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球》2011,(7):54-55
甘肃是中国的资源密集区。早在国家“一五”计划开始,甘肃省就以资源开发、开采起步,大力发展全省的工业。到目前,已形成了能源材料、机械、电子、化工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其中能源、原材料等资源开发、加工在甘肃省工业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依赖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几十年的开采和开发后,甘肃省面临矿产资源枯竭的困局。  相似文献   

2.
传统能源的日渐枯竭,势必推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而作为新替代能源的页岩气,它的有效开发,既能增加天然气的供给,缓解天然气的供需矛盾,又以其开采周期长和生产寿命长的优点,成为新时期绿色能源的"宠儿"。所谓页岩气,是指赋存于富有机质泥页岩及其夹层中,以吸附或游离  相似文献   

3.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分别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和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会议,提出了"推进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革命和全方位加强能源国际合作"的能源工作总要求,明确了"节约、清洁、安全"的能源战略方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是党中央专门研究能源安全问题的第一次会议,首次明确确立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工作总要求。会议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此次会议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新时代。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目前已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务院首次制定和颁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确立了"节约、清洁、安全"的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4.
袁立明 《地球》2012,(9):36-39
自从理查德·尼克松1973年承诺要实现能源独立以来,历届美国总统都会把这个目标挂在嘴边。然而事实却是,能源进口的比例越来越大,美国离这个目标也越来越远。如今,距尼克松提出能源独立已过去40余年,在能源独立这个目标就快成为一个"空头支票"的时候,美国迎来了那场席卷全球页岩气革命,这似乎是其实现能源独立的大好机会。  相似文献   

5.
《地球》2021,(5)
正外来物种入侵问题涉及重要的生物安全领域,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生态保护组织的重视,一直在提醒人们要高度重视外来物种入侵对区域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威胁。因此,外来物种在人们心目中蒙上了一层负面的印象。似乎一提起外来物种,许多人就谈之色变,联想到的恐怕都是些非洲大蜗牛、红耳龟、福寿螺和水葫芦之类的危险生物,以为所有的外来物种都会带来灾难。  相似文献   

6.
金星宇 《地球》2014,(8):43-45
金庸小说中有一位天下无敌的剑客,一生求一败而不得,故名独孤求败。他有两句话颇为豪迈:“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中国经济和能源产业发展的历程同独孤求败相似,高耗能、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就像“大巧不工”的重剑,获得巨大利益的同时也极大浪费了能源、破坏了环境。如今的中国正如四十岁的独孤求败一样,进入了能源的战略转型期,正大步奔向“不拘于物”的境界,日光、地热、潮汐、风、雷、水等皆为所用,用环保节能的新能源逐步替代高污染高耗能的传统能源,是我国走向“武林之巅”的必由之路。“独孤九剑”是独孤求败的绝学。在7月26日至27日北京举行的中西部节能环保产业国际促进大会上,多家企业代表纷纷发言,亮出各自的绝招,经本刊记者整理,汇编成节能环保新能源领域的“独孤九剑”,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詹瑜 《地球》2014,(6):72-75
中国的人口数量在增长,能源的需求也将日益紧迫,随着人均增长压力上升能源需要会显著变大,可以想象,我们在没有能源或能源极度缺少的情况下,生活、工作的环境会是什么样?如今,寻求可再生能源热潮在全世界的研究领域已方兴未艾,许多国家都在开发可再生能源,并将其提高到国家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层面上来,其必要性是可想而知。我们知道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永久持续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这些能源就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8.
何宝庭 《地球》2014,(8):27-29
所谓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形式的能源。1981年8月联合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会议将新能源分为三大类:大中型水电;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现代生物质能、海洋能;传统生物质能。中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利用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三个阶段的不断发展,取得了积极的进步,近年来,新能源产业更是以年均超过25%的速度增长。在当前国际能源形势日趋复杂的大背景下,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国家《国家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政策指引下稳步发展,在未来将与传统能源进行互补,成为我国能源有力的支撑点。但在我国新能源繁荣发展的背后,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对新能源发展要保持清醒的发展头脑与长远的战略眼光,才能使我国新能源产业稳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秦安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蜗牛化石的初步调查研究表明, 在距今22~6.2 Ma期间长达近16 Ma的黄土-古土壤沉积发育过程中, 无论黄土还是古土壤地层中都保存有较丰富的蜗牛化石种类, 目前发现的15种蜗牛化石全部是陆生种类, 化石个体保存完整, 为原地埋藏的种群, 未发现水生的种类, 多数为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的常见种类, 可划分为冷干和温湿两个生态类群, 冷干类主要见于黄土地层中, 温湿类主要分布于古土壤地层中. 自中新世至第四纪期间, 蜗牛化石Metodontia(间齿螺)类和Cathaica(华蜗牛)类的属种具有明显的演化趋势, 新的种类的出现和演化与这一时期大的气候环境的改变在时代上有较好的一致性, 反映了蜗牛生态种类对全球/区域性环境格局变化的响应.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与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有着相似的沉积背景. 研究结果为秦安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沉积环境、气候演化等提供了生物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10.
闫玉奎 《地球》2011,(6):76-78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传统资源不断被消耗。面对传统能源的不断减少,加快能源战略转型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1.
王国起 《地球》2011,(10):28-2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提速,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能源需求规模也在急剧扩大。以煤炭、石油等资源为主的传统能源结构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相比之下,天然气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仅为煤炭的百分之四十左右,产生的二氧化硫也很少,并且燃烧后不会产生废渣和废水,被称为“洁净能源”。  相似文献   

12.
《地球》2016,(4)
正交通出行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每天都消耗着大量能源。如果可以主动地选择相对环保的"绿色出行"方式,就能给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带来巨大的助力,更好地保护地球家园。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那一天,大家不妨少开一天车,既节约了能源、保护了地球,也可以体验一下其他出行方式的乐趣。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当前国际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面临能源、环保危机,正在发展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代替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但当前各项新能源都受到各自的自然条件、科技理论实践、成本等多方面制约,还不能满足需求.为拯救当前危机,寻找低碳、无碳水溶气能源应召而出.本科研组应用经典的地质、物化探和自主创新的卫星应力遥感、生物化学综合法勘探海西陆缘连江盆地水溶气能源,获得中温型水溶气能源(已用多年),并继续深入研究开发高温、低温型水溶气能源.其实验报告,文内阐明.  相似文献   

14.
蓝颖春 《地球》2014,(8):24-26
煤炭是中国的第一大基础能源,这一状况已经延续了千百年。近年来,尽管政府一直在努力调整能源结构,试图降低其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煤炭目前仍是中国的主体能源,并且其首要地位在短期内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15.
彭齐鸣 《地球》2015,(2):48-49
<正>当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新常态对地质工作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常态下,地质工作在能源资源保障方面呈现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矿种需求的明显变化。过去,我国在资源勘查开发方面比较注重"量"的积累,各类资源的产量增长都比较大。现在,按照新的发展模式,根据调结构、转型升级、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政府在能源资源保障方面,对勘查开发的资源种类实行了管控,目的是逐步减少勘查开发易造成环境污染的资源,加大对清洁能  相似文献   

16.
蓝颖春 《地球》2015,(3):58-60
<正>今年年初,国家能源局正式公布《生物柴油产业发展政策》指出,要构建适合我国资源特点,以废弃油脂为主,木(草)本非食用油料为辅的可持续原料供应体系。作为一种可再生的绿色能源,生物柴油被认为不但可以缓解能源危机,还可以减缓温室效应。特别是随着其合成方法和工艺不断更新,生物柴油发动机的使用性能与排放物监测领域的研究逐步走向深入,生物柴油作为一种理想替代品的作用日显突出。发展生物柴油产业,对改善大气质量和生态环  相似文献   

17.
马云川 《地球》2012,(7):51-53
2012年6月中旬,在我国的南京、武汉等多地发生了由秸秆燃烧引起的雾霾事件,天空黄蒙蒙的,仿佛是"黄土高坡"从天而降;与此同时,南京江宁区的一座耗资2200万兴建的秸秆气化站运行仅仅2个月即告关门。这两件事情的发生,引起了人们的深思,我们的生物质发电产业到底怎么了?原本可作为清洁能源造福一方的秸秆,为何此次却成了污染环境、贻害地方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18.
蓝颖春 《地球》2015,(4):94-96
煤在中国古代被称为"石墨"、"石炭"等。早在汉代就开始大量使用。汉帝国崩溃之后,在长达千年的时间中,由于人口和工业低迷,植物燃料的再生速度足以满足社会需求,煤炭就没有得到重视。直到宋代爆发严重的燃料危机,这种古老的燃料才得以再次被重视。煤炭不仅终结了这场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木柴和木炭等传统燃料,从而拯救了森林和大宋帝国。  相似文献   

19.
卷首语     
武强 《地球》2020,(2):1-1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能源生产不断攻坚克难,实现了跨跃式发展。根据中国自身能源禀赋特征,如何解决在环境、生态、全球气候变化等约束条件下我国未来宏伟发展目标与能源支撑不足的矛盾,是能否在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国梦"的关键。我们认为,开源、节流和打造中国主体能源—煤炭工业升级版是破解上述矛盾和困局的三把利剑。  相似文献   

20.
金星宇 《地球》2014,(8):30-32
新能源作为能源产业的新生力量,对中国未来能源产业发展和的发能源供应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因为政府的大力扶持、国营和民营企业的大力参与,发展得尤为迅速,其中风能、太阳能的装机总量均已跃升到世界首位。目前,在中央提出“能源革命”的大背景下,中国能源转型面临怎样的难点?蓬勃发展的新能源在未来会对中国经济以及传统能源产生怎样的影响?带着以上问题,《地球》记者采访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