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2006—2010年山东省昌乐县调查数据,分析影响农户化肥和农药支出行为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化肥、农药的支出和其经营收入正相关,和经营土地面积、常住人口数、受教育程度负相关;随着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不断增加和家庭常住人口的不断减少,化肥和农药支出强度将继续提高,农业面源污染会进一步恶化;提高土地经营规模、提升农户教育层次有助于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2.
由于较高的农业人口基数,我国人地紧张的矛盾已经非常突出.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污染不断向农田排放和蔓延,而大量使用的农药和化肥又加重了农业生态和农产品的污染,污染面由局部扩大到了整体,使得本已短缺的耕地受到严重破坏,脆弱的农业生态环境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治理也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就是在论述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理农业生态环境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农业的出路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函数法,从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发展、资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环境安全5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南省2007年两型农业生产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湖南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的最大障碍在于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可持续性不强,化肥、农药、水等农业生产资料与资源使用过度。  相似文献   

4.
化肥、农药和地膜对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19  
尉元明  王静  乔艳君 《中国沙漠》2005,25(6):957-963
依据甘肃省农业生态区划,对5个生态区单位面积化肥、农药和地膜施用量进行了环境影响分析。结果是:甘南区处在低施肥量区,其余4个区化肥施用量均超过了全国高施肥量区的平均值,其中河西区施用量已超过全国平均高施肥的3.22倍,粮食产出率仅4.8kg·kg-1;全省河西区农药和地膜平均施用量最大(128.9kg·hm-2、15.1万hm2)。对环境的影响是土壤有效营养元素失衡、土地板结、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污染;农作物品质下降,各种农作物中六六六、滴滴涕的残检率为100%,但已逐年降低,有机磷农药蔬菜检出率为76%;由于地膜使用年限短,覆膜面积较小,未出现地膜残留污染。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演变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能值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甘肃省1991-2010年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及产出结构,并通过计算、对比能值评价指标,分析了甘肃省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状况及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近20年来,甘肃省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和产出都呈现增长趋势,系统能值产出的增长速度(85%)高于能值投入的增长速度(21%);(2)环境资源对甘肃省农业生态系统的贡献很大,但农业生态系统仍主要依赖于经济能值的投入(化肥、农药、农用机械、电力等),农业生态系统的产出能值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农业结构得到改善,系统稳定性得到加强;(3)甘肃省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和农业技术逐步提高,系统的生产效率逐步增强,但仍然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属于消费型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为明显的粗放式发展特征;(4)甘肃省应注重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农膜等对系统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干扰。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评价了西藏农用矿产资源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建立化肥,农药起步工业等合理开发构想,文中所提“农用矿产资源”是以化肥,农药工业所需主要原料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7.
滇池农村固体废物和化肥流失治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怎样合理处置农村固体废物和减少农田化肥流失一直是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的难题之一。该研究将农村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减少化肥施用措施有机结合,利用微生物复合发酵剂和农村固体废物生产活性肥料,开展了一系列农业种植试验和数据监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实用性强、效果好的控制农业固体废物和化肥流失污染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省内农用化学品(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历史、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评价了农用化学品的使用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引起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相应可行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农用化学品对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省内农用化学品(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历史、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评价了农用化学品的使用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引起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相应可行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余慧容  杜鹏飞 《地理研究》2021,40(1):152-171
农业景观保护是实现农业景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关系到中国粮食安全保障、农耕文明传承、乡村风貌维系、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乃至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本文借助对发达国家农业景观保护路径的长时间尺度历史回顾,总结归纳出农业景观保护路径发展的一般规律,即其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一般经历传统保护、应对保护、管制保护、治理保护和管护保护五个发展阶段。从最初的传统保护阶段到最近的管护保护阶段,农业景观保护目标从自给生产维续逐渐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景观可持续性先降后升。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农业景观保护状况,提炼出增强主体管护意识、提升景观功能服务、优化信息沟通渠道、完善政策弹性结构等四方面启示。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包括农业机械化、农业水利化、农业化学化和农业电气化 4个方面。本文根据山东省近 2 0年的统计资料 ,全面分析了山东省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过程中 ,在农业生产条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明显存在的问题。如农业机械发展结构欠合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不高、化肥施用构成比例不当等 ,针对上述问题 ,提出实现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1完善农机服务体系 ,大力开展农机社会化、市场化服务 ;2狠抓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的科技含量 ;3加大对磷肥使用宣传力度 ,降低化肥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 ;4继续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现状、挑战与行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中心问题之一。通过对中国国情的分析,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农业成就、人口控制以及经济发展四个方面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分析了在人口总量压力、食物安全保障、生态保护及贫困问题上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总结了中国近年来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行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农业生态安全也日益受到重视。如何确保农业生态的安全,已经成为不少学者关注的话题。湖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全国粮食生产基地,确保其农业生态安全对全国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湖北省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安全等级,接着将2015年全国农业生态安全平均值作为基数,对湖北省农业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发现其安全度从2005年的0.90150提升到了2015年的0.97716,提高了0.07566,但没有达到全国的平均值。这说明湖北省农业生态安全虽然得到改善,但是压力还很大,安全度还有待提升。特别是人均水资源量、人口密度、单位面积耕地农药负荷、森林覆盖率、草地退化率、年均降水量等部分指标还呈现恶化趋势。基于此,我们对影响湖北省农业生态安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人口布局不合理、农业不当的生产行为、农业自然灾害、农业生态技术的缺失是主要因素。最后,笔者从影响因素层面提出了提升湖北省农业生态安全度的对策建议,希望以此来改善农业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业究竟向何处去,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历来是农业经济、农业地理和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工作者所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就这个课题的主要方面谈谈看法。 一、农业发展轨迹上的闪光点 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漫长过程。原始农业基本上依赖于自然力而自发进行物质生产,是一种完全封闭的自然型经济。这种农业经济对农业系统只有索取,没有物质和能量的补充,因而只能维持极为低下的生产能力。传统农业以畜力和铁器作为生产力,对自然力的依赖减少了,但仍旧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综合经济,形成的农业系统则为一种低消耗、低投入、低产出的半封闭系统,难以解决人类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现代石油农业投入大量的机械,化肥、农药和各种能源。使农业成为高投入、高产出的开放农业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口增长和食物营养要求提高的需要,但在向自然开发和索取的过程中,忽视了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酿成了一系列的  相似文献   

15.
在区域旅游发展进程中,区域发展主体在区域旅游一体化方面达成共识。该文从珠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背景着手,分析了珠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存在的国际客源市场薄弱、区域之间合作表层化等问题,其中机制建设不到位是问题的关键。珠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机制创新应从管理和协调机构建立、政府"公域"领域的行动、区域合作"三层"空间以及"认知共同体"机制建设四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6.
珠海市镇域耕地多功能性与安全耦合协调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嘉仪  董玉祥 《热带地理》2019,39(3):410-419
以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基础,集成综合指数模型、耦合协调模型和地理探测器,从镇域尺度探讨了1990-2015年珠海市耕地多功能性与安全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珠海市镇域耕地多功能性与安全耦合协调度的演变在1990-2000年间相对平缓;而在2000-2015年间相对剧烈,总体上全市耦合协调度均值由1990年的0.65降为2015年的0.59。2)珠海市镇域耕地多功能性与安全耦合协调度下降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上升区域主要分布在西部,整体呈西部耦合协调度高于中部和东部的分布格局。3)根据地理探测器的结果可知,土地垦殖率、种植业占GDP比重、各类作物产量、化肥农药施用量等是珠海市镇域耕地多功能性与安全耦合协调度演变的主导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7.
中国钾盐资源需求预测及发展远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尧 《盐湖研究》2016,24(1):66-72
钾盐主要用于生产钾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耕地大范围缺钾,严重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及人们的生存发展。概述了当前世界及国内钾盐资源与生产现状,通过借鉴发达国家钾盐消费轨迹,预测了中国未来的钾肥需求。结果表明,中国钾盐消费还处于上升阶期,预计钾肥需求可能在2022~2026年达到峰值,届时钾肥需求将达到1000×104~1100×104t(折K2O)水平。建议钾盐发展与国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根据国家提出的未来化肥用量零增长的目标,优化钾肥品种结构,走差异化道路,提高钾肥利用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工业产品需求和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8.
强渡大渡河,是红军长征中一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行动,它打破了蒋介石妄图让红军"变成石达开第二"的梦想,开拓了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和红军北上的道路。长期以来,关于这一历史事件,有不少亲历者、记者、作家和重访长征路的人士,写出许多生动的故事,使强渡大渡河这一历史事件的记述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9.
绿洲灌区小麦水分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黑河流域的洪水河灌区为例,利用1995—2006年的灌溉用水量、农作物产量、气象等资料,分析计算了绿洲灌区的小麦水分生产率。结果表明,1995—2000年小麦水分生产率为0.983 kg\5m-3,节水改造项目实施后的2001—2006年为1.070 kg\5m-3,提高了8.9%。水分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用水科学性与合理性的综合指标,其影响因素比较多。根据洪水河灌区小麦生长发育期的实际情况,选取了11个影响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10 ℃积温、农药费用、劳动力和管理费用、化肥施用量、水费依次是影响水分生产率的前5位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在有限的水资源利用条件下,绿洲灌区小麦生产应加大生产资料、劳动力和管理费用等的投入力度,才能生产更多的粮食,以确保区域粮食供给安全。  相似文献   

20.
化肥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投入,对农作物产出的影响较大,但如何评价化肥施用的增产效应及贡献率,目前还没有很多的研究,特别是对塔里木河流域农业生产中的化肥施用贡献率也没有看到相关研究报道。在分析塔里木河流域不同作物(小麦、玉米、棉花和苹果)化肥施用变动及各地州化肥施用结构变动的基础上,通过构建C-D生产函数,测算了塔河流域粮食、棉花和苹果3种作物的化肥、劳动力和机械投入的弹性系数,进一步估算了流域五地州农业生产的化肥贡献率,得出化肥施用对林果业和粮食的贡献较高;而且化肥施用增长幅度大的地区,化肥贡献率也高。表明塔里木河流域不同种植结构农作物产出对化肥施用的依赖程度还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