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尹超 《地球》2014,(7):104-105
当几千年前的古人凝视着繁星点点的苍穹,倾听着大江东去的波涛声时,他们已经在思考一个至今仍然未被完全破解的谜题:“我们人类从哪里来,我们的祖先到底是谁?” 在中国,创造人类的神灵被赋予了一个女性的形象,她能够用七彩神石缝补破损的天空,还用泥土创造了千千万万个小人,这就是女娲。当然中国的道教也宣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西方,有亚当夏娃的故事,有美丽的伊甸园,很多人至今仍然相信是上帝把人类带到这个星球上的。  相似文献   

2.
在地球历史上,物种灭绝曾经多次出现。部分科学家认为,物种灭绝一直是生命进程中的一部分。化石记录表明,物种至少经历了五次大灭绝。自工业革命开始,地球就已经进入了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时期。与前五次物种灭绝不同的是,第六次物种灭绝主要是因为人类的过度捕杀和对物种栖息地的破坏。据不完全统计,从1600~1800年间,地球上的鸟类和兽类物种灭绝25种;从1800~1950年地球上的鸟类和兽类物种灭绝了78种。  相似文献   

3.
正假如把悠长的地质历史压缩在一个人类可以感知的空间,我们会看到,大地如同波浪般激荡开去,我们会听见,岩层摩擦、破裂的隆隆巨响自地心滚滚而来。西方人认为,中国人生而独具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道性"。"道",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从人类思想由宗教而哲学、而科学这条发展轨迹来分析探究,很  相似文献   

4.
徐峙 《地球》2011,(1):76-79
在土地的所有形态中。沙漠是最让人类痛苦的一种。但人们“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彻底改变了沙坡头地区土地沙漠化的形态,让人类在与沙漠的千年博弈中难得地占了上风。  相似文献   

5.
尹超 《地球》2013,(8):110-111
正抚仙湖——云贵高原上的一颗明珠,一汪碧水衬托着周围的青山。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人们在这里的水下发现大量人工建筑遗迹,于是考古学家们纷至沓来,去追寻那个迷失千年的古城。在抚仙湖东北,有一座形似草帽的小山头,被称为帽天山。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山包里,埋藏的是一个更加令人神往、更加精彩、已经沉睡5亿多年的海底世界。这里就是"澄  相似文献   

6.
周琦  朱西岭 《地球》2009,(1):38-40
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并在不断调整中现在有史以来第一次,一个物种——智人,成为改变地球系统及气候模式的主要营力我们需要了解自然界的变化和受人类影响的变化(有时被稚为“人为”变化)之间的差别然而,这一原本清晰的差别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变得越来越模糊  相似文献   

7.
章洋莹 《地球》2013,(9):50-53
正标题的问题既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科学伦理问题。从科学技术层面看,似乎越来越多的科技进展表明,复活灭绝生物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科学家们离成功越来越近。而从科学伦理层面看,复活灭绝物种的科学技术越进步,人们对其。可能产生的后果越担忧。  相似文献   

8.
《地球》2015,(5)
<正>从风车磨坊到帆船,再到风力发电,几千年来,作为动力的来源,风一直为人类所用。在如今人类大力应对地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成为全世界的共同诉求。作为一种清洁能源,风力发电恰逢其时,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发电方式。  相似文献   

9.
正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2/3;为地球制造50%的氧气;为30多亿人提供食物;吸收了30%被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然而,人类活动却威胁着这一独特的生态环境,我们也并不熟悉海洋中的许多奇妙且神秘的物种。我们对海洋世界进行着无止境的剥削,使得海洋生态每况愈下。今年3月3日的世界野生动植物日首次聚焦海洋物种,主题是"水下的生命:为了人类和地球",旨在让人们了  相似文献   

10.
段雯娟 《地球》2013,(4):44-47
正提到"湿地"这个名词,可能大家对它都不会感到陌生,它常常与"绿色的世界"、"鸟的天堂"联系在一起。湿地是与森林、海洋并称的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它维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为无数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空间,很多珍稀物种在这儿生活和繁殖;同时它也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赋予湿地"地球之肾"或"自然之肾"这一美称,并不是因为以上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海南东部历史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2015年于海南岛东海岸小海潟湖中采集了一根长73 cm的柱状样(XH15-02),在年代学(210Pb和AMS14C)测试的基础上,开展了多环境代用指标(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干密度等)的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XH15-02柱状样TOC与TN含量有很好的相关性,C/N比值在10.41~23.33之间变化,有机碳稳定同位素(δ13Corg)值在-25.14‰~-23.29‰之间.通过对多气候环境代用指标的分析,以及与历史文献资料和其他自然代用指标的综合比对,认为XH15-02孔岩芯沉积记录了研究区过去1100多年来较为丰富的气候环境、台风活动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等信息.近千年来,小海潟湖沉积有机物主要以陆源输入为主,据估算该岩芯有机碳陆生来源约占47.00%~73.43%,但在不同时期变化幅度较大,该陆源有机碳含量变化可能主要反映了历史时期海南东部地区的干湿变化历史;自1850年以来,XH15-02孔岩芯沉积通量的显著增加与当地人口的快速增长历史一致,反映了研究区近二百年来可能受到的人类对自然界的开发活动影响强烈;多个具有显著偏正δ13Corg记录的时期同史料记载以及周边区域地质记录中的"大风"、"海溢"、"风暴"等事件发生时间较为相近,可能揭示了历史时期的台风或高海平面事件,进而认为小海潟湖沉积在重建历史时期海南地区台风活动等方面具有很大潜力.  相似文献   

12.
《地球》2017,(4)
<正>珍珠是唯一既不能被切割,也不能被抛光的纯天然美丽宝石。几千年来,人类为充满神秘色彩的珍珠着迷,却对它知之甚少。很少有人知道,所有的软体动物贝类都可以产生珍珠。更鲜为人知的是,珍珠绝不是包裹着一粒沙子就可以形成的。那么,珍珠形成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在国家博物馆不久前举办的“珍珠:来自江河海洋的珍宝”大型展览上,《地球》记者找到了答案。  相似文献   

13.
研究现代构造的考古法是近十几年来才兴起的一种新方法.它是运用构造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考古资料进行分析与研究,得出有关现代构造活动的结论.它是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和考古调查,从人类活动遗迹及历史文献中记载的有关现象的变形、变位特点来分析现代构造活动的存在及其特点.本文主要讨论了考古法研究现代构造的基本原理、研究内容和方法等.  相似文献   

14.
蓝颖春 《地球》2015,(4):94-96
煤在中国古代被称为"石墨"、"石炭"等。早在汉代就开始大量使用。汉帝国崩溃之后,在长达千年的时间中,由于人口和工业低迷,植物燃料的再生速度足以满足社会需求,煤炭就没有得到重视。直到宋代爆发严重的燃料危机,这种古老的燃料才得以再次被重视。煤炭不仅终结了这场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木柴和木炭等传统燃料,从而拯救了森林和大宋帝国。  相似文献   

15.
《地球》2016,(6)
核废料是核电站运行、核武器的制造及销毁过程中所产生的含钚废料和其他放射性废料,具有极强烈的放射性,而且其半衰期长达数千年、数万年甚至几十万年。也就是说,在几十万年后,这些核废料还能伤害人类和环境。那么,核电站产生的核废物有多大量?能否实现安全处置?核电站的流出物安全吗?为此,《地球》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原子能科学院研究员罗上庚。  相似文献   

16.
姬玮 《地球》2011,(4):116-118
3.11日本地震海啸引发的核泄漏危机,惹来世界各国人士对人类继续发展核能的强烈质疑。然而,各国政府却对发展核能表现出难以割舍的态度,这背后,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另一个重大压力——减少碳排放以阻止气候变暖,或许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正汉长安城是举世公认的丝绸之路起点、发源地、决策地,是与古罗马城并称的世界上最早的国际化大都市,史称"东长安、西罗马"。汉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定都朝代最多、遗迹最丰富的都城遗址。上千年的都城史孕育了完璧归赵、张骞通丝路、貂蝉美人计、武则天削发为尼、元宵节起源等历史文化故事。不久前,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西安市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成功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相似文献   

18.
姚鹏飞 《地球》2013,(10):1-1
<正>什么叫"危机"呢?危代表的就是危险,机就是代表了机会,危机是危险和机遇的并存。机遇在逆境中也会存在,关键是,如何审时度势,把"危机"变成"机遇",这就是我们面对未来的方法。台湾的"经营之神"王永庆,16岁那年借来200块钱开了一个小米店。开始,隔壁的日本米店规模大,而其他米店又有老顾客,王永庆的小店没有生意。米店要生存,怎么办?王永庆便挨家挨户上门免费给居民掏陈米、洗米缸,还把米中的石头、  相似文献   

19.
郑仙蓉 《地球》2014,(4):46-49
在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的我国大部分地区,人们普遍反映近些年冬季气温越来越高了,好像冬天不像以前那样冷得难熬了。其实不仅是我国这样,全球的气温都在升高;也不是这几年,自8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连续升高。  相似文献   

20.
李文慧  卞跃跃 《地球》2020,(3):6-11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繁衍、文明发展等一切历史活动的物质基础,其中食物对任何一个个体、族群、社会、国家的存续至关重要,人类进化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为获取足够的食物而进行斗争。从对自然资源的简单攫取,到生产经济的全面发展,这种伟大的变革不过数千年,可以说农耕文明的出现,使得耕地资源创新利用,特别是以耕种优质的土地资源以获取充足的粮食作物,养活更多的人口,是工业革命之前的漫漫历史中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