地层控制着喷气-喷流型矿床组合的空间分布.晚华力西-印支期及燕山期侵入岩体控制了造山型矿床的分布.深断裂带、大型剪切带及其旁侧的褶皱及断裂-裂隙系统控制矿带、矿区、矿床和矿体.  相似文献   

11.
洛南马河钼矿位于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之纸房-永丰褶皱束中。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元古代一套经多期变质作用和岩浆侵入活动影响的变质岩系,不同方向的断裂构造极为发育,构造活动强烈,燕山期花岗岩体广为出露。矿体主要分布于岩体外接触带附近北宽坪群长英质片岩中,明显受赋矿地层、构造及岩浆活动的影响,并与桃官坪穹隆构造有密切关系。从矿区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分析,该钼矿属岩浆期后高—中温热液矿床,经进一步工作,有望形成中型矿床规模。  相似文献   

12.
老湾沟金矿位于秦岭褶皱系礼县-柞水海西褶皱带东段西部,处于唐藏-丹凤-商南大断裂带和礼县-凤镇-山阳大断裂带之间,属凤太多金属成矿带。通过对区域地质特征和老湾沟地区金矿的地层、构造、岩性及围岩蚀变等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分析,结合以往在该地区的工作成果及认识,认为该地区矿体受断裂破碎带控制,金矿化在构造带中以浸染状分布于硫化物石英细脉、网脉中,是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在总结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老湾沟金矿进行了控矿因素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中非刚果(金)加丹加铜钴矿带主要矿化类型及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章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勘查实践与认识,简要概括了加丹加铜钴矿带的区域地质背景、岩石地层划分、构造演化及沉积环境的变迁、铜钴矿床的空间分布及层控特征.在同生沉积成因理论的基础上,依据铜钴矿床在卢菲利弧内的空间分布规律、加丹加造山运动对矿床的改造程度,将加丹加铜钴矿带的层状铜钴矿床归纳为受D1变形作用改造的同生沉积铜钴矿床以及受D2-D3变形作用改造的同生沉积-热液改造铜钴矿床2种类型.前一类型矿床主要分布在外部褶皱推覆带的北侧,赋矿地层为罗安群的矿山亚群,褶皱构造控制着矿体的形态与空间展布,矿床受热液改造的程度低,氧化程度亦较低,氧化带深度一般为20~50 m,带内矿石矿物以孔雀石和辉铜矿为主,铜主要以结合氧化铜形式存在,矿床的钴含量相对较低,铜钴比值较大.后一类型矿床主要分布在外部褶皱推覆带的南侧,赋矿地层为罗安群的迪佩特亚群和木瓦夏亚群,线型构造如韧性剪切带控制着矿体的形态及空间展布,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受热液改造程度高,矿床氧化程度较高,氧化带最深可达300 m,带内矿石矿物以孔雀石和水钴矿为主,钴含量高,铜钴比较值小,铜和钴主要以自由氧化铜及自由氧化钴形式存在.文章解剖了典型矿床的特征,并指出了进一步找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黑沟铁矿床位于甘肃省肃南县镜铁山一带,地处祁连山褶皱系北部,北与阿拉善地块和阿拉善南缘加里东褶皱带相接,南与中祁连隆起带毗邻,是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镜铁山铁矿的第二大矿区,属沉积变质型铁矿床。铁矿体赋存于中元古界长城系朱龙关群桦树沟组第七岩性段中,因受褶皱构造的影响而呈向斜构造形态。根据近年来黑沟铁矿床的勘查成果,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认为该区域与沉积变质型铁矿相关的找矿标志为地层标志、构造标志、岩石蚀变标志。通过对黑沟铁矿床地质特征和找矿标志的研究,为镜铁山周边区域同类型铁矿的找矿方向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地层、构造、矿体和矿石等方面总结了河南省舞阳铁矿田岗庙刘铁矿床的地质特征,分析了控制铁矿床的地质构造.铁矿床为沉积变质型铁矿,含矿岩系位于新太古界铁山庙组的上、下混合岩段之间;矿床赋存的空间位置严格受地堑和地垒式断块控制;古侵蚀面不整合构造面只使岗庙刘矿床中部矿块的矿石全部氧化,而对东部和西部矿块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卢菲利安弧形构造带由泛非运动引起,该带由南往北可进一步划分为加丹加高地、复向斜带、穹隆区、外部褶皱逆冲带和前陆带等5个单元。泛非运动期间,卢菲利安弧经历了3个不同的构造变形阶段。文章对中非铜钴成矿带的地层层序进行了合理划分,将中非铜钴成矿带中的矿床类型划分为6种,最著名的为矿山亚群中的层状铜钴矿床,次为恩古巴群中以碳酸盐岩为容矿岩石的锌铅铜银矿床;总结了成矿带中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认为矿床受地层、岩性、构造和表生氧化作用的联合控制。  相似文献   

17.
温都尔庙群锆石的LA-MC-ICPMS U-Pb年龄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温都尔庙群分布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分下部桑达来呼都格组和上部哈尔哈达组,通常被认为属于蛇绿岩套组合,形成时代也一直存在争论。详细的野外调查表明,温都尔庙群不完全是蛇绿岩组合,还发育洋内弧的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组合。所以,温都尔庙群为一套包含大洋洋壳、洋内弧等不同时代和成因的增生杂岩。对温都尔庙群洋内弧变质安山岩及变质碎屑岩进行锆石LA-MC-ICPMS法U-Pb同位素测年表明:桑达来呼都格组上部洋内弧变质安山岩年龄为470±2Ma。哈尔哈达组两个样品(10NM142、10NM143)的碎屑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在445~480Ma范围内,其中10NM143样品中最年轻谐和年龄多在424~438Ma之间,表明至少有一部分地层形成于中志留世。考虑温都尔庙群蛇绿岩形成时代(497~477Ma)、高压变质时代(446±15Ma~453±1.8Ma)及晚志留世西别河组不整合覆盖其上的事实,桑达来呼都格组可能形成于寒武纪-晚奥陶世,哈尔哈达组形成于晚奥陶世-中志留世。因此,温都尔庙群是形成于寒武纪-中志留世的变质增生杂岩。  相似文献   

18.
元古界会理群是铁矿床的重要产出部位。四川会理县麻栗坪铁矿床产于会理群通安组四段地层中,为富磁铁矿的小型矿床,具有典型的热液型矿床特征。根据该矿床地质特征,与区域上沉积(变质)型、热液型铁矿床对比,从矿体的空间分布位置、形态规模、矿石结构构造、共伴生组分等特征进行分析,对矿床成因进行认识,初步认为该矿床为与华力西期辉绿辉长岩体有成因联系、受构造控制的热液充填型矿床。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白乃庙铜金矿床的成矿时代和成矿构造背景   总被引:20,自引:10,他引:10  
内蒙古白乃庙铜金钼矿床位于华北板块北缘的中亚造山带的温都尔庙加里东期增生带内,其成矿时间、成因类型和构造环境一直存在分歧。为确定成矿时间,作者运用高精度单颗粒激光熔融氩氩法对含矿石英脉中的黑云母和白云母矿物进行了年龄测定。获得黑云母样品22点~(40)Ar/~(39)Ar等时线年龄为396±2 Ma(MSWD=20),白云母样品23点~(40)Ar/~(39)Ar等时线年龄为358±2 Ma(MSWD=11),确证矿床形成于泥盆纪。矿区斑岩等岩浆岩类侵位年龄为428~466 Ma,早于成矿年龄至少40 Ma;赋矿地层白乃庙群形成于1130Ma左右,早于成矿时间约700Ma。如此大的年龄差表明白乃庙矿床不是斑岩型或海底喷流沉积型矿床,而是通过矿床地质和流体包裹体研究所确定的造山型铜金矿床。白乃庙矿床的成矿年龄与赋矿地层白乃庙群的峰期变质作用年龄(384.5±6Ma)基本一致,也与晚志留世-泥盆纪时温都尔庙增生岩浆弧与华北克拉通北缘的碰撞拼贴时间吻合,因此认为白乃庙铜金矿床形成于碰撞造山体制,是世界首例造山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20.
新洲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彭少梅 《矿产与地质》1991,5(5):375-381
广东新洲金矿床产于褶皱式推覆构造外来系统——震旦系乐昌峡群变质地层之中.金矿床主要属碎裂石英脉型,次为蚀变糜棱岩型.成矿作用早期形成糜棱岩型金矿,为韧性剪切成矿期;晚期形成碎裂石英脉型金矿、属韧-脆性和脆性成矿期.成矿溶液为浅成中低温变质-混合岩化热液,成矿物质来源于震旦系,属褶皱式逆冲推覆-剪切带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