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话题背景 今年9月,“首届乐山世界遗产保护节”将在乐山举行。由此而引发了世界文化遗产该不该成为“摇钱树”的争议。 到目前为目,我国共有27项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正在申请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更有好几十家。但是,在这些“世界遗产”诞生地中,却有一些举动颇让人不解:某些地方政府向旅游公司出让遗产资源,使世界遗产企业化、股份化;某些遗产地“楼满为患”,产业化、城市化严重;某些地方四处建造“仿古建筑”,“假古董”泛滥……总之,使“世界文化遗产”成了“摇钱树”。 但一些专家则认为,保护是第一位的。国家建设部专家林源祥说:遗产应该保持真实性,反对任意改动遗产本身及相关环境,反对添加不和谐的新建筑物,应该控制旅客量。  相似文献   

2.
世界遗产监测是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世界遗产中心发布的遗产监测报告总结并评估遗产保护状况,分析各遗产地面临的主要威胁。基于遗产监测报告,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威胁强度指数IOT,分析不同地区、类型遗产的威胁因素变化,发现:(1)管理和制度因素是各类和各地区遗产最主要的威胁。(2)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威胁远大于自然灾害对各类型和各地区遗产的破坏。(3)不同类型遗产威胁强度最大的因素不同,自然遗产的受威胁强度最大。(4)各地区中,其他人类因素、自然资源开发、生物资源利用/改变是威胁强度最高的3种因素,非洲地区受威胁强度最高。(5)威胁最大的因素中,其他人类因素主要是非法活动,管理和制度因素则是缺乏完善合理的管理体系和保护管理规划。为更好应对世界遗产面临的各种威胁,应制定更为完善合理的遗产保护管理体系和标准,同时加强国际间技术、资金等的合作,广泛开展遗产教育,推动社区参与。  相似文献   

3.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有关世界遗产的定义和标准以及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对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的历史与现状、景观与科学内涵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认为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可以考虑作为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申报世界遗产如能成功,对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的保护有很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社区参与的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区参与是世界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如何将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与保护同当地社区有机结合起来,使社区主动参与遗产的开发和保护,从而实现社区及遗产的良性发展已备受学者关注。对此,通过对社区参与旅游研究综述,分析目前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中的问题,提出了参与规划决策、参与遗产保护等等社区参与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途径,使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世界遗产缺乏对乡村类型遗产的划分导致对此类遗产特征与综合价值的把握不甚明确。乡村是由其所在地的自然基底要素、硬质要素和软质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记录了乡村人类活动的历史,表达了特定乡村地域的独特精神。文章筛选了28处独立且仍有人类活动的乡村世界遗产,通过梳理文献资料归纳了不同地域的乡村世界遗产特征,并且总结了乡村规划布局、文化艺术、杰出建筑和土地利用4大核心价值。进而指出,我国的乡村世界遗产申遗工作起步较晚,且地域局限、类型单一,未来乡村世界遗产申报可尝试从其他遗产亚类或者双遗产角度开展,发掘乡村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手工业生产方式等价值,丰富我国乡村世界遗产类型和价值。并且,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当格外注重对乡村世界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如今,外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不少人在选择旅游景区时大都选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实,更应该首选那些具有世界级的名牌景观——这,便是“世界遗产”。   自从 1972年 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17届大会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起,至今已有 147个国家被批准加入公约,成为公约缔约国。其后的 1976年,联合国又成立了一个政府间合作机构——世界遗产委员会,由 21个国家组成,其任务是审议和批准那些符合条件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截至 1998年底,全世界五大洲已有 112个国家的 552项古迹和景观被列入…  相似文献   

7.
世界遗产是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其区域空间分布格局与交通可及性对遗产资源的综合规划和系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已申遗成功的53处(截止2018年12月)各类世界遗产为研究对象,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和空间句法等方法分析中国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交通可及性。结果表明:(1)在空间格局上,世界遗产分布特征总体上呈带状、组团状,各类型世界遗产集聚区域差异明显。承载优越古代文明要素的文化遗产(包括双重遗产)集中于中东部地区;而以独特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为优势的自然遗产集中分布在西南地区;(2)华中、华东、华北地区连接遗产资源的各类路网(高铁、普铁、国道和高速公路)的集成度和控制值2个指标明显优于西北和西南地区。北京、上海、武汉和西安等区域中心城市的路网控制值和连接值最优。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空运水运能力最为突出。路网结构密切影响着世界遗产的交通可及性;(3)文化遗产和双重遗产的交通通达指数较高,主要位于交通通达性指数等级的第一、二等级;而自然遗产的交通通达指数较低,主要属于第三等级;(4)山区地形和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程度制约了我国遗产资源的交通可及性,并造成区域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未来世界遗产申报管理中应该充分关注各遗产类型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并将其纳入当前国家尺度上的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规划与综合保护之中。  相似文献   

8.
<正>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INESCO)在法国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至2014年全球世界遗产总数为1007项,分布在161个国家,其中,中国拥有47项世界遗产,数量仅次于意大利,位居世界第二位。在当前全球化、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旅游大众化等快速发展的背景  相似文献   

9.
濒危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与时间演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濒危世界遗产概况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特征。研究发现:洲际濒危世界遗产的数量分布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非洲的濒危世界遗产数量最多,且濒危率最大;濒危世界文化遗产主要集中在亚洲,濒危世界自然遗产主要分布在非洲。从纬向分布看,濒危世界遗产主要集中在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中纬度地区;1978年以来濒危世界遗产的演变大致分为缓慢增长(1978-1991年)、快速增长(1992-2004年)、起伏调整(2005年至今)3个阶段。《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类型结构相对平衡,世界文化遗产的濒危率(2.4%)数值较小且较稳定,世界自然遗产濒危率(6.9%)数值较大且波动较为明显。欧洲、北美洲、南美洲濒危世界遗产数量增减较小,而亚、非两大洲数量波动较大,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濒危世界遗产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特种遗产是本文对世界遗产与国家公园认定、保护、保存、展示和遗传后代的科学研究所作的理论概括,同时界定了特种遗产与特种遗产资源的概念,讨论了中国的特种遗产———世界遗产与国家公园研究形势,提出了特种遗产资源研究的8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博览会将于2007年6月9日—10月9日在辽宁省会沈阳举行。据悉,沈阳是世界上第一个举办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博览会的城市。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出台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目前,已有180个缔约国、138个世界遗产拥有国、830项世界遗产。中国被联合  相似文献   

12.
《地理教学》2006,(8):43-44
在我国第一个“化遗产日”前夕,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也引发了人们对保护京杭大运河这样的大型线性化遗产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世界自然遗产事业发展潜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遗产(以下简称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在策略、重点与工作方式上出现许多新的趋向。《凯恩斯决议》的修订突出对生态、地质演进及生物多样性价值的重视,并提高人们对自然遗产的认识水平,有助于完善自然遗产地的覆盖范围和世界遗产名录平衡性问题。这将加快自然类遗产的申报,尤其是涉及水圈的自然遗产,如海洋、淡水、山地及与此有关的生物多样性的自然遗产地的保护成为热点。国际协作使得跨国自然遗产的联合申报成为必然趋势。随着遗产保护地由点向线、面的扩展,绿色廊道遗产的建设将促进自然遗产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红 《中国地名》2011,(3):67-67
2010年7月25日~8月3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召开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美国的帕帕哈瑙莫夸基亚国家海洋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兼具“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双重地位的世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丹霞     
王龙 《地理教学》2010,(18):6-9
由中国地质学家起名,“像红色霞光一样美妙的地貌”一“中国丹霞”2010年8月1日在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项目是中国把全面展示丹霞地貌形成演化过程的福建泰宁、湖南蓖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包括龟峰)、浙江江郎山、贵州赤水6个丹霞地貌风景区“捆绑”申报自然遗产。  相似文献   

16.
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旅游开发与保护一体化的新型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分析低碳旅游和世界遗产保护目标的关系以及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和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将中国世界遗产地低碳旅游发展分为早期、成熟期两个不同阶段,并相应提出两个阶段遗产开发与保护模式,分析两种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7.
尹国蔚 《热带地理》2011,31(6):645-648
世界遗产的内容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畴极为相似.从类型上看,世界文化遗产、双重遗产与文化景观,以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都包含不同成分的人文要素在内;世界遗产内容的构成与人文地理教科书的结构相似,二者的研究对象互相包容,教学宗旨同一.作为最佳例证,世界遗产应该在历史地理、文化地理、旅游地理及人地关系等人文地理各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18.
截至2011年6月25日,中国已有41处自然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世界文化遗产29处,世界自然遗产8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处。这些吸引全世界目光的世界遗产令所在地的地名熠熠生辉。下面我们将对这些地名进行逐一盘点。  相似文献   

19.
苏勤  钱树伟 《地理学报》2012,67(8):1137-1148
地方感强调地方本身具有的特质及人与地之间的情感连结关系, 是近年来国外环境心理学和游憩地理学的热点论题。以世界遗产地苏州古典园林为例, 基于旅游涉入、旅游吸引力、旅游功能、地方感、遗产保护态度与遗产保护行为6 个潜变量, 构建地方感结构关系模型, 通过设计量表并回收909 份有效调查样本, 运用SPSS、Amos 软件及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 探讨了旅游者地方感的影响关系路径及运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 由地方感前因影响导入机制与后果效应输出机制构成的“导入—输出”系统机制的运行过程与结果是苏州古典园林旅游者地方感的影响关系机理;② 地方感前因变量旅游涉入、旅游吸引力、旅游功能均对地方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同时地方感的形成对遗产保护态度及遗产保护行为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效应;③ 旅游吸引力对地方感的影响最小(0.341), 旅游涉入对地方感的影响最小(0.252);④ 地方感的形成对旅游者的遗产保护态度及遗产保护行为均具有重要的影响效应, 其对遗产保护行为的影响(0.467) 比对保护态度的影响(0.420) 更加显著。对地方感前因变量与后果效应进行整合分析, 探讨地方感影响关系机理, 以期为我国遗产地的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协调互利提供借鉴及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20.
遗产区域思想是世界遗产领域内专门针对跨区域、综合性遗产保护提出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其关注遗产要素到环境的整体保护。该理论为滇藏茶马古道这条在我国西南地区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带状遗产区的保护提供了借鉴,是根本改变当前滇藏茶马古道遗产备受破坏现实的迫切需求。茶马古道遗产区域保护关键在于确定遗产区域保护边界、贯彻整体保护理念和构建协作保护机制,基于此,提出古道遗产区域保护策略,具体包括编制整体保护规划、细分保护层次、落实三大必备系统、组建"省部际会商小组"协作保护机构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以期创新茶马古道遗产保护理念,改善古道保护现状,完善我国线状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