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地理教学》2009,(8):46-47
由于连年实施生态补水、强化环保整治,素有“华北明珠”之称的白洋淀水质不断变好,目前核心区水质已达Ⅲ类标准,基本接近40年前的水平,淀内鸟类、鱼类增多,水生植物大量繁殖,白洋淀重新焕发了光彩。  相似文献   

2.
水质遥感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该文综述水质遥感监测研究的发展状况,阐述水质遥感监测的机理,介绍常用的遥感数据、遥感监测方法及其对叶绿素a、悬浮物、黄色物质等水质指标遥感监测的应用进展,提出该领域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其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3.
水质恢复能力评价方法及其在黄河流域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探讨水体水质恢复途径的基础上,建立了水质恢复能力评价标准和方法。根据黄河干流1998年的纳污情况及河水中三类主要污染物 (BOD、氨氮和挥发酚) 的浓度对黄河干流的水质恢复能力进行了评价,发现对于单位河长,除潼关-三门峡河段水质恢复能力属中等以外,其余河段水质恢复能力均较弱。物理稀释作用对水相中污染物浓度降低的贡献相对较小;各河段的水质恢复能力与泥沙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温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黄河干流这种较差的水质恢复能力表明黄河干流的环境功能较弱,且现有的污染物排放已经超过了其水质恢复的能力,从而致使水质恶化,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南四湖水质污染综合评价主水质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四湖水质已受到相当严重的污染,根据污染源调查和湖泊水质长期监测资料,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南四海湖水区水质污染进行综合评价,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湖泊水质作了分区。南四湖水域可以分为三类水质区,污染最重的水质区水质已达不到V类水质标准,分布于主要排污河流入湖口附近;最好的水质区水质尚可达到Ⅲ类水质的要求,约占湖泊水域面积的77%;介于上述两水质之间的一般污染区水质可勉强达到V类水质,面积约占13%  相似文献   

5.
生态恢复前后的洪湖水质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湿地的水质状况反映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背景和质量,其水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根据洪湖2000~2010年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灰色模式识别模型对洪湖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和评价。2000~2010年,洪湖水质综合指数位于2.08~3.58之间,以Ⅲ类和Ⅳ类水为主。总体上,洪湖不同年份的水质呈波动变化趋势。从空间变化来看,沿进水口—养殖区—开阔区—核心区—出水口的方向,洪湖水质逐渐好转。洪湖水质的变化主要受四湖流域地区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外源污染和湖内围网养殖的影响,其中,围网养殖是水质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为了使洪湖水环境更有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一方面应控制养殖面积,在适当控制渔业的前提下,开展植被恢复工作;另一方面,应大力控制上游地区工农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逐步恢复洪湖水体自净能力,实现洪湖水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南四湖水质污染综合评价及水质分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四湖水质已受到相当严重的污染。根据污染源调查和湖泊水质长期监测资料,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南四湖湖区水质污染进行综合评价,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湖泊水质作了分区。南四湖水域可以分为三类水质区,污染最重的水质区水质已达不到V类水质标准(GB3838—88标准),分布于主要排污河流入湖口附近;最好的水质区水质尚可达到Ⅲ类水质的要求,约占湖泊水域面积的77%;介于上述两水质之间的一般污染区水质可勉强达到V(1)类水质,面积约占13%。  相似文献   

7.
南京城市湖泊湿地的水质动态及其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取南京市玄武湖、莫愁湖、内秦淮河湿地为对象,通过定点、定时采样和水质分析等方法,对城市湖泊湿地水质的季节动态、水质影响因素及其富营养化评价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N、TP、BOD和COD是反映城市湖泊水体污染度的重要指标,TP含量过高是造成城市河湖湿地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水体污染程度随季节动态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相对封闭的莫愁湖湿地水质的季节变化较小,但水质较差,各个季节均表现出重富营养化—严重富营养化状态;受工业或生活污水影响较大的内秦淮河湿地,水体受污染严重,全年均属严重富营养—异常富营养化;玄武湖湿地的水体,在春季和秋季均已达到富营养化水平,夏季相对较好,TN、TP为富营养化水平,其余指标为中—富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8.
基于投影寻踪回归技术的塔里木河水质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投影寻踪回归技术(PPR)进行水质评价是一种新方法。本文在现有水文观测资料基础上,通过PPR分析,建立了塔里木河水质模型,并利用PPR对影响河流水质的因素作了分析,可为流域水质管理和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陈琛  邵亚闻  朱倩 《地理教学》2011,(12):32-34
选取苏州河(上海境内)上游、市郊、市区、河口地区断面作为采样点,采集水质、底泥样本。用80目(孔径为0.2mm)的过滤网过滤,鉴定肉眼可见的底栖动物并计数。结果表明:苏州河上游的水质最好,其次是下游,中段污染程度较大;适应在严重污染水质中生存的霍甫水丝蚓仍为优势物种,适应在非常严重污染水质中生存的底栖动物物种很少;苏州河全段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大、底泥不断释放污染物质等原因使苏州河的水质不能有长足的改善。苏州河底泥的清理对于苏州河的长远治理和水质改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议政府大范围清除苏州河(上海市区段内)底泥,并做好前期宣传工作;分步投放有助于改善底泥环境的物种,防止底泥再沉积、再污染,增加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根据非恒定流运动的圣维南方程组,以及污染物浓度变化的一维带源项对流扩散方程,建立了闽江下游河道一维动态水动力水质模型,率定了糙率、纵向离散系数和污染物降解系数,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计算结果表明,模型下边界定在梅花断面,为研究包括福州段在内的马尾(白岩潭)以上河段的水环境问题提供了适当的条件;河道来水污染负荷总量、流量和浓度条件对南、北港水质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河口区是河流终点与受水体结合的区域,在入湖河口区建设具有水质净化功能的湿地,能够有效削减河流携带进入湖泊的污染物总量,减少湖泊污染负荷,防治湖泊富营养化,对保护我国湿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水质净化功能型生态湿地需强化生态修复功能,达成水质提升目标。基于水质净化功能的河口生态湿地规划与设计问题,从湿地选址、水质提升工艺流程设计、水生植物选择和生态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论述,为水质净化功能型河口区生态湿地的规划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自然湿地水质净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湿地应用于水质净化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价值,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对于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质氮、磷.湿地去除它们的机理主要在于土壤、微生物、植物的相互协同作用,同时自然湿地的面积、结构、分布位置等条件对湿地的去污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3种不同类别自然湿地--岸坡湿地、河流湿地以及泥沼湿地的水质净化研究进展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较大差异,共同点主要在于去污机理研究方面,而差异之处则源自彼此的研究历史及湿地特征.自然湿地水质净化研究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包括边界区影响研究、退化湿地水质净化功能恢复、流域尺度可持续发展规划和驱动因素作用下水质净化功能动态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常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为比较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在分析几种常用评价方法的基础上, 利用2008 年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190 个国控断面水质监测数据对单因子评价法、平均污染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灰色关联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物元可拓评价法、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等7 种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指标权重的选择对评价结果影响有限, 73.7%的断面评价等级没有因权重发生变化, 但物元可拓法对权重变化较为敏感。②当评价指标污染程度相当时, 平均污染指数法较为适合;当某指标污染程度较为突出时, 内梅罗指数更为恰当。但两者评价结果吻合程度较高, 相关系数达0.94, 且水质越差, 结果越接近。③分级评分法和单因子评价法评价结果差异较大, 仅有10%左右的断面评价等级一致, 且水质越差, 各种方法所得的评价等级差别越大。④各种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互补性, 评价等级相关系数在0.7 左右。综合各种评价方法理论上的优缺点并结合环境管理需求, 单因子评价法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是两种优选方法, 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可以组合使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遥感的无锡市土地利用与过境水质响应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京杭大运河无锡段水质监测数据和2003年7月SPOT-5正射影像为数据源,分析土地利用面积比例与过境水质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以监测断面为中心缓冲区距离的空间变化与水质监测指标之间有明显的响应关系。运河水质污染主要受离河岸较近的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耕地上产生的农业污水,商业和工业中的废水以及大面积裸地上居民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产生的污水是导致京杭大运河无锡段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河水质污染分析及控制途径--以阿拉尔站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1997年6月至1998年5月对塔里木河源流阿克苏河西大桥站和干注阿拉尔站一个完整年度的水质监测,针对阿拉尔站的水质污染状况,分析了水质污染的过程、原因及趋势,结合实际提出了水质污染的控制途径。  相似文献   

16.
内陆水体环境遥感监测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遥感技术进行水质监测较常规监测具有巨大优势,能快速、大尺度、低成本的监测水质参数在时空上的变化状况。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内陆水体环境遥感监测的基本原理;其次,介绍了常用水质参数的遥感监测研究现状,包括叶绿素a(Chl-a)、悬浮物(SS)、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以及总磷(TN)、总氮(TP)等其他水质参数,并将其划分为经验模型和生物光学模型两种监测方法;再次,对常用的遥感数据源进行了介绍和优缺点的评述;最后,讨论了内陆水体环境遥感监测误差来源,并对今后内陆水体环境遥感监测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扎龙湿地克钦湖富营养化状态的高光谱遥感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分析扎龙湿地克钦湖水体高光谱反射率与水质参数的相关关系,采用单波段、波段比值等算法分别选取特征波长建立水质参数的高光谱定量模型,并且结合修正营养状态指数(TSIM)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进行了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单波段归一化反射率对叶绿素a估测模型效果较为理想;利用高光谱一阶微分反射率,诊断各水质参数的敏感波段,建立线性模型,确定了TN、TP、SD、CODMn的敏感波段分别为733 nm、765 nm、782 nm、680 nm。单因素水质参数评价水体富营养化水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综合考虑多个水质指标,对水质的富营养化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克钦湖水体呈现出中营养化状态,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防范于未然。  相似文献   

18.
内陆水体水质参数光谱特征与定量遥感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该文在分析内陆水体及其主要水质参数的光谱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水质遥感监测常用的有所感数据和方法,对近年来国内外遥感技术特别是高光谱技术在内陆水体水质监测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未来此领域的发展方向及研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发展对环境和亲水景观的需要,人工湿地逐渐成为当代城市水质净化的主要工程之一,人工湿地环境效益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就是其水质净化能力。由于人工湿地结构的复杂性和运营管理过程的多变性,影响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的因素较多。在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人工湿地以生态方式为主的水质净化特点,系统分析了影响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功能的内因和外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生命周期管理策略,为提高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效果、维持湿地健康运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小兴凯湖水质的空间异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3年9月,在小兴凯湖湖区的入湖口、农田排水渠、湖心、主要景观区和人口密集区布设14个采样点,选取10项水质指标,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水质指标进行空间分析及插值,以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新开流、857农场抽排干和兴凯湖农场31队采样点的水质最差,新开口和东北泡子采样点的水质最好;水体污染水平空间变异特征明显。人类活动是影响小兴凯湖水质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其中,农业面源污染和居民生活废物输入湖中的氮、磷和有机物是主要污染源,旅游业对该湖水质影响的强度逐渐加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