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际连通是航空枢纽城市内通外联的基本功能体现,利用构建的航空枢纽连通模型测算了我国所有国际通航城市2012年和2017年的国际连通性指数和国际中转指数,并与城市的枢纽定位比较分析。五年间我国航空枢纽城市的国际连通能力快速提升,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代表的三大国际枢纽城市仍主导我国航空运输市场的国际中转连通,但国际连通性指数所占份额在下降,次国际枢纽城市和部分区域枢纽国际连通功能快速提升。洲际长航线对各类枢纽城市国际连通能力的提升更具有网络扩张作用,中短途国际航线对次国际枢纽及区域枢纽的国际连通具有重要意义,基地航空公司对城市的国际枢纽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国国际枢纽的空间分布从单一的“三点集聚”开始向“多点分化”演化,国际枢纽城市的空间演化契合了我国地区经济开放发展与国际航空运输需求的多样化发展趋势。国际航线网络布局、机场设施发展是建设高质量国际中转枢纽的基础保障,部分新晋枢纽城市缺少有效国际连通与之匹配,“之路”与开放门户等枢纽发展战略仍任重而路远。  相似文献   

2.
多机场体系是全球航空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航空运输业务竞争与合作(竞合)集聚的市场。本文以航线网络竞合为研究对象,基于图论、集合论和统计学相关方法,分别构建了基于广度的航点竞合评价模型、基于强度的航线竞争评价模型以及集成性的网络竞争评价模型,提出了空间竞合的理论模式及相关阈值。基于2015—2019年上海虹桥机场和浦东机场(简称上海两场)进行实证研究,结论为:(1)航点市场竞争趋于弱化,国内市场的竞争性显著高于国际市场。(2)航线市场竞合日趋复杂,业务量集中航线的竞争较为激烈,短途航线是上海两场协调合作发展的重要领域。(3)网络市场竞合强度取决于国内市场的竞合程度,但总体竞争程度保持缓慢增长趋势。上海两场航线竞合关系演变的关键驱动因素为战略定位、机场容量、业务规模、市场分布等。本文提出的多机场体系航线网络竞合模式及评价模型可为都市圈(区)多机场体系的航线协同发展、机场战略定位等提供科学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3.
北极海冰的加速消融为北极航线的开发利用带来了机遇,北极地区的经济价值凸显。北极东北航线为亚欧间的LNG运输提供了新的运输通道。为使亚欧间的LNG运输更为经济合理,基于海运里程和单船必要运费率两方面比较通过北极东北航线、苏伊士运河航线、好望角航线进行跨亚欧LNG运输的经济性。在此基础上,采用负指数网络配流方法计算不同路径的配流比例,研究东北航线的亚欧间LNG运输发展潜力。结果表明,整体而言,采用东北航线进行跨亚欧LNG运输的海运里程更短,单船必要运费率更低,配流比例更高,其中,日本袖浦使用东北航线的经济性最为显著。将跨亚欧LNG运输通道的经济性分析和交通分配相结合,为亚洲地区更为经济合理地进行LNG运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地缘政治理论演变与北极航线地缘政治理论假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北极航线问题因为北冰洋的融化预期加快,而变得愈来愈重要。中国在这一问题上不能失去话语权,要争得北极航线问题国际机制上的主动权,需要对北极航线的地缘政治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为成功争取北极航线权益提供理论依据。对地缘政治理论,特别是国外的地缘政治理论进行了阶段划分和系统评价;分析了北极航线问题的特殊性,认为沿用已有的地缘政治理论,不能够清晰描述北极航线的政治地理格局,并且也对我国的北极航线权益争取不利;提出了北极航线地缘政治理论的假设前提,为建立我国的北极航线地缘政治理论体系奠定基础;最后提出了我国关于北极航线问题的四项地缘政治策略,为我国争取北极航线地缘政治地位提供思路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北极航线包括东北航线、西北航线与北冰洋中央的穿极航线。作为联结亚欧最短的航运线路,北极航线独有的战略地位与潜在开发价值已吸引北极域内外国家的关注并对北极区域作出战略倾斜,北极航线由此成为各国战略利益争夺的前线阵地。虽然北极航线由于其自身地缘特征实际为北极航线沿线国家所掌控,但航线自身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其战略价值的“外溢”,北极域外国家在北极航线同样具有重要的国家利益。北极航线目前存在国际规则不成体系、国内法与国际规则相冲突等矛盾,俄罗斯与加拿大将东北航线与西北航线“内水化”是造成国内外规则冲突的根本因素。中国作为北半球航运大国,北极航线的开通将进一步推动我国进出口贸易以及保障我国石油能源安全储备,对我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由此,提升北极航运的参与度,以“负责任大国”形象与北极国家合作的方式参与北极事务以维护本国航运利益,进而推动北极航运治理规则体系的完善,是适合现实参与北极航线实践的中国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航空网络空间结构的复杂性   总被引:29,自引:6,他引:23  
航空运输是现代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机场和航线构建的网络是其提供运输服务的空间载体。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借助度分布、平均路径长度、簇系数、度度相关性、簇度相关性等指标对以城市为节点的中国航空网络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其度累计概率分布表现为具有置信度较高的指数分布,且具有较小的平均路径长度(2.23)和较大的簇系数(0.69),整体结构呈现"小世界网络"的特点。由于中国航空网络规模较小,且新建机场倾向于直接与最高级枢纽机场建立航线联系,不利于区域枢纽机场的形成。因而除顶层结构(北京—上海—广州)外,中国航空网络的其它层级结构并不十分明显。从节点的度、簇系数、可达性等指标及其相关性分析,中国航空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差异明显,表现出较强的集聚性,且可达性与城市体系上层结构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吻合。随着中国航空运输需求的快速增加,未来航空网络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将进一步表现出向具有"无标度"特征的"小世界网络"演变的趋势,航空网络的空间结构将日趋复杂化。  相似文献   

7.
新冠疫情对中国国际航空网络连通性的影响及空间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方叶  王姣娥  王涵 《热带地理》2020,40(3):386-395
航空运输在实现各国互联互通、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恶劣天气等均易对航空网络的连通性造成影响。本研究以新冠疫情为例,从全球航空网络视角探讨新冠疫情对中国国际航空网络连通性的影响及地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疫情期间,中国境外通航城市、国际航班、国际航线数量均大幅缩减,航空网络连通效率显著降低,但其空间格局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东亚和东南亚仍是中国对外主要联系地区,经济联系与贸易仍然起着重要作用。航线停飞对中国与中亚、西亚和大洋洲航空网络的连通性影响最大,而航班缩减对中国与东亚、中亚和东南亚航空网络的连通性影响最大。在国内,北京、上海和广州仍然是中国对外联系的枢纽城市,且其聚集度在疫情期间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8.
构建表现机场腹地与其航空运输网络间相互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明确“二三产业总产值/总人口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通航机场数/航班密度/通航里程”2个变量组之间的数量关系。基于腹地陆路交通网络和机场航空运输网络,列出机场陆域可达性和航线可达性的数学表达式,并基于乘客的主观感受组合2类可达性指标得到区域航空运输可达性指标,将该指标作为比选机场空间布局方案的标准。以烟台/威海地区为例对不同机场布局方案的场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目前的需求形态下烟台/威海地区应设置1个机场,以使旅客享有较好的航空运输服务,使整个区域的航空运输可达性最优。  相似文献   

9.
基于航空网络的中国城市体系等级结构与分布格局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薛俊菲 《地理研究》2008,27(1):23-33
航空运输已成为客货流动的重要交通工具和影响城镇体系的重要因素,城市在全球或国家航空网络中的地位直接反映了城市在全球或国家城市体系中所处的等级。由结点(航空港)和连接线(航线)所组成的航空网络代表了城市的空间可达性,直观地反映出国家城市体系的等级结构与分布格局。 本文收集了目前中国14家主要航空公司的航线数据,经相关分析证明航空网络中城市的航线数量与城市体系的规模等级基本上呈正相关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基于航线图的航空网络分析,运用图表判别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将中国128个通航城市划分为全国性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次区域中心城市和一般地方性中心城市四个等级,从航空网络的独特视角揭示了开放条件下中国城市体系等级结构与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0.
随着北极气候的变暖,北极冰川融化,开辟北极新航线成为可能。而作为北极航线东北航道两端的中国和欧洲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集团,经济发展日益密切,因此,对中国至欧洲集装箱运输航线模式选择的研究迫在眉睫。如何在新旧两种航线通航的情况下选择一种经济、安全与合理性为一体的运输模式,对中欧的贸易发展有重要影响。首先分析和总结了中国至欧洲集装箱运输航线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构建了中国至欧洲集装箱航线优化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可为航线管理者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北极航线地缘政治的规范博弈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极航线地缘政治权益博弈问题因为北冰洋的融化预期加快,而变得愈来愈重要。规范能够为解决北极航线地缘政治博弈提供一种有用的约束。在阐述北极航线地缘政治的概念、博弈与地缘政治的关系以及北极航线地缘政治权益现阶段争斗和未来趋势的基础上,描述了各种支持规范的机制,其中包括元规范、成员身份、支配、国际社会认同、威慑、内化及法律等,以期能为中国的北极航线地缘政治权益博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摘 要:面对北极航线的开通预期,世界各相关国家对北极航线问题愈加关注,但目前我国国内缺乏对于中国北极航线战略的量化研究,在全面分析目前中国北极航线的内部优势、劣势及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利用PT理论创建了中国北极航线权益战略PT理论选择方法,并通过方案选择提出了中国北极航线权益战略。研究结果对于北极及北极航线研究领域中环境因素的分析和量化方法的拓展及制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北极东北航道通航策略及经济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极航道是沟通东亚、北美和欧洲的最便捷航道,相对于经苏伊士运河或巴拿马运河的传统商业航线具有缩短航程、节省运输时间、减少油耗和废气排放等优势。通过对东北航道地理环境的分析(特别是冰情的分析),从而确定一条合理的适航航线。在此基础上对通航船舶进行经济性分析,制定最优的通航策略。东北航道的通航将改善中国的对外贸易平衡,对于中欧经贸往来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多元交通流视角下的空间级联系统比较与地理空间约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王姣娥  杜德林  金凤君 《地理学报》2019,74(12):2482-2494
交通运输联系是区域空间级联系统与城市体系结构研究的重要视角之一,而不同交通运输方式表达的级联体系结构亦存在一定的差异。为综合研究交通运输体系刻画的空间级联系统及克服单一交通方式的局限性,基于长途汽车、高铁和航班时刻表数据,比较分析了多元交通网络的空间级联体系结构及其表达的城市网络组织体系,并进一步揭示了地理空间的约束作用。研究发现:① 每种交通运输方式适合在一定的空间尺度和行政范围内刻画和表达城市网络体系结构与城市联系,公路客运受省域行政范围约束,高铁联系具有廊道影响效应,航空运输体现全国和区域尺度较高层次的社会经济联系。② 从旅客直达视角分析,长途汽车与高铁的城际运输市场重叠最大,近年来长途汽车的运输市场受高铁影响明显。③ 地理空间是影响陆路交通运输和组织的重要约束因子,距离衰减效应明显;结合设施空间、行政空间和管理体制的作用,长途汽车和高铁运输在空间上形成分异的社区结构;航空运输由于具有超空间连接特性,既不遵循距离衰减规律,社区结构也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北极航线体系国家关系网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极地研究》2021,33(2)
随着北极海冰融化,北极航线所具有的巨大战略价值吸引了多个国家的关注,北极航线地缘问题将成为未来国际地缘问题中的重要一环。本文通过构建北极航线体系国家关系网络,定量研究2007—2019年期间,北极航线体系国家关系网络的结构特征演化,并测算各个国家的地缘权力特征。结果表明:北极航线体系国家关系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密度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分析各子网络,科考合作网络与环保合作网络的网络密度最大,能源合作网络与航运合作网络的网络密度呈上升趋势,安全合作网络密度一直较低。北极航线体系国家关系网络具有小世界性,无标度特征在演化过程中越为明显。分析具体节点特征,开始北极八国是网络中重要的节点,在演化过程中,北极域外国家重要程度上升。另外划分社团,在演化过程中,北极八国从聚合走向分化,网络中的国家关系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16.
综合物流时代的到来与港口功能的演变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安筱鹏  韩增林 《热带地理》2001,21(3):276-281
综合物流是现代社会对运输发展的客观要求,它要求实现运输的全球化、信息化、高效化和门对门,综合物流因此也改变了传统的运输组织体系。港口作为综合物流时代连接海向腹地和陆向腹地的重要节点,在整个物流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综合物流也加快了港口功能的演变,现代港口已经成为国际物流体系的一个重要的节点。最后论述了如何加快我国物流体系及集装箱港口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北极航线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学者多从中国的视角对此进行研究,而且研究俄罗斯北极航线战略的成果较少。未来北极航线开发中俄罗斯将处于核心地位,研究俄罗斯的北极航线战略问题意义深远。本文在收集大量第一手俄文资料的基础上,对俄罗斯北极航线开发的历史、国家战略、北极政策实施的重点、机制和阶段进行了较深入的解析,以期对我国的北极航线战略起到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南方航空网络空间格局及市场范围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航空放松管制的逐步深入,航空企业逐渐成为影响航空网络空间格局的主体。以南方航空为研究对象,基于航班时刻表数据,分析其航空网络的空间格局,并以此来甄别通航城市的等级结构;以全国航空网络为比较对象,从航线、通航城市、航班频率及客流量等视角,分析比较南方航空的六类市场类型及其空间格局。研究发现:南方航空的航线网络和通航城市均存在空间布局不均衡的特点,其运营航班主要集中于南部地区及围绕广州及乌鲁木齐展开的航线,但其垄断性市场主要集中在支线机场及与广州相连的航线;运输需求与运营基地是影响航空企业运力投放的重要影响因素。从企业尺度丰富了对航空网络的研究,可为企业航空网络发展及市场化决策做出指导。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我国运输通道的结构构成、区域差异和性能特征的基础上,从国家生产力布局、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国际经济贸易形势和外向型经济建设的角度,分析我国运输通道空间格局的演化趋势及其制约因素,探讨2000年我国运输通道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20.
基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国际航运网络演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建设海上航运通道和国际航海运输网络,增强国际联系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海丝之路")的基本条件。基于1995年、2005年、2015年的中国集装箱航运数据,论文运用枢纽度模型、复杂网络方法以及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等分析工具,重点分析了中国与"海丝之路"沿线国家的航运网络空间格局。研究表明:(1)国际航运网络特征:1995-2015年中国与"海丝之路"沿线国家的联系范围扩大;国际航线分布呈现集中化趋势和距离衰减特征;首位联系国家保持稳定,首位联系港口在同一个国家内部变动较大;(2)国内航运网络特征:中国通往"海丝之路"沿线国家的国际航海运输枢纽形成,网络层级结构明显,由一主一副的双中心(香港港、上海港)向四中心(上海港、宁波港、深圳港、香港港)发展,且上海港—宁波港航线重合度较高,竞争激烈,香港港部分航线转移到深圳港,形成错位发展;国内港口和航线分布呈现分散化的特点,航线南退北进,体现在西南沿海地区的港口退出"海丝之路"航运网络、珠三角港口地位的下降、长三角港口地位的上升、环渤海地区逐渐与"海丝之路"沿线国家建立起直接联系;枢纽港口对外联系方向较为集中,但已出现分化,除了新加坡港外,巴生港、丹戎帕拉帕斯港、科伦坡港等港口与中国联系紧密;(3)整体上,"海丝之路"沿线航运网络经历了发育阶段、等级化阶段、网络化阶段的发展演化,受全球化、运输技术变革、地缘政治—经济演变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