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全国地质图书馆已有80年的历史,是我国十大中心图书馆之一,其地质专业图书的藏书规模在亚洲堪称第一。 地质图书馆的前身是1916年建立的农商部地质调查所的图书室。1920年,由我国地质工作主要奠基者丁文江、章鸿钊、翁文灏发起,报请农商部募捐,在地质调  相似文献   

2.
谭正敏 《地质论评》2022,68(4):1568-1574
民国初期,伴随着中国地质事业的萌起,地质专业图书的集纳管理工作也逐步开展。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图书馆是我国最早的地质专业图书馆,为后世留下宝贵的财富,为推动我国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调查工作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以相关史料为基础,探寻其成立始末,传承地质先驱的科学精神, 激励图书馆人为新时代地质事业的发展继续发挥好文献服务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怀梅 《铀矿地质》2000,16(2):127-128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以下简称地研院)图书馆成立于1959年,目前有各种藏书近8万册,期刊900多种。藏书以铀矿地质、物化探找矿方法、航空遥感与航测、岩矿分析测试及环境保护等专业书籍为主。众所周知,藏书的目的是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更好地为科研生产服务。因而,图书馆的任务不仅仅是收藏文献,它已扩展到更能体现其社会的整理文献和利用文献两个方面。通过整理使文献有序化,为利用文献创造条件,进而利用文献,传递科技信息,使其社会作用得以实现。为了贯彻落实核工业总公司有关指示,地研院图书馆于1992年开始了馆藏文献数据库建设工作,迄今…  相似文献   

4.
陈萍  沈舒 《地质论评》2024,70(2):2024020027-2024020027
中国地质图书馆可追溯到1916年,是中国最早的科技专业图书馆机构。初创时期的负责人李学清、赵志新、卢祖荫致力于规范图书管理、建设独立馆舍、服务学术研究等,为发展中国地质事业、推动地质科技创新、培养地质人才、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个人作为机构初创者和领域科学家,具有较高的行业地位与影响力,时至今日仍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牛晓莉 《吉林地质》2006,25(2):95-96
目前人类社会正在向知识和信息的社会发展。信息的获取和传递成为科学技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突飞猛进,地质科学与其它科学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从而产生新的学科,新的分支,地质文献的内容也随着学科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扩展。本文介绍了地质专业图书馆地质科技期刊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文光 《矿产与地质》2000,14(2):130-133
论述了地质专业图书馆科技期刊的收藏和开发利用途径 ,指出必须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努力做到合理配置 ,深入科研课题为读者服务 ,同时开展多样化服务 ,拓宽科技期刊文献资源利用领域  相似文献   

7.
李文光  王莹 《化工矿产地质》1998,20(3):254-258,264
为搞好对地质专业图书馆科技期刊收藏和更充分地开发利用科技期刊文献资源,图书馆工作人员需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努力做到合理配置,深入课题为读者服务,同时开展多样化服务,拓宽科技期刊文献资源利用领域。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传统的管理体系与服务方式早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新时期高新技术以势不可挡的趋势进入图书馆各个领域,传统地质图书馆正面临着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如何正确认识地质图书馆自身的规律和掌握其历史发展的趋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已经成为图书馆界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十年前,地质图书馆仍象博物馆那样,收藏各种图书、期刊和图件。地质学者到图书馆去只是借阅专业书刊文献,把图书管理员看成是书籍而不是情报的管理者。尽管如此,已开始应用了地质数据的自动处理技术,而且图书管理员是内行人士之一。许多石油公司已建立起它们自己的数据库,一些主要的矿业公司和政府研科单位已利用计算机系统来处理野外数据。  相似文献   

10.
《地质与资源》2010,(4):F0003-F0003
<正>中国地质图书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成立于1916年,时称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图书馆,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创办、发展、完善与中国地质事业紧密相连。1956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甘肃省地矿局地质资料馆为例,通过馆藏资料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建设性的讨论了地矿行业图书馆馆藏图书及过刊修复整理和数据库建设的必要性和实施意义。提出以馆藏老旧、损毁资料修复和整理为手段,挽救和保护价值资源;以明确资料数据库建库要求、执行建库标准、采取内外资源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依托已有互联网网站等资源,构建高效服务平台,为使用者提供多层次、多方位、较为完备的检索查询和资源利用等综合服务,为管理者提供优化馆藏资源、完善馆藏体系、提高服务信息,力争使文献资料管理和服务上一个新台阶,为地质工作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1:25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1∶25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于2000年立项,2001年完成,历时2年。该数据库除主数据库外,还有地理底图数据库及地理内容属性库,地质内容属性库、色标库、线型库、花纹库、符号库、图例库等构成。具有可按地质内容、行政区、任意空间范围及地理内容进行检索和自动输出成图、自动绘制地质体符号、自动形成图例等功能。1∶250万比例尺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建成弥补了该领域的空白。对显示和提高我国大陆地质研究程度,总结和体现我国地质的总体特征,为经济建设、国土资源管理、地质调查研究等方面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缩微制品可以抢救保存珍贵书刊资料,增补馆藏、节省经费、解决汉字信息处理以及使用缩微设备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方面,阐述了缩微技术在图书(档案)馆中有推广应用价值,是解决当前图书(档案)馆经费短缺、库藏空间紧张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剑河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阐述了剑河县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形成原因,并针对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提出了防治措施及建议,以促进当地地质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田树刚  王乃文 《中国地质》2005,32(4):706-712
古生物地层数据库建设是一项长期而意义深远的学科基础工程.严格规范建库流程,建立古生物地层数据库数据关系和框架结构,开发运行软件,设置多种查询功能,突出实用性,实现成果共享.在新一代古生物地层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基础上,尝试建立《中国地层标志化石数据库》.利用计算机技术,使资料系统化、标准化和数据化,完善中国年代地层表,统一地层划分对比标准,解决一些科研问题.建设涵盖各地质断代和全国范围的古生物地层学数据库,加强基础学科技术支撑作用,促进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武昭晖 《地球学报》2017,38(2):293-298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博物馆数字化是现代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各博物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实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思路。通过对当前流行的识别技术(条形码、二维码和RFID)进行对比,选择RFID技术作为博物馆藏品管理的技术手段,并在此基础上,对应用RFID技术实现智能导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系统设计模型,完成了藏品管理、智能导游的实现原型,为博物馆的智能化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17.
武汉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地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武汉市现有勘察资料,初步分析研究城市地下空间的物质载体及其空间组合关系,从空间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和赋水条件入手,研究得出武汉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存在岩溶地面塌陷、地下水作用、软土变形三大工程地质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地下空间利用区划,指出各区在地下工程建设中需要重点防范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合理利用地下空间的方法。最后以武汉地铁首期工程为例,分析工程地质优势与问题,提出防范问题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8.
广西桂林市规划中心城区岩溶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弄清规划中心城区岩溶发育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对于岩溶地区规划中心城区建设布局,特别是建设场地工程地质勘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桂林市规划中心城区,属于岩溶发育分布区。论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采用资料收集、地面调查、高密度电法及钻探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桂林市规划中心城区岩溶地质调查,分析了岩溶发育类型与岩性及岩性组合、水文地质单元、埋藏深度及地质构造的关系,总结提出了桂林市规划中心城区岩溶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桂林市规划中心城区岩溶发育主要以浅表的融县组、桂林组为主,在褶皱轴部,或断层影响带内,在垂直节理裂隙和缓倾斜层面裂隙组成的裂隙系统中,岩溶发育较强;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地段岩溶发育强;在低平谷地中的分水岭处岩溶发育亦较强烈;在水文网长期摆动的地段地面以上岩溶发育程度强烈。  相似文献   

19.
河谷深厚覆盖层工程地质特性及其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河谷深厚覆盖层广泛分布于我国大江大河中,其研究对加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文中以川西河流为例,论述河谷深厚覆盖层的基本特征及工程地质特性,并重点论述河谷深厚覆盖层的承载力、变形 、强度参数及渗透特性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