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野外考察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是地理课堂的延续与拓展。然而,当前中学地理教学中野外考察开展较少,部分教师在资源开发和课程设计上存在困难,学生的野外观察、实践和探究能力有待提升。本文以肇庆市的中学地质地貌野外考察课程为例,梳理了中学地质地貌野外考察资源开发途径,并据此设计了野外考察方案,以期为中学开发地质地貌野外考察资源、考察方案及地理野外实习校本课程提供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李方平  吴岱峰  李磊 《地理教学》2023,(2):52-55+28
野外考察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在传统的地理野外考察过程中,师生在短时间内(或即时)获取考察区域(点)气象、地质等资料较为困难。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手机端地理信息技术软件因其功能强大、便捷等特点,为地理野外考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能够显著提高野外考察的效率。本文以明光市女山火山地貌野外考察为例,介绍手机端地理信息技术软件的实际应用,为提高野外考察质量、培育学生地理实践力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尹泽生  李炳元  王守春 《地理学报》2012,67(7):997-1001
杨逸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地貌学家, 他将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祖国的地理科学事业。1959-1998 年他前后20 余次到青藏高原考察, 其中二次在喜玛拉雅山库拉岗日峰和南迦巴瓦峰参加登山科考, 八次进入雅鲁藏布大峡谷考察。他五次深入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考察。2001 年后, 他还开展了对台湾澎湖、兰屿、绿岛的历史环境考察。他曾四次到日本考察并开展学术交流, 2003 参加了北极考察。他在多年实地考察基础上, 以丰富的资料和测量数据, 参与论证和确认我国雅鲁藏布大峡谷作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科学地位, 为中国地理学赢得了世界声誉。  相似文献   

4.
胡继兰  周仁桂 《地理教学》2010,(8):55-56,47
一、地理野外考察内容的确定 虽然在我们周围可考察的地理事物很多,但对于中学生而言,考察内容的选择还是应以课程为依据。根据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是确定考察内容的标准之一。同时,还应根据地方特点,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地理事物来作为考察的内容。高中地理野外考察课的考察内容大致可分为:  相似文献   

5.
冰裂隙是内陆冰盖野外考察最危险因素之一。冰裂隙的识别保证了野外科学考察安全路线的选择,同时为研究冰体的运动提供了参考信息。本文基于SPOT5光学影像,利用灰度共生矩阵对东南极Grove山地区冰裂隙进行初步识别,并结合野外考察导航路线对结果进行分析,为野外考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利用GeoStar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 ,结合我国近 2 0年来的南极考察测绘资料 ,建立了中国南极地理信息系统 ,并在互联网上发布。本文简述了该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基本功能 ,在此基础上 ,对其今后更好地为我国南极考察、科研和管理提供服务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为庆祝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成立三十周年暨新疆地理研究所建所二十八年,本刊特编出这一纪念专辑。几十年来,新疆地理研究所的科技工作者与区内外的科技工作者一起,走遍天山南北,先后进行了新疆综合考察、水资源研究、雪害防治、地质地貌、冰川考察、经济区划、农业区划、土地利用、国土整治等多项考察研究;相继编写和出版了大量科学报告和学术论文,为新疆的开发建设,为建立和发展干旱区地理学,都做出了卓越贡献。因篇幅所限,仅就几个侧面介绍一下新疆地理研究所近三十年来的科研历程,展望未来,再展宏图。未尽之处,敬希鉴谅与指正。  相似文献   

8.
区域地理鲜明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也是近年高考的重点。高考以综合能力考察为主,而区域地理知识为高考试题提供了背景材料,它有机地联系了有关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体现了高考考察能力的主旨。  相似文献   

9.
2007/2008年度中国南极冰穹A考察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波  崔祥斌 《极地研究》2008,20(4):371-378
冰穹A(DomeA)是南极冰盖最高区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蕴藏的科学资源受到国际科学界的普遍关注,近年来成为国际南极科学考察研究的重要前沿区域。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CHINARE24,2007/2008年度)继续开展DomeA地区考察活动,具体执行内陆建站选址任务和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PANDA计划。本次内陆冰盖队在到达DomeA后,在DomeA核心区域以及中山站-DomeA断面上开展了多学科系统性的科考工作,取得了以"南极DomeA科学考察"、"内陆建站选址"和"中国南极内陆考察支撑能力建设"为代表的新进展,提升了我国南极内陆考察的支撑保障能力和科学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0.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突出了对地理实践力素养培养的要求,教学建议中也明确指出可以尝试运用地图、视频、地理信息技术等资源支持地理实践活动的展开。在实地野外考察受限情况下,本文尝试运用范导式教学原理,将基于网络环境的虚拟地貌考察融入到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利用行图软件的独特功能,为学生营造更加直观、真实的地理学习环境,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切实考察并体会真实环境中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被誉为世界屋脊和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是中国资源宝库和生态安全屏障。1949年以来,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作为国家战略任务受到高度重视。1949—2017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之前,中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地区开展的科学考察研究历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① 区域专题科学考察阶段(20世纪50—60年代),该阶段取得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为此后的大规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奠定了基础;② 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阶段(简称“第一次青藏科考”,1973—1992年),该阶段首次开展了大规模多学科的综合考察研究,完成了面积约260万km2的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科学资料,产生了巨大的科学和社会影响;③ 问题主导的科学考察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包括攀登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高水平国际合作等为特征的科学问题主导的科学考察研究,实现了由静态到动态、由定性到定量、由单一学科到交叉学科的里程碑式转变;④ 建制化和团队攻坚的科学考察研究阶段(2003—2017年),这一阶段以2003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成立为标志,队伍规模化组建,野外台站体系化建成,实验室建设形成规模,国际合作不断深化,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及第三极环境国际计划等重大项目的实施,汇集了全国和全球开展青藏高原研究的杰出人才,推动青藏高原研究走进世界地学研究的第一方阵,为2017年启动第二次青藏科考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区,是我国东部环太平洋区与西部古地中海区间的交接过渡地带,也是我国地质结构最为复杂的一个区域。作者根据1981—1985年在当地考察资料,将本区分出5条具洋壳性质的强变形构造带,2块具陆壳性质的地块,它们相间并列。文章论述了各条块的发育特征及区域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古土壤及其对环境变迁的反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徐叔鹰 《地理科学》1994,14(3):225-232
  相似文献   

14.
陈发虎  王亚军  丁林  姚檀栋 《地理学报》2022,77(7):1565-1585
本文收集整理了1949年以前对青藏高原区域的主要探险和考察活动。青藏高原的探险和考察主要可划分为4个阶段:① 古代主要是与国内外宗教活动相关的附带零星记录;② 晚清时期主要是西方人以科学名义的初步科学考察;③ 1912—1949年中外联合科学考察; ④ 1912—1949年中国学者主导的较系统科学考察。清代以前对青藏高原的考察,以地理现象描述、资料收集、单学科考察和研究为主,1912—1949年科学考察已过渡到采用简易科学仪器进行地理要素的测量、对某一专题(如植物)的局部区域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1912—1949年中国学者从配合西方科学家开展联合科学考察发展到政府组织国内学者对青藏高原地理、地貌、地质和气象气候、植物等的考察和研究,中国学者的一些成果也开始走向国际,扩大了国内外对青藏高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大地构造运动演化过程,是多个陆块从冈瓦纳裂解向北漂移在不同时间与欧亚碰撞的结果,羌塘盆地是我国重要的中生代成盐盆地,具有良好的成盐成钾条件,通过前期研究中依据室内海水蒸发实验模拟结果提出的多级盆地海水迁移变质成盐成钾模式,对羌塘地区开展找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摸清盐湖资源中钾、锂、镁、硼关键元素的成矿、迁移和富集规律,对后端盐湖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尝试阐明水-岩-盐系统的资源关联性和资源元素迁移的“源-汇”地球化学过程。在盐湖的探索和开放同时做好重点盐湖开发地区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构筑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内容和刚性需求,为生态环境保护前提下的盐湖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通过该盐湖科学数据库功能的深度开发,构建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对青藏高原盐湖科学数据进行有效的梳理和科学管理。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重要的盐湖分布区。本次盐湖专题科考聚焦青藏高原盐湖,经过近三年的科考工作,获得了大量一手科考数据,将继续推动二次科考成果转化,探索盐湖的绿色高质量发展途径,为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助力。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重要的盐湖分布区。在青藏高原第一次综合科考时曾对青藏高原盐湖开展过系统调查。二次科考在一次科考的基础上,加强了对一些工作程度不够的极端困难区的补充调查,还重点开展了气候变化及资源开发双重影响下青藏高原盐湖资源与环境的变化趋势;现代盐湖关键元素迁移、富集规律;古钾盐成矿预测;盐湖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效应等研究工作。经过近3年的系统工作,专题获得了大量一手科考数据,已取得了一批有显示度的科学成果。研究系统介绍了盐湖专题科考方案的整体思路、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前期获得的亮点成果及下一步工作计划等。  相似文献   

17.
阿尔金山及其毗邻地区构造地貌的形成和演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志中 《地理研究》1994,13(3):35-43
在新构造运动中复活的阿尔金走滑断裂带制约着本区构造地貌的分布格局和发育过程.阿尔金山即是该断裂带所控制的断块发生强烈上升而成的差异性断决山地,以阿尔金山为轴成反对称分布的区域地貌格局也是阿尔金走滑断裂带发生大规模左旋平移和逆冲推覆的产物.本区构造地貌演化则经历了三个阶段,其间断块上升活动西强东弱并自西向东发展,因而形成阿尔金山西高东低的起伏形态.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沼泽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魁义 《湿地科学》2003,1(2):92-97
青藏高原有沼泽约491.3万hm2,是世界上最高的湿地。通过概要介绍高原沼泽湿地基本类型及其分布,重点阐述沼泽湿地利用、环境变化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为了保护高原生态环境,并持续利用湿地资源,提出了初步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在总结1987年喀喇昆仑山-西昆仑山综合科学考察成果的基础上,于1988年6—9月,又考察了西昆仑山东部地区、中昆仑山区。通过考察,在高原的形成、演化,自然环境变迁,生物区系的种类组成、起源、演化,自然地域的分异规律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证据和新进展。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长江之源各拉丹冬峰东坡的尕日曲流域冈加曲巴冰川和水晶矿冰川冰、雪、水样品中的pH值、总碱度、总硬度、矿化度,以及K+,Na+,Ca(2+),Mg(2+)和Cl-,SiO2等可溶性离子的含量,同时讨论了其水化学组成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