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是一个全球性的气候事件。一次强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的发生会在全球许多地区几乎同时导致大气候异常,并对南美甚至北美的海洋生物系统产生危害。厄尔尼诺归因于秘鲁沿岸海水的冬季增温,每2~7年这种增温现象明显地扩展到中、东太平洋。南方涛动是活动...  相似文献   

2.
厄尔尼诺与深圳气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保 《广东气象》1998,(4):24-25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意思是圣婴耶稣,它指圣诞节前后秘鲁和厄瓜多尔沿海海水的异常增温现象。在正常年份,随着季节的变化,圣诞节秘鲁外海的海面温度便不再升高了,但有些年份会出现反常的现象:海表水温不但不降,反而升得更高,明显地高出其季节平均值。这种反常现象,短的可维持半年多,长的可维持1~2年,海洋学家和气象学家把这种反常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人们把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年份称为厄尔尼诺年。在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和洋流是从美洲流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但当出现厄尔尼诺时,则风向和洋流发生…  相似文献   

3.
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前的某些气象征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选择1950-1989年期间出现的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尼诺和反厄尔尼诺事件,对其前期在中-西太平洋近赤道地区的某些气象条件及北半环流特征作合成对比,分析表明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有助于对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监测和预报。  相似文献   

4.
2015/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气候监测及诊断分析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邵勰  周兵 《气象》2016,42(5):540-547
文章基于国家气候中心现行厄尔尼诺监测和诊断业务规范,分析了2015/2016年厄尔尼诺事件的现状及其演变过程,并将之与1982/1983年以及1997/1998年厄尔尼诺事件做对比。监测结果表明,2015/2016年厄尔尼诺事件是自1951年以来继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厄尔尼诺事件之后的第三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并且在持续时间、峰值强度、累计海温距平和海温距平连续超过2.0℃的时间等指标上均强于前两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赤道中西太平洋的多次西风爆发过程驱动次表层异常暖海温东传,使得厄尔尼诺事件发展。与前两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对比发现,2015/2016年厄尔尼诺事件盛期暖海温中心强度和范围较前两次事件偏小,南方涛动强度较前两次偏弱,西风爆发过程中西风异常强度也小于前两次事件。  相似文献   

5.
罗连升  徐敏  梁树献 《气象》2018,44(8):1073-1081
根据1961-2015年淮河流域170站月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ERSST海温资料,采用滑动相关、合成分析等方法来探讨厄尔尼诺/拉尼娜与淮河流域汛期降水年际关系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厄尔尼诺/拉尼娜与淮河流域汛期降水的年际关系存在不稳定性,两者11年滑动相关在1979年出现一次突变,1961-1979年两者为明显的负相关,1980-1992年为正常阶段,1993-2015年为明显的正相关。文中主要讨论两个明显相关时段厄尔尼诺/拉尼娜对淮河流域降水的影响。1961-1979年时段和1993-2015年时段厄尔尼诺/拉尼娜对淮河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是相反的,而且1993-2015年厄尔尼诺/拉尼娜对淮河流域汛期降水预测的指示意义不如1961-1979年时段。厄尔尼诺事件对淮河流域降水的影响较为明显,而拉尼娜的影响不明显,两者的影响表现出不对称的特点。1961-1979年期间厄尔尼诺发展(衰减)年夏季亚洲大气环流配置有利于南北气流在淮河流域上空汇合(辐散),使得流域降水偏多(偏少),而1993-2015年厄尔尼诺事件则相反。  相似文献   

6.
王政  王琳莉 《浙江气象》2000,21(1):32-33,36
利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发生年和武义有气象资料以来的梅汛期总雨量关系进行初步分析表明,其间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或其影响年,武义梅汛期总雨量明显偏多;在拉尼娜事件发生年或其影响年,武义梅汛期总雨量则明显偏少。  相似文献   

7.
厄尔尼诺与伊盟旱涝关系的探讨白月波(伊盟气象处)近年来,国内外对厄尔尼诺事件所引起的全球性气候反常现象的研究有增无减。厄尔尼诺事件过去每隔5—7年出现一次,现在是每两年出现一次。美国气象专家称,北半球正经受着由过去50年来罕见的厄尔尼诺现象反常水温增...  相似文献   

8.
1845—1988年期间厄尔尼诺事件与我国西北旱涝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朱炳瑗  李栋梁 《大气科学》1992,16(2):185-192
本文应用1958—1988年陕、甘、宁、青四省(区)3—9月的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厄尔尼诺事件当年与次年西北降水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厄尔尼诺事件当年,青海省东部、甘肃有中东部、宁夏全区和陕北降水量明显偏少,而在厄尔尼诺事件次年明显偏多,上述地方降水量差异是显著的.根据Quinn等人划分的历史厄尔尼诺事件资料及西北各省近500年气候历史资料,我们分析了1845—1957年厄尔尼诺事件与西北旱涝的关系,从这些定性或半定量的资料分析中可以看出,上述结论在历史上也是成立的.特别是西北历史上的几个大旱年,基本上出现在连续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年份中.  相似文献   

9.
进入20世纪80年代,连续两次跨年度的强厄尔尼诺事件的爆发,造成世界范围天气气候的特别异常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对厄尔尼诺事件的研究热潮。人们利用各种手段建立一套厄尔尼诺的长序列资料,用以更好地研究厄尔尼诺事件所引起的气候异常现象。王绍武在原100多年厄尔尼诺事件研究的基础上,最近又利用6种指标划分了近五百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  相似文献   

10.
池再香 《贵州气象》2000,24(5):9-11
分析厄尔诺(反厄尔尼诺)事件与黔东南地区夏半年(4~9月)降水的时空关系,得出厄尔尼诺年的夏半年降水量较常年基本偏少,而反厄尔尼诺年则较常年基本偏多。  相似文献   

11.
厄尔尼诺与行星运动的联系及其预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叶更新 《气象学报》1998,56(5):635-640
计算了1950~2050年太阳系各大行星运行轨道及冲日时间,将计算结果与厄尔尼诺年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行星运动有重要的联系:在1950~1989年期间,所有的厄尔尼诺事件都发生在四大行星(火、木、土、天王星)冲日时日心黄纬的极值年或极值年的下1年,在其它年份则不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大行星在3月冲日和8月冲日,对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非常有利。从这一事实出发,预测了今后50a厄尔尼诺将要发生的年份。  相似文献   

12.
四个耦合模式ENSO后报试验的“春季预报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CliPAS计划中3个气候模式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耦合模式FGOALS-g短期气候异常回报试验结果,将动力和统计方法相结合,考察了1982—2003年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发展期和衰减期海表温度春季可预报性障碍现象。结果表明,所考察的耦合模式对ENSO事件预报的误差发展存在明显的季节依赖性,最大误差增长通常发生在春季,发生显著的可预报性障碍现象。进一步分析发现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在发展期的季节预报障碍现象比衰减期明显,以厄尔尼诺事件发展期春季可预报性障碍现象最为显著,拉尼娜事件衰减期季节预报障碍现象不显著。研究还发现,预报误差的增长在ENSO事件冷暖位相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发展期暖位相预报误差强于冷位相,而衰减期冷位相的预报误差比暖位相大。通过回归分析,诊断了海-气相互作用的强度,发现耦合系统在春季最不稳定,使预报误差最易在春季发展,从而导致可预报性障碍。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67-2016年揭阳市4个国家气象站(揭阳市区、揭西、普宁、惠来)的观测资料以及Nino3+4区的海温指数(ONI),分析了揭阳市降水量、暴雨日数与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关系。结果表明,50a来揭阳市的年降水量呈现出年际和年代际波动起伏的特点。在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发生时,揭阳春季降水主要表现为偏多/偏少,秋季降水主要表现为偏少/偏多,秋季暴雨日数主要表现为偏少或偏多;冬季暴雨只出现在厄尔尼诺事件或拉尼娜事件发生的年份。  相似文献   

14.
从台风、降水(旱涝)和气温(寒冷、冷空气)等角度,对近年来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广东气候异常的影响研究进行了综述,可以得到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广东气候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台风:厄尔尼诺年登陆台风频数少于拉尼娜年,拉尼娜(厄尔尼诺)当年10月份热带气旋频数偏多(少)、生命史偏长(短)、影响时间较长(短)、强度较强(弱),即厄尔尼诺当年及次年台风季偏短,拉尼娜年当年台风季偏长;(2)降水:厄尔尼诺年,广东冬、春、夏季降水明显偏多,拉尼娜年,冬、春降水偏少不明显,但中等及强厄尔尼诺事件以及连续性的厄尔尼诺事件和夏季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广东易发生旱灾;(3)气温、寒潮、冷空气:研究结论不一致。然而即便是厄尔尼诺事件,其不同的分布型、强度和发生时间等也都会对广东气候异常产生不同影响,且具有很强的区域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江门市6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1962—2016年近55年的降水和气温资料、1962—2016年发生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以研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江门市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5年来江门市的年降水量和气温都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当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发生时对江门市的年降水量、暴雨日数都有增多的作用,但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年份增大幅度较大;拉尼娜事件发生时,江门市气温总体是略偏低的;在总体气候处于暖期,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江门市的气温是偏高的,且厄尔尼诺事件的强度越强,年平均气温偏高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16.
ENSO与新疆天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一、ENSO事件及其影响 ENSO是厄尔尼诺(EL-Nino)和南方涛动(Southern Oscillation)的英文缩写.厄尔尼诺主要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SST)异常偏暖的现象,而南方涛动是南太平洋与南印度洋海平面气压变化趋势相反的一种涛动现象,南方涛动指数用SOI表示.根据已有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这两种现象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人们  相似文献   

17.
厄尔尼诺事件与登陆我国热带气旋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聪  曲学实 《气象》1992,18(1):13-17
本文用统计学方法对厄尔尼诺事件(包括反厄尔尼诺事件,下同)与登陆我国热带气旋之间的关系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厄尔尼诺年当年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较常年偏少,登陆纬度偏南,其中的台风登陆频数亦较常年偏少;而反厄尔尼诺年当年则相反。分析还表明,上述影响的可能机理是,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异常海温影响沃克环流、哈得来环流及副高脊线位置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计算了1951—1990年冬半年逐月以及冬季的PNA、WA、WP、EA、EU型的遥相关强度指数。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它们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这5个遥相关型强度指数与厄尔尼诺的关系。指出,厄尔尼诺发展的盛期(冬季),以北半球西太平洋型(WP)明显偏弱为主要特征,其次才是太平洋北美型(PNA)偏强。1991年发生的一次厄尔尼诺,在盛期是弱PNA型,弱WP型。此外,还研究了遥相关强度指数用于天气预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14—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的气候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袁媛  高辉  贾小龙  万江华 《气象》2016,42(5):532-539
2014—2016年,赤道中东太平洋发生了一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此次事件于2015年11月达到峰值,12月开始衰减。其峰值强度超过了1951年以来另外两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的强度,成为了1951年以来最强的事件。截至2016年4月,事件已持续20个月,也成为了195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厄尔尼诺事件。在这次事件的发展过程中,热带太平洋至东亚副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表现出了显著的响应特征:赤道中东太平洋对流活动加强,异常上升运动发展,而赤道西太平洋对流活动受抑制,异常下沉运动控制;菲律宾附近异常反气旋生成并发展加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西伸脊点异常偏西,尤其2015年冬季副热带高压强度为1980年以来最强。与此同时,2015年秋、冬季,我国长江以南大部降水偏多,尤其冬季华南地区(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平均降水量达历史第一,较常年偏多1.6倍以上。近期,超强厄尔尼诺正处于衰减阶段,但是考虑到热带印度洋暖海温的“接力”作用,厄尔尼诺事件对2016年春、夏季我国气候异常的影响可能仍将持续。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近三十年来的厄尔尼诺和反厄尔尼诺事件与北半球50hPa高度距平场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厄尔尼诺发生的前冬(前一年11月至当年1月,下同),500hPa高度场的距平分布为:在极地附近地区是负距平;中纬地区除北美洲上空是弱负距平外,其余地区是正距平;30°N以南的低纬地区为负距平。反厄尔尼诺出现的前冬,500hPa高度场的距平分布为附近地区是正距平;中纬地区北美洲上空是弱正距平,其余地区为负距平;30°N以南的低纬地区为正距平。此外,厄尔尼诺和反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前冬,50hPa高度距平场的变化比50hPa其它各月高度距平场的变化以及500hPa高度距平场的变化都大。且前冬50hPa高度距平场的变化对厄尔尼诺和反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