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佃勇 《中国沙漠》1983,3(3):40-44
位于锡林郭勒盟中部和昭乌达盟西部的浑善达克沙地, 西起苏尼特右旗, 东到克什克腾旗, 由西北向东南走向, 长约350-400公里, 宽约50-100公里, 面积约为25000平方公里。沙地内水草丰美, 林木茂盛, 自然条件很好, 是富饶的畜牧业基地。  相似文献   

2.
中国天山山区的积雪、雪害及其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山山系是横亘亚洲中部的伟大山系。在中国新疆境内的天山山脉,东西长1700多公里,南北宽100——400公里,主要山脉的海拔在4,000米以上,主峰托木尔蜂7,443.8米。但两侧山麓平原海拔不足千米,所以天山显得巍峨高峻。天山腹地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山区冰雪水利资源,根据最新统计:天山现代冰川有6896条,冰川面积9548.45平方公里,冰川总储水量约3600亿公方。高山冰雪融水灌溉着天山南北的片片绿洲,合理利用高山冰雪资源,是夺取农牧业增产的一个重要方面。天山是我国西北高寒地区多雪山系之一。广泛分布于天山山区的积雪,尤其是冬季季节  相似文献   

3.
基于农作物种植结构准确估算绿洲农田蒸散发,对中国西北干旱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利用1960-2010年县级农业统计数据和基于遥感提取的绿洲耕地分布数据,产生逐年的新疆绿洲三种农作物(棉花、小麦、玉米)种植比例时空分布数据集,并在此基础上利用Penman-Monteith单作物系数法估算农作物蒸散发。结果表明:1960-2010年全疆绿洲耕地面积持续增加,粮食作物占优势的单一种植结构类型已被经济作物替代,形成南疆棉花快速增加、北疆小麦快速减少的种植格局。近50年全疆三种农作物总蒸散发量增加了47.85%,棉花贡献率最高,其次为玉米,小麦最低。耕地面积和结构变化对绿洲农作物蒸散发时空分布和组成结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绿洲城市环境地质利弊分析——以奎屯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洲型城市是干旱区最重要的城市类型。作为人文和自然的复合系统,绿洲城市的形成发展得益于独特的绿洲环境地质条件,但也受制于绿洲所特有的某些不利因素。我国绿洲城市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尤以新疆为典型。新疆绿洲城镇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地位重要。对其作深入研究,选择优化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艾比湖流域绿洲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把握绿洲乡村聚落空间规律,揭示其影响机制,以期为西北边陲绿洲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聚落管理和规划提供依据。基于GIS技术、计量统计方法和实地考察调查对新疆艾比湖流域绿洲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艾比湖流域绿洲乡村聚落整体为小规模-低密度-高核破碎化状态,呈现冲洪积扇平原-中低密度扇射型、河流两侧-低密度线状型和中高密度条带型及精河盆地-高密度团块型分布特色。(2)聚落局部规模分异明显,冷点区多为兵团团场连队,热点多为地方乡镇村庄。(3)聚落主要分布在海拔800 m以下、距河流2 km以内、距道路1 km以内区域,并深受政策制度影响。乡村聚落的发展更多地受制于人类的行为,然而,在艾比湖流域绿洲特殊的地形地貌、较大的海拔高程差以及博河、精河贯穿全区的自然条件下,乡村聚落格局及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6.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盟河套西部五十年代开始营造的大型防沙林带, 最窄的为100-200米, 最宽可达3-4公里, 全长为175公里。它与封育的沙生植被相结合, 形成平均宽达5公里的绿色带, 对控制北部乌兰布和沙漠的入侵起着屏障作用。其中坝楞公社一段位于磴口县城东北约10公里处(图1)。该公社西、西南、西北为乌兰布和沙漠, 南北长15公里, 东西宽2.5-5公里, 总面积5万多亩, 而沙漠占60%以上。  相似文献   

7.
于涛 《中国沙漠》2010,30(3):686-690
利用2004年开展的“金塔绿洲系统能量与水分循环过程观测试验(JTEX)”所取得的资料和中尺度气象模式MM5对西北地区金塔绿洲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较好地反映了绿洲-沙漠系统的气象场和辐射场。模拟结果显示,绿洲、沙漠的短波辐射和净辐射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而长波辐射的日变化则不很明显;绿洲、沙漠的向下短波辐射相似,峰值在1 050 W·m-2左右;绿洲向上短波辐射峰值略小,约166 W·m-2,沙漠向上短波辐射峰值约261 W·m-2;绿洲、沙漠的长波辐射相差不大,全天基本上分布在300 W·m-2左右;绿洲净辐射峰值约914 W·m-2,大于800 W·m-2左右的沙漠地区。净辐射在沙漠或绿洲同种地表类型上基本与区域一致,分布均匀,下垫面上数值相差不超过10 W·m-2。白天不同下垫面上的净辐射有较大的差别,最大差异可达100 W·m-2。  相似文献   

8.
应用粒度资料探讨毛乌素沙漠西南部的风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乌素沙漠西南部,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鄂克托旗布拉格公社至城川公社一带(简称布城区),在长约一百公里范围内,有固定型、半固定型和流动型等各种沙丘,呈西北一东南向断续分布。该区砂样是从西北向东南约以间距10—15公里依次取得(图1),在各取样点分别采有风砂样和下伏第四系土样,共采样17块。风砂样采自沙丘顶部迎风坡(坡角10°—20°)与背风坡(坡角30°)交界附近,深约20公分处。在粒度分析、矿物成份  相似文献   

9.
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及种植业结构调整是提高西北干旱区绿洲水资源承载力的有效途径。结合2000-2015年临泽绿洲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利用、种植业分布格局、水利设施建设等资料,采用水资源承载力平衡指数(IWSD)和地下水开采潜力指数分析了临泽绿洲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年际变化,并利用适宜灌溉规模对绿洲水资源最大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2000-2015年期间,在P=50%来水情况下仅蓼泉和板桥灌区能维持水资源供需平衡且地下水开采不超过最大允许开采量;受水资源管理改革、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绿洲单位面积耗水量下降0.35×104 m3·hm-2;优先保证绿洲内部生活、工业及生态用水,2020年规划下可承载灌溉面积为(3.51~3.91)×104 hm2。适当缩减绿洲边缘灌溉面积,协调各灌区井渠灌溉是实现绿洲“水-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在汉唐时期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南路。据航片和卫片量算,两千年来,沙漠在河谷地带平均南移80~100公里。从历史资料和考古资料表明,汉唐时期曾是林茂草丰的尼亚、提英和丹丹乌里克等古绿洲,现在已变成黄沙覆盖的不毛之地。研究这一地区的古绿洲演变过程,有助于为今后合理开发利用我国西北干旱区水土植物资源,防止重演利用不合理导致环境退化而引起绿洲沙漠化。  相似文献   

11.
阿拉善高原沙漠化土地防治区划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深受沙漠化危害,沙漠化土地防治区划是沙漠化研究和防治的重要措施。阿拉善高原地处亚洲干旱荒漠区,是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发生发展较为典型的区域。随着气候变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多项工程的实施,阿拉善高原土地沙漠化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根据阿拉善高原沙漠化、土地利用变化、产业发展的过程和现状,我们认为区域沙漠化土地治理重点主要包括6个方面: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三大沙漠交汇扩展治理区、荒漠植被保护与恢复区、人工绿洲生态建设稳定区、线性交通基础设施和片状工矿综合治理区及乌兰布和沙产业示范区。在此基础上,将阿拉善高原划分为3个荒漠化土地防治亚区和12个治理小区,并提出相应的沙漠化防治措施和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2.
新疆荒漠化现状、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新疆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地形封闭、干旱缺水,沙漠戈壁包围绿洲,绿洲呈分散分割状。森林覆盖率1.68%,盆地中心分布着两大沙漠,生态环境脆弱。40多年来,新疆在改造沙质荒漠化、土壤盐渍化、水域治理、中低产田等荒漠化治理中,取得了重大成就,同时,人口也增长了2.9倍,人类活动使生态平衡失调。荒漠化土地总面积79.59×104km2,其中沙质荒漠化面积52.05×104km2;盐碱土总面积847.6×104hm2,现有耕地中31.1%的面积受到盐碱危害;山区云杉林已减少2.3×104hm2,落叶松减少2.4×104hm2,平原林退化更为严重;80%的草场均有不同程度的退化,产草量下降35.4%~75.8%;湖泊较70年代减少一半,耕地土壤肥力下降。根据新疆荒漠化发生发展的特点与原因,总结防治经验,形成有效的防治方法、措施与体系,新疆的荒漠化是可以防治的。  相似文献   

13.
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支持下,对干旱区典型人工绿洲-北屯绿洲1989和2005年两期遥感影像进行了处理,分析了绿洲16年来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通过野外调查、实验室分析及"时-空替代法"等方法,对人工绿洲生态系统中的土壤和植被对LUCC的响应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北屯绿洲耕地和盐碱沼泽地面积不断增加,垦荒和撂荒成为土地利用变化的两个主要过程.(2)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养分和pH值的影响显著.(3)耕地的土壤盐分含量低于弃耕地和荒地.(4)随着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群落组成发生较大变化,优势种更替明显.  相似文献   

14.
吴盈盈  王振亭 《中国沙漠》2022,42(4):163-171
土地荒漠化是疏勒河流域面临的关键环境问题,加强该区域的荒漠化敏感性评估对有效控制荒漠化至关重要。通过集成多源GIS与遥感数据,构建土壤、植被、气候和管理定量评估指标,利用地中海荒漠化与土地利用模型(MEDALUS)计算环境敏感性指数,识别荒漠化敏感区,在此基础上分析荒漠化敏感性的成因,并引入变异系数法确定荒漠化敏感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目前疏勒河中下游荒漠化态势严峻,17.70%的区域属于极高敏感区,54.34%属于较高敏感区。荒漠化敏感性的空间格局是中部高、北部低,主要由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管理质量指数决定。从绿洲内至绿洲外荒漠化敏感性逐渐升高,大致呈层状分布,表明人类活动对荒漠化影响显著,建议加强和巩固绿洲外围的防护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北方典型沙漠化地区沙漠化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王涛 《中国沙漠》1989,9(1):113-136
选择了中国北方极端干旱、干旱和半干旱三个地带的沙漠化典型地区, 即, 新疆塔里木河下游阿拉干、内蒙阿拉善盟吉兰泰和河北省丰宁县坝上等地区进行对比研究, 以阐明不同地带沙漠化过程的成因、发展趋势及其防治措施, 并探索建立预测沙漠化发展趋势的数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采用“四带一体”的模式,对示范区沙漠化土地进行综合整治。试验结果表明:在干旱荒漠区,以低矮流动沙丘为主的沙漠化土地,采用“前沿阻沙林带+固沙林带+植物活体沙障阻沙带+封沙育林育草带”的“四带一体”防护模式,取得了显著的防护效果。示范区农作物受沙害面积从治理前的37.7%减少到治理后第1年的14.2%,第2、3年未受风沙危害;防护带后0.5 m和1.5 m高处平均风速较旷野分别降低75.9%和63.4%,平均输沙量从防护带前的2 556.1 mg·cm-1·h-1降低到防护带后的3.41 mg·cm-1·h-1;筛选出沙拐枣、花棒、沙枣、白榆、沙蒿为流动沙丘和丘间低地适宜的造林树种;粘土沙障设置以2 m×2 m为宜,麦草、尼龙网沙障1 m×1 m效果较好。造林初期,以沙米和碱蓬为主的一年生植物能够在林下大量繁衍, 盖度达到50.2%和34.1%, 对初期的沙丘固定发挥作用, 但也大量的消耗了浅层沙丘土壤水分。随着人工林的生长,一年生植物逐渐衰退,3年后深根系的天然沙蒿逐渐繁衍,盖度达到10%。  相似文献   

17.
生态水文阈值在中国沙区人工植被生态系统管理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定海  李新荣  张鹏 《中国沙漠》2017,37(4):678-688
中国北方风沙区是全球沙漠化发展和生态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利用植被固沙是遏制沙化土地扩张和生态重建与恢复的主要途径,但人工植被的稳定维持是可持续性风沙治理所长期面临的挑战。作为人工植被生态系统管理的依据,对生态水文阈值的认识及界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固沙植被中人工种植的灌木和乔木(仅限东部沙区)的盖度与深层土壤水分含量互馈互调作用的长期变化为依据,基于对中国不同气候带沙区典型人工植被系统生态和水文过程的模拟,通过建立生态水文模型初步界定了不同沙区适宜于人工植被生态系统管理的生态水文阈值,对现有沙区固沙植被的生态系统管理和未来风沙区植被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杨泰运 《中国沙漠》1988,8(4):27-38
本文以商都县北部为例, 对草原农垦区风蚀、沙漠化的现状, 发生、发展及其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 提出了该区土地风蚀、沙漠化的主要因素是在干旱多风的自然条件下, 过度开垦沙质草原导致强烈风蚀所致。并认为该区现代沙漠化的发生时间为60-70年, 沙漠化的发展则在近20-30年, 并且以较大面积的风蚀地(风蚀残丘、风蚀洼地)、粗化地表、灌丛沙堆和片状流沙为主要地表特征。本文提出乌盟后山草原农垦区沙漠化的整治应该是: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控制农垦, 固定基本农田, 退耕风蚀、沙漠化耕地, 还林还牧; 以农田防护林网为骨架, 进行区域性控制, 以片林堵风阻沙, 提供生物防护; 以草定畜, 防止草原过牧; 种树种草, 增加植被, 固定地表, 进行综合性治理。  相似文献   

19.
The Minqin oasis is surrounded on three sides by the Tengger Desert and the Badanjilin Desert, and it prevents these two deserts from converging.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it has become the wors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ake area due to deficient water resources, continual declines in the groundwater level and quality (increasing mineralization and salination), which are causing increasing desertification. In this study, Landsat Thematic Mapper (TM) remote images from 1992, 1998, 2002, and 2006 of the Lake area of the Minqin oasis are interpreted to analyze the desertification evolution. A combination of an ArcObjects module and a cellular automata model is used to build a model simulating the desertification dynamics; the forecasting accuracy of this model is shown to reach up to 90%. The desertification situation in 2012 is forecasted by this model,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rom 2006 to 2012, the green land area will be reduced by 999.92 hm2 (1.59 percent of the total oasis area), the desertification land area will be reduced by 3,000.68 hm2 (4.78 percent of the total oasis area), and sand land area will increase by 4,000.6 hm2 (6.37 percent of the total oasis area). The sand land is predicted to become more widespread, and more than 18% sand land will be distributed in the center of green land in the Lake area. In other words, more and more abandoned green land (ruined farm land) will be transformed into sand land, and this will intensify the desertification.  相似文献   

20.
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沙坡头人工固沙植被始建于1956年,46 a来不仅确保了包兰铁路沙漠地段的畅通无阻,而且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恢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干旱沙漠地区交通干线荒漠化防治与生态恢复的成功模式。长期定位监测结果表明:人工固沙植被建立4~5 a后,沙丘表面物理结构初步得到稳定,并由大气降尘形成的无机土壤结皮逐渐演变形成土壤微生物结皮。荒漠藻类、苔藓和地衣等隐花植物在结皮层中得到了大量的繁衍:固沙植被建立46 a后出现藻类24种;苔藓仅有5 种,少于天然固定沙丘结皮上的种类,此外,地衣也在植被区发现,这说明固定沙丘景观逐渐趋于稳定的状态;相对于流沙区,固沙植被区近地面风速降低了 40%,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60%,其中氮、磷、钾等荒漠生态系统主要限制养分因子及土壤理化性质得到了改善,沙丘表层成土过程明显;土壤水分循环的时空变异驱动了植被的演变,为大量的草本的侵入和定居创造了条件;此外,对鸟类、昆虫和土壤动物及荒漠动物的生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46 a后,固沙植被区共有鸟类 28 种,昆虫 50 种,动物 23种。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使原有的相对单一的固沙植被演变成一个结构、组成和功能相对复杂的荒漠生态系统。沙坡头地区生态环境在人为促进下的恢复为我国西部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